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高一化学附练习及答案

初高中衔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讲主要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元素符号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Na 、S 、P 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 Na2O+H2O =2NaOH

B. KOH + NaNO3= NaOH + KNO3 C. 2Ag + H2SO 4(稀)=Ag2SO 4 + H2↑ D. 2Fe+6HCl=2FeCl3+3H2↑

解析:A 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 2O 、CaO 、BaO 、Na 2O 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 有错,KOH 属于碱,NaNO 3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

是:① 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 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 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 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 2,而不是FeCl 3。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 金属活动顺序 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

===”连接。 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

[例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如:2H 2+O2

点燃

2H 2O ,

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项A 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 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 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 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B

[例3]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①③⑤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O 3)、硫酸(H 2SO 4)、盐酸(HCl )、氢硫酸(H 2S )都是由若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OH )、苛性钠(NaOH )、消石灰[Ca (OH ) 2]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 2CO 3)、大理石、石灰石(CaCO 3),胆矾、蓝矾(CuSO 4•H 2O ),它们由金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NaHSO 4)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Cu 2(OH ) 2CO 3]属于碱式盐。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D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05年福州市中考模拟题)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 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 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 D. 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D

[例2](06年天津中考题)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的粒子模型是( )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

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A

[例3] (北京海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C

初高中衔接——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本讲主要内容】

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空气和水的比较

2.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

3.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

4.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比较

5. 有机化合物

7. 初中化学中的一般和特殊 8. 初中化学之最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 、CO 2、HCl 和H 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② 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后,没有发现浑浊现象,但气体体积缩小一半;③ 点燃导出的尾气,将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该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可

能含有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 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 ② 的现象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 ,可能含有CO 2,(因为HCl 能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l 2而不产生浑浊现象,当混合气体中含有HCl 和CO 2时,通入石灰水中也不会出现浑浊,原因是HCl 能跟CaCO 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Cl 2)

③ 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 2,一定含有CO (因为H 2点燃后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O 点燃后生成的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 和CO ,一定不含有H 2O 和H 2,可能含有CO 2。 答案:肯定含有HCl 和CO ,肯定没有H 2O 和H 2,可能含有CO 2。

说明:本题属于物质推断题,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是H 2O 、CO 、CO 2、HCl 和H 2的化学性质。解答时,应在熟悉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紧扣题目所列出的三项实验操作和实验发生的现象,逐步推断,找出答案。

是Cl 2。

答案:NaBr ;NaCl ;KI ;KBr

说明:本题是一道关于物质推断的信息题,题目信息给出了几种单质的颜色和状态,给出一个新的规律,即三种非金属单质的活泼性顺序和规律。根据已学过的金属活动性规律可以推知:活动性强的单质可以把活动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历年来中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化学知识点及技能的考查都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内容为载体来体现的。一般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实验等,约占试卷分值的40%。在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中应以空气、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铁,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为重点;以实验为依据,理论为指导,并注意准确书写化学用语。

【典型例题分析】

[例1](苏州中考题)有一包混合物,其中可能是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作如下实验,第一步:取样品,高温灼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第二步: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固体残留物后,残留物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具有还原性的气体。试回答:

①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②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在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③ 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为证明它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方法是 。若确实有该物质存在,那么在第二步实验中,还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解析:由第一步实验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推知,混合物中肯定不存在碳酸氢铵。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可能来自于碳酸钙分解,也可能来自炭粉与氧化铜或炭粉与氧化铁反应后的产物,所以此时不能判断碳酸钙的存在,根据第二步实验加稀盐酸后残留物全部溶解,且有还原性气体产生,可知一定存在单质铁而无单质铜,因为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铜不溶于盐酸,进而推知原混合物中一定存在氧化铁和炭,而无氧化铜。

答案:

① NH4HCO 3和CuO ② C和Fe 2O 3

===4Fe+3CO2↑ 3C+2Fe2O 3==

高温

CO 2+Ca(OH)2=CaCO 3↓+H 2O Fe +2HCl =FeCl 2+H 2↑

③ 碳酸钙(CaCO 3)。若证明存在碳酸钙,可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存在碳酸钙,否则不含有碳酸钙。

CaO+2HCl=CaCl2+H2O

[例2](03年天津中考模拟题)下图是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制法的综合性实验习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1)A 处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2)B 处现象为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C 处现象为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D 处黑色粉末a 为(填名称)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E 处黑色粉末b 为(填化学式)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F 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G 处作用是____________。

解析:A 处反应会生成CO 2气体,显然B 、C 、D 是测定CO 2性质的装置,E 、G 是测定CO 性质的实验装置,而F 是吸收过量的CO 2的装置。

答案:

(1)CaCO 3+2HCl=CaCl2+CO2↑+H2O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 2+H2O =H 2CO 3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2CO (4)木炭粉,CO 2+C ==

高温

(5)CuO ,CuO +CO ====Cu+CO2↑

(6)F 处吸收CO 2气体,验证CO 的反应产物;G 处点燃剩余CO ,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说明:这是一类综合性基础习题,要求熟练掌握C 、CO 、CO 2的性质,并熟练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3] (06年天津中考题)A 、B 是初中学过的两种黑色物质,它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答案:C ;CuO ;CO 2;Cu ;CO 说明: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物质的颜色、特征及反应条件推断物质。

