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2006-8-3

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王安建,王高尚,2002),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其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的。

一、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矿产资源200余种。根据王安建等同志的观点(王安建、王高尚,2002),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受地质规律控制。液态和气态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型沉积盆地内,铁、铜、铝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造山带中,煤则兼有之。具体分布与特点如下。

(一)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各地区储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额差别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仅占全球陆地面积4.21%的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为92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是世界所有其他地区石油储量总和的近两倍、亚太地区的15倍和西欧地区的37倍。尽管前苏联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石油,但其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中东地区的1/7至1/11。全球现有石油资源空间分布的极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占世界总量的37.75%,中东地区与之相当,接近世界总量的35%,居第二。亚太地区、西欧地区、非洲、

北美和南美洲储量变化在5.2至11.1万亿立方米之间,不足世界总量的28%。

全球煤炭资源空间分布较为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前苏联地区和北美洲储量相近,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7%、26.1%和23.4%。西欧地区分布12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较少,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煤炭。

铁矿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欧-前苏联、亚太和南美地区。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铁矿储量(含铁量)723.5亿吨,其中东欧-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铁矿储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欧分别占世界的8%、5.8%和6.5%,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匮乏。

铝土矿矿床及其储量分布就更不均衡了。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是铝土矿的集中分布区。在全球246.9亿吨的铝土矿储量中,上述三个地区分别占36%、34%和25.5%,

占世界总 量的95.5%,其他地区铝土矿资源量较少。 全球铜矿床分布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东环太平洋成矿带上。在全球剩余的3.39亿吨铜储量中,南

美占37.5%、北美占23.3%,亚太和东欧-前苏联分别占15.6%和11.5%。其他地区资源储量有限。

世界主要产金国有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矿产资源不但空间分布和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其品质和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差别也很大。这种不均衡性和差别性构成了地区间资源利用战略的取向和资源贸易的基础。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

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只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档水平。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陕、蒙、新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大的东南地区则很紧缺,形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为48%;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为主,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平均品位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富矿少,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规模开发。矿床规模大的矿产仅有钨、锡、

钼、锑、铅锌、镍、稀土、菱镁矿、石墨、北方煤炭等。一些重要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铁、铜、铝、硫铁、南方煤等,大型超大型矿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规模开发。此外有些大中型矿床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西藏的铬矿等。(邵建波,2000 )

二、我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

(一)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

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如前所述,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也较大,但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比例并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很不乐观。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不是丰富,而是相当贫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还十分有限。

1.储产比

储产比是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表达方法,它表达了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锰、铬、铜、铝、

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

2.45种主要矿产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于我国矿产资源总的供需形势与今后的发展前景先后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工作。据最新一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钨、锡、锌、锑、菱镁矿、石膏、石墨等在内的23种矿产,可以保证且有部分矿产或矿产品可供出口创汇;有包括铝、铅、磷等在内的7种矿产属于基本保证但在储量或品种上还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在内的10余种矿产不能保证、部分矿产需长期进口补缺;而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资源短缺,主要依赖于进口。在全部45种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不足的矿产,占所论证矿种数的48.9%。在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矿产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矿产,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又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矿产或支柱性矿产。

(二)我国典型矿产资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是,我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如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1%,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8和日本的1/11;我国虽然是世界钢第一消费大国,但是,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为世界铝第二大消费国,我国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国人均消费的13%;作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人均铜消费量仅为世界的59%,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4%。

正是因为人口巨大,虽然人均消费不高,总消费量依然可观。下面重点对石油(含天然气)、铁、铜、钾盐等资源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1.石油和天然气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产量只有约12万吨。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和七年的艰苦奋战,我国石油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1960年开展了大庆石油会战。大庆会战的胜利,实现了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自给,打破了“中国贫油”的

悲观论断。此后,又相继拿下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的油田。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产油大国,并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产量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也迅速增长,而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原油产量和储量的增长。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每年石油进口量逐步增加。2004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原油产量达到

1.74503亿吨,位居世界第六位;原油表观消费量2.9亿吨,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亿吨,原油表观消费量2.99亿吨,原

油进口1.27亿吨,比上年增长3.5%。(冯世良,2006)。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继续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将在2.2亿吨—3.2亿吨,天然气缺口将为500亿—700亿立方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2.铁矿

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储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全国探明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为

576.62亿吨,基础储量为212.38亿吨,储量为115.84亿吨。我国铁矿采选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具有年产铁矿石近2.7亿吨能力的生产体系。2004年铁矿石产量3.1亿吨,钢产量2.97亿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铁矿石消费量3.64亿吨,2004年铁矿石消费量为

5.19亿吨。可见,我国铁矿石不能满足钢铁工业需求,每年需要大量进口。2003年进口富铁矿石达14813万吨,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799亿吨。

预计2020年我国钢产量为2.5亿吨,其中废钢产钢量为0.63亿吨,据此预测2020年我国铁矿石(品位35%)需求量为5.34亿吨。我国铁矿石也难以满足需求,2020年需要进口铁矿石(品位65%)1.58亿吨;钢缺口3000万吨。

3.铜矿

铜矿可供储量和矿产铜可供能力有增加潜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铜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截止2003年底,我国查明铜矿资源储量6708.73万

吨;其中基础储量3302.98万吨(含储量1786.62万吨)。2003年我国矿山产铜58.24万吨,废铜(杂产铜)28.85万吨,合计87.09万吨。年度缺口372.91万吨,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占消费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56.7%下降到2003年的18.93%。1992-2003我国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14.79%,特别是1999年以后消费量激增。2003年消费量460万吨(包括进口铜材和废铜),约占世界铜消费量的30%。已经超过美国(227万吨)、日本(121万吨)和德国(111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我国精炼铜产量比上年增长12.24%。但国内原料生产的铜供应严重不足,矛盾日趋扩大。

