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并非表裏同治

栏目主编:梁华龙·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主要功效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而非解表。故厚朴七物汤主治气而非表里同治。滞脾虚兼痰热互结证,

;《伤寒论》;张仲景关键词:厚朴七物汤;表里同治;厚朴三物汤;桂枝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甘麦大枣汤;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11)12-1337-03

厚朴七物汤,一般认为是治疗里实兼表虚证,一直以来

《伤寒论》并没有引起争论,可是存在一个矛盾:在中多次言《伤寒论》:“太阳病,明先表后里的原则,例如第44条外证未

;48条:“若太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

;106条:“其外不解者,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尚

;189条:“阳明中风,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口苦、咽干、腹满、;208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若汗多,条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可见,纵然有阳明腑实已成,但如果表证未解,还是气汤”

需要先解表、后攻里。先表后里的原则贯穿在整个《伤寒杂病论》中,是清晰可见的,若认为厚朴七物汤是解表与攻里、汗下同用的治法,则与仲景的用药习惯有所违背。“特例”,究竟厚朴七物汤是仲景表里同治的一个还是该方本身并非表里同治?需要先从原文分析。

未有明确原文依据。

表1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厚朴七物汤与桂枝汤方药比较

桂枝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

《金匮要略》原文分析厚朴七物汤在第十章第9条: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一般认为条文中的是里实积滞,气滞胀满所引致,而

[2-3]

“发热十日,。但是,脉浮而数”则是表证邪已化热脉浮“表证”,:“诸数并不一定主如《金匮要略》十八章第1条说浮数脉,应当发热……”这里的“诸”字,提示不单表证的浮《伤寒论》:“病人无表里证,脉可见发热,而在第257条更说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这

“病人无表里证”,“无表里里说的属于偏义复词,如252条的,49条的“须表里实”也是偏义复词,表示有里证,而表字证”

已经失去其意义,只是作陪衬之用,不然假如无里证的话,257条就不会说“可下之”。为什么病人无表证,但是却出现

:“阳脉阳证而主热,脉浮数?是因为为里热亢盛,充斥内外,

[4]

气血流行偏旺之象,可用下法泻其热”,可是为何在下之

:“浮为热客于气,数脉仍在?成无己曰数为热客于后,

[5]

血”,则表示下后气分热盛已除,但血分之热仍未解,热与

,“消谷喜饥”瘀血相结,因而不大便则提示肠腑中无燥屎阻[6]

滞,非阳明腑实。

,从257条所述,明示“脉浮而数、发热”可以由瘀血引

1.2

1

1.1

厚朴七物汤在原文中是否有兼表证?

方药分析一般认为厚朴七物汤是由厚朴三物汤和桂

但是比较两方组成可知,厚朴七物汤中没有枝汤组合而成,

芍药,其他药物的用量亦与桂枝汤不同,可见方中的药物组

成不可算有桂枝汤。仲景非常注重药物的用量比例,改变了药物剂量即成另一首新方(最典型的例子是厚朴三物汤与小

因此方中的“甘草三两、大枣十枚、桂枝二承气汤的关系),

两、生姜五两”四味药能否解表?颇可存疑。另外,厚朴七物

汤的大黄用量为三两,而厚朴三物汤的大黄则用四两,两者仍有区别。见表1。

[1]

《论伤寒论太阳病篇麻桂类方剂的兼变证分类》笔者一文中指出,仲景方中如属于发汗解表的方剂,均会在方后:“覆取微似汗”或类似字句,可是在厚朴七物汤的注中写明

方后注中并未说明,因此厚朴七物汤的用意是否表里同治,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李宇铭(1981-),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册中医师。

,“发热十日,起,而非太阳表证。再参看厚朴七物汤的原文

,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本条另一个重点是“饮食如故”

·1337·

《伤寒论》215条所说:“阳四字,如果属大承气汤证,则应像

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明病,

”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肠腑中有燥屎阻滞,

,应不能食,现在却“饮食如故”则提示病不在肠腑。又见《伤寒论》:“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第129条饮食如故、“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这里同样出现因为饮食如何与

