[勾勒姆医生]读书报告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 程 名 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读书报告等级任课教师姓名:秦桂秀 任课教师签字:

著 作 名 称:《勾勒姆医生》

重点解读章节:第二章——以假乱真的医生

第七章——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

学 院 名 称:基础医学院

专 业 名 称:临床医学七年制

研 究 生 姓 名:李斯

导师姓名职称:

上 课 时 间: 2012年2 月—— 2012年6 月

《勾勒姆医生》读后感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充满着很多科学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的逻辑词,即使是身为一个医学生,但上手的时候感觉很生涩 ,所以翻目录的时候我就先挑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一.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

这一章节讲诉了艾滋病的产生,艾滋病与同性恋的微妙关系,并把主要重点放在了说明艾滋病激进分子是一个维权团体,为的是保护他们在艾滋病科研项目中的合法权益,以及是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或者说与科研人员的斗智)。

这章让我略微惊讶的是,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与艾滋病科研人员的矛盾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本章节的重中之重)。在面对这个不治之症面前,医生正在钻研解救病人的方法,当然也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但是医生的实验方法对某些受科研实验的病人也有些不公平,比如说文中提到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中的病人。他们对医生们给自己使用的是作为对照的药剂或者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安慰剂的话,意见非常大;他们会觉得医生总是对病理的研究没有作为,研究成果速度太慢;他们会觉得医生那不瘟不火的态度显然没有对他们负责任。艾滋病人的这种焦急想法可以理解,毕竟身患不治之症,当然想找一切能治好的方法,只要有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于医生而言,医学总是充满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这本书重点阐述的),获得药物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反面例子,而在临床试验上,有时候希望也能变成绝望。再者说,药物

的研究还要依靠医药公司的经费支持,医生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违背“上头”的利润理念,这也是医者的无奈。

这样的矛盾我不好说谁是错的,患者孤注一掷的心理和医生谨慎的职业守操都能理解。但是这样的矛盾还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内行”的激进主义分子——他们被称为外行中的内行,他们通过自学和自身的研究来充盈自己对艾滋病的了解,以此作为与专业人员交涉博弈的筹码。最后,先进的(鄙人觉得他们是先进的)激进分子赢得了大量同盟还有医生们的支持以及医药公司尊敬,重新规范了临床试验上的行为,改变了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式。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技术运用,外行也可以参加到试验科研中;绝症患者并不是实验室中待宰的羔羊,与科研人员合理的协商也是必须的。

我相信激进主义者这样的运动,定能把这个困扰人类半个世纪之久的病魇战胜。

二.医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安慰剂

读此章之前就已对这个话题略有耳闻,读过之后还是学到不少。“安慰剂效应是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在没有明显的对身体的干预情况下,病人的精神力量是自身痊愈的现象。又是通过给病人服用一种由化学惰性的家要玩便会激发这种效应。”本书主要讨论了安慰剂的效果真假,个人觉得安慰剂的效果肯定是有的。

有些患者可能会反对这个安慰剂的使用,缘由大多是什么侵犯了他们的知情同意权,说医生欺骗了他们的感情。但缘由估计都

是治疗的效果如何,治疗失败了,患者会埋怨医生没有把实际情况告知;如果治疗成功,患者就会感动“啊,这医生医术高明”。其实,在医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找到治疗方法的时候安慰剂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安慰剂的功效无非就是来源于使用者内心乐观向上的心态,文中称之为神奇的力量。医生的作用就是为安慰剂的使用创造“环境”。我认为乐观的心胜于所有强有力的药物,毕竟化学药物不管疗效多好,副作用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比如使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然而安慰剂的使用却是人类天然的自身回复能力,其中的好处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我就想插入无关该书的观点,如果安慰剂能大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病痛的话,那对于整个医学事业,我个人觉得是进步的。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安慰剂能治疗疾病的话,那还要医生干嘛?那还要什么阿司匹林,红霉素干嘛?诚然,医学的进步是要药物,手术技术来彰显,但如果能将安慰剂的使用来充当辅助作用,或者对于一些束手无策的疾病使用来祈求一线生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这节约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了医生们的工作压力,就伦理道德也是能站得住脚的(因为这不是欺诈,要说也是一种“white lie”)。

三.以假乱真的医生

在国外社会上医生是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所以这就引来了一些趋之若鹜的冒牌医生(PS.请原谅我用国外这个定语,因为在中国