初高中衔接——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

【本讲主要内容】

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酸、碱、盐的性质

稀盐酸、硫酸、硝酸化学性质比较

① 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 活泼金属+酸→盐+H 2↑。(属于置换反应) ③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④ 金属氢氧化物(碱)+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⑤ 盐+酸→新盐+新酸。(属于复分解反应)

碱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仅限于可溶性碱)。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碱+盐→新碱+新盐(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生产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才能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

2. 金属和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常见碱中除NaOH 、KOH 、Ba (OH ) 2、NH 3·H 2O 可溶,Ca (OH ) 2微溶外其余均为难溶碱。其中Cu (OH ) 2为蓝色沉淀,Fe (OH ) 3为红褐色沉淀,其余均为白色沉淀;

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规律是:钾、钠、铵、硝溶;盐酸银不溶;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碳酸钾、钠、铵能溶;碳酸镁微溶。 4.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主要是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1)金属 + 酸 →盐 + 氢气

(2)金属 + 盐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5.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起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① 有沉淀析出;② 有气体放出;③ 有水生成。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有一氧化碳、硝酸钡、二氧化硅、木炭、氢氧化钾、硫酸钠、盐酸、碳酸钾和氧化铁九种物质(其中酸、碱、盐都是溶液)。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都有三种物质。其中:

(1)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且其中一种物质能与生石灰反应生成盐,另外二种物质都能与第一组内的A 物质反应。

(2)第一组内A 、B 、D 三种物质间均不能发生反应,而B 物质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

质反应。

(3)第二组内不与第一组内B 反应的物质,能与第一组内的A 、D 二种物质反应。 试写出各组物质中,每种物质的化学式:

第一组:A. _______ B. _________ D. 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写出九种物质的化学式:CO 、Ba(NO3) 2、SiO 2、C 、KOH 、Na 2SO 4、HCl 、K 2CO 3、Fe 2O 3 (2)结合题意分析推断:

① 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即是C 、CO 、SiO 2、Fe 2O 3中的三种。其中能与生石灰反应的是SiO 2,是单质的只有C ,所以C 和SiO 2一定在第三组中。

② 由于C 只能跟Fe 2O 3反应,所以第一组中的A 一定是Fe 2O 3,第三组中的物质是C 、SiO 2

和CO 。

③ 第一组内A 、B 、D 之间不反应,说明HCl 必在第二组内(因为Fe 2O 3能与HCl 反应)。 即:第一组:A. Fe2O 3, B. _________,C. ___________; 第二组:HCl ,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C ,CO ,SiO 2

这样,没有确定的物质还有Ba(NO3) 2,KOH ,Na 2SO 4,K 2CO 3四种。B 、D 及第二组内的另二种物质各是上述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④ 由于B 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质反应,而在没确定的四种物质中,只有Ba (NO 3) 2能跟HCl 、KOH 、Na 2SO 4、K 2CO 3中的Na 2SO 4、K 2CO 3反应,因此B 是Ba (NO 3) 2;Na 2SO 4、K 2CO 3应在第二组,KOH 应是第一组中的D 。

答案:第一组:Fe 2O 3 Ba (NO 3) 2 KOH

(2)写出固体A 的成分的化学式: ;写出滤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写出滤液C 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

解析:由滤液B 蒸发、结晶得硝酸锌固体可知,B 中所含溶质为Zn (NO 3) 2;滤液C 与

Ba (NO 3) 2反应生成Zn (NO 3) 2及难溶物,可知C 中所含溶质为ZnSO 4;向含Zn (NO 3) 2和

AgNO 3的废液中加入X 后再加入Y 可提纯出Ag ,同时得到ZnSO 4,可推知X 为Zn ,Y 为稀硫酸。

答案:(1)Zn ,H 2SO 4 (2)Zn 和Ag ,Zn (NO 3) 2,ZnSO 4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反应,其生成物之一又能与石灰石反应的是( )

A. KOH B. AgNO3 C. CuSO4 D. Fe

解析:题目所给选项中A 、B 、D 均可与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KOH+HCl=KCl+H2O , AgNO3+HCl=AgCl↓+HNO3, Fe+2HCl=FeCl2+H2↑

各产物中只有HNO 3可与石灰石反应:2HNO 3+CaCO3=Ca (NO 3) 2+CO2↑+H2O ,所以选 B。 答案:B

说明:熟悉反应规律并结合具体物质准确书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解好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2] 某NaNO 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 ,Na 2SO 4和Na 2CO 3杂质,为除去这些杂质,仅提供3种药品:AgNO 3溶液、BaCl 2 溶液和稀HCl 。请设计合理的顺序将杂质逐一除去,并填写下面实验报告。

说明:这是一道综合性,思维性较强的去杂质题。解这类题时,要遵守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若在去杂过程中,一旦引入,要在后续步骤中除去。按照题目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操作顺序,杂质逐一除去,如果忽略了题目的要求就可能出错。