[7]

六腑关系更为直接,因此说明病位在脏而不在腑。比较257条抵当汤证见“消谷喜饥”,“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证的则表示瘀热相对较轻。

综合以上论证,厚朴七物汤证原意并非在表里同治,而

热与血结成血瘀。至于厚朴七物汤的方义,由是热在气血,

于条文简略,需要以方测证。

厚朴七物汤的厚朴配大黄、枳实,其意与厚朴三物汤相

约,用以行气除满,可是为何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量较少?《伤寒论》……不大便者,上文提到第257条说:“有瘀血,宜

”抵当汤。抵当汤中大黄亦用三两,可知大黄在此是用其活血祛瘀。

再参抵当汤的类方桃核承气汤,桂枝用量与厚朴七物汤亦为二两,再看一下两方的煎服法。见表4。相同,

表4

方名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与桃核承气汤条文比较

方后注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温服八合,日三服。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上五味,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可服多少次?煑取四升,每服八合。即可分五次服,一天喝下其中三服。煑取二升半,每服五合。即可

一天喝下其中三服。分五次服,

桃核承气汤

2厚朴七物汤组方分析

欲了解厚朴七物汤的方义,需要与其他经方作比较。厚

“腹满”,《伤寒论》66条厚朴生朴七物汤证最突出的证候是

“腹胀满”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亦以为特点,比较两方药物组成,两方厚朴同量,厚朴七物汤的生姜用量较少,但是方后加

减法的用量则相同,再加上方后注上的半夏五合(五合等于则两方共有三药相同,表示厚朴七物汤亦属厚朴生姜半升),

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化裁。厚朴七物汤使用厚朴和生姜配伍的用意,在于行气温胃散寒,用于脾虚气滞腹满,而胃寒相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为轻(若用半斤生姜则相同);若见呕吐,则加上半夏半升,以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厚朴七

说明脾虚较轻。顺带一提,厚朴生姜半物汤中没有用人参,

夏甘草人参汤没有用大黄,表示该方证或兼有下利。见表2。

表2

厚朴七物汤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药比较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甘草二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方后注:下利去大黄)

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方后注: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后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伤寒杂病论》这种特殊的服药法,在中甚少出现,其意

未明。依理推测,或许是因瘀热互结难以速除,需以多次缓能缓减药性,尤其攻的方法以除瘀;又或许把方药多次分服,

在这种有瘀血而瘀不重(未达到抵当汤的程度)的情况下,以“少以防伤正,这与使用大承气汤之前相对和缓的剂量祛瘀,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209条)的试探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厚朴七物汤用桂枝二两之意,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

或问: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三两,为何不像桃核承气汤中用四两?这可从抵当汤中得到启示。抵当汤治疗瘀血较甚的情况下,大黄和桃仁的用量却比桃核承气汤轻,这是仲景的用药习惯,若加上其他功效更强的药物,作为助药的则

可是表郁较重时用量稍减。例如在解表时桂枝一般用三两,

仲景反而减少桂枝用量至二两,例如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

配上麻黄、葛根等辛散力更强的药物,桂枝用量根汤等方中,

反而减少。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量与抵当汤同,则代表其

他药物(厚朴、枳实、生姜)的行气力量,能助大黄活血,活血之力甚强。

最后剩下甘草和大枣的配伍。厚朴七物汤中大枣用十枚,仲景常用大枣十二枚,用十枚并不多见,可是刚好在《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的下一条条文,附子梗米汤中亦用大枣十枚,可能提示在这种腹部疾病中,大枣用量稍减,以防壅滞。另外在甘麦大枣汤中,大枣亦用十枚,甘草用三两,正是厚朴七物汤的用量,可证甘草和大枣的配伍,目的在于补脾“发热十日”,因脾虚气滞血瘀而见病程较长,尤其需要考气,

[8]

虑正气强弱。脾虚证却不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是因为人参补气力强,壅滞之性有碍活血祛瘀。用人参,

厚朴七物汤其他药物的功效为何?可再比较以下数方。

见表3。

表3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甘草小麦大枣汤、

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方药比较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大枣十枚---小麦一升----

