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

A .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3.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4.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A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6.“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7.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

A .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 .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8.如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如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9.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10.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11.“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12.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 .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

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

A .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目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得到了瓦解,表现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礼乐文明崩坏是表现,不是根源,故A 项错误;

井田制瓦解也是经济表现,不是根源,故B 项错误;

分封制瓦解是政治表现,不是根源,故C 项错误;

根据前面分析,故D 项正确.

故选D .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A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并未显示贵族完全退出政治舞台,故A 错误;

B 、由“坐而论道”到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说明皇权逐渐加强,官僚的权力逐渐减弱,所以B 项正确;

C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 错误;

D 、本题材料没有反映选官制度的变化,故D 错误.

故选B .

【点评】本题要区别官僚政治、选官制度的不同,要注意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影响.

3.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考点】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A 、从材料“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可知本题主要反映宋朝政府解决农民在土地、劳力、种子方面的问题,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所以A 不符合题意;

B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且大量人口南移.虽然这一时期土地的垦辟数量也在增加,但因其增长速度不及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宋代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有效地缓解了人多地少这一矛盾,宋代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B 项中的“消除”使用不当,故项错误.

C 、“…俟收成依契约分,…”反映宋朝政府的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的趋势,故C 正确; D 、1840年鸦片战争促使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故D 错误.

故选C .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4.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点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重点掌握李贽的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肯定人的私心,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以权谋私者张目,故A 项错误、B 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 项错误.

故选B .

【点评】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A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发展状况,抓住材料中重工业的发展与当时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局相联系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工矿业属于重工业,与人民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 ; 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僚资本内容,故排除B ;

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是在抗爆发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联系当时国内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形势,可知主要工矿业生产与国防相关,故D 符合.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图表题要重

视提供的数据变化信息,题中提供的时间信息也要特别的重视,要学会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6.“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考点】维新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重点掌握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解答】题干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道,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无法现实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材料中康有为的要求并不能体现急进、躁进的心态,实际上在变法中急于求成的主要是光绪帝,故A 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B 是正确的;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 错误;题干并未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 不符题意.

故选B .

【点评】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主张托古改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

7.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

A .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 .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考点】国民经济的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八字方针中的调整.

【解答】根据材料时间“1961年5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1962年,故A 项错误.

题干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并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 项错误. 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C 项正确.

题干中的大量职工返乡,并非是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是因为三年经济困难需要加强以农为本,故D 项错误.

故选C .

【点评】“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

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8.如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如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考点】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重点古罗马国家的发展的罗马法的发展.

【解答】看图可知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边境线过于漫长,所以A 项在地图中能够直接发现,但这是罗马帝国的外部危机,而题干信息“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应该从图中直接发现罗马帝国的内部危机,故A 错误;

B 和D 项的描述是罗马帝国的深层的内部危机,是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出现和显现的危机,故排除;

根据题干中的“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在地图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就是C . 故选C .

【点评】公元前3世纪渥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民族矛盾、地域矛盾等等,促使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

9.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考点】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注意掌握美国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的内涵.

【解答】由题干反映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A 、根据题干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可以得出它们的权力相互制衡,而大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国会代表的比例上,故A 错误;

B 、国会掌握立法权,题目强调两院的制约平衡,故B 描述错误;

C 、根据前面的分析,C 符合题意;

D 、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制度和税收问题上,所以D 与题意无关.

故选C .

【点评】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其核心是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与平衡,这样可以防止专制,保证民主.

10.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新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列宁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经济发展,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尊重.

【解答】材料中“俄共(布)”时期在,是在列宁领导时期,“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说明列宁所采取的措施“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措施,把国家无力开办的工厂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故B 项符合;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矛盾,故排除A .

斯大林时期成立共产党员和工人党情报局,时间不符,故排除C ;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成功后,受到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武装干涉,美国不可能与苏俄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苏俄.故D 排除.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正确评价新经济政策.

11.“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重点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解答】由“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说明,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即成功之处在于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 项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否定了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实行凯恩斯主义,即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故A 错误;BD 描述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手段、做法,但是不符合题干中的“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的要求,故错误.

故选C .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特点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12.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 .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考点】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意在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解答】据史实可知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A 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削弱,但并未丧失,故B 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根据图片中美国控制地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

故C 项正确;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是因为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故选C .

【点评】注意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以及历史意义.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原因.

【解答】(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得出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一“…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得出内涵二:勤勉进取,守信坚韧;根据材料一“…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得出内涵三: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一“…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得出内涵四: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科学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得出特点一: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根据材料二“…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得出特点二: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根据材料二“…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得出特点三: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根据材料二“…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得出特点四: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第二小问原因,胡适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家,故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可以从内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和外部(思想、民族危机、留学风气)的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

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

(2)新国民观: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的民主思想.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中外的民主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二者的比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阐述见解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分析】本题以图示和材料的形式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题,根据题干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论述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者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表述,如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从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三是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故答案为:

示例1:

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

示例3:

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

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点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考点】材料解析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马略改革.考查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解答】(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可以得出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依据材料“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可以得出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依据材料“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可以得出兵源不足.

