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相关内容

  •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3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深圳市宝安区潭头小学 曾昭曙 执教班级:贵州省遵义县第一小学五(7)班 执教时间:2006年12月2日教学实录: [课前]: 师:前一天,和大家初步见了一个面,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 ...

  • 21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学生自由地读)师:这 ...

  • 经典诵读展示课1
  • 诗歌浸润童心 --经典诵读展示 活动理念: 书声琅琅,其乐融融,于诵读经典诗文中净化心灵,于诗情画意中陶冶情操,既在背诵表演中巩固旧学,又在探究中感悟新知. 活动目标: 1.通过回顾诵演,对学过的经典诗文进行巩固. 2.. 通过搜集整理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让学生在活动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 ...

  • 歌咏春天的古诗名篇(续一)
  • 咏春天的古诗名篇(七言部分之一)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 ...

  •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综合复习建议 一."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 不必占用教学时间来讲解: ■ 利用注释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重点在背诵上: 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 ...

  • 冀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 冀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一年级上册 1.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4.<一去二三里> ...

  • 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 - 副
  • 鄂教版小学语文各年级教材目录 第一册: 古诗诵读: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古诗诵读: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①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诵读: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

  • 小学三年级必须掌握的语文古诗知识点
  •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学习三年级必须掌握的语文古诗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必须掌握的语文古诗知识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 ...

  • 小学生经典诵读篇目及内容
  • 小学生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上 经典诵读:<三字经> 必读书目:<小布头奇遇记 >孙幼军 泛读书目: 1.<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郑渊洁 2.<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 梅子涵 3.<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真的有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