桃核承气汤

-甘草二两大黄四两--桂枝二两--桃仁五十个芒消二两--

抵当汤--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个

-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枚

3厚朴七物汤方义

综合上述分析,厚朴七物汤中以厚朴配枳实、生姜、大黄,以行气消满除胀,以甘草配大枣补脾气,则腹满自消;另桂枝二两配上大黄三两以清热活血祛瘀,再加上厚朴、枳实等行气药,行气以活血,则发热、脉浮数可解。综观全方,厚朴七物汤治属气滞脾虚兼瘀热互结,其中以气滞为主,功效属行气补脾消满并泻热逐瘀。

若脾虚下利,则不用大黄,因大黄能祛邪伤正,而且像《伤寒论》258条所说:“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

·1338·

”血也。下利若兼见便脓血,血瘀亦能自除而不需用大黄。若胃寒重则加重生姜用量,见呕吐则加半夏以温胃降逆。参考文献:

[1]李宇铭.论《伤寒论》太阳病篇麻桂类方剂的兼变证分类[J].

2008,30(5):26-27.湖北中医杂志,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3.[3]冯松杰,2010,30黄燕琛.《伤寒论》研究新论[J].河南中医,

[4][5]

[6][7][8]

(11):1041-1042.

.北京:人民卫生出顾武军,张民庆.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M]

2002:646.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0.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J].河南中医,2009,29(6):524.王博.“半表半里”浅议[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9.熊曼琪.伤寒论[

“治未病”.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黄秋丹.浅议之意义[J]

24(4):19.

(编辑:李华)

HoupuQiwuDecoctionisnotfortheTreatmentof

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

LiYuming

(DongzhimenHospitalof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

Abstract:HoupuQiwuDecoctionisgenerallyconsideredastheCompoundofHoupuSanwuDecoctionandGuizhiDecoction,ap-plicableforthesyndromeofinteriorexcessandexteriordeficiency.Thecarefulstudyoftheoriginalprescriptionprovesthatthe

tnecessarilyindicatetheinteriorsyndrome,itmayalsobecausedbythestagnationofqiandfloatingandrapidpulsedosen’

blood.ThemainfunctionsofcassiatwigsinGuizhiDecoction,similartothatinHetaoChengqiDecoction,arewarmingandsoothingthemeridians,promotingthebloodcirculationandfacilitatingrhubarbtoactivatebloodandresolvestasis,ratherthan

stagnationandspleenrelievingtheexterior.Therefore,HoupuQiwuDecoctionismainlyforthetreatmentofthesyndromeofqi-deficiencymixedwithphlegm-heat,ratherthanthetreatmentof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

KeyWords:HoupuQiwuDecoction;treatmentof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HoupuSanwuDecoction;GuizhiDecoc-tion;HoupuShengjiangBanxiaGancaoRenshenDecoction;GanmaiDazaoDecoction;HetaoChengqiDecoction;DidangDecoc-tion;TreatiseonColdDamageDiseases;ZhangZhongjing

·医林掌故·

解不全面,却归罪于伤寒立法的圣贤,可以说是淹在井里就失了火就怨恨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怨恨发明井的人伯益,”氏了。

[原文]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①,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②;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太半也③。后人乃不归咎于己见之未至,而归咎于立法之大贤,可谓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④!(选自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注释]①原:指病源。②一:都,全部。称:名称。③委废:“伯翳”,废弃。委,抛弃。太半:大半。④伯益:又作亦称大费。嬴姓之祖先,为舜帝时掌山泽之官,善治水,曾助禹治水。《说文·井》:“古者伯益初作有功。相传为井的发明者

”井。燧人:即燧人氏,相传他发明钻木取火,使人熟食。[按]掘井取水,给人以生命之本;钻木取火,使人熟食,保障“万物了人类健康,促进了医学发展。此乃圣贤之举。然而,“溺井”;用火不莫不为利,莫不为害”人之不慎,可能之变,

