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分类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AnshanNormalUniversity

2005206,7(3):63-66

文学・艺术

清末民初小说分类

王鸿卿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 要:、,经历了由单一,”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关键词:;;“正格”意识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5)0320063204

TheClassificationofNovelintheEndofQingDynasty

WANGHong2qi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sLiteratur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5,China)

Abstract:Theclassificationofnovelin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MinguoErahasexperiencedtheconfront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theformerideologyandmodernthinking,whichisalsoaprocessoffromsinglenesstomultiplicity.Duringtheprocess,“legiti2macy”istightlyrelativetothedemandofmodernityoftheNewCultureRevolutionera,whiletheclassificationoffictionisnotonlyamatterofitself,butan“ideawindow”thatcanreflectthe“i2deacontrail”ofthatperiod.

Keywords: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MinguoEra;Theclassificationofno2vel;Theconsciousnessof“legitimacy”

  清末民初(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约20年时间)

是小说观念急遽变化的时代,何谓小说?小说有何作用?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小说在“书”或文学的系统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中西小说有何差异?等等,都在该时期得到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以今日的眼光看算不上深刻,有些观点显得幼稚、肤浅甚至可笑,但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小说分类是这场讨论的内容之一,与其它问题的研讨相互关联、牵扯在一起,因此将其搜检出来加以透析,就会从一个角度打开中西文化大对撞形势下“新旧杂糅”时代学人的精神门扇,将其知识构造以及思维和理念的变趋呈显出来。

从理论上说,分类就是对事物进行析离类划,涉及分

收稿日期:2005-03-12

什么和怎样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也就是说,分类的任务一是确定对象,二是对其进行逻辑划分。然而说来容易实做难,一些复杂事物的分类尤其棘手。小说分类对清末民初的学人来说就是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所以言难题,首先是因为堆在他们眼前的作为对象的“小说”,其面目既清晰又模糊。晚清开始的“小说界革命”,目的在于“以小说为社会之药石”,通过“新小说”的创造,“诱智革俗”更变人心以救亡图存,因此几乎饥不择食地引进“泰西小说”作为营养或模仿样本。20年时间一面引进一面创作,据统计该时期出版翻译小说约800部,[1](P51)而“新小说”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翻译小说,难以计数。这样,他们面临的小说实存形态起码有三种:翻译小说、新小

作者简介:王鸿卿(1955-),男,吉林梅河口人,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64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7

说、旧小说。所谓“旧小说”即中国古代小说,又包括文言笔记与白话通俗两大系统。新、旧、中、西各式各类小说纷然杂陈,梳理分别起来谈何容易。

除了分类对象的复杂性,制约小说分类的另一个因素是理论资源。本土传统的小说分类知识有两种,一为“杂小说”分类,一为“文学小说”分类。前者较早的有唐刘知几的分类,他认为“小说”“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

()作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史通・杂述》

为史学家的他,对“小说”的理解是“史之流”即杂史,其所分十类中小说和历史混杂。明胡应麟可以被看作是“杂小说”分类的代表,他将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谈、辨订、箴规。(《少室山房笔丛奇等小说形态类别,”,将宋”之外。清纪昀编的《四库全书》:杂文、异闻、琐语,却不包括唐传奇和后来的通俗白话小说。“杂小说”分类闭门不纳的“文学小说”分类,始自宋元“说话”艺术的分类,如灌园耐得翁把“说话”分四家:小说、说铁骑、说经、讲史书。(按:学界对原文“四家”理解不一,本文遵从胡士莹说)[2](P102-108)罗烨分说话或话本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其他九类。(《醉翁谈

)至于明清出现的长篇小说,人们常名之“录》演义”、“章回”、“奇书”等,以与话本小说区别,为其“立类”而不是将其与其它小说归总进行类划。域外小说分类知识是随着翻译小说逐渐渗透进来的,从对“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等新小说类别的简单了解,到有限知晓西方小说理论,清末民初学人对域外小说分类知识有一个消化、借鉴的过程。而这个消化、借鉴过程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吐纳、更变过程,并非仅仅止于小说分类一隅,它意味着思想意识的“大换血”。这一点对该时代学人来说殊非易事,与一出

(西学),情感上具有“场就满脑子充斥“新学”排旧”倾向的五四一代学人不同,他们的既有“学问”完全由“旧学”

