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庭前调解程序规范之建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蠹

调角 癔  缝      

一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刘振勇  

3客观上 . 有的 庭前程序的法官 难于 准确把握案 , 情 调解往往在事   实不清, 是非不明的基础上进行 “ 模糊调解 ” 调解成功的可能性比较  ,

小。  

度是我国 的一项重要司 法制度, 期 以 在我国 长 来   重 要的 地位 。 虽然, 于近十年来随着审判方式 由   致使司法功能曾一度弱化。但其在解决民事纠  l 不可忽视。 始终 最近,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 “   司法 讼调 解开始彰显出 其所具有的化 解社会矛盾的   电 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 在民事 诉讼活动中加   有深远的意义。   } 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 我们 入, 应当 对传统的   诉讼 伴随着最高人民 法院进行法官助 理试点工 作的推   革的 进行, 构建庭 前调解独立 程序的观点 逐渐引   庭前调解, 是指案件立案后至开庭前, 根据当事人  负责庭前程序的法官召集龃 织、 主持双方当事人  行为。 项工作在司 此 法实践中开 始运行并 得到推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并没有真   中的重要功能作用,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出 现这些问题, 虽然有主观上人为的因素。 时与庭前调解制 但同   度的设置上 存在的缺陷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 其所固 有 

的优 点应是制度本身的 设置能优化和调动各种审判资源。 提高效率。  

因此, 对庭前调 解程序 进行规范显得非常重要。   各国民 事诉讼庭 前调解程序的模式。   当前, 法院 各国 的庭前调解制度大 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 第一种庭前调   解模式是调 审分立式, 法院庭前调解程序置于诉讼程序之前, 作为一   个独立的 调解程序, 模式 这种 的代表是日 本和我国的台 湾地区。   第二 种庭前调 解模式是调审结合式, 法院的调审主体不分离, 即庭前调解  和庭审人员 的身份竟合。 件承办人员负 案 责庭前的调解工 作和庭 审工   作, 模式以 这种 德国为代表。 我国的 传统 调解模式亦不例外 。 第三种庭   前调 解模式 是调审分离式。 院把庭前程序从审判 法 程序中相对分离出   来, 处理民 作为 事纠纷的相对独立的男一种诉讼方式,   这种 模式以 美国为代表, 前在我国 目 庭前调解程序的设立上有些   作法也遵循了 这种模式 这三 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而改 革绝不是照猫画虎,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 在我国传统调审 发。   结合式的诉讼调解模式的 基础上, 融合庭审分离式的一些作  法, 建立一个符合法院制度改革发展规律, 具有本国独立

特  性的民事诉讼庭前调解模式 。   二、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调解程序应具有的特性 。   1 . 庭前调 解程 序属于 普通程序中 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   在对构建庭前调解相对独立程序的呼声 日 益高涨的今  天, 似乎忽视了在简易 程序中构建庭前调解程序的合理性问   题, 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事诉讼庭前调解机制。 案件立案  后不分简易程序抑或普通程序。 先进入庭前调解程序, 由专  门的审判人员负责调解 , 调解不成的再进入审判程序进行审  理  这种把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并纳入庭前调解程序的观点非常值  得商榷, 首先, 有违于民事诉讼法关于设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  立法意图 民   诉法对适用简 易程序审理的 案件类型是一审中 一些事实   清楚、 权利义 务明确且争议不大的 案件, 并且规定了较短的审限。   其含 义是方便审 提高效率。 在适用简易 理, 如果 程序审 理的案件之前再加   上一个庭前调解的程序, 再安排一个审判人员 进行调解, 显然与民   诉 法的立法 本意是不相符的。 其次, 程序的 简易 案件均是基层法院受理,   采取的是独任审判, 从目前 基层法院法官的现状来看, 面临法官断层   的状况日 益突出, 在审判资 日 源 益短缺的情况下, 简易程序的案件不   应该设立 庭前调解程序,以 便充分 利用基 层法院有限的审判资源, 提  高诉讼效率, 实现司 法为民。 三是, 独任审判案件的案件类型比较单   事实比较 清楚, 法律关系不复杂, 如一些涉及人身 权的离婚、 抚育、   探视、 扶养等案件, 这些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当事人之间 缺少了感情   上 的沟通与理 从而 解, 产生积怨 ; 还有一些事实清楚的民 间借贷 、   人身