“失火”。若因此而怨恨井的发明者伯益和火的发当,可能明者燧人氏,自然是荒唐可笑的。本文用这一形象的比喻,《伤说明伤寒病与温病,两者病源虽同,而治法有异。张仲景寒论》的立法旨意是专为伤寒而设的,不可因为通称伤寒而“归混其治。后人用以治温暑之病而不效,非仲景之过,而应咎于己见之未至”也。推而广之,用之万物,其理同也。

(编辑:李

华)

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

许敬生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溺井怨伯益,;王履;《医经溯洄集》;《伤寒关键词:失火怨燧人”;张仲景论》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C

:“冬日元代医家王履在论述张仲景伤寒立法之意时说被寒邪伤害,有当即发病的,有当时不发病的。当即发病的,在感受寒邪的时候发作;不当即发病的,过了冬季而在春天和夏天发作。当即发病的称它为伤寒,不当即发病的叫它温病。伤寒病、温病,它们的类别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源却没有什么不同。正是由于它们的病源无异,所以都用伤寒来称谓;由于它们的类别不同,所以进行治疗时不能混同一法。若凭名称而混同它们的治法,自然会给后人留下祸害,并归罪于仲景之法而废弃它的大部分。后人竟不归罪于自己见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许敬生(1945-),男,安徽萧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339·

栏目主编:梁华龙·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主要功效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而非解表。故厚朴七物汤主治气而非表里同治。滞脾虚兼痰热互结证,

;《伤寒论》;张仲景关键词:厚朴七物汤;表里同治;厚朴三物汤;桂枝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甘麦大枣汤;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11)12-1337-03

厚朴七物汤,一般认为是治疗里实兼表虚证,一直以来

《伤寒论》并没有引起争论,可是存在一个矛盾:在中多次言《伤寒论》:“太阳病,明先表后里的原则,例如第44条外证未

;48条:“若太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

;106条:“其外不解者,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尚

;189条:“阳明中风,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口苦、咽干、腹满、;208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若汗多,条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可见,纵然有阳明腑实已成,但如果表证未解,还是气汤”

需要先解表、后攻里。先表后里的原则贯穿在整个《伤寒杂病论》中,是清晰可见的,若认为厚朴七物汤是解表与攻里、汗下同用的治法,则与仲景的用药习惯有所违背。“特例”,究竟厚朴七物汤是仲景表里同治的一个还是该方本身并非表里同治?需要先从原文分析。

未有明确原文依据。

表1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厚朴七物汤与桂枝汤方药比较

桂枝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

《金匮要略》原文分析厚朴七物汤在第十章第9条: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一般认为条文中的是里实积滞,气滞胀满所引致,而

[2-3]

“发热十日,。但是,脉浮而数”则是表证邪已化热脉浮“表证”,:“诸数并不一定主如《金匮要略》十八章第1条说浮数脉,应当发热……”这里的“诸”字,提示不单表证的浮《伤寒论》:“病人无表里证,脉可见发热,而在第257条更说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这

“病人无表里证”,“无表里里说的属于偏义复词,如252条的,49条的“须表里实”也是偏义复词,表示有里证,而表字证”

已经失去其意义,只是作陪衬之用,不然假如无里证的话,257条就不会说“可下之”。为什么病人无表证,但是却出现

:“阳脉阳证而主热,脉浮数?是因为为里热亢盛,充斥内外,

[4]

气血流行偏旺之象,可用下法泻其热”,可是为何在下之

:“浮为热客于气,数脉仍在?成无己曰数为热客于后,

[5]

血”,则表示下后气分热盛已除,但血分之热仍未解,热与

,“消谷喜饥”瘀血相结,因而不大便则提示肠腑中无燥屎阻[6]

滞,非阳明腑实。

,从257条所述,明示“脉浮而数、发热”可以由瘀血引

1.2

1

1.1

厚朴七物汤在原文中是否有兼表证?