(国学)所赐,盖因时世促迫和时风影响,或主动或不得以

(西学),虽然急于“地讨问“新学”输入”却又颇有恋旧情

结,因此知识建构上充满旧学与新知的龃龉、抵牾。带着这种“新旧杂糅”的知识结构去认识小说并对其分类,无疑要遭遇许多思维障碍。

小说分类的进步取决于视野的拓展,倘拘囿于本土则只能作出诸如“本朝小说,何止数百家。纪实研理者……

[3](P30)之类的分类。好谈狐说鬼者……言情道俗者”

在泰西之风劲吹,从兵、医、电、算直到哲学、政治学、文学,

各科新知识顺应时势席卷而来。1897年《国闻报》刊登

(严复、《本馆说部缘起》夏曾佑著)一文,文章从人类“公

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入手,认为:“明乎此理,则

于斯二者之间,有人作为可骇可泣可歌之事,其震动于一时,而流传于后世,亦至常之理”,[3](P25)然后比较“群书”,得出“稗史小说”最“易传”结论。其主旨虽在鼓吹小说地位功能而不在分类,但事实上已将小说别为两大类:英雄传奇和男女爱情。如此区分,是在什么样的“小说”视野下?据文章内容,是把中西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统统包容进“小说”中去了,虽嫌宽泛,放眼世界”。翌年,梁启超于《译印政治小说序政治小说之体,自,则政治小说,为功

3]()撰政治小说。自此文,”,诸如“侦探小说”、“社会小说”、”等名目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促动了小说分类思维。

在引进域外小说之“体”过程中,也在引进域外小说

之“派”,如早在1902年,梁启超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就舶来了“理想派小说”、“写实派小说”的“种

[3](P51)目”。但“派”的绍介远逊于“体”的绍介,凤毛麟角且止于词面,原因很简单,一部小说就可以带来“体”,而把握“派”则需要对西方小说有更广更深的了解。

1897至1907年间,文坛上论及小说分类的文章也就

几篇,论说范围不外乎“西洋小说分类甚精,中国则不然……”之类套话,而乏见实质内容。1907年《中外小说林》登载《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移易社会之灵魂》一文,是清末民初惟一一篇以小说分类为题目的文章,然以小说分类“理论”视之则很失望,其内容除了泛列小说类名外,只是三言五语论及小说分类。而且与其文题昭示的不同,它虽然认为“小说种类之日繁”乃“小说发达”所致,“小说种类有区别”是因为“各视其观感所就,而收效亦有区别”,却强调“至其均能影响于社会上者,宁有区别

[3](P240)“哉!”分类论”几乎等于零,而分类热情却空前高涨,各种来自域外或自标的小说种类名目蔚为大观。这里抽两个小说杂志“广告启示”为样例,借一斑而窥全豹:

1902年,《新小说》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哲理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语怪小说、札记体小说、传奇体小说9种。

1905年《小说林》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地理小说、

科学小说、军事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国民小说、家庭小说、社会小说、冒险小说、神怪小说、滑稽小说12种。

旁搜它文,尚有伦理小说、工艺实业小说、理想小说、法律小说、侠情小说、游记小说等分类。上述分类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基本以题材类别划分,有的类名(如哲学、科学、历史、地理等)下包括了象柏拉图《理想国》之类非小说著作。以题材划类表明这一

第3期王鸿卿:

清末民初小说分类65

时期重“内容”而不重“形式”,这与当时“开启民智”的政治诉求和把小说作为实现诉求的“工具”相吻合。“开启民智”自然内容空间越大越好,因此,这是一种可以无限延展的题材别类,表明了一种趋指于“分”(类)而非“归”(类)的意愿。它纵容小说的涉写疆域可以无限扩展,小说成了无所不包的容器,因之将一些“非小说”体类“吃”进去也就不足为怪。第二,绝大部分来自域外体类,也有少量本土体类掺杂其中,如札记、传奇、神怪。这一点涉及的问题比较大,下面仅从小说分类角度谈一谈。

)的时当学人们热衷于为小说分类(实际重在“立类”候,不能不考虑本土“旧小说”这一块如何处理。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言:“中土小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3](P37)端。”:“之外,,可以该尽中

[3)

国之小说矣。”三大类之区划,后人多承其说。然而这种划类与其说是分类,不如说是以归类方式鄙弃和否定,将其打入另册。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甚为复杂,这里置下不论,仅涉及他当时代表的对“中土小说”的一派意见。完全否定“中土小说”尤其是明清以来的白话小

许多文章津津乐道中国小说的源流,从先秦数到明清,分

别各式小说,似乎不乏小说分类工作。可是,且不说它们论的是“杂小说”,即便以形式分类衡之,也属“历时性”小说历史形态排列,而非现代意义的富于逻辑性的形式分类。更变思维,完成小说形式上的现代分类,同样需要来自泰西的刺激,需要“以西例律我”。然而这方面的记录少之又少。1902年《大陆报》载文《〈鲁宾孙漂流记〉译者识语》,言及“原书全为鲁宾孙自叙之语,盖日记体例也,

