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论文: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就是说,“发展观”本身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把过去的发展观统称为“传统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要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它既有合理的内容,同时从当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合理、不适应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相对传统发展观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发展观的内容都是合理的、科学的,就没有必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如果说传统发展观没有一点合理的内容,就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就没有得以继承的传统思想资源,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传统发展观的合理内容,同时也扬弃了传统发展观中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相对传统发展观来说,主要差别、其精神实质体现在哪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科学”二字,就是“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说着科学发展观的词句、喊着科学发展的口号,但实际上却做着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反之,违背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必然导致发展中的严重失误。

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近年来理论学术界讨论很多,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观点。科学精神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看。狭义的科学精神,一般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如科学家在观察、实验、计算、思考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广义的科学精神,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如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这样的科学精神,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和遵循。广义的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伴随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科学精神本身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科学精神,到近代科学精神,发展到现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越来越深刻和丰富。我们讨论的,是基于现代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发展所形成的现代科学精神。古代的人们遵循着古代科学精神,近代的人们遵循着近代科学精神,现代人应该遵循现代科学精神。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遵循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四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勇于创新。

一、从认识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是一个很好说但很难做到的要求。对于“实事求是”,人们很熟悉,但是“实事求是”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根据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论述,概括而言,“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把握客观规律”。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从认识生成的角度讲,人们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应该来自于“客观实际”,而不能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第二,从认识的真假属性来讲,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并且符合客观”。人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当然地认定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的,并努力为之辩护。这是人们天生

具有的一种认识心理。一个人不会提出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和主张,更不会为之辩护。这里有一个问题,“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是一回事,而事实上“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另一回事。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前者是“命题态度”问题,后者是“命题真假”属性问题。在人们的心理和认识中,常常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特别是把前者等同于后者,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是真的、就是客观规律,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就是假的、就不是客观规律。事实上,“正确、错误”往往是主观判断,而“真假”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命题真假”决定“命题态度”,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就是说,人们往往用“命题态度”来决定“命题真假”。这是人们认识上产生错误、实践中产生失误的一个深层次认识原因。人们常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发生这样的错误,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理所当然地作为“客观规律”,而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并以这种“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实际,并且符合客观实际。在改革发展中,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改革的决策和措施,愿望是好的、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问题,甚至产生严重后果?问题在于,这些思路、战略、措施,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当然认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问,这些思路、战略、决策,是经过调研、讨论、论证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不得不承认,在实践中,很多所谓“调研、讨论、论证”,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而是围绕某种预先提出的“思路和主张”展开的,收集的信息、提出的论据、吸取的意见,都是从正面来为这种“思路和主张”辩护的,极力回避不同的意见,尽量删除不一致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和主张,从提出来,经过调研、讨论、论证的“程序”,最后得出来的还是这种思路和主张,输入“程序”的是什么,输出“程序”的还是什么,“程序”并没有真正发挥分析处理的作用,这种“程序”只起到一种“通道”的作用,入口进去的是什么,出口出来的还是什么。这样得出的“思路、战略、决策”往往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很多失误。推动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形成决策,并使思路、战略、决策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从实践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规律

实事求是的重点在于探索规律,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则”,这种“规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一致、顺应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能顺利进行,相反,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抵触、违背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失败。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把握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不认识规律、不掌握规律,谈不上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讲的“发展”是广义的,“发展规律”所包含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等,都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一个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不可能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市场经济规律的人,不可能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得生态环境规律的人,不可能有生态文明理念,不会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在规律问题上,“人的行为规律”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思考,人之“本”又是什么?人之“本”就是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规律是很复杂的,是由人的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

态度和行为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系统。人的行为规律还是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科技规律等社会规律的基础,离开人的行为规律,没有什么“社会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认识人的行为规律,按照人的行为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现在,人人都会讲“以人为本”,讲来讲去,讲得很抽象、很空洞,讲得大家不知所以然,而在很多工作中、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真正按照人的行为规律去办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人为本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发展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对人的行为规律更丰富、更复杂、更具体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认识。