方药分析一般认为厚朴七物汤是由厚朴三物汤和桂

但是比较两方组成可知,厚朴七物汤中没有枝汤组合而成,

芍药,其他药物的用量亦与桂枝汤不同,可见方中的药物组

成不可算有桂枝汤。仲景非常注重药物的用量比例,改变了药物剂量即成另一首新方(最典型的例子是厚朴三物汤与小

因此方中的“甘草三两、大枣十枚、桂枝二承气汤的关系),

两、生姜五两”四味药能否解表?颇可存疑。另外,厚朴七物

汤的大黄用量为三两,而厚朴三物汤的大黄则用四两,两者仍有区别。见表1。

[1]

《论伤寒论太阳病篇麻桂类方剂的兼变证分类》笔者一文中指出,仲景方中如属于发汗解表的方剂,均会在方后:“覆取微似汗”或类似字句,可是在厚朴七物汤的注中写明

方后注中并未说明,因此厚朴七物汤的用意是否表里同治,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李宇铭(1981-),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册中医师。

,“发热十日,起,而非太阳表证。再参看厚朴七物汤的原文

,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本条另一个重点是“饮食如故”

·1337·

《伤寒论》215条所说:“阳四字,如果属大承气汤证,则应像

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明病,

”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肠腑中有燥屎阻滞,

,应不能食,现在却“饮食如故”则提示病不在肠腑。又见《伤寒论》:“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第129条饮食如故、“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这里同样出现因为饮食如何与

[7]

六腑关系更为直接,因此说明病位在脏而不在腑。比较257条抵当汤证见“消谷喜饥”,“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证的则表示瘀热相对较轻。

综合以上论证,厚朴七物汤证原意并非在表里同治,而

热与血结成血瘀。至于厚朴七物汤的方义,由是热在气血,

于条文简略,需要以方测证。

厚朴七物汤的厚朴配大黄、枳实,其意与厚朴三物汤相

约,用以行气除满,可是为何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量较少?《伤寒论》……不大便者,上文提到第257条说:“有瘀血,宜

”抵当汤。抵当汤中大黄亦用三两,可知大黄在此是用其活血祛瘀。

再参抵当汤的类方桃核承气汤,桂枝用量与厚朴七物汤亦为二两,再看一下两方的煎服法。见表4。相同,

表4

方名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与桃核承气汤条文比较

方后注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温服八合,日三服。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上五味,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可服多少次?煑取四升,每服八合。即可分五次服,一天喝下其中三服。煑取二升半,每服五合。即可

一天喝下其中三服。分五次服,

桃核承气汤

2厚朴七物汤组方分析

欲了解厚朴七物汤的方义,需要与其他经方作比较。厚

“腹满”,《伤寒论》66条厚朴生朴七物汤证最突出的证候是

“腹胀满”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亦以为特点,比较两方药物组成,两方厚朴同量,厚朴七物汤的生姜用量较少,但是方后加

减法的用量则相同,再加上方后注上的半夏五合(五合等于则两方共有三药相同,表示厚朴七物汤亦属厚朴生姜半升),

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化裁。厚朴七物汤使用厚朴和生姜配伍的用意,在于行气温胃散寒,用于脾虚气滞腹满,而胃寒相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为轻(若用半斤生姜则相同);若见呕吐,则加上半夏半升,以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厚朴七

说明脾虚较轻。顺带一提,厚朴生姜半物汤中没有用人参,

夏甘草人参汤没有用大黄,表示该方证或兼有下利。见表2。

表2

厚朴七物汤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药比较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甘草二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方后注:下利去大黄)

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方后注: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后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伤寒杂病论》这种特殊的服药法,在中甚少出现,其意

未明。依理推测,或许是因瘀热互结难以速除,需以多次缓能缓减药性,尤其攻的方法以除瘀;又或许把方药多次分服,

在这种有瘀血而瘀不重(未达到抵当汤的程度)的情况下,以“少以防伤正,这与使用大承气汤之前相对和缓的剂量祛瘀,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209条)的试探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厚朴七物汤用桂枝二两之意,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

或问: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三两,为何不像桃核承气汤中用四两?这可从抵当汤中得到启示。抵当汤治疗瘀血较甚的情况下,大黄和桃仁的用量却比桃核承气汤轻,这是仲景的用药习惯,若加上其他功效更强的药物,作为助药的则