[3](与中国小说体例全然不同。”“,,,1907年紫英《新庵谐译》论说:“泰,各有本名,分门别类,不苟假借。即以小说而论,各种体裁,各有别名,不得以形容字别之也。譬如‘短篇小说’,吾国第于‘小说’之上,增‘短篇’二字以形容之,而西人则各类皆有专名。如Romance,Novelette,Story,

[3](P273)

Tale,Fable等皆是也。”终于由单篇到群篇,从形式上认识到西方小说门类各自有别。尽管这种认识尚嫌肤表,需要后继特别是五四一代学人深化之,但对小说形式分类的思维更新却弥足珍贵。说它表达了一种意念更为恰切,其中有对以往中西小说形式粗糙类比的怀疑,更隐含对西人小说分类思维的嘉赏。现代小说形式的“正格”意识也由此显现端倪。

“正格”意识可以说是贯穿清末民初至五四几十年的小说理论意识,它在承认小说多元化前提下强调什么样的小说为“真宗”“正路”,是中国小说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清理众多言说会看到,此期间“正格小说”所指位移趋势有二,一是由“文言———研理”转向“俗语———情趣”,二是由“本土”转向“泰西”。

1897年邱炜萱论及“本朝小说”时说:“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核为正宗。”认为象“言情道俗”的《红楼梦》、“谈狐说鬼”的《聊斋志异》仅属“小说之支

[3](P30)流”。这应该说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其中隐含着将小说向经史方向归拢的意向,实质依然视小说为经史的附庸。然而以小说“拯救”中国靠的就是它的“俚俗”,所以这种“老调”很快就被肯定俗小说的“新声”取代,《红楼梦》、《水浒传》等性质的小说其地位迅速窜升。1903年苏曼殊言:“《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

[3](P85)1912年管达如在矣。”《说小说》中明确表示:“白

[3](P399)1915年吴曰法在话体,此体可谓小说之正宗。”《小说家言》里说:“小说之宗派体例既明,而文之正、变

格,要不可以不辨。自吾论之,以俗言道俗情者,正格也;

[3](P524)

以文言道俗情者,变格也。”金圣叹、李卓吾等前

说,肯定是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虽然彼时大势为“西风

压倒东风”,却有人(苏曼殊)坦言:“吾祖国之政治法律,虽多不如人,至于文学与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华胄

[3](P89)可笼统卫护无济于事,必须讲出“也。”道理”才能服人,于是一种“新思维”应运而生———“正读”而不能“误读”中国传统小说。如“读《水浒传》也,以为诲盗,而寄喻独立之思不知也;读《红楼梦》也,以为诲淫,而警惕骄邪之意不悟也,痛夫!以是而目小说,则小说含冤大

[3](P232)“矣。”正读”之下,一些“旧小说”被重新命类,或者说给它们归属了新类。比如“且中国如《镜花缘》、《荡寇志》之备载异闻,《西游记》之暗证医理,亦不可不谓

[3](P93)科学小说。”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于是《水浒传》成了“社会小说”,《包公案》成了“侦探小说”……这种在作品与“类”之间“牵线”的做法,必然导致“一书多类”情形:“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3](P89)

道德小说。”至此,划类显现出的矛盾以及最后走向“解构划类”,其意义已经不在小说分类,而在于暴露出的或鄙弃或卫护的深层文化态度分歧,它意味着萦绕整个20世纪的关于文学遗产的更大争端从兹开始。这属于另一话题,这里从略。

单一题材内容上的分类还谈不上“角度”,尚需加进形式分类才能使小说分类名副其实。然而相对而言,形式上的现代分类意识出现既迟又不强烈。翻阅搜寻会发现,

66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7

辈个人的“嗜爱”至此终于演变为时代“公论”。

相比之下,第二种位移就显得艰难多了,因为其深层涉及到“民族自尊”心理。清末民初20年左右时间,一方面大量引入外国小说,籍此改变本土小说以达更远目的,一方面中西小说孰优孰劣的争吵随之而来。这也难怪,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由“器”而“学”、由“技”而“道”接受西方,中国知识分子需要一个心理平衡过程。正因为如此,争吵中常常是学理欠精而情绪浮露,止于表面缺乏深入。虽然如此,以泰西小说为范做规的调子渐占上风,愈益清晰响亮起来。