孜 率低。 这与目前 庭前准备程序中 的调解法官与   7调审分离” 然缺陷有关。 上, ‘ ‘ 的天 主观 庭前调解  

} 义认识不够, 忽视庭前调解, 加上庭前调解结寨  : 调解法官的审判成果,其积极性无形中受到打  

】 道庭前程序的法官完全 不参与案件的审理, 加上  据交换” 的一种错误认识, 对庭前调解没有兴趣 。   洇 直接导致其结果便是庭前调解流于形式 、 效率  这种独立性的庭前调解可以充分调动当事人调解  审判资 源并提高诉讼效率的愿望是美好的,   可实

!  。

基本完全独立于合议 庭工 作之外, 有在当事   只 人 由合 议庭流于形式的合议一下。 那么对调 解协议   】 权, 审查 是属于了解案件情况的 庭前调 解法官 还  掌握裁判权的合议 庭呢?答案当然足显而易见   前调解工作所

面临的尴尬?  

圆 一  一 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损害等案件, 事人对自己 当 的诉讼结果皆有大 概的 一个 预测 。 判人 审   员直接介入案件的 调解. 主要是从 情理的角度去说服当事人, 更多的   是通过我们 法官的努力, 感动当事人接受调解, 而发生以 判压调的可   能性比 较小 。 况且. 适用简易程序审 理的案 件是由 审判员一个独 任审   理, 案件立案后直 接交给独任法官, 并不否定 独任审理的案件进 行庭  前调解的工作。 独任法官尽早介入案件的调解, 既符合最高院 《   简易 程序审理 民 事案件的规定》 的要求, 且与庭前调解的程序并不冲突。   又能节省审判资源。 综上, 简易程序中 庭前调 构建 解程序并不具有合   理性, 因此。 事诉讼庭前调解程序应仅属于普通程序中一个相 民 对独   立的程序 。   2庭前 . 调解程序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庭前调解程序的 独立 性体现  在调 解程序与立案 程序的 分离, 庭前调解是在立案后进人庭审前的一   个预备程序中 的工作, 有的称预审庭。 庭前调解工作由 预备庭或预审  庭法官主持 。 有观点认为。 案庭设一个调解机构, 在立 专司诉 讼庭前调   解工 作, 在立案准备工作过程中 或立案 后的阶段介入庭前调解工作 。   这种作法有两个弊端 。 一是与法律规定的立案审查的七日 期限相冲   突. 在法院受 理后 到立案的 有限期间内 进行调解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设立立案前的庭前 调解程序不符合客观 事实 。 二是立案后由立案 庭进  行调解与立审分离制度的改革是不相符。 前随着立审分离制度改革 目   的深入, 登记主义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立案 立案的工 作主要是对案 件  形式上的审查。 符合立案条 件的 登记立 案后即 按审判流程转交各审判   庭, 此, 因 庭前调解其实属于审判庭案件审 理的一 部分工 庭前 作。 调解  程序完全独立于立案程序。 同时, 法院系 随着 统庭前 准备 程序改革的   深入。 的观点认同于庭前调解程序属于 更多 庭前准备工 作中的一个程   序。 是一个与立案 程序和庭审 程序相对分 离的有其独立性的一个诉讼   中的程序 。 庭前调解程序独立的相对性表现在。 其与庭审程序是相对  分离的。 即调审主体的相对分离 。 要求庭前调 解的 法官不能担任同一   案件的主审法官。目 的在于, 防止调解主体可能挟审判权进行威胁或   诱惑。 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确保当事人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调  解。 保护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 。   三、 规范庭前调解程序的几点建议。

