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元素教案

《表演基础训练》教案

第一单元 有机天性解析、创作天性与表演(40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机天性的释放,激发出学生的原始创作天性,使学生在舞台上建立正确的自我感觉,自由、松驰的生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之初并无善恶这样的道德概念,也没有因道德、法律、约定俗成的禁忌。然而随着人逐步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各种束缚,使人不能在他人面前真实的表露自我。演员表演是“当众孤独”的,需要能够挣脱各种束缚真实、自如的表演,对人的天性的回归就将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2、 什么是有机天性?

天性加上有机两字就使它变得不同,有机是指有意识的并赋有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因此这里的有机就带有技术技巧的色彩。有机天性就是合理的赋予逻辑的运用技术和技巧使演员的自然天性回归。

3、 怎样有机的解放学生的天性?

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使学生在舞台上回归自然状态的“自我”。初上舞台的学生往往因为心有杂念而紧张,从而表现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等不正常的状态。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放松呢?上台以前必要的热身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放松,适当的调整呼吸可以使心率趋于正常,

心境趋于平静。上台以后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并使头脑清醒保障条理、逻辑的完成舞台任务。

注意力集中为什么能够排除杂念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一个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人十分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忽略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把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所需的注意力清晰合理的安排好并连接成不间断的线,那么演员的杂念将无隙而入,这就保障了演员始终处在表演状态而不会跳出。

到达注意力集中,需要上台以前保持心境的平静、头脑的清醒,并反复梳理默忆需要表演的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熟练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上台后认真执行每个表演环节乃至细节,并梳理默忆下一表演环节和细节。可逐步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

二、课堂实践:

梳理练习——通过用意念带领肢体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专注,并放松肌肉。 破相练习——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将自认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由于所有游戏参与者都会展示,以集体方式打破心中禁忌。

肌肉放松练习——通过寻找多余的紧张肌肉的方式,使学生提醒自己肌肉放松,找到合理的舞台姿态。

冥想练习——通过冥想使学生进入自我想象的催眠状态,放松自我。

三、作业及习题:

1、天性和有机天性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3、注意理集中有什么作用?

4、每天早晚将梳理练习、冥想练习作各作一遍。

5、随时做肌肉放松练习。

第二单元 舞台行动(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台行动在戏剧中重要性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组织舞台行动的基本能力,能够较好的运用舞台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舞台行动的概念

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是意志的支配,二是要有目的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是区别于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行为。行为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抽象和概括,他是对很多的行动的抽象和概括,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某某同学忠厚老实,怎么来说明他忠厚老实呢?因为是通过他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某个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最后通过总结概括出来后,认为该同学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忠厚老实。另一位同学比较圆滑事故,这都是经过了总结抽象概括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人每天都离不开动作,为什么单单说戏剧是一个行动的艺术,演员是一个动作大师,在舞台上演员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进行着活动,去行动去动起来的,这是戏剧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分一分类,那么我们刚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

它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方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是行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动作是具体完成行动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现在把动作进行一下分类:大的来说,动作分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细分的话分为五类:一是纯粹的外部动作,就是你的肢体上的,如打个喷嚏,挠个痒痒,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二是性格化的动作,这个人物身上所独有的,如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的某些习惯,拿手绢擦汗啊等,性格化的生活习惯所带出来的;三是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比较鲜明的是西方的戏剧或是中国戏剧里出现的小丑的角色,先上来一个小丑,先对剧情的背景进行一下介绍,他的动作完全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有一种是帮助剧情发展的,如雷雨里,有几次的铺垫,说花园里的电线走电,说家里的老黄狗给电死了,他这些都是后来剧情的发展进行铺垫,最后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为了这个大悲剧的结果进行的铺垫,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没有实在的意义;四是内心动作,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分两种:一是心理自我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斗争,如我要不要去等?二是与他人的,这是一种判断的,如他这样说什么意思等?五是静止动作,静止的动作其实说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外部的静止,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应该有内心活动的,纯属静止的动作如发呆,这种可能属于完全静止的动作。动作还可以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实际来说,不管是外部形体动作还是语言动作都是心理动作的一个外化。