由于政治上取法西方的诉求,起初的中西小说比较有些想当然:“欧美之小说,多系公卿硕儒,,人类之赜理,潜推往古,,为书,小说,,故含政治之思想者

[3](P48)

稀如麟角,,视之刺目者。”这是由笃信“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

[3](P27)助。”的神话带来的猜测,说者在想像中从“工具”角度将中西小说分了高下。当接触西方小说多了且“工具”意识淡化,就小说而言小说的比较才有了比较的

类———(甲)文学上之分类:文言体、白话体、韵文体;(乙)

体制上之分类:笔记体、章回体;(丙)性质上之分类:武力的、写情的、神怪的、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侦探的、冒险

[3](P398)《小说丛话》的、军事的。则从更多角度进行分

类———文学上:散文小说(文言、俗语)、韵文小说(传奇、弹词);叙事繁简上:复杂小说(Novel)、单独小说(Ro2mance);叙事角度上:自叙式(Auto-biographic)、他叙式(Biographic);所载事迹之虚实上:写实主义、理想主义;悲喜性质上:悲情小说、;:有主义小说、,:,皆自理,则皆而一一为之定名者。质而言之,则因,而为具体的分类也。此种分类,名目甚多,而耳界说甚难确定。往往有一种小说,所包含之材料甚多,归入此类即可,归入他种,亦无不可者。自理论上言之,实

[3](P451)

不完全之分类法也。”然后也从这个角度把小说分为武事小说、写情小说、神怪小说、传奇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九类。

两部著作在分类的同时,都强调小说的“正格”或“正宗”,如《说小说》视白话体为“小说之正宗”,《小说丛话》

意味:“顾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

之意,舒其文心。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域,画最隘之界,使勿驰其

[3](P252)神智,否则或群逼拶之。所意不同,成果斯异。”

可不管是哪种比较,都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对本土传统小说的责难声音,所以不是平等意义上的对比,而是“以西衡我”。当然,相反的意见也有,如:“小说为输入文明利器,此五洲万国所公认,无庸喋喋者也。乃自译本小说行,而

[3](P358)但已属辩白,流露人之蔑视祖国小说也益甚。”

出无力争雄而仅求分一杯羹的可怜。勿庸侈言,清末民初形成的“以西衡我”思维模式已然确立了某种标准,实际上也就作了小说正格属谁的宣告。这种倾向延续至“五四”,由胡适等更激进地发展为“小说制度”,中国小说现

(郁达夫)划上了等号。代化终于和“中国小说的世界化”

清末民初有两部著作对小说作了系统分类,一部是管达如的《说小说》(1912),另一部是成之的《小说丛话》(1914)。《说小说》自“小说则所以记载理想界之事实者也”的定义出发,从甲、乙、丙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

认为“以有韵、无韵二体较之,宁以无韵为正格”,“以文

言、俗语二体比较之,又无宁以俗语为正格”,“自文学上论之,终以理想小说为正格”等等,而这正是本文前所论及的,此不赘言。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对小说多角度分类的意义,克服了早期仅从题材内容上分类的肤浅,突出了形式分类,尤其是《小说丛话》中显露出来的小说分类的逻辑意识,更弥足珍贵。从《说小说》到《小说丛话》,我们看到现代小说分类知识在中国历经艰难,终于初步建立起来了。参考文献:

[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M].第1卷.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9.

[2]都城纪胜・瓦舍众伎[A].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第

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春秀)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AnshanNormalUniversity

2005206,7(3):63-66

文学・艺术

清末民初小说分类

王鸿卿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 要:、,经历了由单一,”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关键词:;;“正格”意识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5)0320063204

TheClassificationofNovelintheEndofQingDynasty

WANGHong2qi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sLiteratur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5,China)

Abstract:Theclassificationofnovelin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MinguoErahasexperiencedtheconfront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theformerideologyandmodernthinking,whichisalsoaprocessoffromsinglenesstomultiplicity.Duringtheprocess,“legiti2macy”istightlyrelativetothedemandofmodernityoftheNewCultureRevolutionera,whiletheclassificationoffictionisnotonlyamatterofitself,butan“ideawindow”thatcanreflectthe“i2deacontrail”ofthatperiod.