  1从 . 加强庭前调解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思想教育, 要在政治的高   度上理解庭前调解的意义 。 要让庭前调 解法官充分 认识 到庭前调解工   作不仅是一项诉 讼解决纠纷方式, 而是落实党的“ 立党为公、 执政为   民” 的基本 理念。 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 司法为民” 的审判宗旨。   要通过庭前调解充分发挥法院司法职能,发挥司法对社会关系的规  范、 、 调节 引导和 保障作用. 化解矛 盾和 纠纷, 为群众办实事, 缓解社会  矛盾,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准确把握调审主体相对分离的 . 原则, 对庭前调解程序法官进行  重新定位 。   调审主 体分 离的问 历来有两 题, 种不同 意见, 数意见认为。   大多 从 目前我国法院实际情况看, 调审主体不应分离 。 这种观点是比较客观  的, 但这种调审不分离的观点, 既要结合我国法院审判实践又要立足  于 法院改 革的高 度来看, 准确把 。 才能 握 庭前调解程序中 调审主体不   分离应理解为只是一相对分离, 即调解的法官不承办该案件但参加案  件合议庭。 这样的做法有四个 有利:   有利于提高调解法官和当事人思想上的重视 。庭前程序的法  官因为要参加合议庭, 对审判的质量负有责任, 在调解中思想上会  重视 。同时。案件当事人因为主持调解的法官参加合议庭对案件的  结果有影响 。 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调解 。 而不会出 现有的案件中,   当事人觉得庭前程序法官不参与案件的审理,对庭前调解根本不予 

理睬 

二 有利于合理利用审判 资源, 使得庭前工作与庭审工作的衔接 ・   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是合议庭在审理, 应充分发 挥每位合议庭成   员的 作用. 而不能象 过去那 样合而 不审 。 所以。 实行调审相对分离,   由合议庭其他成员担任庭前调解程序中的调解法官, 能充分发 挥合   议庭每一 位法官的 职能。 增强诉 讼的实 效性 、 高诉讼效率。 提   三有利于提高 调解的成 功率。 有些案 件调解的 成功率 高低与否,   虽与调解 法官 的工 作有很大关系, 但与当 事人的 心理亦有密切关系。   有的当事人因没有感受到诉 讼风险的 压力。 意在主审法官的主持  更愿 下调解, 因为那样“ 心里有底”所以漠 。 视庭前 程序的调解- 而如果是  参加合议的其他法官主持调解.当事人调解的心理便产生一定的变  化。 加上调解法官在调解的方法和 技巧中 通过对案件法 理的分析, 会  让当 事人感 受到接受调解对自己是有利的. 最终选择调解, 从而提高  

了调解的成功率。  

四有利于保护

案件的承办法官  我们现在反对以 判压调, 而由在   很多 案件的调解特别是一些与当 事人经济利益相关的案件中。 解法 调   官可以 在调解中 通过法理的分析, 向当事人预测判决结果提供参考。   或对诉讼风险进行提示 。 但因为 该法官不是案件主审法官. 也不是审   判长。 所以不会给当事人造成以判压调的感觉, 当事人也不会贵难承  办法官 。   具体做法: 从合议庭成员中 确定庭前调解的法官。 果立案庭立 如   案时已 确定 合议成员和承办人的。 按审判管理流程将案件分流到审判   庭后。 庭长指定合议庭成员中 由 审判长和承办人之 外的另一名合议庭  成员 担任 庭前程序的法官, 该法官负责庭前程序工作和 由 主持案件的   调解。 调解结案的。 结案数统计在调解结案的法官名下, 而非立案时确   定的 承办人 名下。 如果立案 庭未 确定合议庭及 承办人的。 案件分流到   审判 庭后, 庭长 由 指定合议庭成 员中 的一名 担任庭前程序的法官。   负 责庭前程序工作和 主持案 件的调 调解成功的案 解, 件属于调解法官的   个人结案。 如果调解不成的, 庭前程序结束后, 其他合议庭成员承办 由   案件和担任审判长, 案件属于承办人的 结案 。 数  3依法调解, . 充分尊重当 事人的私权。 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情  况下. 调解以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为基础.而并非必须以是以事实  清楚、 分清是非为 基础。 因为,有些案件的事实无法查 得清楚,即   使法院庭审查明的也只是一种法律上的事实而非案件本身的客观事  实, 另外, 有的案件当事人都有过错. 孰是孰非,分得太清, 调解  工作就无法进行。 因此. 在庭前法官的引导下进行调解。 只要当事   人之间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违背法律规定,应该充分尊重其私权  的处分 。  

