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引子:

1、工作中的误区: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

案例:你怎么是这样?

2、问题呈现:数据

(1)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组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7%,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2)浙江教育学院:骆伯巍

对112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含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和经常性头痛头晕)、不良习惯(吮拇指、咬指甲、眨眼、皱额、努嘴、嗅鼻、耸肩)、品行障碍(经常打架、逃学、恶作剧、说谎、偷窃)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初一学生为26%,初三学生为28%,这些数据较研究者15年前对同一区域学生所作的同类调查显著上升。

3、结论

不能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见怪不怪”;不必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大惊小怪”,关键要分析原因并寻找应对策略。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

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对这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辅导呢?

二、成因分析

(一)学习障碍

定义: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一位初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初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我通常会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觉的跟他们比较。都以像敌人的眼光看待同学,对生活很消极。而且脑子会陷于一些幻想,很不现实。这种心理障碍已从入学持续到现在了。我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发霉了一样,极度的困惑和难受。我很担忧,因为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还是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学习方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

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是否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二)行为障碍

讨论:连续三次说谎的学生,你原谅他吗?

定义——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

1、过失行为——

⑴说谎行为

⑵课堂违纪行为

⑶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熊川武提出:要与学生商定一个既改正错误又照顾其面子的学业评价办法,如只考查不计分,或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现实水平相应的考试内容,再作纵向评价)

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

⑸厌学、逃学行为

⑹网络迷恋行为

⑺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

⑻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⑼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⑽逆反行为

2、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例:少年团伙犯罪案例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暴虐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自杀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1、生理因素:

⑴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理活动异常;

⑵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状态。

2、心理因素:

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⑵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⑶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动;

⑷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

⑸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

3、家庭、社会因素:

⑴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⑵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⑶ 家庭暴力;

⑷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⑸ 媒体渲染暴力,报道过细。

(三)情绪障碍

个案:考试焦虑为哪般?

定义——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

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

(四)人际交往障碍

一封来信:你可不可以帮帮我?

定义: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见种类——

1、自卑与同伴交往退缩(社会退缩行为)

例:一篇周记中的十七个“忍”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代沟

4、孤独与孤傲

5、嫉妒与猜疑

6、自我中心

7、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辅导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性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讨论:对中学生恋情我们能做什么?中学生初恋:对了,错了?

定义: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障碍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

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与异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

6、对已经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解,二要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人格障碍

视频:心理访谈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

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一个接收他的新群体的气氛无不受其行为特点的不良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

7、总要等到别人告发或埋怨自己时,才知道自己有怪僻或不良行为,而不会自己首先感到不安并主动求助于他人。

总之,人格障碍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与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

人格障碍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它的发病往往始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人格障碍与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因此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能加以识别。但是,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大,不能轻率地把他们的某些特殊反应误认为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认定虽然是以18周岁为年龄标志的,但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或行为倾向性,决不能熟视无睹。

(七)成因总结

生理 (青春期);心理(知、情、意、行);家庭,社会

三、应对策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不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用人本主义辅导技巧走进学生心灵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案例:我不想当差生

引言:林孟平博士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中心” 观点为基础。“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

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

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

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班主任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心灵的沟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掌握最基本的人本主义辅导技巧,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⑴无条件的关注

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眼神、身体姿势与动作)和真诚的语气向受导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是我现在关注的唯一目标”。关注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体现,也是成功辅导的前提和基础。

⑵积极倾听与表达同感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是无条件关注的关键。教师要改变平常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教导式甚至是训导式的说话口吻,不仅是“聆听”,而且是用心去倾听学生讲话,并以积极的体态语言和有限度的应答语来表现自己对受导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练习:

师:你这次考得不好,应该说很差。

生:我知道。

师:在学习上你有何打算?

生:就这样了,我也不知道。

师:你怎么这么不要好,马上都要中考了。

(体会并表达学生的情绪)

⑶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

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由于教师对学生表示了真诚接纳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将郁积已久的精神苦恼向教师倾诉,这会给受导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摆脱其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勇气。

⑷平等探讨,助人自助

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平等探讨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省自明。具体要求是:

多提问题,少加评论;

多做启发,少做说教;

多鼓励对方独立思考,少讲个人主观意见;

多做思想沟通,少做逻辑分析;

多谈开放式建议,少做封闭式结论。

以上四种基本技巧归结起来,就是人本主义的辅导技巧,即“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辅导技巧。

(二)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

1、艾利斯理情行为疗法的三条基本理论依据

⑴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ABC理论)