Keywords: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MinguoEra;Theclassificationofno2vel;Theconsciousnessof“legitimacy”

  清末民初(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约20年时间)

是小说观念急遽变化的时代,何谓小说?小说有何作用?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小说在“书”或文学的系统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中西小说有何差异?等等,都在该时期得到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以今日的眼光看算不上深刻,有些观点显得幼稚、肤浅甚至可笑,但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小说分类是这场讨论的内容之一,与其它问题的研讨相互关联、牵扯在一起,因此将其搜检出来加以透析,就会从一个角度打开中西文化大对撞形势下“新旧杂糅”时代学人的精神门扇,将其知识构造以及思维和理念的变趋呈显出来。

从理论上说,分类就是对事物进行析离类划,涉及分

收稿日期:2005-03-12

什么和怎样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也就是说,分类的任务一是确定对象,二是对其进行逻辑划分。然而说来容易实做难,一些复杂事物的分类尤其棘手。小说分类对清末民初的学人来说就是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所以言难题,首先是因为堆在他们眼前的作为对象的“小说”,其面目既清晰又模糊。晚清开始的“小说界革命”,目的在于“以小说为社会之药石”,通过“新小说”的创造,“诱智革俗”更变人心以救亡图存,因此几乎饥不择食地引进“泰西小说”作为营养或模仿样本。20年时间一面引进一面创作,据统计该时期出版翻译小说约800部,[1](P51)而“新小说”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翻译小说,难以计数。这样,他们面临的小说实存形态起码有三种:翻译小说、新小

作者简介:王鸿卿(1955-),男,吉林梅河口人,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64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7

说、旧小说。所谓“旧小说”即中国古代小说,又包括文言笔记与白话通俗两大系统。新、旧、中、西各式各类小说纷然杂陈,梳理分别起来谈何容易。

除了分类对象的复杂性,制约小说分类的另一个因素是理论资源。本土传统的小说分类知识有两种,一为“杂小说”分类,一为“文学小说”分类。前者较早的有唐刘知几的分类,他认为“小说”“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

()作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史通・杂述》

为史学家的他,对“小说”的理解是“史之流”即杂史,其所分十类中小说和历史混杂。明胡应麟可以被看作是“杂小说”分类的代表,他将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谈、辨订、箴规。(《少室山房笔丛奇等小说形态类别,”,将宋”之外。清纪昀编的《四库全书》:杂文、异闻、琐语,却不包括唐传奇和后来的通俗白话小说。“杂小说”分类闭门不纳的“文学小说”分类,始自宋元“说话”艺术的分类,如灌园耐得翁把“说话”分四家:小说、说铁骑、说经、讲史书。(按:学界对原文“四家”理解不一,本文遵从胡士莹说)[2](P102-108)罗烨分说话或话本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其他九类。(《醉翁谈

)至于明清出现的长篇小说,人们常名之“录》演义”、“章回”、“奇书”等,以与话本小说区别,为其“立类”而不是将其与其它小说归总进行类划。域外小说分类知识是随着翻译小说逐渐渗透进来的,从对“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等新小说类别的简单了解,到有限知晓西方小说理论,清末民初学人对域外小说分类知识有一个消化、借鉴的过程。而这个消化、借鉴过程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吐纳、更变过程,并非仅仅止于小说分类一隅,它意味着思想意识的“大换血”。这一点对该时代学人来说殊非易事,与一出

(西学),情感上具有“场就满脑子充斥“新学”排旧”倾向的五四一代学人不同,他们的既有“学问”完全由“旧学”

(国学)所赐,盖因时世促迫和时风影响,或主动或不得以

(西学),虽然急于“地讨问“新学”输入”却又颇有恋旧情

结,因此知识建构上充满旧学与新知的龃龉、抵牾。带着这种“新旧杂糅”的知识结构去认识小说并对其分类,无疑要遭遇许多思维障碍。

小说分类的进步取决于视野的拓展,倘拘囿于本土则只能作出诸如“本朝小说,何止数百家。纪实研理者……

[3](P30)之类的分类。好谈狐说鬼者……言情道俗者”

在泰西之风劲吹,从兵、医、电、算直到哲学、政治学、文学,

各科新知识顺应时势席卷而来。1897年《国闻报》刊登

(严复、《本馆说部缘起》夏曾佑著)一文,文章从人类“公

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入手,认为:“明乎此理,则

于斯二者之间,有人作为可骇可泣可歌之事,其震动于一时,而流传于后世,亦至常之理”,[3](P25)然后比较“群书”,得出“稗史小说”最“易传”结论。其主旨虽在鼓吹小说地位功能而不在分类,但事实上已将小说别为两大类:英雄传奇和男女爱情。如此区分,是在什么样的“小说”视野下?据文章内容,是把中西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统统包容进“小说”中去了,虽嫌宽泛,放眼世界”。翌年,梁启超于《译印政治小说序政治小说之体,自,则政治小说,为功