2、 舞台行动的三个特征:

一、直观性,它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舞台上的,如走过去喝杯茶,具有

一定的直观性的;二、揭示性,就是人的行动人的动作都是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的,揭示人物的动机的,我们刚才讲过,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有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现在展现在我们和观众面前的只是那些手段,比如有人想无端请假,会找出许多理由来做,这都是手段,达到目的,出去玩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个外在现象,如脸红,眨眼睛等的内心不安,通过这些来揭示他在撒谎的行动,通过现象看本质;三、流动性或运动性,人的动作和行动不是割裂开的,都具有连续性,这个动作接上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又连接下一个动作,都是连续性的,没有一个动作可以是孤立的,以上就是舞台行动的特征。

3、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可以分为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做——目的 怎么做——适应

一、做什么:指动作的任务,即此时此刻要做什么?人们的动作总是在一定的推动下完成的。任务是动作的依据,同时又推动着动作,演员为完成任务需精心准确地去动作,任务是激发演员积极行动的动力,不同的任务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动作。善于准确而富于想象地抓住剧作提供的任务,是正确表演,正确行动的前提。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是天性,然而演员要将角色做什么化为演员的第二天性确要难得多。演员要通过艺术想象与信念等元素,将角色的艺术转化为 演员的艺术,将角色的行为动机转化为演员内心的行为动机。将角色的动作转化为“演员——角色”的动作,将剧作家文学描述或蕴含于台词中的

动作转化为活生生的戏剧动作。

二、为什么: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任何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目的。动作的目的不同,动做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相应不同。

三、怎么做: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为了完成任务(做什么),必须采取的动作与方式,而这又必须根据动作的目的(为什么)。怎么做还必须依据具体的规定情境,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任务关系将导致不同的动作内容和方式。怎么做还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不同的人物完成同样的任务将会出现不同形态。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儿》的信中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实际上,展示在观众面前最直观,最细微,最具体的是“怎么做”的方案,从而体现出“做什么”,“为什么”。

4、行动三要素的重要性

演员在表演时,如果不能找到或者抓不住自己行动的任务,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会陷入直接表演热情,或者直接去表演形象,所以,抓住行动首先是要抓住“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主要通过怎么做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的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

促使行动者去做什么当然是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行动的目的是演员创造出来的,应该是能够促进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使演员真正地行

动起来。

在行动中要怎样做----适应,就有所不同了,尽管演员可以争先设计自己怎样去完成这一行动,但是这种争先的确定,往往是有条件的。因为,演员不能完全了解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将会遇到些什么样的阻力和障碍,而最主要的是,对于将如何对待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演员所设想的完全可能被打破,所以演员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要打破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要随着对手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所以,演员在自己准备角色时完全可以寻找出角色的行动任务和目的,即确定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是,如果在自己事先准备工作中,就完全确定了要怎么去做,准备好了说话的语调、主势和表情、只是按照一种模式表演的话那往往是适得其反。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必须首先抓住人物的行动。但是任何一个行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规定情境对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演员在创作中就必须了解规定情境在人物形象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规定情境与行动的关系。

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联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 课堂实践:

1、 单人小品

三、 作业及习题:

1、 什么是舞台行动及其特征?

2、 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是什么?

3、 单人行动小品。

第三单元 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的基本概念及诸环节,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舞台判断

舞台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在接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后才产生思想情感交织的思维活动。舞台上的规律也是一样。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对手的一切行动和语言。演员要对发生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小变化、小细节作出反应。演员运用“内心独白”规范人物的思考,并组织成不断的线。不论在说出台词时,或停顿时,还是在倾听对手台词时,都在自己内心里即兴地产生出无声的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具有片断的不完整的性质,有时是一个短的词组,有时甚至是一个词、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并非必须有完整的语句形式,并且要防止事先写好大段独白,在表演时无声地背诵,而应当即兴创造,相对固定,在演出中生动灵活地再现这些思考判断过程。潜台词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的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

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能有多种潜在意思,即所谓“弦外之间”、“言外之意”。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话中就有了“弦外之间”、“言外之意”。