(2)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可以得出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依据材料“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可以得出进行兵种改革.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可以得出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依据材料“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可以得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

故答案为:

(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

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

【点评】马略改革是指盖乌斯•马略当选前107年的执政官后,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考点】材料解析题;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考查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点.

【解答】(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可知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第二小问的背景,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

(2)本小问的异同,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依据材料二梁启超提出“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可以得出二者都主张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希望通过通过自上而下变法实现民权;材料二梁启超认为“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把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

故答案为:

(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

【点评】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比较:

1、共同点: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特色: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

3、评价;积极:都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相对于封建军长专制,具一定民主性. 4、局限:主张保留君主,是政治改良,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区别.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考点】材料解析题;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考查艾森豪威尔政府“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目的以及实质.

【解答】(1)“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可以提取材料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可以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可以得出,“新面貌”战略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实力迅速发展,妄图称霸世界,所以实质应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主要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

实质: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点评】霸权主义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霸权主义是一个近代词汇,是一个出现在二战后的历史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目的由获取殖民地升级为争夺全球霸权,二战结束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开始了四处推行自己的霸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诞生.

我们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霸权主义尤其是研究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主义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强地现实意义.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考点】材料解析题;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秦惠文王的事迹.考查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以及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解答】(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可以得出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依据材料“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可以得出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依据材料“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得出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联系所学和结合第一问的回答可以得出作用是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措施: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2)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8月31日

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

A .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3.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4.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A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6.“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7.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

A .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 .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8.如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如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9.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10.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11.“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12.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 .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

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

A .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目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得到了瓦解,表现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礼乐文明崩坏是表现,不是根源,故A 项错误;

井田制瓦解也是经济表现,不是根源,故B 项错误;

分封制瓦解是政治表现,不是根源,故C 项错误;

根据前面分析,故D 项正确.

故选D .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A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并未显示贵族完全退出政治舞台,故A 错误;

B 、由“坐而论道”到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说明皇权逐渐加强,官僚的权力逐渐减弱,所以B 项正确;

C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 错误;

D 、本题材料没有反映选官制度的变化,故D 错误.

故选B .

【点评】本题要区别官僚政治、选官制度的不同,要注意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影响.

3.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考点】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A 、从材料“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可知本题主要反映宋朝政府解决农民在土地、劳力、种子方面的问题,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所以A 不符合题意;

B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且大量人口南移.虽然这一时期土地的垦辟数量也在增加,但因其增长速度不及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宋代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有效地缓解了人多地少这一矛盾,宋代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B 项中的“消除”使用不当,故项错误.

C 、“…俟收成依契约分,…”反映宋朝政府的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的趋势,故C 正确; D 、1840年鸦片战争促使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故D 错误.

故选C .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4.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点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重点掌握李贽的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肯定人的私心,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以权谋私者张目,故A 项错误、B 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 项错误.

故选B .

【点评】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A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发展状况,抓住材料中重工业的发展与当时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局相联系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工矿业属于重工业,与人民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 ; 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僚资本内容,故排除B ;

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是在抗爆发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联系当时国内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形势,可知主要工矿业生产与国防相关,故D 符合.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图表题要重

视提供的数据变化信息,题中提供的时间信息也要特别的重视,要学会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6.“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考点】维新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重点掌握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解答】题干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道,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无法现实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材料中康有为的要求并不能体现急进、躁进的心态,实际上在变法中急于求成的主要是光绪帝,故A 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B 是正确的;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 错误;题干并未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 不符题意.

故选B .

【点评】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主张托古改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

7.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

A .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 .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考点】国民经济的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八字方针中的调整.

【解答】根据材料时间“1961年5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1962年,故A 项错误.

题干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并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 项错误. 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C 项正确.

题干中的大量职工返乡,并非是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是因为三年经济困难需要加强以农为本,故D 项错误.

故选C .

【点评】“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

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8.如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如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考点】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重点古罗马国家的发展的罗马法的发展.

【解答】看图可知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边境线过于漫长,所以A 项在地图中能够直接发现,但这是罗马帝国的外部危机,而题干信息“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应该从图中直接发现罗马帝国的内部危机,故A 错误;

B 和D 项的描述是罗马帝国的深层的内部危机,是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出现和显现的危机,故排除;

根据题干中的“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在地图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就是C . 故选C .

【点评】公元前3世纪渥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民族矛盾、地域矛盾等等,促使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

9.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考点】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注意掌握美国联邦制、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的内涵.

【解答】由题干反映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A 、根据题干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可以得出它们的权力相互制衡,而大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国会代表的比例上,故A 错误;

B 、国会掌握立法权,题目强调两院的制约平衡,故B 描述错误;

C 、根据前面的分析,C 符合题意;

D 、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制度和税收问题上,所以D 与题意无关.

故选C .

【点评】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其核心是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与平衡,这样可以防止专制,保证民主.

10.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新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列宁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经济发展,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尊重.

【解答】材料中“俄共(布)”时期在,是在列宁领导时期,“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说明列宁所采取的措施“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措施,把国家无力开办的工厂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故B 项符合;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矛盾,故排除A .