[例3] 在分开盛放的A 、B 两溶液中,共含有Na 、Cu 、Ba 、Mg 、OH 、NO 3、SO 4七

2+

2+

2+

2-

种离子两溶液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 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在B 溶液里,则B 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 。

解析:解此题关键是以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为考虑出发点。因为Cu 、Mg ,不能与OH 共存,Ba 和SO 4不能共存,而Na 、NO 3与其它离子都能共存,所以A 溶液里含有Na 、Cu 、Mg 、NO 3、SO 4,B 溶液里含有Ba 、OH 。

答案:B 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Ba 和OH 。 说明:离子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之间必须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从复分解反应的发2+

2+

2+

2-

2+

2+

2-

2+

2+

生条件来考虑。

初高中衔接——化学实验综合

【本讲主要内容】

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3. 物质的检验

4.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

(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 排水集气法

②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

5.

6. 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法 (2)蒸发法 (3)结晶法 (4)沉淀法 (5)气化法 (6)转化法

(7)溶解法 (8)吸收法

7. 课本上的重点实验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 燃烧的条件 (3) 分子的运动 (4) 水的组成

(5)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 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的化学仪器、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几项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入氢气立即给氧化铜加热,实验结束时,撤掉氢气后停止加热。

B.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 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 皮肤上沾上浓硫酸,立即用水冲洗。

解析:A 的操作错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避免引起爆炸。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使铜在氢气流中冷却下来,再停止通入氢气,目的在于防止铜在高温下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B 的操作正确。因为氢气为可燃性气体。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这个范围,点燃时就会爆炸。因此,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 的操作错误。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时,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会使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因此,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来,然后再撤酒精灯。

D 的操作错误。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当接触水时会放热,进一步腐蚀皮肤。正确的操作是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B

[例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不要求回收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A. 加适量盐酸,过滤 B. 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 加适量水,过滤 D. 加热(或高温灼烧) E. 加热,加适量水,过滤

F. 加适量盐酸,蒸发

① 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 ② 氯化钾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钾( ) ③ 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 ④ 氢氧化钠粉末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 ⑤ 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

解析:① 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能溶于水,根据二者溶解性不同,即采取加适量水、过滤的方法进行除杂和分离。

② 本组两种物质均能溶于水,因此不能用上法分离,可设计将碳酸钾转化为氯化钾的方法,采用加适量盐酸、蒸发的方法除去所含有的杂质。转化的方程式如下:

K 2CO 3+2HCl=2KCl+CO2↑+H2O

③ 本题欲除去碳酸钙,往往有人用溶解过滤法分离,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氧化钙不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的部分又会转化成氢氧化钙,这样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很显然可以利用高温煅烧的方法使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 3 ===== CaO + CO2↑

④ 本题可利用二者的溶解性不同来进行分离,但是仅仅采取溶于水,过滤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⑤ 本组若采用高温加热使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虽然能除去氧化铜,但是生成的铜仍混在炭粉里,实际上是除了一种杂质又带入了另一种杂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可利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转化为能溶于水的氯化铜,而炭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性质采用加适量盐酸,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其反应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答案:C 、F 、D 、B 、A

启示:从上述几组除杂题可以看出,除杂的方法可采取物理方法(即①)也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转化,使加入的试剂跟杂质反应与原物质不反应,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原有的物质,达到除杂的目的,但注意一定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高温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A.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 与NaNO 3的混合物

2-

B. 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存在SO 4 C. 将H 2、O 2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以除去氢气 D. 用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解析:A 中NaCl 与NaNO 3均易溶于水,不能通过过滤分离;B 中由可能存在Ag ;C 加热条件下H 2与O 2会反应且可能引起爆炸;D 因镁粉和铝粉可溶于盐酸并与之反应而除去。

答案:D

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综合问题,要求掌握各自的方法和要点。

[例2] 向盛有镁、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NaOH 溶液剩余,同时有NaOH 与H 2SO 4反应生成的Na 2SO 4。 答案:NaOH 、Na 2SO 4

说明:可忽略反应过程,直接从反应本质来分析问题。

[例3]

(1是 在做甲烷燃烧实验时,点燃前必须要 ,否则会发生危险。

(2)若用装置C 制取CO 2,并把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生成的CO 2中混有 气体。

(3)D 是用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① 中的现象是 ;② 中的现象是 。

尾气应该 ,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 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1)B ;检验甲烷的纯度 (2)氯化氢

(3)黑色的CuO 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气球收集或点燃;一氧化碳 说明:关于气体制备的知识迁移题应明确所制备气体的特性,反应物的特点等。

初高中衔接——化学计算综合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化学计算综合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基本公式:

(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原子个数)之和

(2)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

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2. 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稀释公式:浓溶液质量×稀释前浓度=稀溶液质量×稀释后浓度 浓溶液质量×大浓度+稀溶液质量×小浓度=混合溶液×中浓度

注意:溶液质量守恒而体积不守恒,当溶液稀释时,V 稀≠V 浓+V 水 3.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aA +bB =cC +dD aM A bM B cM C dM D m A

m B

m C

m D

设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质量为m 。 则有:

aM A bM B cM C dM D

=== m A m B m C m D

4. 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新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由Na 2S 、Na 2SO 3、Na 2SO 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含氧元素为22%,则其中含硫元素约为( )。