2、 舞台交流

舞台交流与适应:指在舞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真实的互相影响。交流是舞台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和信念、注意力、真实、感觉、行动等各种活动统一于表演艺术领域中,是由心理到形体组织起来的活动。演员在舞台上最直接的行为就是交流,观众在台下看到的是演员与其对象相互传达内容的这一过程,要想真正的感染观众,就必须真实的感受到对象对自己的刺激和态度,再通过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反射出去,当演员做到了真听、真看、真感受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交流。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传接球一样,要接住对手丢给你的球,首先要看到,从视像到行动一定是经过你大脑思考的,相对的要对手接住你的球也是这一过程,那么就是怎样使你的对手注意到你,形成没有间隙的默契。“所谓交流就是有对象的表演,就是与他人的思想、动作、情绪的相互给予与接受,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对象之间的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在舞台上要做到与对手真正的交流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你有坚实的表演素质基础,这是日积月累的,做好一切基础训练才能实现舞台上真实的交流,这对演员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课堂实践:

1、舞台判断练习

2、有机沉默练习

3、双人少言练习

4、双人交流小品

三、作业及习题:

1、什么是舞台判断?

2、什么是舞台交流,有哪些环节?

3、双人交流小品。

第四单元 观察生活小品(6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学会并自觉将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初步建立表演是塑造鲜活人物的理念。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生活与艺术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管艺术的发生学里讲艺术是劳动产生了艺术,还是祭祀活动产生了艺术,总之艺术是和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既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反映的内容又是人的生活。它们的关系既是艺术的源头,又是艺术反映的对象。作为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同样的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戏剧艺术是最贴近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和生活最接近最具体,最容易在欣赏

这种艺术的时候去关照自己的生活,拿自己生活中的与舞台发生的事情去对照比较评判,包括舞台上反映的戏剧艺术在观众中产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也是遵循着生活的规律。

2、 观察生活练习

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汲取与集中生活素材、提炼人物的鲜明特征、明确具体的规定情境,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不要随意胡造。要在真实生活的引导下去产生合理的想象、去充实和丰富矛盾冲突、去组织人物行动、去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联系可以有音乐、效果等其他表现手段的运用,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完整性。

二、 课堂实践

1、 模拟人物

2、 观察生活小品

三、 作业及习题:

1、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

2、 观察生活的要点是什么?

3、 观察生活小品。

第五单元 小说片段(2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文学人物形象,并了解如何改编小说,逐步从我演我过渡到我演他。

一、 教学内容:

通过小说片断的排演,使学生在正确的表演理论的指导下,初步

掌握分析剧本、分析角色以及构思角色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包括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掌握表演的风格体形感、节奏感。学习掌握各种表演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台词处理,动作选择,道具运用,形体表现,舞台调度等),为创造完整的作的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的专业技能:

1、能够初步的掌握剧本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2、能初步具有分析与构思人物形象的能力。

3、能初步感受和掌握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部特征。

4、能按照小说所提供的规定情境,根据角色的任务与同台演员共同完成角色的创造,并通过角色的舞台行为体现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5、学习并初步掌握表演的基本技法——渲染、冲突、对比、呼应、重复、衬托、层次、强调、细节刻画等。

二、课堂实践:

1、小说片断的改编与排演

这是片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小说与剧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通过小说的改编和排演,可以让学生借助小说详尽生动的情节描述和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丰富、立体且富有创造性地完成戏剧情节的结构,清晰的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过程,从而在第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自我构思人物、构思情节进行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在小说的一定制约下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小说片断的改编和排练是

正式进入剧本排演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和专业的训练,它可以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怎样通过人物的行动、人物的独白和对白等语言形式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所选择的小说片断,应具有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具有较为强烈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动作性,人物的性格较为鲜明、突出,有较好的人物语言基础,能够给演员的表演创作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行动空间。

三、作业及习题:

1、如何做人物小传?