3]()撰政治小说。自此文,”,诸如“侦探小说”、“社会小说”、”等名目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促动了小说分类思维。

在引进域外小说之“体”过程中,也在引进域外小说

之“派”,如早在1902年,梁启超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就舶来了“理想派小说”、“写实派小说”的“种

[3](P51)目”。但“派”的绍介远逊于“体”的绍介,凤毛麟角且止于词面,原因很简单,一部小说就可以带来“体”,而把握“派”则需要对西方小说有更广更深的了解。

1897至1907年间,文坛上论及小说分类的文章也就

几篇,论说范围不外乎“西洋小说分类甚精,中国则不然……”之类套话,而乏见实质内容。1907年《中外小说林》登载《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移易社会之灵魂》一文,是清末民初惟一一篇以小说分类为题目的文章,然以小说分类“理论”视之则很失望,其内容除了泛列小说类名外,只是三言五语论及小说分类。而且与其文题昭示的不同,它虽然认为“小说种类之日繁”乃“小说发达”所致,“小说种类有区别”是因为“各视其观感所就,而收效亦有区别”,却强调“至其均能影响于社会上者,宁有区别

[3](P240)“哉!”分类论”几乎等于零,而分类热情却空前高涨,各种来自域外或自标的小说种类名目蔚为大观。这里抽两个小说杂志“广告启示”为样例,借一斑而窥全豹:

1902年,《新小说》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哲理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语怪小说、札记体小说、传奇体小说9种。

1905年《小说林》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地理小说、

科学小说、军事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国民小说、家庭小说、社会小说、冒险小说、神怪小说、滑稽小说12种。

旁搜它文,尚有伦理小说、工艺实业小说、理想小说、法律小说、侠情小说、游记小说等分类。上述分类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基本以题材类别划分,有的类名(如哲学、科学、历史、地理等)下包括了象柏拉图《理想国》之类非小说著作。以题材划类表明这一

第3期王鸿卿:

清末民初小说分类65

时期重“内容”而不重“形式”,这与当时“开启民智”的政治诉求和把小说作为实现诉求的“工具”相吻合。“开启民智”自然内容空间越大越好,因此,这是一种可以无限延展的题材别类,表明了一种趋指于“分”(类)而非“归”(类)的意愿。它纵容小说的涉写疆域可以无限扩展,小说成了无所不包的容器,因之将一些“非小说”体类“吃”进去也就不足为怪。第二,绝大部分来自域外体类,也有少量本土体类掺杂其中,如札记、传奇、神怪。这一点涉及的问题比较大,下面仅从小说分类角度谈一谈。

)的时当学人们热衷于为小说分类(实际重在“立类”候,不能不考虑本土“旧小说”这一块如何处理。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言:“中土小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3](P37)端。”:“之外,,可以该尽中

[3)

国之小说矣。”三大类之区划,后人多承其说。然而这种划类与其说是分类,不如说是以归类方式鄙弃和否定,将其打入另册。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甚为复杂,这里置下不论,仅涉及他当时代表的对“中土小说”的一派意见。完全否定“中土小说”尤其是明清以来的白话小

许多文章津津乐道中国小说的源流,从先秦数到明清,分

别各式小说,似乎不乏小说分类工作。可是,且不说它们论的是“杂小说”,即便以形式分类衡之,也属“历时性”小说历史形态排列,而非现代意义的富于逻辑性的形式分类。更变思维,完成小说形式上的现代分类,同样需要来自泰西的刺激,需要“以西例律我”。然而这方面的记录少之又少。1902年《大陆报》载文《〈鲁宾孙漂流记〉译者识语》,言及“原书全为鲁宾孙自叙之语,盖日记体例也,

[3](与中国小说体例全然不同。”“,,,1907年紫英《新庵谐译》论说:“泰,各有本名,分门别类,不苟假借。即以小说而论,各种体裁,各有别名,不得以形容字别之也。譬如‘短篇小说’,吾国第于‘小说’之上,增‘短篇’二字以形容之,而西人则各类皆有专名。如Romance,Novelette,Story,

[3](P273)

Tale,Fable等皆是也。”终于由单篇到群篇,从形式上认识到西方小说门类各自有别。尽管这种认识尚嫌肤表,需要后继特别是五四一代学人深化之,但对小说形式分类的思维更新却弥足珍贵。说它表达了一种意念更为恰切,其中有对以往中西小说形式粗糙类比的怀疑,更隐含对西人小说分类思维的嘉赏。现代小说形式的“正格”意识也由此显现端倪。