A. 32% B. 46% C. 78% D. 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化学式的认识、分析和联想。该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三种元素即Na 、S 、O ,由题干所给出的三个化学式可以看出已知元素氧与未知元素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钠元素和硫元素之间有固定的质量比。即Na:S=(23×2):32=46:32。由于混合物中含氧为:22%,所以,钠和硫的质量分数为1-22%=78%,其中硫的质量分数

应为:78%⨯

32

=32%。

46+32

答案:A

说明: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化学式的认识、分析和联想。

[例2] 将等质量的镁、铝、锌、铁四种金属分别与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反应,其中只有镁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依此,可推断出:

(1)金属______必有剩余;

(2)金属______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小;

(3)金属______和金属______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解析:

分析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质量关系 Mg + 2HCl = MgCl2 + H2↑ 24g 2g 2.4g 0.2g

2Al + 6HCl = 2AlCl3 + 3H2↑ 54g 6g 1.8g 0.2g Zn + 2HCl = ZnCl2 + H2↑ 65g 2g 6.5g 0.2g Fe + 2HCl = ZnCl2 + H2↑ 56g 2g 5.6 g 0.2g

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可知,若产生0.2克氢气需要镁2.4克,铝1.8g ,锌6.5克,铁5.6 g ,即与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如:溶质质量为7.3g 的盐酸溶液)反应时所需质量m (Al )

答案: (1)铝;(2)锌;(3)镁、铝

说明:金属与酸的反应关键要看好谁是“足量”或“过量”的。

(1)等质量的Na 、Mg 、Al 、Zn 、Fe 五种常见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H 2 能力强弱:Al>Mg>Na>Fe>Zn。

(2)同种酸,天平平衡,一定没剩余的是酸,一定剩余的是放氢气能力强的金属,可能剩余的是能力弱的金属;天平不平,一定向放氢气能力弱的金属一边偏。不同种酸,向相对分子质量和大的一侧偏(H 2SO 4~98,2HCl~73)。

【典型例题分析】

3

[例1](05南京期末考题) 6.5 g 锌粒和80 毫升密度为1.2 g/cm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所得到的溶液蒸发多少克水,才能刚好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2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是32.2 g)

解析:

设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硫酸溶质的质量为y 。 Zn + H2SO 4 = ZnSO4 +H2↑

65 98 161

6.5g y x

∴x=16.1g, y=9.8g

3硫酸溶液的质量=80 mL×1.2 g/cm=96g, 其中水的质量=96g -9.8g=86.2g

设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蒸发溶剂的质量为m

32. 2g 16. 1g ,m=36.2g =100g 86. 2g -m

答: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蒸发溶剂36.2g 。

说明:本题为化学方程式与溶解度的综合计算题,需明确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量,根据溶解度计算公式对号入座。

[例2](04吉林中考模拟题)向试管中装入含5%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 2,SiO 2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后,连同试管称量,总质量为55.26克。再向试管中加入盐酸27.2克,恰好完全反应并形成溶液(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再称量,总质量为80.26克。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m=55.26g+27.2g-80.26g=2.2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反应生成的氯化钙质量为y 。

CaCO 3+2HCl =CaCl 2+H 2O +CO 2↑

100 111 44

x y 2.2g

∴x=5g,y=5.55g

∴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5g+27.2g-2.2g=30g ∴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 55g ⨯100%=18.5% 30g

说明: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综合计算的基本关系式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新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例3] (03年天津中考模拟题)将一定质量的CaCO 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此时被分解的CaCO 3占原有CaCO 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解析:45.5%

CaCO 3中Ca %=40/100×100%=40%

CaO 中Ca %=40/56×100%=71.4%

∵ 40%

∴ CaCO3未全部分解。

设原有CaCO 3质量为m ,则其中m (Ca )=0.4m

∴ 分解后所得的m (固体混合物)=0.4m/50%=0.8m

∴ △m=m-0.8m=0.2m

设分解的CaCO 3质量为x 。

CaCO 3=CaO + CO2↑

100 44

x 0.2m

∴ x=0.45m

∴ 被分解的CaCO 3占原有CaCO 3的质量分数=0.45m/m×100%=45% 说明:无数据计算题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行求设。

初高中衔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讲主要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元素符号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Na 、S 、P 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 Na2O+H2O =2NaOH

B. KOH + NaNO3= NaOH + KNO3 C. 2Ag + H2SO 4(稀)=Ag2SO 4 + H2↑ D. 2Fe+6HCl=2FeCl3+3H2↑

解析:A 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 2O 、CaO 、BaO 、Na 2O 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 有错,KOH 属于碱,NaNO 3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

是:① 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 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 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 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 2,而不是FeCl 3。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 金属活动顺序 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

===”连接。 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

[例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如:2H 2+O2

点燃

2H 2O ,

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项A 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 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 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 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B