我国进口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也在逐渐

加大,2003年为74.91亿美元,占有色金属贸易逆差总和的91.25%,在金属矿产品中已成为仅次于钢铁产品的第二大贸易逆差产品。预测2020年我国铜的需求量为445万吨,国内矿产铜只能保障16%。另2020年时,国内废铜产铜将达到77万吨,可使国内铜的保障程度提高到33%,仍缺口近300万吨。

4.钾盐

目前,我国的钾盐矿在青海的察尔汗、新疆已有较大

规模开发利用外,四川、云南等有些产地也开始小规模利用。但是,我国钾盐资源主要产地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钾盐消费量为749.66万吨。其中国内生产KCl 115万吨,进口KCl 667.31万吨,出口KCl 32.6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5%。我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到2020年钾肥累计需求量为23620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498.62万吨,可供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于30%。

四、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必然性

前人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与矿产品消费之间存在

较强的规律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进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增长时期,而且这一时期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一)金属矿产消费需求的“S”形模型

先期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与金属消费需求的理论和

经验表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金属消费量之间存

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西方有关学者将其归纳为“S”形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农业社会,金属的消费量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不确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制造业,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开始增长,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人均金属消费量增长的驱动力。并且,一旦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金属需求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成倍增加,经济发展到成熟期后,消费增长会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呈下降趋势,如图1-1。

对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

均收入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分析表明,当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折合1900年盖凯美元)时,工业化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各种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费需求随之快速增长,并按各自的增长方式达到峰值。虽然各国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差异很大,但各国同一金属的人均消费量峰值点所对应的人均GDP却十分相似,且有明显的演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预测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费趋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人均能源消费量“线形”增长模式

有关专家通过对17个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以来人均

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分析表明(王安建,王高尚2002),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先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线(图1-2),即能源消费不具有明显的“S”形模式,这与金属矿产是明显不同的。各国人均能耗曲线具有相当一致的线形特征:中部的转折,将曲线分为斜率不同的两段直线,这个转折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1960~1973年间,先期工业化国家正处于集中完成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均能源消费保持较高的平稳增速。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已处于传统工业化增长顶点的发达国家进行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新技术、环保意识、新经济等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向后工业化调整。从80年代初中期开始,能源消费在新经济发展中又呈现出较以前稍缓的平稳线形增长趋势。

(三)我国经济发展态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约

10%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例如,有色金属消费总量

从1990年的202.5万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730多万吨;2002年,我国建筑业钢材消费量达1.052亿吨,占钢材总消费量的53.7%。石油的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1.18亿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亿吨,增加了一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也促使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正在生产和输出大量耗能产品和设备。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拉动了高能耗产品产量的急剧增长(王庆一, 2006)。 我国现阶段人均GDP约1000美元,若折算为1990年的可比盖凯美元,正好约为人均4000美元,大致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30年代、日本60年代中期及我国台湾70年代中期,要在今后3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仍会像90年代后期那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后发优势”必然带来矿产资源“集中高强度”的消耗。

(四)资源浪费与资源危机并存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

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如有色金属矿的85%以上是综合矿,共、伴生铁矿约占其总储量的31%。我国在

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我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刚刚起步,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据专家估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

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 矿产资源浪费又给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带来危机。资源浪费的结局必将导致资源的大量进口和矿山资源的尽快枯竭。未来十年间,将是我国一大批大中型矿山集中闭坑和矿山接替紧张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紧张程度。

五、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矿产资源价格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

大。我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没有充分的实力

和准备,将直接导致我国经济损失和矿产资源供给安全。

(一)国际石油市场

1997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石油价格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从暴跌到暴涨的剧烈震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价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达成了减产协议,导致油价从1999年年初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一路上涨到年底前的超过25美元;2000年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8.53美元。2001年受世界经济下滑以及“9.11”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油价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4.50美元。2002年受中东局势、欧佩克和非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和美国石油库存以及美国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见图1-3)。2005年,WTI期货价格一度冲抵70美元/桶的心理大关。不断攀升的油价使人们不禁感叹:世界已经进入了

高油价时代!业界普遍认为,高油价的原因绝非是石油资源不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提速、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供应链的缺陷、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投机增多等多种因素均共同导致油价上涨。

油价上涨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2004年中国净进口原油达1.2亿吨,仅价格上涨因素就多支出88亿美元,直接导致我国全年外汇损失额高达88亿美元。而且,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造成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削弱了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高油价还一定程度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到2005年末,我国人均年收入仅为1500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

2.27万美元;而且我国单位GDP的石油能耗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04年),因此,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二)铁矿国际价格控制

2004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氧化铝及铜精矿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

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的海运成本大幅上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分别上涨近190%和160%(马建明,2005)。

尽管我国是铁矿石的最大买主,但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却很小,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大。2005年2月到3月,新日铁、宝钢、阿赛勒等钢铁企业先后和国际铁矿石生产公司RioTinto、BHPBilliton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署2005年度铁矿石进口价格协议,涨价幅度达到破记录的71.5%,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卖方市场看,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从2000年开始,国际铁矿业开始新一轮以大规模兼并联合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0年成功兼并了巴西和巴林的两家大型矿业公司,2001年收购了Ferteco公司;RioTinto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世界铁矿石海运市场的第二大公司;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合并,合并后的BHPBilliton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资源公司。至此,排名前三位的这3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控制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