医生地位和收入并不高,你们懂的。)书中举例了贝利医生等四个英国冒牌医生的例子,其中都说了他们都受过一些医学机能的培训,有些冒牌医生的在某些方面的医学机能甚至比在医学院顺利毕业拿到国家医师证书的正规医生还强,但这样的冒牌医生技能都不全面,在某个地方犯下错误的话,就可能会对病人造成生命危险。作者在书中略有对那些医术不错的冒牌医生表示有惋惜,但冒牌医生的确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个你信赖的人,到头来却发现他居然是个冒牌货,这得多惊悚啊!生命如此可贵,那些以欺骗牟利的冒牌医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于医学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冒牌医生得以不轻易被周遭察觉。

冒牌医生这一章让我联想到中国有些医术差劲的医生,这些医生在医学院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医术,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积累经验,坚持学习(据我所知,学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然后通过关系拿到了医师资格证还步步高升,最后在给病人治疗时候乱开处方,收钱走人,与残害百姓无异。这些正牌医生比起那些乡村的经验丰富勤恳学医冒牌医生还不如。所以也更希望医院能加大对医生的考核制度,严格录用门槛。

在贝利医生这一段落,也给我今后从医一些启发。贝利医生很虚心的向其他医生请教,或者和其他医生讨论病情,我觉得这点就很不错。因为医学浩瀚并且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人的医术实在

有限,在遇到棘手的病情的确应该回归集体。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学习医术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四.对抗死亡——心脏复苏术

这章提到了我一个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心脏复苏术,在我看《医龙》和《兽医杜丽特》的时候,两位医术高超的医生都在病患(有一次是狗)心脏停止的时候,使用了CPR,当大家觉得不行的时候,奇迹出现,心脏又恢复跳动。从此,CPR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但是,哈里在书中明确表示心脏复苏术在临床上的效果不突出,无论是谢弗式还是面罩式,其成功率也不高。书中说明了在美国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到CPR技术中,但是效果很小,CPR的存活率并无提升,所以哈里援引并同意蒂莫曼斯的意见,这些财力应该投入到其他医学技术中去,但是应给这方面技术有所保留,降低其成本。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成,毕竟CPR成形太渺茫,适当削弱财力可以填补其他有希望的课题研究,但是这项技术绝对不能丢,正如一直主张的那样,即使只提高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二的存活率,对于一百人中的一两个人也是百分之百的,这也是救助医学和人道医学的体现。

五.一个外行究竟能走多远——雅皮士流感,纤维肌痛 医学的浩瀚决定了它的争议性,到底纤维肌痛是怎样的一种

病?雅皮士流感真的存在么?很多未知的病还有待科研者医生们去研究。除了对未知病症的质疑,哈里还提出,在科学研究上,有一些不是科学家的外行科学家,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术教育,但是他们经过身心体会和刻苦的自学而对某症状了若指掌,算上一个准科学家,有些甚至就是该专科医生。但另一方面是,这些病患在达到专业程度的同时,可能会有过度膨胀的自信心从而不相信专业医生,瞎搞乱搞一些自以为是的治疗方案或者过度的病人“权益”运动(如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的运动,但这里的病人权益运动是不良的)。专业医生会出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每接看一个病人就是跟不确定性打交道。本章最后又回到了第七章的主题,病人和医生应该达成共识,共同解决合作,攻破难症。

五.诊断中的不确定因素

哈里在本章说明了扁桃体切割术的效果好坏在医学界还是模糊的,切还是不切,这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值得慎重考虑了。之前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说过医生诊断都不是百分百准确的,一般的医生会有百分之三十的出错率。诊断的难,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病症的具有相似的表现,这是判断病症的难处;并且不同病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诊疗的时候万万不可“一视同仁”。在诸多因素的干扰下,造成了诊断的不确定,这就提醒一些医生切不可因为面对的是常见病或者貌似小症状慎重对待,毕竟应该要对病人的健康负责,或者是在遇到疑难杂症时,可以请教前辈

同行,共同探讨。

六.何为替代医学

替代医学,顾名思义,是作为主流医学的一种补充(这里的主流医学指的是西医)。比如冥想疗法、催眠疗法、顺势疗法、按摩疗法、香味疗法、维生素疗法等,传统的草药和针灸也归在其中。跟哈里的观点一样,我认为替代医学完全是可取的,例如中医。主流医学(西医)对一些标病作用可能很明显,但也有对于某些病简直是很乏力的!因为西医的抗生素运用,打乱了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削弱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引起与身体共存的菌群失调,并且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强大的对抗生素具有免疫作用的超级病菌,这对今后的治疗会越来越棘手。故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医学事业更加完善,进步。

七.疫苗接种和父母的权力

疫苗接种有利有弊,有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疫苗问题上,家长不一定要服从医院的安排,医疗机构可能是专横保守的,这时候家长们就必须谨慎了。这章暗示了一个事实:医学科学同时处于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之下,这促使医学科学的创始者们在永无止境的奋斗中,寻找大部分人的身体健康和小部分人的牺牲之间的平衡。