[例3]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①③⑤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O 3)、硫酸(H 2SO 4)、盐酸(HCl )、氢硫酸(H 2S )都是由若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OH )、苛性钠(NaOH )、消石灰[Ca (OH ) 2]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 2CO 3)、大理石、石灰石(CaCO 3),胆矾、蓝矾(CuSO 4•H 2O ),它们由金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NaHSO 4)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Cu 2(OH ) 2CO 3]属于碱式盐。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D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05年福州市中考模拟题)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 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 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 D. 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D

[例2](06年天津中考题)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的粒子模型是( )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

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A

[例3] (北京海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C

初高中衔接——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本讲主要内容】

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空气和水的比较

2.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

3.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

4.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比较

5. 有机化合物

7. 初中化学中的一般和特殊 8. 初中化学之最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 、CO 2、HCl 和H 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② 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后,没有发现浑浊现象,但气体体积缩小一半;③ 点燃导出的尾气,将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该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可

能含有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 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 ② 的现象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 ,可能含有CO 2,(因为HCl 能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l 2而不产生浑浊现象,当混合气体中含有HCl 和CO 2时,通入石灰水中也不会出现浑浊,原因是HCl 能跟CaCO 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Cl 2)

③ 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 2,一定含有CO (因为H 2点燃后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O 点燃后生成的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 和CO ,一定不含有H 2O 和H 2,可能含有CO 2。 答案:肯定含有HCl 和CO ,肯定没有H 2O 和H 2,可能含有CO 2。

说明:本题属于物质推断题,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是H 2O 、CO 、CO 2、HCl 和H 2的化学性质。解答时,应在熟悉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紧扣题目所列出的三项实验操作和实验发生的现象,逐步推断,找出答案。

是Cl 2。

答案:NaBr ;NaCl ;KI ;KBr

说明:本题是一道关于物质推断的信息题,题目信息给出了几种单质的颜色和状态,给出一个新的规律,即三种非金属单质的活泼性顺序和规律。根据已学过的金属活动性规律可以推知:活动性强的单质可以把活动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历年来中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化学知识点及技能的考查都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内容为载体来体现的。一般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实验等,约占试卷分值的40%。在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中应以空气、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铁,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为重点;以实验为依据,理论为指导,并注意准确书写化学用语。

【典型例题分析】

[例1](苏州中考题)有一包混合物,其中可能是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作如下实验,第一步:取样品,高温灼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第二步: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固体残留物后,残留物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具有还原性的气体。试回答:

①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②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在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③ 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为证明它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方法是 。若确实有该物质存在,那么在第二步实验中,还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解析:由第一步实验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推知,混合物中肯定不存在碳酸氢铵。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可能来自于碳酸钙分解,也可能来自炭粉与氧化铜或炭粉与氧化铁反应后的产物,所以此时不能判断碳酸钙的存在,根据第二步实验加稀盐酸后残留物全部溶解,且有还原性气体产生,可知一定存在单质铁而无单质铜,因为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铜不溶于盐酸,进而推知原混合物中一定存在氧化铁和炭,而无氧化铜。

答案:

① NH4HCO 3和CuO ② C和Fe 2O 3

===4Fe+3CO2↑ 3C+2Fe2O 3==

高温

CO 2+Ca(OH)2=CaCO 3↓+H 2O Fe +2HCl =FeCl 2+H 2↑

③ 碳酸钙(CaCO 3)。若证明存在碳酸钙,可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存在碳酸钙,否则不含有碳酸钙。

CaO+2HCl=CaCl2+H2O

[例2](03年天津中考模拟题)下图是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制法的综合性实验习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1)A 处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2)B 处现象为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C 处现象为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D 处黑色粉末a 为(填名称)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E 处黑色粉末b 为(填化学式)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F 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G 处作用是____________。

解析:A 处反应会生成CO 2气体,显然B 、C 、D 是测定CO 2性质的装置,E 、G 是测定CO 性质的实验装置,而F 是吸收过量的CO 2的装置。

答案:

(1)CaCO 3+2HCl=CaCl2+CO2↑+H2O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 2+H2O =H 2CO 3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2CO (4)木炭粉,CO 2+C ==

高温

(5)CuO ,CuO +CO ====Cu+CO2↑

(6)F 处吸收CO 2气体,验证CO 的反应产物;G 处点燃剩余CO ,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说明:这是一类综合性基础习题,要求熟练掌握C 、CO 、CO 2的性质,并熟练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3] (06年天津中考题)A 、B 是初中学过的两种黑色物质,它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答案:C ;CuO ;CO 2;Cu ;CO 说明: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物质的颜色、特征及反应条件推断物质。

初高中衔接——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

【本讲主要内容】

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酸、碱、盐的性质

稀盐酸、硫酸、硝酸化学性质比较

① 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 活泼金属+酸→盐+H 2↑。(属于置换反应) ③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④ 金属氢氧化物(碱)+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⑤ 盐+酸→新盐+新酸。(属于复分解反应)

碱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仅限于可溶性碱)。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碱+盐→新碱+新盐(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生产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才能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

2. 金属和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常见碱中除NaOH 、KOH 、Ba (OH ) 2、NH 3·H 2O 可溶,Ca (OH ) 2微溶外其余均为难溶碱。其中Cu (OH ) 2为蓝色沉淀,Fe (OH ) 3为红褐色沉淀,其余均为白色沉淀;