认识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但是认识了规律并不必然地决定尊重规律,就是说,不认识规律,必然不会尊重规律,而认识了规律,也不一定尊重规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知道规律,但不尊重规律”的现象。从历史到现实,在规律问题上,“明知故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现象是不断发生的。对于某些人,理论上知道规律,但由于利益原因、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主观意志、权力因素的影响,在其实践活动中并不尊重规律,常常做违背规律的事情。这也是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各种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有坚持真理、抵制谬误的勇气,更需要有自我革新、自我批判的素质,排除各种违背科学精神的内在障碍,尊重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

三、从思维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的核心是发展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是静止(僵化)地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的常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违反辨证思维的情况却经常发生,坚持辨证思维方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发展地看问题,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产生了,就要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而不能固守过时的、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用已经过时、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来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然导致改革发展中产生严重失误。联系地看问题,就是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问题,促进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地对待某方面的发展、孤立地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导致不协调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从各种角度、多个层次考虑发展中的问题,综合研究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而不能只从一种角度、一个层次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到影响发展的一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很多复杂因素。当前,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克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极端化、非理性思维方式盛行,做什么事情,非要把它推向极端化不可,似乎越极端越好、越疯狂越好,“不撞南墙不回头”。一种理论、思路、措施,都有它适用的具体情况,都有它发挥作用的条件范围,脱离具体条件、超越适用范围,推向极端,就会出现问题。例如,现在“决定”这个词很流行,“性格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功”、“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关系决定事业”,等等,“什么决定什么”,不可胜数。在生活工作中,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把它们每一个单独因素作为“决定”因素,就过分了、极端化了。这些因素单独地看,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常常认为,只要抓住一种“决定”因素,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本来是好的,但如果不顾具体条件,措施片面、行为极端,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列宁说过,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就是说,真理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超越条件、超出范围,真理就不再是真理而成为谬误。在发展实践中,要坚持辨证思维,把握好各种“度”,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四、从发展动力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类社会为什么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动力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创新的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抛弃和革除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创造推动发展的新因素。原有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要进行理论创新,抛弃旧理论,形成新理论。原有制度成为阻碍发展的因素,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原有科技手段落后了,不能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活动效率,就要进行科技创新,淘汰旧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科技手段。原有管理方法陈旧了,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进行管理创新,放弃旧的管理方法,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循科学精神。创新不是一种随意、任意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本身是有规律的,要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伪创新”泛滥。现在社会上不少事情,喊着“创新”的口号,打着“创新”的旗帜,大行其道,而实际上违反科学、违背规律,造成社会危害。在创新问题上,同样要遵循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的科学精神。

五、遵循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素质。这些年,一直在号召、强调要树立科学精神,但从社会生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来看,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还不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普遍地切实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素质,就是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四个层次之间是依次的逻辑决定关系,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要具备这些方面的适当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包括研究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以及分析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各种方法。科学态度是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对待客观事物、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必须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为基础,没有这三者为基础,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为什么在社会上科学精神普遍缺乏?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科学知识贫乏、科学方法欠缺、科学态度缺失。不学习科学知识、不掌握科学方法、不形成科学态度,哪里来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学习,也需要实践。

党政干部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党政干部处于决策、组织、指挥的重要地位。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有关调查(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中,处于中间偏上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与党政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比如,科学决策问题,现在讨论很多,实践中决策失误的教训不少。提高科学素质,才能科学决策,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同样,科学组织、科学指挥,同样需要以科学素质为基础。实践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瞎折腾、瞎指挥”,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和指挥活动中,缺乏科学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全民的科学素质要普遍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提高。

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就是说,“发展观”本身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把过去的发展观统称为“传统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要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它既有合理的内容,同时从当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合理、不适应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相对传统发展观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发展观的内容都是合理的、科学的,就没有必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如果说传统发展观没有一点合理的内容,就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就没有得以继承的传统思想资源,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传统发展观的合理内容,同时也扬弃了传统发展观中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相对传统发展观来说,主要差别、其精神实质体现在哪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科学”二字,就是“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说着科学发展观的词句、喊着科学发展的口号,但实际上却做着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反之,违背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必然导致发展中的严重失误。