2、改编一个小说片段。

贯穿于二——五单元的理论基础:情境与动机(48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感受规定情境并在规定情境下有机合理的行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情境与规定情境

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之一就是:戏剧中的人总是处于情境之中的。情境可以激发人物行动,改变人物关系。情境又是 人物性格展示的平台。那么情境包括什么呢?情境就是人物所处的情势和境况。规定情境则是规定好的情势和境况,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员和导演合理的想象给予补充的部分,以及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的一切事项。

假使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的有效途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称之为“有魔力的假使”,说它有魔力其实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以“假使我就是我会怎么样?”从自我出发感受规定情境,对规定情境的真实感受又激发学生加深了信念感。

2、动机与动作

警官总要寻找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如果没有合理的犯罪动机将很难认证犯罪事实,可见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动机是行动的驱动力,行动时动机的外在表现和执行手段。动机产生于情境,并对情境有反作用。

二、课堂实践:

1、感受练习——通过对多种不同情境的感受练习,培养学生的信念感。

2、无实物练习——通过对虚拟物品的模拟练习,建立学生的信念感。

三、作业与习题:

1、什么是规定情境?

2、动机与情境的关系如何?

3、无实物练习。

《表演基础训练》教案

第一单元 有机天性解析、创作天性与表演(40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机天性的释放,激发出学生的原始创作天性,使学生在舞台上建立正确的自我感觉,自由、松驰的生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之初并无善恶这样的道德概念,也没有因道德、法律、约定俗成的禁忌。然而随着人逐步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各种束缚,使人不能在他人面前真实的表露自我。演员表演是“当众孤独”的,需要能够挣脱各种束缚真实、自如的表演,对人的天性的回归就将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2、 什么是有机天性?

天性加上有机两字就使它变得不同,有机是指有意识的并赋有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因此这里的有机就带有技术技巧的色彩。有机天性就是合理的赋予逻辑的运用技术和技巧使演员的自然天性回归。

3、 怎样有机的解放学生的天性?

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使学生在舞台上回归自然状态的“自我”。初上舞台的学生往往因为心有杂念而紧张,从而表现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等不正常的状态。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放松呢?上台以前必要的热身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放松,适当的调整呼吸可以使心率趋于正常,

心境趋于平静。上台以后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并使头脑清醒保障条理、逻辑的完成舞台任务。

注意力集中为什么能够排除杂念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一个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人十分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忽略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把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所需的注意力清晰合理的安排好并连接成不间断的线,那么演员的杂念将无隙而入,这就保障了演员始终处在表演状态而不会跳出。

到达注意力集中,需要上台以前保持心境的平静、头脑的清醒,并反复梳理默忆需要表演的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熟练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上台后认真执行每个表演环节乃至细节,并梳理默忆下一表演环节和细节。可逐步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

二、课堂实践:

梳理练习——通过用意念带领肢体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专注,并放松肌肉。 破相练习——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将自认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由于所有游戏参与者都会展示,以集体方式打破心中禁忌。

肌肉放松练习——通过寻找多余的紧张肌肉的方式,使学生提醒自己肌肉放松,找到合理的舞台姿态。

冥想练习——通过冥想使学生进入自我想象的催眠状态,放松自我。

三、作业及习题:

1、天性和有机天性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3、注意理集中有什么作用?

4、每天早晚将梳理练习、冥想练习作各作一遍。

5、随时做肌肉放松练习。

第二单元 舞台行动(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台行动在戏剧中重要性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组织舞台行动的基本能力,能够较好的运用舞台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舞台行动的概念

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是意志的支配,二是要有目的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是区别于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行为。行为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抽象和概括,他是对很多的行动的抽象和概括,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某某同学忠厚老实,怎么来说明他忠厚老实呢?因为是通过他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某个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最后通过总结概括出来后,认为该同学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忠厚老实。另一位同学比较圆滑事故,这都是经过了总结抽象概括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人每天都离不开动作,为什么单单说戏剧是一个行动的艺术,演员是一个动作大师,在舞台上演员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进行着活动,去行动去动起来的,这是戏剧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分一分类,那么我们刚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