斯大林时期成立共产党员和工人党情报局,时间不符,故排除C ;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成功后,受到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武装干涉,美国不可能与苏俄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苏俄.故D 排除.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正确评价新经济政策.

11.“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重点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解答】由“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说明,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即成功之处在于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 项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否定了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实行凯恩斯主义,即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故A 错误;BD 描述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手段、做法,但是不符合题干中的“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的要求,故错误.

故选C .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特点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12.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 .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考点】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意在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解答】据史实可知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A 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削弱,但并未丧失,故B 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根据图片中美国控制地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

故C 项正确;

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是因为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故选C .

【点评】注意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以及历史意义.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原因.

【解答】(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得出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一“…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得出内涵二:勤勉进取,守信坚韧;根据材料一“…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得出内涵三: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一“…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得出内涵四: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科学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得出特点一: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根据材料二“…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得出特点二: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根据材料二“…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得出特点三: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根据材料二“…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得出特点四: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第二小问原因,胡适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家,故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可以从内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和外部(思想、民族危机、留学风气)的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

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

(2)新国民观: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的民主思想.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中外的民主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二者的比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阐述见解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分析】本题以图示和材料的形式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题,根据题干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论述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者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表述,如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从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三是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故答案为:

示例1:

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

示例3:

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

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点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考点】材料解析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马略改革.考查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解答】(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可以得出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依据材料“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可以得出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依据材料“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可以得出兵源不足.

(2)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可以得出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依据材料“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可以得出进行兵种改革.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可以得出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依据材料“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可以得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

故答案为:

(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

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

【点评】马略改革是指盖乌斯•马略当选前107年的执政官后,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考点】材料解析题;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考查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点.

【解答】(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可知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第二小问的背景,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

(2)本小问的异同,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依据材料二梁启超提出“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可以得出二者都主张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希望通过通过自上而下变法实现民权;材料二梁启超认为“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把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

故答案为:

(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

【点评】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比较:

1、共同点: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特色: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

3、评价;积极:都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相对于封建军长专制,具一定民主性. 4、局限:主张保留君主,是政治改良,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区别.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考点】材料解析题;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考查艾森豪威尔政府“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目的以及实质.

【解答】(1)“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可以提取材料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可以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可以得出,“新面貌”战略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实力迅速发展,妄图称霸世界,所以实质应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主要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

实质: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点评】霸权主义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霸权主义是一个近代词汇,是一个出现在二战后的历史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目的由获取殖民地升级为争夺全球霸权,二战结束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开始了四处推行自己的霸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诞生.

我们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霸权主义尤其是研究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主义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强地现实意义.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考点】材料解析题;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秦惠文王的事迹.考查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以及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解答】(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可以得出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依据材料“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可以得出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依据材料“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得出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联系所学和结合第一问的回答可以得出作用是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措施: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2)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8月31日


相关内容

  • 反函数专题练习试卷及解析
  • www.cakestudy.com 反函数专题练习试卷及解析 1.2015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理科数学数学试题第21题 10x -1 , x ∈R ,函数y =f (x ) 是函数y =g (x ) 的反函数. 已知函数g (x ) =x 10+1 求函数y =f (x ) 的解析式 ...

  • 高考命题专家解析2016年高考各科试题
  • 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详解-- 高考作文题传递怎样的教改信号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凌馨 董鲁皖龙 "看到漫画作文题我有点傻眼""农村娃没见过VR (虚拟现实),恐怕作文不知道从哪里动笔"„„6月7日,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试题依然成为街谈巷 ...

  • 2016年河北省医学类对口升学(中专升大专)招生简章
  • 2016年河北省医学类对口升学(中专升大专)招生简章 为满足医学类中等专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能够通过参加对口高考,达到录取院校分数后被录取,从而进入全日制专科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本专业.石家庄冀中医学专修学院继续举办医学类对口升学(中专升大专)预科班,招收医学类应往届中专毕业生.通过一年的理论和技能 ...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浙江.上海两地将迎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次高考, ...

  • 2016高考志愿填报全国军校
  • 2016高考志愿填报 全国军校 有兴趣报考军校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以及想去那所城市来选择.除了国防大学以外,部分军校排名不分先后.为考军校的战友提供参考!部队考军校分数线:本科非指挥480+左右,专科非指挥430+左右,指挥390+左右. 国防大学 中国军事最高学府,负责培训军队高级干部 ...

  • [学周刊]杂志教育类论文发表征稿启事
  • <学周刊>杂志教育类论文发表 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学周刊>(学术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研究类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

  • 2016年广东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本报采访 2016年25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 文/广州日报记者谢绮珊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今年新增3个省,明年再扩大7个.到明年,全国25个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 昨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去年9 ...

  • 高考数学|新课标1卷,2016会怎么考?
  • 高考卷分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全国卷又分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 2016年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8省不再自主命题,加上之前河南.河北.山西.江西4省,共12个省份使用全国新课标Ⅰ卷.海南.山东将有部分试卷采用全国卷,再加之使用全国新课标Ⅱ卷的12个中国周边省份,共计26个省份使 ...

  • 2012年河北省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 2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