可是表郁较重时用量稍减。例如在解表时桂枝一般用三两,

仲景反而减少桂枝用量至二两,例如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

配上麻黄、葛根等辛散力更强的药物,桂枝用量根汤等方中,

反而减少。厚朴七物汤中,大黄用量与抵当汤同,则代表其

他药物(厚朴、枳实、生姜)的行气力量,能助大黄活血,活血之力甚强。

最后剩下甘草和大枣的配伍。厚朴七物汤中大枣用十枚,仲景常用大枣十二枚,用十枚并不多见,可是刚好在《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的下一条条文,附子梗米汤中亦用大枣十枚,可能提示在这种腹部疾病中,大枣用量稍减,以防壅滞。另外在甘麦大枣汤中,大枣亦用十枚,甘草用三两,正是厚朴七物汤的用量,可证甘草和大枣的配伍,目的在于补脾“发热十日”,因脾虚气滞血瘀而见病程较长,尤其需要考气,

[8]

虑正气强弱。脾虚证却不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是因为人参补气力强,壅滞之性有碍活血祛瘀。用人参,

厚朴七物汤其他药物的功效为何?可再比较以下数方。

见表3。

表3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甘草小麦大枣汤、

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方药比较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大枣十枚---小麦一升----

桃核承气汤

-甘草二两大黄四两--桂枝二两--桃仁五十个芒消二两--

抵当汤--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个

-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枚

3厚朴七物汤方义

综合上述分析,厚朴七物汤中以厚朴配枳实、生姜、大黄,以行气消满除胀,以甘草配大枣补脾气,则腹满自消;另桂枝二两配上大黄三两以清热活血祛瘀,再加上厚朴、枳实等行气药,行气以活血,则发热、脉浮数可解。综观全方,厚朴七物汤治属气滞脾虚兼瘀热互结,其中以气滞为主,功效属行气补脾消满并泻热逐瘀。

若脾虚下利,则不用大黄,因大黄能祛邪伤正,而且像《伤寒论》258条所说:“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

·1338·

”血也。下利若兼见便脓血,血瘀亦能自除而不需用大黄。若胃寒重则加重生姜用量,见呕吐则加半夏以温胃降逆。参考文献:

[1]李宇铭.论《伤寒论》太阳病篇麻桂类方剂的兼变证分类[J].

2008,30(5):26-27.湖北中医杂志,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3.[3]冯松杰,2010,30黄燕琛.《伤寒论》研究新论[J].河南中医,

[4][5]

[6][7][8]

(11):1041-1042.

.北京:人民卫生出顾武军,张民庆.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M]

2002:646.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0.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J].河南中医,2009,29(6):524.王博.“半表半里”浅议[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9.熊曼琪.伤寒论[

“治未病”.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黄秋丹.浅议之意义[J]

24(4):19.

(编辑:李华)

HoupuQiwuDecoctionisnotfortheTreatmentof

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

LiYuming

(DongzhimenHospitalof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

Abstract:HoupuQiwuDecoctionisgenerallyconsideredastheCompoundofHoupuSanwuDecoctionandGuizhiDecoction,ap-plicableforthesyndromeofinteriorexcessandexteriordeficiency.Thecarefulstudyoftheoriginalprescriptionprovesthatthe

tnecessarilyindicatetheinteriorsyndrome,itmayalsobecausedbythestagnationofqiandfloatingandrapidpulsedosen’

blood.ThemainfunctionsofcassiatwigsinGuizhiDecoction,similartothatinHetaoChengqiDecoction,arewarmingandsoothingthemeridians,promotingthebloodcirculationandfacilitatingrhubarbtoactivatebloodandresolvestasis,ratherthan

stagnationandspleenrelievingtheexterior.Therefore,HoupuQiwuDecoctionismainlyforthetreatmentofthesyndromeofqi-deficiencymixedwithphlegm-heat,ratherthanthetreatmentof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