它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方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是行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动作是具体完成行动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现在把动作进行一下分类:大的来说,动作分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细分的话分为五类:一是纯粹的外部动作,就是你的肢体上的,如打个喷嚏,挠个痒痒,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二是性格化的动作,这个人物身上所独有的,如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的某些习惯,拿手绢擦汗啊等,性格化的生活习惯所带出来的;三是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比较鲜明的是西方的戏剧或是中国戏剧里出现的小丑的角色,先上来一个小丑,先对剧情的背景进行一下介绍,他的动作完全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有一种是帮助剧情发展的,如雷雨里,有几次的铺垫,说花园里的电线走电,说家里的老黄狗给电死了,他这些都是后来剧情的发展进行铺垫,最后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为了这个大悲剧的结果进行的铺垫,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没有实在的意义;四是内心动作,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分两种:一是心理自我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斗争,如我要不要去等?二是与他人的,这是一种判断的,如他这样说什么意思等?五是静止动作,静止的动作其实说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外部的静止,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应该有内心活动的,纯属静止的动作如发呆,这种可能属于完全静止的动作。动作还可以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实际来说,不管是外部形体动作还是语言动作都是心理动作的一个外化。

2、 舞台行动的三个特征:

一、直观性,它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舞台上的,如走过去喝杯茶,具有

一定的直观性的;二、揭示性,就是人的行动人的动作都是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的,揭示人物的动机的,我们刚才讲过,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有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现在展现在我们和观众面前的只是那些手段,比如有人想无端请假,会找出许多理由来做,这都是手段,达到目的,出去玩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个外在现象,如脸红,眨眼睛等的内心不安,通过这些来揭示他在撒谎的行动,通过现象看本质;三、流动性或运动性,人的动作和行动不是割裂开的,都具有连续性,这个动作接上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又连接下一个动作,都是连续性的,没有一个动作可以是孤立的,以上就是舞台行动的特征。

3、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可以分为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做——目的 怎么做——适应

一、做什么:指动作的任务,即此时此刻要做什么?人们的动作总是在一定的推动下完成的。任务是动作的依据,同时又推动着动作,演员为完成任务需精心准确地去动作,任务是激发演员积极行动的动力,不同的任务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动作。善于准确而富于想象地抓住剧作提供的任务,是正确表演,正确行动的前提。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是天性,然而演员要将角色做什么化为演员的第二天性确要难得多。演员要通过艺术想象与信念等元素,将角色的艺术转化为 演员的艺术,将角色的行为动机转化为演员内心的行为动机。将角色的动作转化为“演员——角色”的动作,将剧作家文学描述或蕴含于台词中的

动作转化为活生生的戏剧动作。

二、为什么: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任何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目的。动作的目的不同,动做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相应不同。

三、怎么做: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为了完成任务(做什么),必须采取的动作与方式,而这又必须根据动作的目的(为什么)。怎么做还必须依据具体的规定情境,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任务关系将导致不同的动作内容和方式。怎么做还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不同的人物完成同样的任务将会出现不同形态。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儿》的信中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实际上,展示在观众面前最直观,最细微,最具体的是“怎么做”的方案,从而体现出“做什么”,“为什么”。

4、行动三要素的重要性

演员在表演时,如果不能找到或者抓不住自己行动的任务,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会陷入直接表演热情,或者直接去表演形象,所以,抓住行动首先是要抓住“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主要通过怎么做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的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

促使行动者去做什么当然是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行动的目的是演员创造出来的,应该是能够促进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使演员真正地行

动起来。

在行动中要怎样做----适应,就有所不同了,尽管演员可以争先设计自己怎样去完成这一行动,但是这种争先的确定,往往是有条件的。因为,演员不能完全了解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将会遇到些什么样的阻力和障碍,而最主要的是,对于将如何对待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演员所设想的完全可能被打破,所以演员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要打破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要随着对手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所以,演员在自己准备角色时完全可以寻找出角色的行动任务和目的,即确定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是,如果在自己事先准备工作中,就完全确定了要怎么去做,准备好了说话的语调、主势和表情、只是按照一种模式表演的话那往往是适得其反。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必须首先抓住人物的行动。但是任何一个行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规定情境对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演员在创作中就必须了解规定情境在人物形象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规定情境与行动的关系。

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联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 课堂实践:

1、 单人小品

三、 作业及习题:

1、 什么是舞台行动及其特征?