上,垄断程度的加剧相应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从买方市场看,日本、欧洲的钢铁集团,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海外铁矿石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例如,日本国内早就没有一座铁矿山,但在国际权威矿业媒体《MiniAnnualReview》(2003)所列出的世界主要铁矿石生产公司排行表中,日本的Mitsui公司赫然排在第五,仅次于国际铁矿石三巨头和印度国家钢铁公司,而我国鞍山钢铁公司仅能排在第13位。日本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亚罗布河铁矿公司中拥有相当股份。

尽管铁矿石是中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资源的第一个矿种,早在1987年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合资开发西澳洲恰那铁矿,1992年首钢收购秘鲁马科纳铁矿,2001年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组建宝华瑞矿业公司,合资开发“铁四角”地区铁矿,2002年宝钢又与RioTinto组建宝瑞吉矿业公司,合资开发哈默断利公司帕拉布杜东坡,2004年,武钢、马钢、唐钢和沙钢共同与BHPBilliton公司组建威拉拉矿业公司,开发西澳洲纽曼山地区吉姆贝巴矿床,但是,海外份额矿在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所占比

例仍显得过低。在前些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尚未大幅度增加时,这一比例曾达20%以上,但目前进口量大增后,该比例又降到20%以下。另一方面,我国铁矿石以及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非常低,铁矿石的进出口企业太多。这就造成了大买主对国际市场却基本上没有定价影响力的现象。2001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金额的增长率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率,已充分说明,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影响,我国利用海外资源的成本不断在增加。

六、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矿产资源在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相当不均衡的,而且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也会随着地质构造特征的不同而各异。我国已经进入矿产资源的大量、高速消费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矿业市场风险莫测,更加剧了国内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国外供给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现实,我们除了需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规范矿业开采市场,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的国内措施以外,实施矿产资源跨国经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矿业跨国经营发展史

国际矿业跨国经营最早开始于工业化革命所导致的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18世纪后期,欧洲和北美的跨国公司开始到海外勘察开发矿产资源。当时矿业跨国经营的主体以英国、法国、美国的矿业公司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殖民地国家开采原材料,再运回本国进行后期的冶炼加工。矿种也主要是高价值的贵重金属。50、60年代初期,跨国经营进入黄金时期。勘察开发的范围也开始扩大,逐渐远离矿产品需求地。由于这些公司的母国对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所以,可以得到政治庇护,这一切,大大抑制了殖民地国家的矿业企业发展,当地即便有矿业企业,也多是小规模的,很难与来自宗主国的矿业公司相抗衡。当时的矿业跨国企业不仅是管理者,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矿业部门的所有权人。跨国矿业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与当地的经济只有非常微弱的联系。其资本和管理是外国的,产品运回跨国公司的母国,下游生产在母国外进行。由此,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对东道国的矿产资源几乎实行了完全的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并随着联合

国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的确立,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起了国有化运动,对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控制,开始限制外国资本勘察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8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又纷纷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金进入国内进行矿产资源勘察开发活动,这样,又掀起了矿业跨国经营的高潮。

(二)国外矿业跨国经营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资源安全供应被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来。矿业跨国经营几乎成为各国确保资源可得性的必备手段。西方跨国矿业公司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程度正在提高。以固体矿产而论,目前全球25家最大的跨国矿业公司,美国、加拿大(各6 家)、澳大利亚、英国(各3 家)就占18 家(据瑞典原材料小组统计)。1997 年排在世界前10 位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全球非铁金属矿山产值的1/3 左右。1996 年,223 家跨国矿业公司的固体矿产勘查支出,占全球总勘查支出的76%,前10 家公司占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支出的24%(世界地矿信息,1997年第11期,加拿大金属经济小组统计)。就各具体矿种,

西方跨国矿业公司的控制程度不一,但大体上,前3-5 家矿业公司基本均可控制每一种矿产西方国家产量的2/3左右。大油公司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油气储量。如壳牌公司在世界45个国家进行油气勘查开发,在其中的29个国家有油气生产活动;埃克森公司在30 多个国家进行油气勘查开发和生产活动;美孚石油公司的油气勘查开发遍及五大洲的34个国家,雪佛龙公司涉足20 多个国家。法国埃尔夫公司1996 年油气经营收入中只有15.8%来自法国本土,49%来自欧洲以外。全球的优质石油资产正在被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所瓜分(刘增洁, 2004)。从以下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做法,可以窥见各国一般。

1、韩国

韩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石油资源。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1979年成立的大韩石油公社(KNOC)负责执行韩国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政策,目前KNOC正在世界13个国家从事油气勘查与生产,共涉及18个项目,其中生产项目有4个(分别在也门、阿根廷、英国、秘鲁)、开发项目4个(也门、委内瑞拉、利比亚、越南)、勘查项目10个。KNOC在越南15-1区块的项目(头

顿油田),估计可回采储量为5.9亿桶,KNOC占股14.25%,但作为作业方(其余7个生产和开发项目,KNOC均不是作业方)。韩国政府声称,KNOC的长期目标是在海外的份额石油及天然气相当于国内需求的10%。(张新安、张迎新,2003)

