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摘要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

prefer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Most Western country governments will make monetar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at time. With regard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tions, economic theorists hold different views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ingle-target theory, the twin goals of theory and multiple goals. Since 1984, China's monetary policy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selection, formulation o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n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path. Subsequently, in 1995,

正文:

一、导言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国的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对于作为其核心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更是重中之重。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确切的说,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一个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但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是指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决定了货币政策效力如何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传统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1]。这四个目标也是基本的宏观经济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力图实现的理想状态。但从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在表述上这四个目标存在差异,具体做法也各有所不同,这一系列差异的原因便涉及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适当性和科学性问题。

二、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

由于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个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者剧烈的上下波动。这里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指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物价稳定有助于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投资和消费,达到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其次,物价稳定有助于降低个人和企业把资源从生产性用途转移到非生产性用途的可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物价稳定有助于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第四,物价稳定有助于防止财富和收入的大量和无序的重新分配;最后,物价稳定有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因此,无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国内的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这些国家总是把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如果社会的就业不充分,那表明存在着社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存在着浪费的现象。由于社会的不充分就业,会带来失业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就业的不充分固然有其危害性,但国家并不是把零失业率作为它的追求目标。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过渡性失业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充分就业的目标是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众多,特别是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决定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增长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急速的,以经济比例的失调和经济剧烈波动为代价的增长。因此,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

4、平衡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对本币失去信心,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和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严重的可能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大量的外汇储备闲置,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贸易摩擦,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发挥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调节和变动来实现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上述货币政策的几大目标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2]。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奥肯定率,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

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有时为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而增发货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理论的选择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明确了先后和顺序。我认为,这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最科学和合理的选择。

(一)、“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可以克服我国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观点的局限性。

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我国理论界大体存在三种观点: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单一目标论认为应把稳定货币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唯一目标。这一目标论没有看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只是单纯的就货币论货币,为了稳定货币而稳定货币。没有看到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二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双重目标论认为应该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一目标论没有能够客观现实的分析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没能够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兼顾两者势必会忽略更需要侧重的一方,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多重目标论认为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这一目标论同样也是忽略了在不同时期要抓住重点目标的问题,另外各学者对于多重目标的具体内容的意见也不统一,这就很难得出一种比较科学和相对固定的目标组合,导致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混乱,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的选择与确定,既不同于过去所争论的单一目标论,又不同于双重目标论,更不同于多重目标论。它能很好的弥补这三种论点所固有的两难全或者顾此失彼等不足和缺陷。在这个目标组合中,既充分肯定了“稳定货币”是第一性的,“经济增长”是第二性的,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在具体执行中可有效地避免二者畸轻畸重、主次混淆,以经济增长破坏货币稳定等现象,从而达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换言之,“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单一目标论和双重目标论的相互妥协和补充,是在克服单一目标论的片面性的同时,对双重目标论内容与关系的界定。

(二)、“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长期实践的选择。

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从货币政策制定看,从建立中央银行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的10年,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制定一直处于不规范、不确定、不明晰的混沌状态。虽然在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在“七五” 、“八五”计划,以及1990年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中,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涉及到有关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某些内容,但严格地说,并非规范、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直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才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央银行以稳定货币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也始终处于“松——紧——再松——又紧”的痉挛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新旧体制的摩擦,缺乏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环境、土壤及经验外,没有明确、清晰、坚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一条重要原因。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忽左忽右的不确定性,反映了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两大目标的激烈冲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它是我国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符合机制转换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及内在要求,是崭新而富有创意的政策目标的搭配、组合,是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艰难探索与借鉴国际惯例的结晶。

(三)、“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具有法律保障性。 1995年颁布的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规定在法律上统一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使具有法律意义的货币政策目标被表达为“有层次的单一目标”。所谓“有层次”是将稳定货币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分为不同的层次,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一层次或表面层次是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二层次或更深一个层次是指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央银行的工作机制在运行时,首先要实现第一层次的目标,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在完成第一个目标以后,才能实现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即促进经济的增长。法律规定了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用法律的形式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下来,使其具有法律意义,使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将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上升到了立法的高度,可见此目标对于我国目前的国内形势的适用性。因此,我们应坚持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是符合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要求。