4建立庭前调解撤诉制度或 . 诉讼费收费减半制度。 德国、 本等 日   外国 法院鼓励调解结案的措施值得参照和学习, 德国的做法是收取诉   讼费 用分三 个阶段计算. 诉前调 解阶段 、 起诉答辩阶段和法庭审理阶   段 。 一阶段到第三 从第 阶段诉讼费 用的收取逐次递增 。 本, 在日 当事人   在进人诉讼前可以申 请庭前调解, 请调解缴纳的申 申 请费 仅为起诉时   应交 纳费用的一半, 解不成进入诉讼程序的, 如凋 当事人 缴纳的申请   费 可折抵诉讼费。 而在我国目 前仍实 行调 解与判决 结案同 一收费 标准 

的作法。 不利于鼓励当事人调解 。 有的案件调解不成的, 其原因恰恰是  因为当事人考虑到其诉讼费用的支出, 觉得不合算。 因

此. 建议建立庭 

前调 解撤诉 制度或诉讼费收费减半制度。 庭前调解成功的案件。 当事  人可以 选择撤诉结案由 法院退回 其一半诉讼费, 或法院对 调解结案的  

案件实行诉讼费用减半收费的规定。 通过诉讼费用的减轻吸引当事人  选择庭前调解解决双方的纠纷 。  

圆 一  一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蠹

调角 癔  缝      

一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刘振勇  

3客观上 . 有的 庭前程序的法官 难于 准确把握案 , 情 调解往往在事   实不清, 是非不明的基础上进行 “ 模糊调解 ” 调解成功的可能性比较  ,

小。  

度是我国 的一项重要司 法制度, 期 以 在我国 长 来   重 要的 地位 。 虽然, 于近十年来随着审判方式 由   致使司法功能曾一度弱化。但其在解决民事纠  l 不可忽视。 始终 最近,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 “   司法 讼调 解开始彰显出 其所具有的化 解社会矛盾的   电 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 在民事 诉讼活动中加   有深远的意义。   } 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 我们 入, 应当 对传统的   诉讼 伴随着最高人民 法院进行法官助 理试点工 作的推   革的 进行, 构建庭 前调解独立 程序的观点 逐渐引   庭前调解, 是指案件立案后至开庭前, 根据当事人  负责庭前程序的法官召集龃 织、 主持双方当事人  行为。 项工作在司 此 法实践中开 始运行并 得到推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并没有真   中的重要功能作用,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出 现这些问题, 虽然有主观上人为的因素。 时与庭前调解制 但同   度的设置上 存在的缺陷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项新的制度, 其所固 有 

的优 点应是制度本身的 设置能优化和调动各种审判资源。 提高效率。  

因此, 对庭前调 解程序 进行规范显得非常重要。   各国民 事诉讼庭 前调解程序的模式。   当前, 法院 各国 的庭前调解制度大 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 第一种庭前调   解模式是调 审分立式, 法院庭前调解程序置于诉讼程序之前, 作为一   个独立的 调解程序, 模式 这种 的代表是日 本和我国的台 湾地区。   第二 种庭前调 解模式是调审结合式, 法院的调审主体不分离, 即庭前调解  和庭审人员 的身份竟合。 件承办人员负 案 责庭前的调解工 作和庭 审工   作, 模式以 这种 德国为代表。 我国的 传统 调解模式亦不例外 。 第三种庭   前调 解模式 是调审分离式。 院把庭前程序从审判 法 程序中相对分离出   来, 处理民 作为 事纠纷的相对独立的男一种诉讼方式,   这种 模式以 美国为代表, 前在我国 目 庭前调解程序的设立上有些   作法也遵循了 这种模式 这三 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而改 革绝不是照猫画虎,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 在我国传统调审 发。   结合式的诉讼调解模式的 基础上, 融合庭审分离式的一些作  法, 建立一个符合法院制度改革发展规律, 具有本国独立