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规律是:钾、钠、铵、硝溶;盐酸银不溶;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碳酸钾、钠、铵能溶;碳酸镁微溶。 4.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主要是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1)金属 + 酸 →盐 + 氢气

(2)金属 + 盐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5.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起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① 有沉淀析出;② 有气体放出;③ 有水生成。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有一氧化碳、硝酸钡、二氧化硅、木炭、氢氧化钾、硫酸钠、盐酸、碳酸钾和氧化铁九种物质(其中酸、碱、盐都是溶液)。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都有三种物质。其中:

(1)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且其中一种物质能与生石灰反应生成盐,另外二种物质都能与第一组内的A 物质反应。

(2)第一组内A 、B 、D 三种物质间均不能发生反应,而B 物质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

质反应。

(3)第二组内不与第一组内B 反应的物质,能与第一组内的A 、D 二种物质反应。 试写出各组物质中,每种物质的化学式:

第一组:A. _______ B. _________ D. 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写出九种物质的化学式:CO 、Ba(NO3) 2、SiO 2、C 、KOH 、Na 2SO 4、HCl 、K 2CO 3、Fe 2O 3 (2)结合题意分析推断:

① 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即是C 、CO 、SiO 2、Fe 2O 3中的三种。其中能与生石灰反应的是SiO 2,是单质的只有C ,所以C 和SiO 2一定在第三组中。

② 由于C 只能跟Fe 2O 3反应,所以第一组中的A 一定是Fe 2O 3,第三组中的物质是C 、SiO 2

和CO 。

③ 第一组内A 、B 、D 之间不反应,说明HCl 必在第二组内(因为Fe 2O 3能与HCl 反应)。 即:第一组:A. Fe2O 3, B. _________,C. ___________; 第二组:HCl ,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C ,CO ,SiO 2

这样,没有确定的物质还有Ba(NO3) 2,KOH ,Na 2SO 4,K 2CO 3四种。B 、D 及第二组内的另二种物质各是上述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④ 由于B 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质反应,而在没确定的四种物质中,只有Ba (NO 3) 2能跟HCl 、KOH 、Na 2SO 4、K 2CO 3中的Na 2SO 4、K 2CO 3反应,因此B 是Ba (NO 3) 2;Na 2SO 4、K 2CO 3应在第二组,KOH 应是第一组中的D 。

答案:第一组:Fe 2O 3 Ba (NO 3) 2 KOH

(2)写出固体A 的成分的化学式: ;写出滤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写出滤液C 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

解析:由滤液B 蒸发、结晶得硝酸锌固体可知,B 中所含溶质为Zn (NO 3) 2;滤液C 与

Ba (NO 3) 2反应生成Zn (NO 3) 2及难溶物,可知C 中所含溶质为ZnSO 4;向含Zn (NO 3) 2和

AgNO 3的废液中加入X 后再加入Y 可提纯出Ag ,同时得到ZnSO 4,可推知X 为Zn ,Y 为稀硫酸。

答案:(1)Zn ,H 2SO 4 (2)Zn 和Ag ,Zn (NO 3) 2,ZnSO 4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反应,其生成物之一又能与石灰石反应的是( )

A. KOH B. AgNO3 C. CuSO4 D. Fe

解析:题目所给选项中A 、B 、D 均可与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KOH+HCl=KCl+H2O , AgNO3+HCl=AgCl↓+HNO3, Fe+2HCl=FeCl2+H2↑

各产物中只有HNO 3可与石灰石反应:2HNO 3+CaCO3=Ca (NO 3) 2+CO2↑+H2O ,所以选 B。 答案:B

说明:熟悉反应规律并结合具体物质准确书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解好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2] 某NaNO 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 ,Na 2SO 4和Na 2CO 3杂质,为除去这些杂质,仅提供3种药品:AgNO 3溶液、BaCl 2 溶液和稀HCl 。请设计合理的顺序将杂质逐一除去,并填写下面实验报告。

说明:这是一道综合性,思维性较强的去杂质题。解这类题时,要遵守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若在去杂过程中,一旦引入,要在后续步骤中除去。按照题目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操作顺序,杂质逐一除去,如果忽略了题目的要求就可能出错。

[例3] 在分开盛放的A 、B 两溶液中,共含有Na 、Cu 、Ba 、Mg 、OH 、NO 3、SO 4七

2+

2+

2+

2-

种离子两溶液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 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在B 溶液里,则B 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 。

解析:解此题关键是以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为考虑出发点。因为Cu 、Mg ,不能与OH 共存,Ba 和SO 4不能共存,而Na 、NO 3与其它离子都能共存,所以A 溶液里含有Na 、Cu 、Mg 、NO 3、SO 4,B 溶液里含有Ba 、OH 。

答案:B 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Ba 和OH 。 说明:离子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之间必须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从复分解反应的发2+

2+

2+

2-

2+

2+

2-

2+

2+

生条件来考虑。

初高中衔接——化学实验综合

【本讲主要内容】

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3. 物质的检验

4.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

(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 排水集气法

②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

5.