八.后记

在《勾勒姆医生》中,作者哈里柯林奇采取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向医学科学提出了“面对医学的可能性我们能做些什么”。并审视了几个突出:作为科学的医学和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成功率。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实在羞涩难懂,读了感兴趣的篇章之后,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医学生来说,这本书阐明的事实为我们将来的“出道”坐了很多有用的提示,例如虚心想同行请教,多与病患沟通协调,也提醒着我们今后身为一个白衣天使应该拥有一颗满怀同情的心和“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道主义的理念。

任 课 教 师 的 评 语

任课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 程 名 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读书报告等级任课教师姓名:秦桂秀 任课教师签字:

著 作 名 称:《勾勒姆医生》

重点解读章节:第二章——以假乱真的医生

第七章——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

学 院 名 称:基础医学院

专 业 名 称:临床医学七年制

研 究 生 姓 名:李斯

导师姓名职称:

上 课 时 间: 2012年2 月—— 2012年6 月

《勾勒姆医生》读后感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充满着很多科学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的逻辑词,即使是身为一个医学生,但上手的时候感觉很生涩 ,所以翻目录的时候我就先挑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一.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

这一章节讲诉了艾滋病的产生,艾滋病与同性恋的微妙关系,并把主要重点放在了说明艾滋病激进分子是一个维权团体,为的是保护他们在艾滋病科研项目中的合法权益,以及是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或者说与科研人员的斗智)。

这章让我略微惊讶的是,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与艾滋病科研人员的矛盾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本章节的重中之重)。在面对这个不治之症面前,医生正在钻研解救病人的方法,当然也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但是医生的实验方法对某些受科研实验的病人也有些不公平,比如说文中提到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中的病人。他们对医生们给自己使用的是作为对照的药剂或者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安慰剂的话,意见非常大;他们会觉得医生总是对病理的研究没有作为,研究成果速度太慢;他们会觉得医生那不瘟不火的态度显然没有对他们负责任。艾滋病人的这种焦急想法可以理解,毕竟身患不治之症,当然想找一切能治好的方法,只要有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于医生而言,医学总是充满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这本书重点阐述的),获得药物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反面例子,而在临床试验上,有时候希望也能变成绝望。再者说,药物

的研究还要依靠医药公司的经费支持,医生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违背“上头”的利润理念,这也是医者的无奈。

这样的矛盾我不好说谁是错的,患者孤注一掷的心理和医生谨慎的职业守操都能理解。但是这样的矛盾还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内行”的激进主义分子——他们被称为外行中的内行,他们通过自学和自身的研究来充盈自己对艾滋病的了解,以此作为与专业人员交涉博弈的筹码。最后,先进的(鄙人觉得他们是先进的)激进分子赢得了大量同盟还有医生们的支持以及医药公司尊敬,重新规范了临床试验上的行为,改变了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式。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技术运用,外行也可以参加到试验科研中;绝症患者并不是实验室中待宰的羔羊,与科研人员合理的协商也是必须的。

我相信激进主义者这样的运动,定能把这个困扰人类半个世纪之久的病魇战胜。

二.医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安慰剂

读此章之前就已对这个话题略有耳闻,读过之后还是学到不少。“安慰剂效应是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在没有明显的对身体的干预情况下,病人的精神力量是自身痊愈的现象。又是通过给病人服用一种由化学惰性的家要玩便会激发这种效应。”本书主要讨论了安慰剂的效果真假,个人觉得安慰剂的效果肯定是有的。

有些患者可能会反对这个安慰剂的使用,缘由大多是什么侵犯了他们的知情同意权,说医生欺骗了他们的感情。但缘由估计都

是治疗的效果如何,治疗失败了,患者会埋怨医生没有把实际情况告知;如果治疗成功,患者就会感动“啊,这医生医术高明”。其实,在医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找到治疗方法的时候安慰剂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安慰剂的功效无非就是来源于使用者内心乐观向上的心态,文中称之为神奇的力量。医生的作用就是为安慰剂的使用创造“环境”。我认为乐观的心胜于所有强有力的药物,毕竟化学药物不管疗效多好,副作用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比如使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然而安慰剂的使用却是人类天然的自身回复能力,其中的好处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我就想插入无关该书的观点,如果安慰剂能大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病痛的话,那对于整个医学事业,我个人觉得是进步的。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安慰剂能治疗疾病的话,那还要医生干嘛?那还要什么阿司匹林,红霉素干嘛?诚然,医学的进步是要药物,手术技术来彰显,但如果能将安慰剂的使用来充当辅助作用,或者对于一些束手无策的疾病使用来祈求一线生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这节约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了医生们的工作压力,就伦理道德也是能站得住脚的(因为这不是欺诈,要说也是一种“white lie”)。