“正格”意识可以说是贯穿清末民初至五四几十年的小说理论意识,它在承认小说多元化前提下强调什么样的小说为“真宗”“正路”,是中国小说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清理众多言说会看到,此期间“正格小说”所指位移趋势有二,一是由“文言———研理”转向“俗语———情趣”,二是由“本土”转向“泰西”。

1897年邱炜萱论及“本朝小说”时说:“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核为正宗。”认为象“言情道俗”的《红楼梦》、“谈狐说鬼”的《聊斋志异》仅属“小说之支

[3](P30)流”。这应该说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其中隐含着将小说向经史方向归拢的意向,实质依然视小说为经史的附庸。然而以小说“拯救”中国靠的就是它的“俚俗”,所以这种“老调”很快就被肯定俗小说的“新声”取代,《红楼梦》、《水浒传》等性质的小说其地位迅速窜升。1903年苏曼殊言:“《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

[3](P85)1912年管达如在矣。”《说小说》中明确表示:“白

[3](P399)1915年吴曰法在话体,此体可谓小说之正宗。”《小说家言》里说:“小说之宗派体例既明,而文之正、变

格,要不可以不辨。自吾论之,以俗言道俗情者,正格也;

[3](P524)

以文言道俗情者,变格也。”金圣叹、李卓吾等前

说,肯定是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虽然彼时大势为“西风

压倒东风”,却有人(苏曼殊)坦言:“吾祖国之政治法律,虽多不如人,至于文学与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华胄

[3](P89)可笼统卫护无济于事,必须讲出“也。”道理”才能服人,于是一种“新思维”应运而生———“正读”而不能“误读”中国传统小说。如“读《水浒传》也,以为诲盗,而寄喻独立之思不知也;读《红楼梦》也,以为诲淫,而警惕骄邪之意不悟也,痛夫!以是而目小说,则小说含冤大

[3](P232)“矣。”正读”之下,一些“旧小说”被重新命类,或者说给它们归属了新类。比如“且中国如《镜花缘》、《荡寇志》之备载异闻,《西游记》之暗证医理,亦不可不谓

[3](P93)科学小说。”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于是《水浒传》成了“社会小说”,《包公案》成了“侦探小说”……这种在作品与“类”之间“牵线”的做法,必然导致“一书多类”情形:“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3](P89)

道德小说。”至此,划类显现出的矛盾以及最后走向“解构划类”,其意义已经不在小说分类,而在于暴露出的或鄙弃或卫护的深层文化态度分歧,它意味着萦绕整个20世纪的关于文学遗产的更大争端从兹开始。这属于另一话题,这里从略。

单一题材内容上的分类还谈不上“角度”,尚需加进形式分类才能使小说分类名副其实。然而相对而言,形式上的现代分类意识出现既迟又不强烈。翻阅搜寻会发现,

66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7

辈个人的“嗜爱”至此终于演变为时代“公论”。

相比之下,第二种位移就显得艰难多了,因为其深层涉及到“民族自尊”心理。清末民初20年左右时间,一方面大量引入外国小说,籍此改变本土小说以达更远目的,一方面中西小说孰优孰劣的争吵随之而来。这也难怪,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由“器”而“学”、由“技”而“道”接受西方,中国知识分子需要一个心理平衡过程。正因为如此,争吵中常常是学理欠精而情绪浮露,止于表面缺乏深入。虽然如此,以泰西小说为范做规的调子渐占上风,愈益清晰响亮起来。

由于政治上取法西方的诉求,起初的中西小说比较有些想当然:“欧美之小说,多系公卿硕儒,,人类之赜理,潜推往古,,为书,小说,,故含政治之思想者

[3](P48)

稀如麟角,,视之刺目者。”这是由笃信“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

[3](P27)助。”的神话带来的猜测,说者在想像中从“工具”角度将中西小说分了高下。当接触西方小说多了且“工具”意识淡化,就小说而言小说的比较才有了比较的

类———(甲)文学上之分类:文言体、白话体、韵文体;(乙)

体制上之分类:笔记体、章回体;(丙)性质上之分类:武力的、写情的、神怪的、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侦探的、冒险

[3](P398)《小说丛话》的、军事的。则从更多角度进行分

类———文学上:散文小说(文言、俗语)、韵文小说(传奇、弹词);叙事繁简上:复杂小说(Novel)、单独小说(Ro2mance);叙事角度上:自叙式(Auto-biographic)、他叙式(Biographic);所载事迹之虚实上:写实主义、理想主义;悲喜性质上:悲情小说、;:有主义小说、,:,皆自理,则皆而一一为之定名者。质而言之,则因,而为具体的分类也。此种分类,名目甚多,而耳界说甚难确定。往往有一种小说,所包含之材料甚多,归入此类即可,归入他种,亦无不可者。自理论上言之,实