2、美国

美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大国,还是石油进口大国。但是,美国所进口的石油大部分都是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份额油在总进口中所占比重相当大。90年代以来,美国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几乎均高于在国内的投资。美国有些石油公司的海外勘查支出已占其总勘查经费的70%。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2003年出版的2001年度大能源公司经营状况统计,2001年美国大能源公司(系指EIA的财务报告制度(FRS),储量和产量达到一定规模,需向能源部报告经营状况的公司)总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为57.84亿桶石油当量(合7.89亿吨),其中在海外生产的数量为28.47亿桶(合3.88亿吨),扣除天然气外,在海外生产的石油为2.35亿吨,约相当于2002年美国石油进口量的40.5%。这一数字仅计

算了大公司的海外产量,不包括独立能源公司及小公司的产量。

3、跨国公司动态

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总费用自2003年开始回升,2004年继续增加,并且增加幅度为近10年来之首。矿场勘查所占比例上升,主要是大型矿业公司目前虽然总体上的战略从“购买”转向“勘查”,但仍更加青眯于就矿找矿,主旨在替代、补充开采耗竭的储量,并且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可以更快、更便宜地开发利用,以迅速提高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尽管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具备较强的上游基础,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衡性、成熟油田的减产趋势以及中东、非洲等地区的长远资源潜力,几大石油公司均在运用提高采收率等技术维持现有成熟区产量或减缓现有产区产量下降的基础上,逐步将投资重点转向构建新的战略接替区,拓宽资源品种组合,以形成可持续发展优势。BP将上游业务划分为原利润中心和新利润中心,并更加重视新利润中心的发展。雪佛龙在2004年也在其传统核心区以外设定了7个“试验区”。该公司对这

些“试验区”均进行了评估,以确定进一步勘探的潜力以及未来开发的可能性,并希望获得新的突破。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公司则继续将中东、非洲、俄罗斯、里海等油气勘探开发前景较好的地区作为资源增长区域。

(三)我国矿业企业海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矿业海外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几年改革开放,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矿产出现供给紧张。上世纪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关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温家宝总理也亲自指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建立经济、安全、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魏一鸣,2006)。根据中央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我国矿业界先后组团到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探讨海外勘探开采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并先后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察开发活动。如中石油在中亚、非洲的合作,中国冶金进出口

总公司在澳大利亚的铁矿合作,地矿部门在非洲的金矿合作,矿业部门与周边国家的钾盐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矿产的合作项目等。

资源开发“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8月底,中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2000多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截至2004年,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从2004年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采矿业占32.7%。也就是说,2004年度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占总海外投资的1/3左右。据一些国际性的咨询公司(如里昂证券)估计,2004年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占总海外投资的1/2强(53%)。数据的差异反映了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差异。但无论采信那个数据,资源开发“走出去”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的确已经确立。2005年由于中石油成功并购PK公司,这一比例必将进一步加

大。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石油跨国经营是比较成功的。油气资源“走出去”,占我国全部海外投资的比例,大约在1/4到1/3左右,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石油资源“走出去”所取得的份额油产量,相当于原油进口量的18%,原油消费量的7%,占我国石油产量的12%。份额油储量,相当于占我国石油储量的15%。可以说已初具规模。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以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为龙头的国内企业参与了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国65个,分布在30多个国家,初步形成了包括苏丹、阿曼、阿尔及利亚、伊朗、沙特、利比亚等国在内的西亚北非区;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美区;以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为主的东南亚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一俄罗斯区等四个重点开发区。已投产运营的项目集中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从此四国获得权益油比重接近80%。

但非油气矿产资源“走出去”则不很成功。除少数企业外,我国矿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投资能力弱,国外

经营能力更弱,抗风险能力尤其弱,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通晓,“走出去”的人才匮乏,资源开发领域一系列独特的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特别是西方勘查商业文化不通晓,缺乏外语好,既懂专业、又了解矿业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具体表现为:磋商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无疾而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执行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也不成功,或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国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不足,对资源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不足,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同时,对“走出去”项目投资的本土化重视程度也不够。有的企业出去并购,并没有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利益,而且企业业绩与并购本身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还有个别海外资源开发投资项目是出于“政绩”和其它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张新安 张迎新2004-2005年度油气开发“走出去”形势分析,国际动态与参考》2005年第48期)

根据目前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我国矿业跨国经营应该在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为矿业企业跨国

经营提供宏观规划指导。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包括资源开采现状与潜力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评价,国内政策法规评价,人文地理环境评价,运输条件评价和宗教信仰等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劣排序,指出战略重点投资区,并详细列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以便于矿业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第二,营造国内环境,创造海外投资条件,鼓励矿业企业跨国经营。这种国内环境包括融资、风险基金、税收、审批程序、并购政策等各种环境条件,以鼓励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立业。

第三,着力加强实力建设。矿业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还是矿业企业本身。目前来看,矿业企业不仅技术能力薄弱,更严重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也跟不上。与外国公司一起工作,甚至还很难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就需要我们矿业企业认真审视自身的状态,找出优点和问题所在,以便充分发挥优势,及时弥补缺陷。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2006-8-3

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王安建,王高尚,2002),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其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的。

一、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矿产资源200余种。根据王安建等同志的观点(王安建、王高尚,2002),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受地质规律控制。液态和气态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型沉积盆地内,铁、铜、铝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造山带中,煤则兼有之。具体分布与特点如下。

(一)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各地区储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额差别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仅占全球陆地面积4.21%的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为92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是世界所有其他地区石油储量总和的近两倍、亚太地区的15倍和西欧地区的37倍。尽管前苏联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石油,但其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中东地区的1/7至1/11。全球现有石油资源空间分布的极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占世界总量的37.75%,中东地区与之相当,接近世界总量的35%,居第二。亚太地区、西欧地区、非洲、