6. 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法 (2)蒸发法 (3)结晶法 (4)沉淀法 (5)气化法 (6)转化法

(7)溶解法 (8)吸收法

7. 课本上的重点实验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 燃烧的条件 (3) 分子的运动 (4) 水的组成

(5)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 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的化学仪器、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几项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入氢气立即给氧化铜加热,实验结束时,撤掉氢气后停止加热。

B.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 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 皮肤上沾上浓硫酸,立即用水冲洗。

解析:A 的操作错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避免引起爆炸。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使铜在氢气流中冷却下来,再停止通入氢气,目的在于防止铜在高温下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B 的操作正确。因为氢气为可燃性气体。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这个范围,点燃时就会爆炸。因此,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 的操作错误。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时,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会使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因此,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来,然后再撤酒精灯。

D 的操作错误。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当接触水时会放热,进一步腐蚀皮肤。正确的操作是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B

[例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不要求回收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A. 加适量盐酸,过滤 B. 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 加适量水,过滤 D. 加热(或高温灼烧) E. 加热,加适量水,过滤

F. 加适量盐酸,蒸发

① 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 ② 氯化钾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钾( ) ③ 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 ④ 氢氧化钠粉末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 ⑤ 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

解析:① 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能溶于水,根据二者溶解性不同,即采取加适量水、过滤的方法进行除杂和分离。

② 本组两种物质均能溶于水,因此不能用上法分离,可设计将碳酸钾转化为氯化钾的方法,采用加适量盐酸、蒸发的方法除去所含有的杂质。转化的方程式如下:

K 2CO 3+2HCl=2KCl+CO2↑+H2O

③ 本题欲除去碳酸钙,往往有人用溶解过滤法分离,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氧化钙不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的部分又会转化成氢氧化钙,这样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很显然可以利用高温煅烧的方法使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 3 ===== CaO + CO2↑

④ 本题可利用二者的溶解性不同来进行分离,但是仅仅采取溶于水,过滤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⑤ 本组若采用高温加热使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虽然能除去氧化铜,但是生成的铜仍混在炭粉里,实际上是除了一种杂质又带入了另一种杂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可利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转化为能溶于水的氯化铜,而炭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性质采用加适量盐酸,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其反应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答案:C 、F 、D 、B 、A

启示:从上述几组除杂题可以看出,除杂的方法可采取物理方法(即①)也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转化,使加入的试剂跟杂质反应与原物质不反应,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原有的物质,达到除杂的目的,但注意一定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高温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A.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 与NaNO 3的混合物

2-

B. 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存在SO 4 C. 将H 2、O 2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以除去氢气 D. 用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解析:A 中NaCl 与NaNO 3均易溶于水,不能通过过滤分离;B 中由可能存在Ag ;C 加热条件下H 2与O 2会反应且可能引起爆炸;D 因镁粉和铝粉可溶于盐酸并与之反应而除去。

答案:D

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综合问题,要求掌握各自的方法和要点。

[例2] 向盛有镁、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NaOH 溶液剩余,同时有NaOH 与H 2SO 4反应生成的Na 2SO 4。 答案:NaOH 、Na 2SO 4

说明:可忽略反应过程,直接从反应本质来分析问题。

[例3]

(1是 在做甲烷燃烧实验时,点燃前必须要 ,否则会发生危险。

(2)若用装置C 制取CO 2,并把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生成的CO 2中混有 气体。

(3)D 是用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① 中的现象是 ;② 中的现象是 。

尾气应该 ,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 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1)B ;检验甲烷的纯度 (2)氯化氢

(3)黑色的CuO 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气球收集或点燃;一氧化碳 说明:关于气体制备的知识迁移题应明确所制备气体的特性,反应物的特点等。

初高中衔接——化学计算综合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化学计算综合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基本公式:

(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原子个数)之和

(2)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

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2. 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稀释公式:浓溶液质量×稀释前浓度=稀溶液质量×稀释后浓度 浓溶液质量×大浓度+稀溶液质量×小浓度=混合溶液×中浓度

注意:溶液质量守恒而体积不守恒,当溶液稀释时,V 稀≠V 浓+V 水 3.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aA +bB =cC +dD aM A bM B cM C dM D m A

m B

m C

m D

设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质量为m 。 则有:

aM A bM B cM C dM D

=== m A m B m C m D

4. 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新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由Na 2S 、Na 2SO 3、Na 2SO 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含氧元素为22%,则其中含硫元素约为( )。

A. 32% B. 46% C. 78% D. 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化学式的认识、分析和联想。该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三种元素即Na 、S 、O ,由题干所给出的三个化学式可以看出已知元素氧与未知元素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钠元素和硫元素之间有固定的质量比。即Na:S=(23×2):32=46:32。由于混合物中含氧为:22%,所以,钠和硫的质量分数为1-22%=78%,其中硫的质量分数

应为:78%⨯

32

=32%。

46+32

答案:A

说明: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化学式的认识、分析和联想。

[例2] 将等质量的镁、铝、锌、铁四种金属分别与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反应,其中只有镁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依此,可推断出:

(1)金属______必有剩余;

(2)金属______产生氢气的质量最小;

(3)金属______和金属______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解析:

分析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质量关系 Mg + 2HCl = MgCl2 + H2↑ 24g 2g 2.4g 0.2g