⑵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

⑶情绪障碍者往往存在着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失真是当事人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失真得到识别和矫正,当事人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的改善。

艾利斯认为,人天生就有歪曲现实的倾向。但是,人也能够接受理性,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思考和自我挫败行为。由于情绪来自思考,所以,改变情绪或行为要从改变思考入手。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信念中的核心信念则是根深蒂

固的。

人的情感和行为接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在面临一些情境时,当事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快速的估价思维,它们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的结果,而似乎是自动涌现的,通常出现得相当迅速而简单。所以被称作“自动思维”。

案例:英语考试焦虑的认知模式

(三)用行为疗法技巧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这是行为疗法中比较容易被一般教师所理解和运用的辅导技巧,指的是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与支持(以正强化手段为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和不妥行为,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努力。

注重辅导目标的具体化与明确化;

对学生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追究其潜意识与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注重模仿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良好行为方式;

时时注重对每一阶段目标的检查评价。

1、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人是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

2、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⑴ 阳性强化法(正强化)(举例)

⑵ 负性强化法(负强化)(举例)

⑶消退法

⑷ 代币法(举例)

⑸ 示范法(模仿法)

⑹ 厌恶疗法

⑺系统脱敏法

⑻ 斥责

⑼ 相继渐进法(逐步养成)

⑽行为契约法

⑾ 自我控制法

⑿ 放松训练()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四、总结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帮助和辅导。

每一位教师都有辅导的责任。辅导是为了教育,教育离不开辅导。

辅导并不神秘,依据心理学规律实施的教育艺术就是辅导的艺术。

辅导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技巧,也是一种教育境界。辅导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平庸的教育生涯,使教育过程变成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并使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书目

中小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      杨佐廷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   杨敏毅 鞠瑞利著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学生心理咨询            红日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陈家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朱彤著            金城出版社

引导激励孩子的技巧操作与例解杨静平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所谓师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一些中小学生因不堪忍受教师的讽刺、误解、责罚、打骂而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也说明师源性心理问题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一、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

1.错误的教育观念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等级化,“师道尊严”等封建教育思想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的头脑中。同时,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些教师往往不惜采取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取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讽刺、责罚甚至打骂的对象,其心理被扭曲,较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问题,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受宠”的环境中长大,其心理也往往向着“畸形”发展。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温床。

2.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

不少中小学教师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郎”等封建教育观念影响,对学生采取了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本来,教育惩罚的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羞耻心,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变化的教育过程。而简单地采用批评、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与教师对抗,拒绝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匮乏

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采取忽视的态度,广大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尤其缺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经过调查发现:对学生厌学这样的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的学生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认为是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有多严重;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心病”没用“心药”医,使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复杂化。

4.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促使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激烈的职称评定、以学生成绩为主的量化考评等,重重矛盾、压力集中作用于教师身上,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心理感受。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等单位对全市一百多所小学的三千多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竟高达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大量调查研究显示,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育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矛盾。

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教师粗暴无理、偏爱、不公正、工作拖拉、挖苦讽刺等,会直接促使学生产生害怕、说谎、缺乏礼貌、挑衅等消极心理反应。

二、消除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是从根本上消除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个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的教育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尽力做到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得到关心爱护,让每个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2.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积极的教育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成功感,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信心,给他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因而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教师应采取激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多学校开展的“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和谐教育”等,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国现行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如果教师每天的教学都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序,学生很容易产生应付、逃避甚至对抗的学习态度,长期生活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单一的状态下,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必然促使学生产生诸如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变换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采取团体比赛、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4.建立一支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应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应坚决放弃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的量化考评制度,尽力构建客观、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并经常了解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教师本身也应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5.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善于处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及时发现并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必须尽快组织建立以心理教师为主体,班主任、所有教师参与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广大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引子:

1、工作中的误区: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

案例:你怎么是这样?

2、问题呈现:数据

(1)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组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7%,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2)浙江教育学院:骆伯巍

对112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含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和经常性头痛头晕)、不良习惯(吮拇指、咬指甲、眨眼、皱额、努嘴、嗅鼻、耸肩)、品行障碍(经常打架、逃学、恶作剧、说谎、偷窃)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初一学生为26%,初三学生为28%,这些数据较研究者15年前对同一区域学生所作的同类调查显著上升。

3、结论

不能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见怪不怪”;不必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大惊小怪”,关键要分析原因并寻找应对策略。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

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对这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辅导呢?