特  性的民事诉讼庭前调解模式 。   二、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调解程序应具有的特性 。   1 . 庭前调 解程 序属于 普通程序中 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   在对构建庭前调解相对独立程序的呼声 日 益高涨的今  天, 似乎忽视了在简易 程序中构建庭前调解程序的合理性问   题, 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事诉讼庭前调解机制。 案件立案  后不分简易程序抑或普通程序。 先进入庭前调解程序, 由专  门的审判人员负责调解 , 调解不成的再进入审判程序进行审  理  这种把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并纳入庭前调解程序的观点非常值  得商榷, 首先, 有违于民事诉讼法关于设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  立法意图 民   诉法对适用简 易程序审理的 案件类型是一审中 一些事实   清楚、 权利义 务明确且争议不大的 案件, 并且规定了较短的审限。   其含 义是方便审 提高效率。 在适用简易 理, 如果 程序审 理的案件之前再加   上一个庭前调解的程序, 再安排一个审判人员 进行调解, 显然与民   诉 法的立法 本意是不相符的。 其次, 程序的 简易 案件均是基层法院受理,   采取的是独任审判, 从目前 基层法院法官的现状来看, 面临法官断层   的状况日 益突出, 在审判资 日 源 益短缺的情况下, 简易程序的案件不   应该设立 庭前调解程序,以 便充分 利用基 层法院有限的审判资源, 提  高诉讼效率, 实现司 法为民。 三是, 独任审判案件的案件类型比较单   事实比较 清楚, 法律关系不复杂, 如一些涉及人身 权的离婚、 抚育、   探视、 扶养等案件, 这些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当事人之间 缺少了感情   上 的沟通与理 从而 解, 产生积怨 ; 还有一些事实清楚的民 间借贷 、   人身

孜 率低。 这与目前 庭前准备程序中 的调解法官与   7调审分离” 然缺陷有关。 上, ‘ ‘ 的天 主观 庭前调解  

} 义认识不够, 忽视庭前调解, 加上庭前调解结寨  : 调解法官的审判成果,其积极性无形中受到打  

】 道庭前程序的法官完全 不参与案件的审理, 加上  据交换” 的一种错误认识, 对庭前调解没有兴趣 。   洇 直接导致其结果便是庭前调解流于形式 、 效率  这种独立性的庭前调解可以充分调动当事人调解  审判资 源并提高诉讼效率的愿望是美好的,   可实

!  。

基本完全独立于合议 庭工 作之外, 有在当事   只 人 由合 议庭流于形式的合议一下。 那么对调 解协议   】 权, 审查 是属于了解案件情况的 庭前调 解法官 还  掌握裁判权的合议 庭呢?答案当然足显而易见   前调解工作所

面临的尴尬?  

圆 一  一 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损害等案件, 事人对自己 当 的诉讼结果皆有大 概的 一个 预测 。 判人 审   员直接介入案件的 调解. 主要是从 情理的角度去说服当事人, 更多的   是通过我们 法官的努力, 感动当事人接受调解, 而发生以 判压调的可   能性比 较小 。 况且. 适用简易程序审 理的案 件是由 审判员一个独 任审   理, 案件立案后直 接交给独任法官, 并不否定 独任审理的案件进 行庭  前调解的工作。 独任法官尽早介入案件的调解, 既符合最高院 《   简易 程序审理 民 事案件的规定》 的要求, 且与庭前调解的程序并不冲突。   又能节省审判资源。 综上, 简易程序中 庭前调 构建 解程序并不具有合   理性, 因此。 事诉讼庭前调解程序应仅属于普通程序中一个相 民 对独   立的程序 。   2庭前 . 调解程序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庭前调解程序的 独立 性体现  在调 解程序与立案 程序的 分离, 庭前调解是在立案后进人庭审前的一   个预备程序中 的工作, 有的称预审庭。 庭前调解工作由 预备庭或预审  庭法官主持 。 有观点认为。 案庭设一个调解机构, 在立 专司诉 讼庭前调   解工 作, 在立案准备工作过程中 或立案 后的阶段介入庭前调解工作 。   这种作法有两个弊端 。 一是与法律规定的立案审查的七日 期限相冲   突. 在法院受 理后 到立案的 有限期间内 进行调解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设立立案前的庭前 调解程序不符合客观 事实 。 二是立案后由立案 庭进  行调解与立审分离制度的改革是不相符。 前随着立审分离制度改革 目   的深入, 登记主义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立案 立案的工 作主要是对案 件  形式上的审查。 符合立案条 件的 登记立 案后即 按审判流程转交各审判   庭, 此, 因 庭前调解其实属于审判庭案件审 理的一 部分工 庭前 作。 调解  程序完全独立于立案程序。 同时, 法院系 随着 统庭前 准备 程序改革的   深入。 的观点认同于庭前调解程序属于 更多 庭前准备工 作中的一个程   序。 是一个与立案 程序和庭审 程序相对分 离的有其独立性的一个诉讼   中的程序 。 庭前调解程序独立的相对性表现在。 其与庭审程序是相对  分离的。 即调审主体的相对分离 。 要求庭前调 解的 法官不能担任同一   案件的主审法官。目 的在于, 防止调解主体可能挟审判权进行威胁或   诱惑。 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确保当事人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调  解。 保护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 。   三、 规范庭前调解程序的几点建议。