[3](P451)

不完全之分类法也。”然后也从这个角度把小说分为武事小说、写情小说、神怪小说、传奇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九类。

两部著作在分类的同时,都强调小说的“正格”或“正宗”,如《说小说》视白话体为“小说之正宗”,《小说丛话》

意味:“顾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

之意,舒其文心。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域,画最隘之界,使勿驰其

[3](P252)神智,否则或群逼拶之。所意不同,成果斯异。”

可不管是哪种比较,都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对本土传统小说的责难声音,所以不是平等意义上的对比,而是“以西衡我”。当然,相反的意见也有,如:“小说为输入文明利器,此五洲万国所公认,无庸喋喋者也。乃自译本小说行,而

[3](P358)但已属辩白,流露人之蔑视祖国小说也益甚。”

出无力争雄而仅求分一杯羹的可怜。勿庸侈言,清末民初形成的“以西衡我”思维模式已然确立了某种标准,实际上也就作了小说正格属谁的宣告。这种倾向延续至“五四”,由胡适等更激进地发展为“小说制度”,中国小说现

(郁达夫)划上了等号。代化终于和“中国小说的世界化”

清末民初有两部著作对小说作了系统分类,一部是管达如的《说小说》(1912),另一部是成之的《小说丛话》(1914)。《说小说》自“小说则所以记载理想界之事实者也”的定义出发,从甲、乙、丙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

认为“以有韵、无韵二体较之,宁以无韵为正格”,“以文

言、俗语二体比较之,又无宁以俗语为正格”,“自文学上论之,终以理想小说为正格”等等,而这正是本文前所论及的,此不赘言。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对小说多角度分类的意义,克服了早期仅从题材内容上分类的肤浅,突出了形式分类,尤其是《小说丛话》中显露出来的小说分类的逻辑意识,更弥足珍贵。从《说小说》到《小说丛话》,我们看到现代小说分类知识在中国历经艰难,终于初步建立起来了。参考文献:

[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M].第1卷.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9.

[2]都城纪胜・瓦舍众伎[A].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第

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春秀)


相关内容

  •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在线阅读
  • 2012-11-30 11:03:29|  分类: 藏书楼 |字号 订阅 目录 序 引子 百年谁覆烂柯棋 百年顿尽追怀里(1) 百年顿尽追怀里(2) 一夜难为怨别人 <红楼梦>与红学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1)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2)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3) 一书以名学 ...

  • 翻译规范理论之于翻译活动的解释力
  • 2005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6,2005(总第94期) J 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Total No 194 翻译规范理论之于翻译活动的解释力 武 卫 青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 本 ...

  •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 尊心说: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尊重作家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力.判断力. (龚自珍崇尚心力,提倡心察:尊心说真实反映出嘉道之际士人阶层自作主宰.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 尊情说: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短言自序]:情无住无寄.无境而有境.有指而无指.无哀乐而有哀乐的存在 方 ...

  • [中西翻译简史]复习内容1
  •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P45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 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P45~ ...

  • 京味小说与老舍
  • 目 录 1. 京味小说与老舍·················································1 1.1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1 1.2京味小说的源头··················· ...

  • _玉梨魂_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诗化表现_李宗刚
  • 史论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史论] <玉梨魂>: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 的诗化表现 李宗刚 徐枕亚(1889-1937)的<玉梨魂>是民初言情小说的重要代表作,被誉为"言情小说之祖".1912年,徐枕亚在<民权报>任新闻编辑期间,创作了小说<玉梨 ...

  • 科幻与未来结课论文--大学生与科幻
  • 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 结课试卷及论文 中外科幻与大学生活 摘要:小时候的好奇心让我对科幻很感兴趣,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对中外科幻发展情况的了解,展示出了中外科幻的差异.揭示了国内科幻的不足,特别是在科幻电影方面的劣势所在.最后从大学生活的角度分析了一下科幻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待科 ...

  • 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材分析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是北师大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课.本课属 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过程中文化和教育方 面的表现. 本课主题是学习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感受这些文化教育 ...

  • 改革开放以来[花月痕]研究述评
  • 摘  要:<花月痕>作为狭邪小说的代表作,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其地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超过<红楼梦>.自其出刊以来,备受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文学解读也因为衡量文学的价值标准的异同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将从作者生平及成书过程.文本的分析及解读等方面,对近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