2、 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是什么?

3、 单人行动小品。

第三单元 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的基本概念及诸环节,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舞台判断

舞台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在接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后才产生思想情感交织的思维活动。舞台上的规律也是一样。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对手的一切行动和语言。演员要对发生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小变化、小细节作出反应。演员运用“内心独白”规范人物的思考,并组织成不断的线。不论在说出台词时,或停顿时,还是在倾听对手台词时,都在自己内心里即兴地产生出无声的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具有片断的不完整的性质,有时是一个短的词组,有时甚至是一个词、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并非必须有完整的语句形式,并且要防止事先写好大段独白,在表演时无声地背诵,而应当即兴创造,相对固定,在演出中生动灵活地再现这些思考判断过程。潜台词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的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

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能有多种潜在意思,即所谓“弦外之间”、“言外之意”。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话中就有了“弦外之间”、“言外之意”。

2、 舞台交流

舞台交流与适应:指在舞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真实的互相影响。交流是舞台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和信念、注意力、真实、感觉、行动等各种活动统一于表演艺术领域中,是由心理到形体组织起来的活动。演员在舞台上最直接的行为就是交流,观众在台下看到的是演员与其对象相互传达内容的这一过程,要想真正的感染观众,就必须真实的感受到对象对自己的刺激和态度,再通过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反射出去,当演员做到了真听、真看、真感受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交流。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传接球一样,要接住对手丢给你的球,首先要看到,从视像到行动一定是经过你大脑思考的,相对的要对手接住你的球也是这一过程,那么就是怎样使你的对手注意到你,形成没有间隙的默契。“所谓交流就是有对象的表演,就是与他人的思想、动作、情绪的相互给予与接受,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对象之间的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在舞台上要做到与对手真正的交流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你有坚实的表演素质基础,这是日积月累的,做好一切基础训练才能实现舞台上真实的交流,这对演员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课堂实践:

1、舞台判断练习

2、有机沉默练习

3、双人少言练习

4、双人交流小品

三、作业及习题:

1、什么是舞台判断?

2、什么是舞台交流,有哪些环节?

3、双人交流小品。

第四单元 观察生活小品(6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学会并自觉将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初步建立表演是塑造鲜活人物的理念。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生活与艺术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管艺术的发生学里讲艺术是劳动产生了艺术,还是祭祀活动产生了艺术,总之艺术是和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既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反映的内容又是人的生活。它们的关系既是艺术的源头,又是艺术反映的对象。作为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同样的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戏剧艺术是最贴近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和生活最接近最具体,最容易在欣赏

这种艺术的时候去关照自己的生活,拿自己生活中的与舞台发生的事情去对照比较评判,包括舞台上反映的戏剧艺术在观众中产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也是遵循着生活的规律。

2、 观察生活练习

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汲取与集中生活素材、提炼人物的鲜明特征、明确具体的规定情境,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不要随意胡造。要在真实生活的引导下去产生合理的想象、去充实和丰富矛盾冲突、去组织人物行动、去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联系可以有音乐、效果等其他表现手段的运用,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完整性。

二、 课堂实践

1、 模拟人物

2、 观察生活小品

三、 作业及习题:

1、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

2、 观察生活的要点是什么?