  1从 . 加强庭前调解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思想教育, 要在政治的高   度上理解庭前调解的意义 。 要让庭前调 解法官充分 认识 到庭前调解工   作不仅是一项诉 讼解决纠纷方式, 而是落实党的“ 立党为公、 执政为   民” 的基本 理念。 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 司法为民” 的审判宗旨。   要通过庭前调解充分发挥法院司法职能,发挥司法对社会关系的规  范、 、 调节 引导和 保障作用. 化解矛 盾和 纠纷, 为群众办实事, 缓解社会  矛盾,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准确把握调审主体相对分离的 . 原则, 对庭前调解程序法官进行  重新定位 。   调审主 体分 离的问 历来有两 题, 种不同 意见, 数意见认为。   大多 从 目前我国法院实际情况看, 调审主体不应分离 。 这种观点是比较客观  的, 但这种调审不分离的观点, 既要结合我国法院审判实践又要立足  于 法院改 革的高 度来看, 准确把 。 才能 握 庭前调解程序中 调审主体不   分离应理解为只是一相对分离, 即调解的法官不承办该案件但参加案  件合议庭。 这样的做法有四个 有利:   有利于提高调解法官和当事人思想上的重视 。庭前程序的法  官因为要参加合议庭, 对审判的质量负有责任, 在调解中思想上会  重视 。同时。案件当事人因为主持调解的法官参加合议庭对案件的  结果有影响 。 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调解 。 而不会出 现有的案件中,   当事人觉得庭前程序法官不参与案件的审理,对庭前调解根本不予 

理睬 

二 有利于合理利用审判 资源, 使得庭前工作与庭审工作的衔接 ・   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是合议庭在审理, 应充分发 挥每位合议庭成   员的 作用. 而不能象 过去那 样合而 不审 。 所以。 实行调审相对分离,   由合议庭其他成员担任庭前调解程序中的调解法官, 能充分发 挥合   议庭每一 位法官的 职能。 增强诉 讼的实 效性 、 高诉讼效率。 提   三有利于提高 调解的成 功率。 有些案 件调解的 成功率 高低与否,   虽与调解 法官 的工 作有很大关系, 但与当 事人的 心理亦有密切关系。   有的当事人因没有感受到诉 讼风险的 压力。 意在主审法官的主持  更愿 下调解, 因为那样“ 心里有底”所以漠 。 视庭前 程序的调解- 而如果是  参加合议的其他法官主持调解.当事人调解的心理便产生一定的变  化。 加上调解法官在调解的方法和 技巧中 通过对案件法 理的分析, 会  让当 事人感 受到接受调解对自己是有利的. 最终选择调解, 从而提高  

了调解的成功率。  

四有利于保护

案件的承办法官  我们现在反对以 判压调, 而由在   很多 案件的调解特别是一些与当 事人经济利益相关的案件中。 解法 调   官可以 在调解中 通过法理的分析, 向当事人预测判决结果提供参考。   或对诉讼风险进行提示 。 但因为 该法官不是案件主审法官. 也不是审   判长。 所以不会给当事人造成以判压调的感觉, 当事人也不会贵难承  办法官 。   具体做法: 从合议庭成员中 确定庭前调解的法官。 果立案庭立 如   案时已 确定 合议成员和承办人的。 按审判管理流程将案件分流到审判   庭后。 庭长指定合议庭成员中 由 审判长和承办人之 外的另一名合议庭  成员 担任 庭前程序的法官, 该法官负责庭前程序工作和 由 主持案件的   调解。 调解结案的。 结案数统计在调解结案的法官名下, 而非立案时确   定的 承办人 名下。 如果立案 庭未 确定合议庭及 承办人的。 案件分流到   审判 庭后, 庭长 由 指定合议庭成 员中 的一名 担任庭前程序的法官。   负 责庭前程序工作和 主持案 件的调 调解成功的案 解, 件属于调解法官的   个人结案。 如果调解不成的, 庭前程序结束后, 其他合议庭成员承办 由   案件和担任审判长, 案件属于承办人的 结案 。 数  3依法调解, . 充分尊重当 事人的私权。 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情  况下. 调解以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为基础.而并非必须以是以事实  清楚、 分清是非为 基础。 因为,有些案件的事实无法查 得清楚,即   使法院庭审查明的也只是一种法律上的事实而非案件本身的客观事  实, 另外, 有的案件当事人都有过错. 孰是孰非,分得太清, 调解  工作就无法进行。 因此. 在庭前法官的引导下进行调解。 只要当事   人之间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违背法律规定,应该充分尊重其私权  的处分 。  