三.以假乱真的医生

在国外社会上医生是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所以这就引来了一些趋之若鹜的冒牌医生(PS.请原谅我用国外这个定语,因为在中国

医生地位和收入并不高,你们懂的。)书中举例了贝利医生等四个英国冒牌医生的例子,其中都说了他们都受过一些医学机能的培训,有些冒牌医生的在某些方面的医学机能甚至比在医学院顺利毕业拿到国家医师证书的正规医生还强,但这样的冒牌医生技能都不全面,在某个地方犯下错误的话,就可能会对病人造成生命危险。作者在书中略有对那些医术不错的冒牌医生表示有惋惜,但冒牌医生的确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个你信赖的人,到头来却发现他居然是个冒牌货,这得多惊悚啊!生命如此可贵,那些以欺骗牟利的冒牌医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于医学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冒牌医生得以不轻易被周遭察觉。

冒牌医生这一章让我联想到中国有些医术差劲的医生,这些医生在医学院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医术,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积累经验,坚持学习(据我所知,学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然后通过关系拿到了医师资格证还步步高升,最后在给病人治疗时候乱开处方,收钱走人,与残害百姓无异。这些正牌医生比起那些乡村的经验丰富勤恳学医冒牌医生还不如。所以也更希望医院能加大对医生的考核制度,严格录用门槛。

在贝利医生这一段落,也给我今后从医一些启发。贝利医生很虚心的向其他医生请教,或者和其他医生讨论病情,我觉得这点就很不错。因为医学浩瀚并且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人的医术实在

有限,在遇到棘手的病情的确应该回归集体。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学习医术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四.对抗死亡——心脏复苏术

这章提到了我一个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心脏复苏术,在我看《医龙》和《兽医杜丽特》的时候,两位医术高超的医生都在病患(有一次是狗)心脏停止的时候,使用了CPR,当大家觉得不行的时候,奇迹出现,心脏又恢复跳动。从此,CPR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但是,哈里在书中明确表示心脏复苏术在临床上的效果不突出,无论是谢弗式还是面罩式,其成功率也不高。书中说明了在美国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到CPR技术中,但是效果很小,CPR的存活率并无提升,所以哈里援引并同意蒂莫曼斯的意见,这些财力应该投入到其他医学技术中去,但是应给这方面技术有所保留,降低其成本。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成,毕竟CPR成形太渺茫,适当削弱财力可以填补其他有希望的课题研究,但是这项技术绝对不能丢,正如一直主张的那样,即使只提高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二的存活率,对于一百人中的一两个人也是百分之百的,这也是救助医学和人道医学的体现。

五.一个外行究竟能走多远——雅皮士流感,纤维肌痛 医学的浩瀚决定了它的争议性,到底纤维肌痛是怎样的一种

病?雅皮士流感真的存在么?很多未知的病还有待科研者医生们去研究。除了对未知病症的质疑,哈里还提出,在科学研究上,有一些不是科学家的外行科学家,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术教育,但是他们经过身心体会和刻苦的自学而对某症状了若指掌,算上一个准科学家,有些甚至就是该专科医生。但另一方面是,这些病患在达到专业程度的同时,可能会有过度膨胀的自信心从而不相信专业医生,瞎搞乱搞一些自以为是的治疗方案或者过度的病人“权益”运动(如艾滋病激进主义分子的运动,但这里的病人权益运动是不良的)。专业医生会出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每接看一个病人就是跟不确定性打交道。本章最后又回到了第七章的主题,病人和医生应该达成共识,共同解决合作,攻破难症。

五.诊断中的不确定因素

哈里在本章说明了扁桃体切割术的效果好坏在医学界还是模糊的,切还是不切,这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值得慎重考虑了。之前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说过医生诊断都不是百分百准确的,一般的医生会有百分之三十的出错率。诊断的难,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病症的具有相似的表现,这是判断病症的难处;并且不同病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诊疗的时候万万不可“一视同仁”。在诸多因素的干扰下,造成了诊断的不确定,这就提醒一些医生切不可因为面对的是常见病或者貌似小症状慎重对待,毕竟应该要对病人的健康负责,或者是在遇到疑难杂症时,可以请教前辈

