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春节记忆

  编者按    打腰鼓、行花街、逛庙会……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统,更是每个人记忆中的年俗“符号”。在七位著名人物的笔下,他们的春节记忆又是怎样的呢?   ●梁实秋: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北平年景》   ●老舍:眼中“太平花”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的。   ――《老舍自传》   ●胡适:儿时大年夜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四十自述》   ●冰心:童年的春节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精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萧、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一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我童年的生活中,不光有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童年的春节》   ●艾芜的“幼年时代”    每年正月初一,我们小孩子都要跟着大人去朝庙子。像高庙子何家寺总是有许多妇女在那里烧香,连平日不大出门的年轻姑娘,也打扮了出现在神的面前。一些卖各种玩艺儿的小贩,便把平日不大看见的纸风车,一按就发出叫声的泥娃娃,用木片做的能舞关刀的人物,以及红红绿绿的老翻花,通插在草把子上面,用手高举在头顶,去往来人群中兜售。而大人和小孩,也在庙里尽量地游戏,有的抽陀螺,有的扯响簧,有的摇巴郎鼓。至于单独一响的炮竹声音,则常常在人丛中,一声声地响了起来。硝磺的气味,便不时浓烈地触人的鼻子,这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日子,小孩子以至大人,都在常常盼望这一天的。   ――《我的幼年时代》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最后集中到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   ●莫言:故乡过年的习俗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故乡过年》   结语    通过几位名人的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春节气息。于中国人,春节既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更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在对年的理解中,对岁月的理解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春节对于我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享用一场饕餮大餐,而应该是每个人温习风土人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喜庆活动。

  编者按    打腰鼓、行花街、逛庙会……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统,更是每个人记忆中的年俗“符号”。在七位著名人物的笔下,他们的春节记忆又是怎样的呢?   ●梁实秋: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北平年景》   ●老舍:眼中“太平花”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的。   ――《老舍自传》   ●胡适:儿时大年夜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四十自述》   ●冰心:童年的春节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精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萧、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一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我童年的生活中,不光有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童年的春节》   ●艾芜的“幼年时代”    每年正月初一,我们小孩子都要跟着大人去朝庙子。像高庙子何家寺总是有许多妇女在那里烧香,连平日不大出门的年轻姑娘,也打扮了出现在神的面前。一些卖各种玩艺儿的小贩,便把平日不大看见的纸风车,一按就发出叫声的泥娃娃,用木片做的能舞关刀的人物,以及红红绿绿的老翻花,通插在草把子上面,用手高举在头顶,去往来人群中兜售。而大人和小孩,也在庙里尽量地游戏,有的抽陀螺,有的扯响簧,有的摇巴郎鼓。至于单独一响的炮竹声音,则常常在人丛中,一声声地响了起来。硝磺的气味,便不时浓烈地触人的鼻子,这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日子,小孩子以至大人,都在常常盼望这一天的。   ――《我的幼年时代》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最后集中到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   ●莫言:故乡过年的习俗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故乡过年》   结语    通过几位名人的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春节气息。于中国人,春节既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更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在对年的理解中,对岁月的理解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春节对于我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享用一场饕餮大餐,而应该是每个人温习风土人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喜庆活动。


相关内容

  • 荐读︱名人如何过节日?来读读鲁迅笔下的春节
  • 我们迎来了2015羊年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吃水饺的习俗透着浓浓的年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是怎么过春节的. 翻阅<鲁迅日记>,鲁迅确实与"平凡的人"一样,对举国同庆的节日,也是心驰神往的.在他的<日记>里,每年的除夕.春节这一日,总要记一 ...

  • 高尔基笔下的人物
  • 高尔基笔下的人物 最近,我读了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它讲述了高尔基自从父亲去世后借宿在外祖父母家4-10岁的童年时期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同时还是对俄罗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所描述的衣服多彩的时代历史画卷. 这部书最让我欣赏的就是它的 ...

  • 在公务员执政能力培训班上的发言
  • 各位同学.朋友们,大家好: 我所演讲的主题是"凝练古峡人文精神,打造古峡文化品牌":副标题是"争先创优做贡献,从我做起:促进古峡大发展,匹夫有责". 众所周知:2011年,是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的起步之年.宁夏要搭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列车,在经济增长速度连 ...

  • 七至九年级综合性学习
  • 综合性学习 (一) 探索月球奥秘(七上) 1. 人类第一次登月:1969.7.21,美国"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 2. 中国探月卫星:2007.10.24,嫦娥一号. 3. 日期: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4.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5. ...

  • 2014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寒假作业设计
  • 五(1)班寒假作业 姓名: 愉快的寒假生活即将开始了.同学们在享受寒假生活的同时,要让自己有所收获. 1. 用"爱"献一份亲情; ( 1 )给家人(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顿饭; ( 2 )给家人洗一次衣服; ( 3 )亲手给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 ...

  • 张宝贵| 北京四合院里的花木(珍藏版)
  • 四合院是北京的特色之一,所以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在北京的三个代表特色景物中,也可以说是古都北京的"符号",树木就占了两项.而北京四合院里是必植有各种花木的.因花木是有生命的机体,四合院中植有花木,才有了生气.灵气,才有了温 ...

  • 天水文化丰富内涵
  • 秦州文化丰富内涵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西出第一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资源富集.秦州区作为天水的核心腹地,境内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宗教文化兼容并蓄,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历代名人辈出,地域特色鲜明. 一.伏羲文化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 ...

  • 女检察官胡雨晴和女律师庄丹丹笔下的过年
  • 检察官不能好好过年 作者胡雨晴,浙江仙居县检察院检察官. 盼望着,盼望着,腊月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当大家都忙着买新衣.备年货时,检察院还是欣欣然.忙得不可开交的景象. 侦查监督部门: 每一次放长假,对于侦监的小伙伴来说,都是一场无法言说的痛.长假对你们来说是种享受,放假前夕对他们来说就是场噩梦.因 ...

  • 小学语文复习填空练习
  • 1.我们做事要争取一气呵成,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每块玉都有瑕疵,每块金都有杂质,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墨子>中的一句话:(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3.一个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就如树的根一般,正如<传习录>中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