北美和南美洲储量变化在5.2至11.1万亿立方米之间,不足世界总量的28%。

全球煤炭资源空间分布较为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前苏联地区和北美洲储量相近,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7%、26.1%和23.4%。西欧地区分布12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较少,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煤炭。

铁矿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欧-前苏联、亚太和南美地区。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铁矿储量(含铁量)723.5亿吨,其中东欧-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铁矿储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欧分别占世界的8%、5.8%和6.5%,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匮乏。

铝土矿矿床及其储量分布就更不均衡了。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是铝土矿的集中分布区。在全球246.9亿吨的铝土矿储量中,上述三个地区分别占36%、34%和25.5%,

占世界总 量的95.5%,其他地区铝土矿资源量较少。 全球铜矿床分布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东环太平洋成矿带上。在全球剩余的3.39亿吨铜储量中,南

美占37.5%、北美占23.3%,亚太和东欧-前苏联分别占15.6%和11.5%。其他地区资源储量有限。

世界主要产金国有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矿产资源不但空间分布和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其品质和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差别也很大。这种不均衡性和差别性构成了地区间资源利用战略的取向和资源贸易的基础。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

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只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档水平。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陕、蒙、新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大的东南地区则很紧缺,形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为48%;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为主,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平均品位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富矿少,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规模开发。矿床规模大的矿产仅有钨、锡、

钼、锑、铅锌、镍、稀土、菱镁矿、石墨、北方煤炭等。一些重要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铁、铜、铝、硫铁、南方煤等,大型超大型矿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规模开发。此外有些大中型矿床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西藏的铬矿等。(邵建波,2000 )

二、我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

(一)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

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如前所述,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也较大,但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比例并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很不乐观。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不是丰富,而是相当贫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还十分有限。

1.储产比

储产比是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表达方法,它表达了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锰、铬、铜、铝、

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

2.45种主要矿产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于我国矿产资源总的供需形势与今后的发展前景先后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工作。据最新一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钨、锡、锌、锑、菱镁矿、石膏、石墨等在内的23种矿产,可以保证且有部分矿产或矿产品可供出口创汇;有包括铝、铅、磷等在内的7种矿产属于基本保证但在储量或品种上还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在内的10余种矿产不能保证、部分矿产需长期进口补缺;而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资源短缺,主要依赖于进口。在全部45种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不足的矿产,占所论证矿种数的48.9%。在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矿产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矿产,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又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矿产或支柱性矿产。

(二)我国典型矿产资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但是,我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如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1%,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8和日本的1/11;我国虽然是世界钢第一消费大国,但是,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为世界铝第二大消费国,我国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国人均消费的13%;作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人均铜消费量仅为世界的59%,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4%。

正是因为人口巨大,虽然人均消费不高,总消费量依然可观。下面重点对石油(含天然气)、铁、铜、钾盐等资源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1.石油和天然气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产量只有约12万吨。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和七年的艰苦奋战,我国石油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1960年开展了大庆石油会战。大庆会战的胜利,实现了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自给,打破了“中国贫油”的

悲观论断。此后,又相继拿下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的油田。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产油大国,并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产量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也迅速增长,而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原油产量和储量的增长。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每年石油进口量逐步增加。2004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原油产量达到

1.74503亿吨,位居世界第六位;原油表观消费量2.9亿吨,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亿吨,原油表观消费量2.99亿吨,原

油进口1.27亿吨,比上年增长3.5%。(冯世良,2006)。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继续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将在2.2亿吨—3.2亿吨,天然气缺口将为500亿—700亿立方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2.铁矿

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储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全国探明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为

576.62亿吨,基础储量为212.38亿吨,储量为115.84亿吨。我国铁矿采选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具有年产铁矿石近2.7亿吨能力的生产体系。2004年铁矿石产量3.1亿吨,钢产量2.97亿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铁矿石消费量3.64亿吨,2004年铁矿石消费量为

5.19亿吨。可见,我国铁矿石不能满足钢铁工业需求,每年需要大量进口。2003年进口富铁矿石达14813万吨,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799亿吨。

预计2020年我国钢产量为2.5亿吨,其中废钢产钢量为0.63亿吨,据此预测2020年我国铁矿石(品位35%)需求量为5.34亿吨。我国铁矿石也难以满足需求,2020年需要进口铁矿石(品位65%)1.58亿吨;钢缺口3000万吨。

3.铜矿

铜矿可供储量和矿产铜可供能力有增加潜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铜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截止2003年底,我国查明铜矿资源储量6708.73万

吨;其中基础储量3302.98万吨(含储量1786.62万吨)。2003年我国矿山产铜58.24万吨,废铜(杂产铜)28.85万吨,合计87.09万吨。年度缺口372.91万吨,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占消费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56.7%下降到2003年的18.93%。1992-2003我国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14.79%,特别是1999年以后消费量激增。2003年消费量460万吨(包括进口铜材和废铜),约占世界铜消费量的30%。已经超过美国(227万吨)、日本(121万吨)和德国(111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我国精炼铜产量比上年增长12.24%。但国内原料生产的铜供应严重不足,矛盾日趋扩大。

我国进口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也在逐渐

加大,2003年为74.91亿美元,占有色金属贸易逆差总和的91.25%,在金属矿产品中已成为仅次于钢铁产品的第二大贸易逆差产品。预测2020年我国铜的需求量为445万吨,国内矿产铜只能保障16%。另2020年时,国内废铜产铜将达到77万吨,可使国内铜的保障程度提高到33%,仍缺口近300万吨。