同行,共同探讨。

六.何为替代医学

替代医学,顾名思义,是作为主流医学的一种补充(这里的主流医学指的是西医)。比如冥想疗法、催眠疗法、顺势疗法、按摩疗法、香味疗法、维生素疗法等,传统的草药和针灸也归在其中。跟哈里的观点一样,我认为替代医学完全是可取的,例如中医。主流医学(西医)对一些标病作用可能很明显,但也有对于某些病简直是很乏力的!因为西医的抗生素运用,打乱了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削弱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引起与身体共存的菌群失调,并且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强大的对抗生素具有免疫作用的超级病菌,这对今后的治疗会越来越棘手。故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医学事业更加完善,进步。

七.疫苗接种和父母的权力

疫苗接种有利有弊,有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疫苗问题上,家长不一定要服从医院的安排,医疗机构可能是专横保守的,这时候家长们就必须谨慎了。这章暗示了一个事实:医学科学同时处于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之下,这促使医学科学的创始者们在永无止境的奋斗中,寻找大部分人的身体健康和小部分人的牺牲之间的平衡。

八.后记

在《勾勒姆医生》中,作者哈里柯林奇采取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向医学科学提出了“面对医学的可能性我们能做些什么”。并审视了几个突出:作为科学的医学和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成功率。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实在羞涩难懂,读了感兴趣的篇章之后,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医学生来说,这本书阐明的事实为我们将来的“出道”坐了很多有用的提示,例如虚心想同行请教,多与病患沟通协调,也提醒着我们今后身为一个白衣天使应该拥有一颗满怀同情的心和“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道主义的理念。

任 课 教 师 的 评 语

任课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相关内容

  • 09关于荷兰小画派
  • 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流行于荷兰地区的一个美术流派,其绘画摆脱了贵族和教会的控制,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以描绘静物.风景 和风俗为主,由于其作品完成后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作品的尺幅一 般来说都不大. "荷兰小画派"这一名称准确的概 ...

  • 自由概念_一种还是两种_
  • #90# #伦理学# 自由概念:一种还是两种? 李 石 一.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论0 对自由的两种意义的区分可以追溯到康德.康德在5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6一书中,对/消极自由0和/积极自由0进行了区分.康德认为,自由的消极概念是指/有意选择的行为不受感官冲动或刺激的决定0;而自由的积极概 ...

  • 黑郁金香传奇
  • 黑郁金香传奇 郁金香这种美丽的花,原产于小亚细亚,1559年才由君士坦丁堡传到欧洲,一下子迷住了爱花的欧洲人.在此后的一百年中,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激烈竞争,看谁最先培育出新品种的郁金香. 荷兰哈勒姆市市长兼园艺协会会长甚至提出,谁能培育出纯黑无杂色的郁金香,他将得到十万弗罗林的奖金,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

  • 护理学基础绪论
  • 1.当前护士的群众性团体是:中华护理学会 2.护士的身心素质不包括:较强的实践技能 3.为表彰忠诚于护理事业,1920南丁格尔:25位 4.为加强国际交流,1985北京成立:全国护理中心 5.正:人体的防御功能 6.中世纪担任护理工作的修女多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7.护理学是:与社会.自然.人文科学 ...

  • 先打开心中的那把锁
  • 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木比耳湾头,一个叫弗洛伊德・科姆的人意外地发现一个保险柜,它的重量达到1000公斤.从它的底端,依稀可以辨认出它的生产日期距今已有148年了.这个保险柜里究竟藏着什么宝贝,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而打开保险柜的锁就成解开秘密的关键. 于是,弗洛伊德・科姆悬赏5000美金,希望有人在 ...

  •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 ...

  • 公正读书笔记
  • 公正 读后感 从上一本书作者刘瑜在其中提到的她所读过的书中,我看到了<公正>?这部分我曾经再公开课中也听过迈克尔桑德尔的所讲的"公正"课的开头,突然觉得似乎会比较有意思,于是将书买来,想要感受一下哲学的力量? 书还是从公开课的两个例子开始:一列失控的火车即将撞到铁路上 ...

  • 挑战与机遇并存
  • 挑 战 与机遇 并存 投入减 少. 学费上涨 , 将给英 国高校带来怎样 的影响? 近 日, 来华访问的英 国谢 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副校长 克利夫 ・ 艾伦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 示: 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牌名校影响不大 克利夫・ 艾伦说 , 政府在未来 5年削减的教育投入主要在教学设施与研 究经 ...

  • 历届英国首相
  • 英相漫谈 英国首相从沃波尔到现在一共53位,今天的首相权利越来越大,他可以选择他的部长,他可以解散议会,如果他是保守党人,他还可以任命党的主席,这些手持国家大权的首相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包括一位业余科学家.一位哲学家.一些赛马迷和放荡之徒,一位小说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员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