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保持币值稳定将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也符合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很多年了,首先从1998年到2002年期间执行的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在随后的1998年到2002年这五年间,中国当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在这五年中有三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为负数, 1999存款准备金率降2个百分点,在这期间央行多次降低利率,这些都是放松银根的举措。2003年到2007年,主要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这四年经济GDP都在1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GDP相对增长最快、最平稳的一段时间,都超过了10%。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大体呈现出投资过快,货币供应量偏多,贸易顺差

偏大,外资流入偏多,外汇储备增长很快的特点,因而形成了流动性偏松。这就需要适当的收回流动性适和紧缩银根。这几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了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也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发生像其他转轨国家那样非常高的通货膨胀。虽然有时会有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但是币值是比较稳定的,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五)、“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保证。

“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既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兼顾了现阶段我国国情。“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组合,在充分尊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有机地衔接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国情。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指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我认为,物价总水平稳定应该是指物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公众预期可承受的限度内,根据中国国情,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3%,应视为物价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是保持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条件,外汇市场供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外汇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国家,放任人民币汇价每天随供求任意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运行。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以熨平短期名义汇率剧烈波动、保持长期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可能比较妥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差距,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保持货币的稳定。只有在货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才可能实现“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相辅相成,从而达到 “积极稳定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此目标暂时未将“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在内,并不是因为这两个目标不重要,而是主要考虑到当前我国必须集中精力保证“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只有首先实现“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这两个目标,“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才有实现的保证。

(六)、“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最终目标的选择有利于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保持币值稳定是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保持金融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这次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协。现在的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中国有外汇储备1.8万亿美元,其中外债有5千多亿美元,美次债危机将使美元贬值、债券减值,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顺差将进一步缩小,这些都将拖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并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面对全球金融动荡危机,如何保持币值稳定,维护金融稳定,确实至关重要,也将考验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金融危机结束后,中国将会迎来巨大、全新的发展机遇。为此,中国应该为迎接挑战和机遇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该加强防范,避免金融危机再一次对中国产生比较大的威胁。中国以稳定货币币值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可以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七)、“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有利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

人民币币值稳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增强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活动,币值不稳、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胀会严重侵蚀人民群众的利益。经验表明,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间的时滞;而当通胀压力转移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价格上,形成资产

(八)、“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最终目标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总体平衡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安定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币值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人民币币值应该保持稳定,没有人民币币值稳定,就没有货币政策的稳定,没有货币政策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稳定发展,没有经济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并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稳定也是不利的。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我国的物价以及人民币的购买力亦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货币便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从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货币币值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为中国吸收更多的国外投资。同时还能改善国际关系,防止国家之间冲突与战争的爆发。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还能使中国的企业从中受益,企业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成长壮大,避免了国内企业的畸形发展,从而能够改变我国的国民收入结构,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和企业的稳定同时带来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保持币值稳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选择“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我国体制转换时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仅是对1995年以前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扬弃,也是对国际上选择货币最终目标惯例的借鉴。它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将表明,此目标将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便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便被摆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对这几大目标进行同时的选择,并且也不能机械的借鉴西方选择其中之一或者某几个作为当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要精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经济环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也应该随着这种变化而时刻变化。因此,在当前我国所处的形势的情况的前提下,必须将“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且从长远来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促进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还需继续坚持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注释:

(1)尚华娟 著,《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

版第5页。

(2)王广谦 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206

页。

(3)夏丹阳 编著,《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6月第1版第341页。

参考文献:

(1)夏丹阳 编著,《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6月第1版。

(2)尚华娟 著,《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

版。

(3)刘军善 著,《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

1版

(4)范方志,赵明勋 编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1月第1版。

(5)李琼 著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

月第1版。

(6)(德)格哈德·伊宁 著,杨伟国 译,《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2年2月第1版。

(7)王广谦 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8)王滨,史丹,郑蕾,《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探析》,《金融经济》2007年

12期。

(10)范从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

(11)Carl E.walsh:《Money Theory and Police》,The MIT Press,1998

(12)Swanson.Norman:《Money and Output Viewed though a Rollig

Window》,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摘要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

prefer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Most Western country governments will make monetar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at time. With regard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tions, economic theorists hold different views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ingle-target theory, the twin goals of theory and multiple goals. Since 1984, China's monetary policy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selection, formulation o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n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path. Subsequently, in 1995,

正文:

一、导言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国的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对于作为其核心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更是重中之重。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确切的说,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一个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但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是指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决定了货币政策效力如何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传统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1]。这四个目标也是基本的宏观经济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力图实现的理想状态。但从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在表述上这四个目标存在差异,具体做法也各有所不同,这一系列差异的原因便涉及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适当性和科学性问题。