KeyWords:HoupuQiwuDecoction;treatmentofbothinteriorandexteriorsyndrome;HoupuSanwuDecoction;GuizhiDecoc-tion;HoupuShengjiangBanxiaGancaoRenshenDecoction;GanmaiDazaoDecoction;HetaoChengqiDecoction;DidangDecoc-tion;TreatiseonColdDamageDiseases;ZhangZhongjing

·医林掌故·

解不全面,却归罪于伤寒立法的圣贤,可以说是淹在井里就失了火就怨恨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怨恨发明井的人伯益,”氏了。

[原文]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①,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②;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太半也③。后人乃不归咎于己见之未至,而归咎于立法之大贤,可谓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④!(选自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注释]①原:指病源。②一:都,全部。称:名称。③委废:“伯翳”,废弃。委,抛弃。太半:大半。④伯益:又作亦称大费。嬴姓之祖先,为舜帝时掌山泽之官,善治水,曾助禹治水。《说文·井》:“古者伯益初作有功。相传为井的发明者

”井。燧人:即燧人氏,相传他发明钻木取火,使人熟食。[按]掘井取水,给人以生命之本;钻木取火,使人熟食,保障“万物了人类健康,促进了医学发展。此乃圣贤之举。然而,“溺井”;用火不莫不为利,莫不为害”人之不慎,可能之变,

“失火”。若因此而怨恨井的发明者伯益和火的发当,可能明者燧人氏,自然是荒唐可笑的。本文用这一形象的比喻,《伤说明伤寒病与温病,两者病源虽同,而治法有异。张仲景寒论》的立法旨意是专为伤寒而设的,不可因为通称伤寒而“归混其治。后人用以治温暑之病而不效,非仲景之过,而应咎于己见之未至”也。推而广之,用之万物,其理同也。

(编辑:李

华)

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

许敬生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溺井怨伯益,;王履;《医经溯洄集》;《伤寒关键词:失火怨燧人”;张仲景论》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C

:“冬日元代医家王履在论述张仲景伤寒立法之意时说被寒邪伤害,有当即发病的,有当时不发病的。当即发病的,在感受寒邪的时候发作;不当即发病的,过了冬季而在春天和夏天发作。当即发病的称它为伤寒,不当即发病的叫它温病。伤寒病、温病,它们的类别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源却没有什么不同。正是由于它们的病源无异,所以都用伤寒来称谓;由于它们的类别不同,所以进行治疗时不能混同一法。若凭名称而混同它们的治法,自然会给后人留下祸害,并归罪于仲景之法而废弃它的大部分。后人竟不归罪于自己见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许敬生(1945-),男,安徽萧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339·


相关内容

  •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秦伯未
  •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 ...

  • 伤寒论考试
  • 伤寒论学习掌握内容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

  •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 ...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不敢跟他说话 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致病原因是由急性支气管炎未及时治疗,经反复感染,长期刺激造成的.过敏 ...

  • [金匮要略]2
  • <金匮要略>试题(C卷) 一. 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是用脉象来( )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2.表里同治适用于( ) A.表邪易内陷入里 B.但解表则里证不去, ...

  • 方剂学笔记整理
  •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

  • ...方剂麻黄汤
  •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 ...

  • 方剂学简答题
  • 2013方剂重点(12中西医1) 考试题型:一.单选25分:二.多选5分:三.判断题10分:四.填空.10分:五.方剂组成15分:六.简答题15分:七.论述题10分:八.病例分析(在补益剂.理血剂.祛湿剂.祛痰剂中) 重点复习题: 1.桑菊饮与银翘散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桑菊饮与银 ...

  • 金匮要略七年制练习题
  • 七年制练习题 单选题: 1.下列各方中,大黄用量最轻的方剂是: A.茵陈蒿汤 B.泻心汤 C.大黄硝石汤 D.栀子大黄汤 E.大黄甘草汤 2.不体现微汗法的组方是: A.乌头汤 B.麻杏薏甘汤 C.麻黄加术汤 D.防己黄芪汤 E.桂枝芍药知母汤 3.<金匮>中属于阳气被遏,营卫失和导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