2Al + 6HCl = 2AlCl3 + 3H2↑ 54g 6g 1.8g 0.2g Zn + 2HCl = ZnCl2 + H2↑ 65g 2g 6.5g 0.2g Fe + 2HCl = ZnCl2 + H2↑ 56g 2g 5.6 g 0.2g

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可知,若产生0.2克氢气需要镁2.4克,铝1.8g ,锌6.5克,铁5.6 g ,即与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如:溶质质量为7.3g 的盐酸溶液)反应时所需质量m (Al )

答案: (1)铝;(2)锌;(3)镁、铝

说明:金属与酸的反应关键要看好谁是“足量”或“过量”的。

(1)等质量的Na 、Mg 、Al 、Zn 、Fe 五种常见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H 2 能力强弱:Al>Mg>Na>Fe>Zn。

(2)同种酸,天平平衡,一定没剩余的是酸,一定剩余的是放氢气能力强的金属,可能剩余的是能力弱的金属;天平不平,一定向放氢气能力弱的金属一边偏。不同种酸,向相对分子质量和大的一侧偏(H 2SO 4~98,2HCl~73)。

【典型例题分析】

3

[例1](05南京期末考题) 6.5 g 锌粒和80 毫升密度为1.2 g/cm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所得到的溶液蒸发多少克水,才能刚好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2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是32.2 g)

解析:

设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硫酸溶质的质量为y 。 Zn + H2SO 4 = ZnSO4 +H2↑

65 98 161

6.5g y x

∴x=16.1g, y=9.8g

3硫酸溶液的质量=80 mL×1.2 g/cm=96g, 其中水的质量=96g -9.8g=86.2g

设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蒸发溶剂的质量为m

32. 2g 16. 1g ,m=36.2g =100g 86. 2g -m

答:形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蒸发溶剂36.2g 。

说明:本题为化学方程式与溶解度的综合计算题,需明确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量,根据溶解度计算公式对号入座。

[例2](04吉林中考模拟题)向试管中装入含5%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 2,SiO 2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后,连同试管称量,总质量为55.26克。再向试管中加入盐酸27.2克,恰好完全反应并形成溶液(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再称量,总质量为80.26克。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m=55.26g+27.2g-80.26g=2.2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反应生成的氯化钙质量为y 。

CaCO 3+2HCl =CaCl 2+H 2O +CO 2↑

100 111 44

x y 2.2g

∴x=5g,y=5.55g

∴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5g+27.2g-2.2g=30g ∴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 55g ⨯100%=18.5% 30g

说明: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综合计算的基本关系式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新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例3] (03年天津中考模拟题)将一定质量的CaCO 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此时被分解的CaCO 3占原有CaCO 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解析:45.5%

CaCO 3中Ca %=40/100×100%=40%

CaO 中Ca %=40/56×100%=71.4%

∵ 40%

∴ CaCO3未全部分解。

设原有CaCO 3质量为m ,则其中m (Ca )=0.4m

∴ 分解后所得的m (固体混合物)=0.4m/50%=0.8m

∴ △m=m-0.8m=0.2m

设分解的CaCO 3质量为x 。

CaCO 3=CaO + CO2↑

100 44

x 0.2m

∴ x=0.45m

∴ 被分解的CaCO 3占原有CaCO 3的质量分数=0.45m/m×100%=45% 说明:无数据计算题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行求设。


相关内容

  • 暑假班开设课程
  • 暑假班开设课程 小升初:数学/英语 初一升初二:数学/英语/物理 初二升初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初升高: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新高二.高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课程介绍: 小学篇: 暑假你可以这么安排: 假期作业.辅导班应占:1/3 旅游.娱乐.运动占:1/3 发展课外爱好,开展课外阅读 ...

  • 高一化学规划让孩子顺利度过初升高化学衔接
  • 初升高衔接一直是广大同学和家长头痛的问题.一旦衔接不好,接下来的高中学习将非常吃力. 高一化学的特点是跨度大,知识点多.如果在第一遍学习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待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因为开始学习的内容都是后面章节的基础,前面学不扎实,后面也就学不懂. 作为一名高一生,如何才能将化学学好? ...

  •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报告
  •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报告 --我们是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实施,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兰山区教研室向临沂市教科研中心申报了<新课程下初高中化 ...

  •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保护
  •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保护 [教材教法分析] 一.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状况"时已有提及 ...

  • 初升高衔接
  • 初高中课程的衔接重要性 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你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 ...

  • 名师支招4:给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建议
  • 给准高一学生学好化学的几点建议 一.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进行探究并找出其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是以实验为依据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它是自然学科,不是人文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学 ...

  • 第一部分:初三升高一衔接班
  • 2014年暑假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尖子.提优班) 一.简要说明 1. 第1-4讲,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一则对初中重点知识回顾并适时延伸到高中,二则对初高中某些脱节的知识及时加以补充:第5-10讲是高一新课的预习,以便同学们在开学后,从容安排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得先机,使自已 ...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 初升高化学教材
  • 重庆出版社 价格:13.8元 主编:张伟 目录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化学常用计量及化学计算 第一节物质的的量 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节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