4.钾盐

目前,我国的钾盐矿在青海的察尔汗、新疆已有较大

规模开发利用外,四川、云南等有些产地也开始小规模利用。但是,我国钾盐资源主要产地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钾盐消费量为749.66万吨。其中国内生产KCl 115万吨,进口KCl 667.31万吨,出口KCl 32.6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5%。我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到2020年钾肥累计需求量为23620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498.62万吨,可供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于30%。

四、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必然性

前人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与矿产品消费之间存在

较强的规律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进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增长时期,而且这一时期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一)金属矿产消费需求的“S”形模型

先期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与金属消费需求的理论和

经验表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金属消费量之间存

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西方有关学者将其归纳为“S”形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农业社会,金属的消费量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不确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制造业,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开始增长,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人均金属消费量增长的驱动力。并且,一旦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金属需求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成倍增加,经济发展到成熟期后,消费增长会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呈下降趋势,如图1-1。

对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

均收入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分析表明,当人均GDP为3000~4000美元(折合1900年盖凯美元)时,工业化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各种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费需求随之快速增长,并按各自的增长方式达到峰值。虽然各国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差异很大,但各国同一金属的人均消费量峰值点所对应的人均GDP却十分相似,且有明显的演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预测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费趋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人均能源消费量“线形”增长模式

有关专家通过对17个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以来人均

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分析表明(王安建,王高尚2002),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先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线(图1-2),即能源消费不具有明显的“S”形模式,这与金属矿产是明显不同的。各国人均能耗曲线具有相当一致的线形特征:中部的转折,将曲线分为斜率不同的两段直线,这个转折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1960~1973年间,先期工业化国家正处于集中完成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均能源消费保持较高的平稳增速。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已处于传统工业化增长顶点的发达国家进行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新技术、环保意识、新经济等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向后工业化调整。从80年代初中期开始,能源消费在新经济发展中又呈现出较以前稍缓的平稳线形增长趋势。

(三)我国经济发展态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约

10%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例如,有色金属消费总量

从1990年的202.5万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730多万吨;2002年,我国建筑业钢材消费量达1.052亿吨,占钢材总消费量的53.7%。石油的消费量也从1990年的1.18亿吨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亿吨,增加了一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也促使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正在生产和输出大量耗能产品和设备。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拉动了高能耗产品产量的急剧增长(王庆一, 2006)。 我国现阶段人均GDP约1000美元,若折算为1990年的可比盖凯美元,正好约为人均4000美元,大致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30年代、日本60年代中期及我国台湾70年代中期,要在今后3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仍会像90年代后期那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后发优势”必然带来矿产资源“集中高强度”的消耗。

(四)资源浪费与资源危机并存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

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如有色金属矿的85%以上是综合矿,共、伴生铁矿约占其总储量的31%。我国在

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我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刚刚起步,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据专家估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

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 矿产资源浪费又给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带来危机。资源浪费的结局必将导致资源的大量进口和矿山资源的尽快枯竭。未来十年间,将是我国一大批大中型矿山集中闭坑和矿山接替紧张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紧张程度。

五、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矿产资源价格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

大。我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没有充分的实力

和准备,将直接导致我国经济损失和矿产资源供给安全。

(一)国际石油市场

1997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石油价格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从暴跌到暴涨的剧烈震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价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达成了减产协议,导致油价从1999年年初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一路上涨到年底前的超过25美元;2000年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8.53美元。2001年受世界经济下滑以及“9.11”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油价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全年世界平均油价每桶为24.50美元。2002年受中东局势、欧佩克和非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和美国石油库存以及美国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见图1-3)。2005年,WTI期货价格一度冲抵70美元/桶的心理大关。不断攀升的油价使人们不禁感叹:世界已经进入了

高油价时代!业界普遍认为,高油价的原因绝非是石油资源不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提速、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供应链的缺陷、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投机增多等多种因素均共同导致油价上涨。

油价上涨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2004年中国净进口原油达1.2亿吨,仅价格上涨因素就多支出88亿美元,直接导致我国全年外汇损失额高达88亿美元。而且,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造成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削弱了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高油价还一定程度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到2005年末,我国人均年收入仅为1500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

2.27万美元;而且我国单位GDP的石油能耗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04年),因此,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二)铁矿国际价格控制

2004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氧化铝及铜精矿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

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铁矿石的海运成本大幅上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分别上涨近190%和160%(马建明,2005)。

尽管我国是铁矿石的最大买主,但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却很小,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大。2005年2月到3月,新日铁、宝钢、阿赛勒等钢铁企业先后和国际铁矿石生产公司RioTinto、BHPBilliton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署2005年度铁矿石进口价格协议,涨价幅度达到破记录的71.5%,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卖方市场看,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从2000年开始,国际铁矿业开始新一轮以大规模兼并联合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0年成功兼并了巴西和巴林的两家大型矿业公司,2001年收购了Ferteco公司;RioTinto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世界铁矿石海运市场的第二大公司;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合并,合并后的BHPBilliton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资源公司。至此,排名前三位的这3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控制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

上,垄断程度的加剧相应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从买方市场看,日本、欧洲的钢铁集团,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海外铁矿石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例如,日本国内早就没有一座铁矿山,但在国际权威矿业媒体《MiniAnnualReview》(2003)所列出的世界主要铁矿石生产公司排行表中,日本的Mitsui公司赫然排在第五,仅次于国际铁矿石三巨头和印度国家钢铁公司,而我国鞍山钢铁公司仅能排在第13位。日本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亚罗布河铁矿公司中拥有相当股份。