二、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

由于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个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者剧烈的上下波动。这里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指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物价稳定有助于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投资和消费,达到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其次,物价稳定有助于降低个人和企业把资源从生产性用途转移到非生产性用途的可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物价稳定有助于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第四,物价稳定有助于防止财富和收入的大量和无序的重新分配;最后,物价稳定有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因此,无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国内的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这些国家总是把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如果社会的就业不充分,那表明存在着社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存在着浪费的现象。由于社会的不充分就业,会带来失业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就业的不充分固然有其危害性,但国家并不是把零失业率作为它的追求目标。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过渡性失业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充分就业的目标是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众多,特别是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决定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增长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急速的,以经济比例的失调和经济剧烈波动为代价的增长。因此,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

4、平衡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对本币失去信心,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和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严重的可能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大量的外汇储备闲置,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贸易摩擦,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发挥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调节和变动来实现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上述货币政策的几大目标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2]。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奥肯定率,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

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有时为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而增发货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理论的选择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明确了先后和顺序。我认为,这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最科学和合理的选择。

(一)、“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可以克服我国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观点的局限性。

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我国理论界大体存在三种观点: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单一目标论认为应把稳定货币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唯一目标。这一目标论没有看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只是单纯的就货币论货币,为了稳定货币而稳定货币。没有看到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二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双重目标论认为应该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一目标论没有能够客观现实的分析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没能够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兼顾两者势必会忽略更需要侧重的一方,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多重目标论认为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这一目标论同样也是忽略了在不同时期要抓住重点目标的问题,另外各学者对于多重目标的具体内容的意见也不统一,这就很难得出一种比较科学和相对固定的目标组合,导致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混乱,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的选择与确定,既不同于过去所争论的单一目标论,又不同于双重目标论,更不同于多重目标论。它能很好的弥补这三种论点所固有的两难全或者顾此失彼等不足和缺陷。在这个目标组合中,既充分肯定了“稳定货币”是第一性的,“经济增长”是第二性的,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在具体执行中可有效地避免二者畸轻畸重、主次混淆,以经济增长破坏货币稳定等现象,从而达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换言之,“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单一目标论和双重目标论的相互妥协和补充,是在克服单一目标论的片面性的同时,对双重目标论内容与关系的界定。

(二)、“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长期实践的选择。

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从货币政策制定看,从建立中央银行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的10年,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制定一直处于不规范、不确定、不明晰的混沌状态。虽然在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在“七五” 、“八五”计划,以及1990年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中,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涉及到有关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某些内容,但严格地说,并非规范、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直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才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央银行以稳定货币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也始终处于“松——紧——再松——又紧”的痉挛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新旧体制的摩擦,缺乏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环境、土壤及经验外,没有明确、清晰、坚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一条重要原因。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忽左忽右的不确定性,反映了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两大目标的激烈冲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它是我国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符合机制转换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及内在要求,是崭新而富有创意的政策目标的搭配、组合,是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艰难探索与借鉴国际惯例的结晶。

(三)、“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具有法律保障性。 1995年颁布的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规定在法律上统一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使具有法律意义的货币政策目标被表达为“有层次的单一目标”。所谓“有层次”是将稳定货币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分为不同的层次,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一层次或表面层次是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第二层次或更深一个层次是指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央银行的工作机制在运行时,首先要实现第一层次的目标,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在完成第一个目标以后,才能实现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即促进经济的增长。法律规定了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用法律的形式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下来,使其具有法律意义,使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将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上升到了立法的高度,可见此目标对于我国目前的国内形势的适用性。因此,我们应坚持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是符合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要求。

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保持币值稳定将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也符合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很多年了,首先从1998年到2002年期间执行的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在随后的1998年到2002年这五年间,中国当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在这五年中有三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为负数, 1999存款准备金率降2个百分点,在这期间央行多次降低利率,这些都是放松银根的举措。2003年到2007年,主要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这四年经济GDP都在1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GDP相对增长最快、最平稳的一段时间,都超过了10%。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大体呈现出投资过快,货币供应量偏多,贸易顺差

偏大,外资流入偏多,外汇储备增长很快的特点,因而形成了流动性偏松。这就需要适当的收回流动性适和紧缩银根。这几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了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也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发生像其他转轨国家那样非常高的通货膨胀。虽然有时会有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但是币值是比较稳定的,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五)、“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保证。