二、成因分析

(一)学习障碍

定义: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一位初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初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我通常会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觉的跟他们比较。都以像敌人的眼光看待同学,对生活很消极。而且脑子会陷于一些幻想,很不现实。这种心理障碍已从入学持续到现在了。我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发霉了一样,极度的困惑和难受。我很担忧,因为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还是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学习方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

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是否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二)行为障碍

讨论:连续三次说谎的学生,你原谅他吗?

定义——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

1、过失行为——

⑴说谎行为

⑵课堂违纪行为

⑶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熊川武提出:要与学生商定一个既改正错误又照顾其面子的学业评价办法,如只考查不计分,或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现实水平相应的考试内容,再作纵向评价)

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

⑸厌学、逃学行为

⑹网络迷恋行为

⑺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

⑻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⑼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⑽逆反行为

2、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例:少年团伙犯罪案例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暴虐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自杀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1、生理因素:

⑴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理活动异常;

⑵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状态。

2、心理因素:

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⑵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⑶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动;

⑷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

⑸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

3、家庭、社会因素:

⑴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⑵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⑶ 家庭暴力;

⑷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⑸ 媒体渲染暴力,报道过细。

(三)情绪障碍

个案:考试焦虑为哪般?

定义——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

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

(四)人际交往障碍

一封来信:你可不可以帮帮我?

定义: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见种类——

1、自卑与同伴交往退缩(社会退缩行为)

例:一篇周记中的十七个“忍”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代沟

4、孤独与孤傲

5、嫉妒与猜疑

6、自我中心

7、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辅导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性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讨论:对中学生恋情我们能做什么?中学生初恋:对了,错了?

定义: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障碍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

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与异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

6、对已经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解,二要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人格障碍

视频:心理访谈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

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一个接收他的新群体的气氛无不受其行为特点的不良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

7、总要等到别人告发或埋怨自己时,才知道自己有怪僻或不良行为,而不会自己首先感到不安并主动求助于他人。

总之,人格障碍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与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

人格障碍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它的发病往往始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人格障碍与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因此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能加以识别。但是,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大,不能轻率地把他们的某些特殊反应误认为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认定虽然是以18周岁为年龄标志的,但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或行为倾向性,决不能熟视无睹。

(七)成因总结

生理 (青春期);心理(知、情、意、行);家庭,社会

三、应对策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不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用人本主义辅导技巧走进学生心灵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案例:我不想当差生

引言:林孟平博士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中心” 观点为基础。“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

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

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

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班主任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心灵的沟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掌握最基本的人本主义辅导技巧,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⑴无条件的关注

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眼神、身体姿势与动作)和真诚的语气向受导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是我现在关注的唯一目标”。关注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体现,也是成功辅导的前提和基础。

⑵积极倾听与表达同感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是无条件关注的关键。教师要改变平常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教导式甚至是训导式的说话口吻,不仅是“聆听”,而且是用心去倾听学生讲话,并以积极的体态语言和有限度的应答语来表现自己对受导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练习:

师:你这次考得不好,应该说很差。

生:我知道。

师:在学习上你有何打算?

生:就这样了,我也不知道。

师:你怎么这么不要好,马上都要中考了。

(体会并表达学生的情绪)

⑶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

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由于教师对学生表示了真诚接纳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将郁积已久的精神苦恼向教师倾诉,这会给受导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摆脱其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勇气。

⑷平等探讨,助人自助

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平等探讨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省自明。具体要求是:

多提问题,少加评论;

多做启发,少做说教;

多鼓励对方独立思考,少讲个人主观意见;

多做思想沟通,少做逻辑分析;

多谈开放式建议,少做封闭式结论。

以上四种基本技巧归结起来,就是人本主义的辅导技巧,即“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辅导技巧。

(二)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不合理的认知

1、艾利斯理情行为疗法的三条基本理论依据

⑴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ABC理论)

⑵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

⑶情绪障碍者往往存在着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失真是当事人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失真得到识别和矫正,当事人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的改善。

艾利斯认为,人天生就有歪曲现实的倾向。但是,人也能够接受理性,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思考和自我挫败行为。由于情绪来自思考,所以,改变情绪或行为要从改变思考入手。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信念中的核心信念则是根深蒂

固的。

人的情感和行为接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在面临一些情境时,当事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快速的估价思维,它们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的结果,而似乎是自动涌现的,通常出现得相当迅速而简单。所以被称作“自动思维”。