4建立庭前调解撤诉制度或 . 诉讼费收费减半制度。 德国、 本等 日   外国 法院鼓励调解结案的措施值得参照和学习, 德国的做法是收取诉   讼费 用分三 个阶段计算. 诉前调 解阶段 、 起诉答辩阶段和法庭审理阶   段 。 一阶段到第三 从第 阶段诉讼费 用的收取逐次递增 。 本, 在日 当事人   在进人诉讼前可以申 请庭前调解, 请调解缴纳的申 申 请费 仅为起诉时   应交 纳费用的一半, 解不成进入诉讼程序的, 如凋 当事人 缴纳的申请   费 可折抵诉讼费。 而在我国目 前仍实 行调 解与判决 结案同 一收费 标准 

的作法。 不利于鼓励当事人调解 。 有的案件调解不成的, 其原因恰恰是  因为当事人考虑到其诉讼费用的支出, 觉得不合算。 因

此. 建议建立庭 

前调 解撤诉 制度或诉讼费收费减半制度。 庭前调解成功的案件。 当事  人可以 选择撤诉结案由 法院退回 其一半诉讼费, 或法院对 调解结案的  

案件实行诉讼费用减半收费的规定。 通过诉讼费用的减轻吸引当事人  选择庭前调解解决双方的纠纷 。  

圆 一  一固  


相关内容

  • 当前民商事一审案件正卷诉讼文书材料排列顺序的调查报告
  • 当前民商事一审案件正卷诉讼文书材料排列顺序的调查报告 诉讼文书材料是诉讼档案形成的重要依据,其排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诉讼案件装订归档和诉讼档案的利用.现行民商事一审案件卷内材料排序是按照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中民事一审"诉讼文书材料的排列&qu ...

  • 新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 新修改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是继2007年以来对民事诉讼法的一次全面修改,表现在:一是创设新的诉讼制度多:二是修改的内容广,从总则到基本制度,包括所有具体 ...

  •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案对照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前后对照表 2 3 4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修正案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草案说明) 现就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

  •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纠纷解决资源
  • 作者:王振清 法律适用 2005年07期 诉讼作为解决纠纷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向来被视为最后的救济手段,诉讼的最终救济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各种纠纷或者至少是大部分纠纷解决的需要.尽管"不是所有的司法判决都能产生正义,但是每一个司法判决都会消耗资源".(注:白岱恩:"民事诉讼 ...

  •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专家建议书
  • 中国宪政网编者按:<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通过.1990年施行以来,在保证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施行23年来,该法有些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现实和发展,有待修改完善.2013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中 ...

  • 加强民事检察监督,促发展\保和谐
  • 摘要当前社会生活中司法不公正已成为热点问题,而大量司法不公发生在基层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领域,因此充分挥检察机关民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实现,真正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生效民事.行政裁判正确.及时.有效地执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检察监督机 ...

  • 民事行政检察基本规章
  • 第九编 民事行政检察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9·1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通过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第二章 受理 第9·2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民事.行政案件,主要有以下来源: (一)当事人或者其 ...

  •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
  •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2012年9月18日 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涉及面相当广泛,涵盖了从基本原则到全部诉讼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的方方面面.大体上可将修改的内容划分为四大块加以认识和解读:一是继续强化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同时完善当事人的诉讼责任机制,如规 ...

  • 关于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调查报告
  • 关于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 吉木萨尔县法院工作人员.案件/纠纷当事人 调查目的: 调查吉木萨尔县法律民事纠纷调解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正式写要表达具体) 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面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聊等 调查地点: 吉木萨尔县人民法院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日-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