尽管铁矿石是中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资源的第一个矿种,早在1987年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合资开发西澳洲恰那铁矿,1992年首钢收购秘鲁马科纳铁矿,2001年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组建宝华瑞矿业公司,合资开发“铁四角”地区铁矿,2002年宝钢又与RioTinto组建宝瑞吉矿业公司,合资开发哈默断利公司帕拉布杜东坡,2004年,武钢、马钢、唐钢和沙钢共同与BHPBilliton公司组建威拉拉矿业公司,开发西澳洲纽曼山地区吉姆贝巴矿床,但是,海外份额矿在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所占比

例仍显得过低。在前些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尚未大幅度增加时,这一比例曾达20%以上,但目前进口量大增后,该比例又降到20%以下。另一方面,我国铁矿石以及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非常低,铁矿石的进出口企业太多。这就造成了大买主对国际市场却基本上没有定价影响力的现象。2001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金额的增长率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率,已充分说明,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影响,我国利用海外资源的成本不断在增加。

六、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矿产资源在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相当不均衡的,而且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也会随着地质构造特征的不同而各异。我国已经进入矿产资源的大量、高速消费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矿业市场风险莫测,更加剧了国内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国外供给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现实,我们除了需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规范矿业开采市场,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的国内措施以外,实施矿产资源跨国经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矿业跨国经营发展史

国际矿业跨国经营最早开始于工业化革命所导致的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18世纪后期,欧洲和北美的跨国公司开始到海外勘察开发矿产资源。当时矿业跨国经营的主体以英国、法国、美国的矿业公司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殖民地国家开采原材料,再运回本国进行后期的冶炼加工。矿种也主要是高价值的贵重金属。50、60年代初期,跨国经营进入黄金时期。勘察开发的范围也开始扩大,逐渐远离矿产品需求地。由于这些公司的母国对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所以,可以得到政治庇护,这一切,大大抑制了殖民地国家的矿业企业发展,当地即便有矿业企业,也多是小规模的,很难与来自宗主国的矿业公司相抗衡。当时的矿业跨国企业不仅是管理者,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矿业部门的所有权人。跨国矿业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与当地的经济只有非常微弱的联系。其资本和管理是外国的,产品运回跨国公司的母国,下游生产在母国外进行。由此,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对东道国的矿产资源几乎实行了完全的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并随着联合

国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的确立,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起了国有化运动,对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控制,开始限制外国资本勘察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8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又纷纷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金进入国内进行矿产资源勘察开发活动,这样,又掀起了矿业跨国经营的高潮。

(二)国外矿业跨国经营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资源安全供应被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来。矿业跨国经营几乎成为各国确保资源可得性的必备手段。西方跨国矿业公司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程度正在提高。以固体矿产而论,目前全球25家最大的跨国矿业公司,美国、加拿大(各6 家)、澳大利亚、英国(各3 家)就占18 家(据瑞典原材料小组统计)。1997 年排在世界前10 位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全球非铁金属矿山产值的1/3 左右。1996 年,223 家跨国矿业公司的固体矿产勘查支出,占全球总勘查支出的76%,前10 家公司占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支出的24%(世界地矿信息,1997年第11期,加拿大金属经济小组统计)。就各具体矿种,

西方跨国矿业公司的控制程度不一,但大体上,前3-5 家矿业公司基本均可控制每一种矿产西方国家产量的2/3左右。大油公司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油气储量。如壳牌公司在世界45个国家进行油气勘查开发,在其中的29个国家有油气生产活动;埃克森公司在30 多个国家进行油气勘查开发和生产活动;美孚石油公司的油气勘查开发遍及五大洲的34个国家,雪佛龙公司涉足20 多个国家。法国埃尔夫公司1996 年油气经营收入中只有15.8%来自法国本土,49%来自欧洲以外。全球的优质石油资产正在被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所瓜分(刘增洁, 2004)。从以下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做法,可以窥见各国一般。

1、韩国

韩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石油资源。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1979年成立的大韩石油公社(KNOC)负责执行韩国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政策,目前KNOC正在世界13个国家从事油气勘查与生产,共涉及18个项目,其中生产项目有4个(分别在也门、阿根廷、英国、秘鲁)、开发项目4个(也门、委内瑞拉、利比亚、越南)、勘查项目10个。KNOC在越南15-1区块的项目(头

顿油田),估计可回采储量为5.9亿桶,KNOC占股14.25%,但作为作业方(其余7个生产和开发项目,KNOC均不是作业方)。韩国政府声称,KNOC的长期目标是在海外的份额石油及天然气相当于国内需求的10%。(张新安、张迎新,2003)

2、美国

美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大国,还是石油进口大国。但是,美国所进口的石油大部分都是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份额油在总进口中所占比重相当大。90年代以来,美国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几乎均高于在国内的投资。美国有些石油公司的海外勘查支出已占其总勘查经费的70%。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2003年出版的2001年度大能源公司经营状况统计,2001年美国大能源公司(系指EIA的财务报告制度(FRS),储量和产量达到一定规模,需向能源部报告经营状况的公司)总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为57.84亿桶石油当量(合7.89亿吨),其中在海外生产的数量为28.47亿桶(合3.88亿吨),扣除天然气外,在海外生产的石油为2.35亿吨,约相当于2002年美国石油进口量的40.5%。这一数字仅计