“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既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兼顾了现阶段我国国情。“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组合,在充分尊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有机地衔接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国情。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指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我认为,物价总水平稳定应该是指物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公众预期可承受的限度内,根据中国国情,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3%,应视为物价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是保持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条件,外汇市场供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外汇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国家,放任人民币汇价每天随供求任意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运行。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以熨平短期名义汇率剧烈波动、保持长期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可能比较妥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差距,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保持货币的稳定。只有在货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才可能实现“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相辅相成,从而达到 “积极稳定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此目标暂时未将“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在内,并不是因为这两个目标不重要,而是主要考虑到当前我国必须集中精力保证“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只有首先实现“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这两个目标,“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才有实现的保证。

(六)、“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最终目标的选择有利于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保持币值稳定是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保持金融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这次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协。现在的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中国有外汇储备1.8万亿美元,其中外债有5千多亿美元,美次债危机将使美元贬值、债券减值,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顺差将进一步缩小,这些都将拖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并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面对全球金融动荡危机,如何保持币值稳定,维护金融稳定,确实至关重要,也将考验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金融危机结束后,中国将会迎来巨大、全新的发展机遇。为此,中国应该为迎接挑战和机遇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该加强防范,避免金融危机再一次对中国产生比较大的威胁。中国以稳定货币币值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可以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七)、“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有利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

人民币币值稳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增强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活动,币值不稳、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胀会严重侵蚀人民群众的利益。经验表明,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间的时滞;而当通胀压力转移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价格上,形成资产

(八)、“保持货币比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最终目标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总体平衡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安定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币值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人民币币值应该保持稳定,没有人民币币值稳定,就没有货币政策的稳定,没有货币政策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稳定发展,没有经济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并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稳定也是不利的。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我国的物价以及人民币的购买力亦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货币便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从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货币币值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为中国吸收更多的国外投资。同时还能改善国际关系,防止国家之间冲突与战争的爆发。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还能使中国的企业从中受益,企业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成长壮大,避免了国内企业的畸形发展,从而能够改变我国的国民收入结构,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和企业的稳定同时带来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保持币值稳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选择“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我国体制转换时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仅是对1995年以前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扬弃,也是对国际上选择货币最终目标惯例的借鉴。它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将表明,此目标将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便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便被摆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对这几大目标进行同时的选择,并且也不能机械的借鉴西方选择其中之一或者某几个作为当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要精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经济环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对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也应该随着这种变化而时刻变化。因此,在当前我国所处的形势的情况的前提下,必须将“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且从长远来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促进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还需继续坚持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注释:

(1)尚华娟 著,《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

版第5页。

(2)王广谦 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206

页。

(3)夏丹阳 编著,《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6月第1版第341页。

参考文献:

(1)夏丹阳 编著,《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6月第1版。

(2)尚华娟 著,《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

版。

(3)刘军善 著,《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

1版

(4)范方志,赵明勋 编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1月第1版。

(5)李琼 著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

月第1版。

(6)(德)格哈德·伊宁 著,杨伟国 译,《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2年2月第1版。

(7)王广谦 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8)王滨,史丹,郑蕾,《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探析》,《金融经济》2007年

12期。

(10)范从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

(11)Carl E.walsh:《Money Theory and Police》,The MIT Press,1998

(12)Swanson.Norman:《Money and Output Viewed though a Rollig

Window》,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


相关内容

  •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 选择 课程 金融专题 指导老师 吴津津 班级 金融10-02 参与者 王 丹 付亚安 欧阳烨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 导言 二.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1)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2)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3)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

  • 经济复苏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
  • 作者:潘敏缪海斌 世界经济研究 201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12-100518-0362 一.引言 在本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为避免全球经济因危机影响而出现大幅度的衰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 ...

  •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时的的局限性体现
  • 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问题的实证研究X 史永东 (东北财政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11602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性步骤.对该目标选择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货币政策 ...

  •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1]
  •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张靓(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 210097).. ▲ 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金融现代化课题组"的最近研究成果,受到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与金融现代化问题研究"(05SJB790006)资助.. ◆ ...

  •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传导机制
  • 摘要: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又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在世界经济新形势背景下, 我国中央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影响和引导国内经济,应对国内外经济问题.本文在对货币政策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基础,探讨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贷款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并指出了我国 ...

  • 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4年第6期No. 6 2004 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 主持人的话 姜波克 刘红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大, 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 ...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 提示 ]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 ...

  • 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 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货币政策的最红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