3、 观察生活小品。

第五单元 小说片段(2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文学人物形象,并了解如何改编小说,逐步从我演我过渡到我演他。

一、 教学内容:

通过小说片断的排演,使学生在正确的表演理论的指导下,初步

掌握分析剧本、分析角色以及构思角色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包括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掌握表演的风格体形感、节奏感。学习掌握各种表演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台词处理,动作选择,道具运用,形体表现,舞台调度等),为创造完整的作的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的专业技能:

1、能够初步的掌握剧本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2、能初步具有分析与构思人物形象的能力。

3、能初步感受和掌握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部特征。

4、能按照小说所提供的规定情境,根据角色的任务与同台演员共同完成角色的创造,并通过角色的舞台行为体现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5、学习并初步掌握表演的基本技法——渲染、冲突、对比、呼应、重复、衬托、层次、强调、细节刻画等。

二、课堂实践:

1、小说片断的改编与排演

这是片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小说与剧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通过小说的改编和排演,可以让学生借助小说详尽生动的情节描述和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丰富、立体且富有创造性地完成戏剧情节的结构,清晰的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过程,从而在第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自我构思人物、构思情节进行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在小说的一定制约下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小说片断的改编和排练是

正式进入剧本排演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和专业的训练,它可以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怎样通过人物的行动、人物的独白和对白等语言形式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所选择的小说片断,应具有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具有较为强烈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动作性,人物的性格较为鲜明、突出,有较好的人物语言基础,能够给演员的表演创作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行动空间。

三、作业及习题:

1、如何做人物小传?

2、改编一个小说片段。

贯穿于二——五单元的理论基础:情境与动机(48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感受规定情境并在规定情境下有机合理的行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情境与规定情境

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之一就是:戏剧中的人总是处于情境之中的。情境可以激发人物行动,改变人物关系。情境又是 人物性格展示的平台。那么情境包括什么呢?情境就是人物所处的情势和境况。规定情境则是规定好的情势和境况,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员和导演合理的想象给予补充的部分,以及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的一切事项。

假使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的有效途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称之为“有魔力的假使”,说它有魔力其实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以“假使我就是我会怎么样?”从自我出发感受规定情境,对规定情境的真实感受又激发学生加深了信念感。

2、动机与动作

警官总要寻找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如果没有合理的犯罪动机将很难认证犯罪事实,可见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动机是行动的驱动力,行动时动机的外在表现和执行手段。动机产生于情境,并对情境有反作用。

二、课堂实践:

1、感受练习——通过对多种不同情境的感受练习,培养学生的信念感。

2、无实物练习——通过对虚拟物品的模拟练习,建立学生的信念感。

三、作业与习题:

1、什么是规定情境?

2、动机与情境的关系如何?

3、无实物练习。


相关内容

  • 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 课题名称:原子中的电子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3.会写离子符号.能说出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每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了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 ...

  • 单簧管波尔卡二次备课教案
  • <单簧管波尔卡>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听辩主体旋律的重复出现,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分析乐曲旋律,并画出旋律线,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 2.能随乐进行体态.打击乐器等参与表现,体验乐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3.了解.认识单簧管这种乐器,能随乐模仿演 ...

  • 当太阳降落教案 文档
  • <当太阳降落>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当太阳降落> 2.用自制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用简单的非洲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目的要求: 1.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当太阳降落>,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舞蹈学打非洲鼓和学做舞蹈动作,了解非洲音乐,了解非洲 ...

  • 教案 解放天性练习
  • 教案 <表演基础训练> 解放天性练习 一.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上台表演的很多同学都会感到紧张,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理解为,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人的天性受到约束,自然流露的真实感情被磨灭.所以通过解放天性训练来让学生身心放松,排除杂念和制约,以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表演状态投入 ...

  • 咿呀咿呀呦参考教案2
  •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 ...

  • 中班教案中班韵律活动[杀鸡宰鸭]
  • 目标: 1.学习律动,随音乐有感情地表演捉鸡烧菜的过程. 2.在教师小幅度动作的提示下,记忆动作,积累学习动作的策略. 3.与同伴共享动作表演的空间. 准备: 1.回家观察家长烧菜. 2.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若干. 3.幼儿会场歌曲<杀鸡宰鸭> 过程: 一.音乐活动:小看戏 -- ...

  • 小学音乐[乡间的小路]教学案例
  • 小学音乐<乡间的小路>教学案例 [实例展示] 教学理念: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 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 ...

  • 悼念玛丽居里教案2
  • <悼念玛丽·居里>教案2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2. 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3. 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简介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的生平: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 ...

  • 教案水的组成
  • 水的组成 人教版(201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 2.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初步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