算了大公司的海外产量,不包括独立能源公司及小公司的产量。

3、跨国公司动态

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总费用自2003年开始回升,2004年继续增加,并且增加幅度为近10年来之首。矿场勘查所占比例上升,主要是大型矿业公司目前虽然总体上的战略从“购买”转向“勘查”,但仍更加青眯于就矿找矿,主旨在替代、补充开采耗竭的储量,并且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可以更快、更便宜地开发利用,以迅速提高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尽管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具备较强的上游基础,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衡性、成熟油田的减产趋势以及中东、非洲等地区的长远资源潜力,几大石油公司均在运用提高采收率等技术维持现有成熟区产量或减缓现有产区产量下降的基础上,逐步将投资重点转向构建新的战略接替区,拓宽资源品种组合,以形成可持续发展优势。BP将上游业务划分为原利润中心和新利润中心,并更加重视新利润中心的发展。雪佛龙在2004年也在其传统核心区以外设定了7个“试验区”。该公司对这

些“试验区”均进行了评估,以确定进一步勘探的潜力以及未来开发的可能性,并希望获得新的突破。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公司则继续将中东、非洲、俄罗斯、里海等油气勘探开发前景较好的地区作为资源增长区域。

(三)我国矿业企业海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矿业海外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几年改革开放,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矿产出现供给紧张。上世纪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关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温家宝总理也亲自指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建立经济、安全、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魏一鸣,2006)。根据中央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我国矿业界先后组团到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探讨海外勘探开采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并先后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察开发活动。如中石油在中亚、非洲的合作,中国冶金进出口

总公司在澳大利亚的铁矿合作,地矿部门在非洲的金矿合作,矿业部门与周边国家的钾盐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矿产的合作项目等。

资源开发“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8月底,中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2000多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截至2004年,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从2004年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采矿业占32.7%。也就是说,2004年度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占总海外投资的1/3左右。据一些国际性的咨询公司(如里昂证券)估计,2004年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占总海外投资的1/2强(53%)。数据的差异反映了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差异。但无论采信那个数据,资源开发“走出去”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的确已经确立。2005年由于中石油成功并购PK公司,这一比例必将进一步加

大。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石油跨国经营是比较成功的。油气资源“走出去”,占我国全部海外投资的比例,大约在1/4到1/3左右,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石油资源“走出去”所取得的份额油产量,相当于原油进口量的18%,原油消费量的7%,占我国石油产量的12%。份额油储量,相当于占我国石油储量的15%。可以说已初具规模。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以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为龙头的国内企业参与了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国65个,分布在30多个国家,初步形成了包括苏丹、阿曼、阿尔及利亚、伊朗、沙特、利比亚等国在内的西亚北非区;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美区;以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为主的东南亚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一俄罗斯区等四个重点开发区。已投产运营的项目集中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从此四国获得权益油比重接近80%。

但非油气矿产资源“走出去”则不很成功。除少数企业外,我国矿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投资能力弱,国外

经营能力更弱,抗风险能力尤其弱,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通晓,“走出去”的人才匮乏,资源开发领域一系列独特的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特别是西方勘查商业文化不通晓,缺乏外语好,既懂专业、又了解矿业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具体表现为:磋商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无疾而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执行中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2/3以上也不成功,或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国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不足,对资源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不足,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同时,对“走出去”项目投资的本土化重视程度也不够。有的企业出去并购,并没有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利益,而且企业业绩与并购本身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还有个别海外资源开发投资项目是出于“政绩”和其它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张新安 张迎新2004-2005年度油气开发“走出去”形势分析,国际动态与参考》2005年第48期)

根据目前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我国矿业跨国经营应该在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为矿业企业跨国

经营提供宏观规划指导。国际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包括资源开采现状与潜力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评价,国内政策法规评价,人文地理环境评价,运输条件评价和宗教信仰等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劣排序,指出战略重点投资区,并详细列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以便于矿业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第二,营造国内环境,创造海外投资条件,鼓励矿业企业跨国经营。这种国内环境包括融资、风险基金、税收、审批程序、并购政策等各种环境条件,以鼓励矿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立业。

第三,着力加强实力建设。矿业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还是矿业企业本身。目前来看,矿业企业不仅技术能力薄弱,更严重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也跟不上。与外国公司一起工作,甚至还很难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就需要我们矿业企业认真审视自身的状态,找出优点和问题所在,以便充分发挥优势,及时弥补缺陷。


相关内容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选题原则说明: 1. 2. 3. 4. 5. 后面所附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外选题. 后面所附参考选题只是指出一个研究方向,并非不可更改的题目,学生可以 从一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加以研究. 选题题目不必与所附参考选题完全一致. 选题时应说明自 ...

  • 我国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摘 要]本文着重对我国2015年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结构.质量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经济和环境安全的新要求,结合检验监管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我国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资源:结构:质量 :安全: 对策 我国是大宗资源性商品 ...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09年第1期 总第175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No.1,2009 SerialNo.175 [电子商务]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辉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 要]我 ...

  • 经济生活文摘
  • 期刊简介: <经济生活文摘>杂志是由中国经济 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的.中英文双语半 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535.以 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准确性. 可读性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展示 国家发展成就,关注百姓生活状态. 栏目设置: &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旅游酒店专业论文题目
  • 旅游酒店专业论文题目 1.促销在旅游业中的灵活运用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设想 3.论焦作市在旅游开发中的定位 4.论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 5.门票管理对景区管理的意义 6.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关于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8.游客行为对旅游景点(区)的影响研究 9.深化解说内涵,提高导 ...

  •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2016,24(4):207-210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李 鑫 张俊飚 张亚如 丰军辉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

  • 试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 江西社会科学!""#$% 试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张爱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