案例:英语考试焦虑的认知模式

(三)用行为疗法技巧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这是行为疗法中比较容易被一般教师所理解和运用的辅导技巧,指的是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与支持(以正强化手段为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和不妥行为,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努力。

注重辅导目标的具体化与明确化;

对学生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追究其潜意识与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注重模仿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良好行为方式;

时时注重对每一阶段目标的检查评价。

1、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人是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

2、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⑴ 阳性强化法(正强化)(举例)

⑵ 负性强化法(负强化)(举例)

⑶消退法

⑷ 代币法(举例)

⑸ 示范法(模仿法)

⑹ 厌恶疗法

⑺系统脱敏法

⑻ 斥责

⑼ 相继渐进法(逐步养成)

⑽行为契约法

⑾ 自我控制法

⑿ 放松训练()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四、总结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帮助和辅导。

每一位教师都有辅导的责任。辅导是为了教育,教育离不开辅导。

辅导并不神秘,依据心理学规律实施的教育艺术就是辅导的艺术。

辅导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技巧,也是一种教育境界。辅导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平庸的教育生涯,使教育过程变成教师的一种精神享受,并使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书目

中小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      杨佐廷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   杨敏毅 鞠瑞利著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学生心理咨询            红日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陈家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朱彤著            金城出版社

引导激励孩子的技巧操作与例解杨静平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所谓师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一些中小学生因不堪忍受教师的讽刺、误解、责罚、打骂而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也说明师源性心理问题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一、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

1.错误的教育观念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等级化,“师道尊严”等封建教育思想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的头脑中。同时,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些教师往往不惜采取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取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讽刺、责罚甚至打骂的对象,其心理被扭曲,较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问题,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受宠”的环境中长大,其心理也往往向着“畸形”发展。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温床。

2.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

不少中小学教师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郎”等封建教育观念影响,对学生采取了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本来,教育惩罚的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羞耻心,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变化的教育过程。而简单地采用批评、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与教师对抗,拒绝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匮乏

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采取忽视的态度,广大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尤其缺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经过调查发现:对学生厌学这样的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的学生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认为是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有多严重;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心病”没用“心药”医,使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复杂化。

4.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促使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激烈的职称评定、以学生成绩为主的量化考评等,重重矛盾、压力集中作用于教师身上,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心理感受。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等单位对全市一百多所小学的三千多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竟高达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大量调查研究显示,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育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矛盾。

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教师粗暴无理、偏爱、不公正、工作拖拉、挖苦讽刺等,会直接促使学生产生害怕、说谎、缺乏礼貌、挑衅等消极心理反应。

二、消除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是从根本上消除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个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的教育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尽力做到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得到关心爱护,让每个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2.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积极的教育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成功感,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信心,给他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因而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教师应采取激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很多学校开展的“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和谐教育”等,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国现行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如果教师每天的教学都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序,学生很容易产生应付、逃避甚至对抗的学习态度,长期生活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单一的状态下,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必然促使学生产生诸如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变换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采取团体比赛、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4.建立一支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应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应坚决放弃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的量化考评制度,尽力构建客观、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并经常了解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教师本身也应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5.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善于处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及时发现并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必须尽快组织建立以心理教师为主体,班主任、所有教师参与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广大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相关内容

  • 第三届德育专项个人课题选题参考
  • 第三届德育专项个人课题选题参考 编者注:根据现有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趋势,现补充一些贴近学生发展.贴近班主任成长的更具实践价值课题,供大家选题参考.可直接选择,可改造性选择,也可自创. 1. 班主任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2. 班主任评价中的问题及改进 3. 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新) 说明:学生可从以下题目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方向或自己的工作经验自拟题目,论文题目必须与当前就读专业密切相关,并经指导教师认可. 一.教育理论 1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思想.学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 试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3 ...

  • 提供自考成绩考场电子档案查询,数千套试题
  •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 课程代码:18975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探讨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基本规律,论述 ...

  • 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指南
  • 中学小课题研究指南(参考) 一.综合管理类课题 1.农村初中校本研究中培养教师积极性的实践与研究 2.家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 3.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模式 4.优化初三毕业班管理策略的思考 5.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行动研究 二.德育类课题 1.论班级活跃分子管理的研究 2.学生座位调换的研究 3.多给 ...

  •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题目(61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幼儿园本科论文
  • 盐 城 师 范 学 院 毕业论文(设计) 2011 -2014 学年度 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 课题名称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

  •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2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5 魔幻 ...

  •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2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 3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4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5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6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 7 8 超越和世俗--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