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近年来理论学术界讨论很多,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观点。科学精神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看。狭义的科学精神,一般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如科学家在观察、实验、计算、思考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广义的科学精神,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如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这样的科学精神,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和遵循。广义的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伴随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科学精神本身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科学精神,到近代科学精神,发展到现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越来越深刻和丰富。我们讨论的,是基于现代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发展所形成的现代科学精神。古代的人们遵循着古代科学精神,近代的人们遵循着近代科学精神,现代人应该遵循现代科学精神。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遵循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四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勇于创新。

一、从认识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是一个很好说但很难做到的要求。对于“实事求是”,人们很熟悉,但是“实事求是”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根据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论述,概括而言,“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把握客观规律”。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从认识生成的角度讲,人们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应该来自于“客观实际”,而不能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第二,从认识的真假属性来讲,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并且符合客观”。人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当然地认定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的,并努力为之辩护。这是人们天生

具有的一种认识心理。一个人不会提出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和主张,更不会为之辩护。这里有一个问题,“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是一回事,而事实上“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另一回事。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前者是“命题态度”问题,后者是“命题真假”属性问题。在人们的心理和认识中,常常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特别是把前者等同于后者,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是真的、就是客观规律,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就是假的、就不是客观规律。事实上,“正确、错误”往往是主观判断,而“真假”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命题真假”决定“命题态度”,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就是说,人们往往用“命题态度”来决定“命题真假”。这是人们认识上产生错误、实践中产生失误的一个深层次认识原因。人们常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发生这样的错误,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理所当然地作为“客观规律”,而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并以这种“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实际,并且符合客观实际。在改革发展中,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改革的决策和措施,愿望是好的、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问题,甚至产生严重后果?问题在于,这些思路、战略、措施,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当然认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问,这些思路、战略、决策,是经过调研、讨论、论证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不得不承认,在实践中,很多所谓“调研、讨论、论证”,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而是围绕某种预先提出的“思路和主张”展开的,收集的信息、提出的论据、吸取的意见,都是从正面来为这种“思路和主张”辩护的,极力回避不同的意见,尽量删除不一致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和主张,从提出来,经过调研、讨论、论证的“程序”,最后得出来的还是这种思路和主张,输入“程序”的是什么,输出“程序”的还是什么,“程序”并没有真正发挥分析处理的作用,这种“程序”只起到一种“通道”的作用,入口进去的是什么,出口出来的还是什么。这样得出的“思路、战略、决策”往往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很多失误。推动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形成决策,并使思路、战略、决策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从实践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规律

实事求是的重点在于探索规律,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则”,这种“规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一致、顺应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能顺利进行,相反,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抵触、违背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失败。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把握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不认识规律、不掌握规律,谈不上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讲的“发展”是广义的,“发展规律”所包含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等,都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一个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不可能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市场经济规律的人,不可能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得生态环境规律的人,不可能有生态文明理念,不会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在规律问题上,“人的行为规律”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思考,人之“本”又是什么?人之“本”就是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规律是很复杂的,是由人的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

态度和行为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系统。人的行为规律还是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科技规律等社会规律的基础,离开人的行为规律,没有什么“社会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认识人的行为规律,按照人的行为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现在,人人都会讲“以人为本”,讲来讲去,讲得很抽象、很空洞,讲得大家不知所以然,而在很多工作中、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真正按照人的行为规律去办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人为本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发展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对人的行为规律更丰富、更复杂、更具体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认识。

认识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但是认识了规律并不必然地决定尊重规律,就是说,不认识规律,必然不会尊重规律,而认识了规律,也不一定尊重规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知道规律,但不尊重规律”的现象。从历史到现实,在规律问题上,“明知故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现象是不断发生的。对于某些人,理论上知道规律,但由于利益原因、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主观意志、权力因素的影响,在其实践活动中并不尊重规律,常常做违背规律的事情。这也是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各种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有坚持真理、抵制谬误的勇气,更需要有自我革新、自我批判的素质,排除各种违背科学精神的内在障碍,尊重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

三、从思维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的核心是发展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是静止(僵化)地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的常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违反辨证思维的情况却经常发生,坚持辨证思维方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发展地看问题,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产生了,就要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而不能固守过时的、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用已经过时、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来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然导致改革发展中产生严重失误。联系地看问题,就是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问题,促进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地对待某方面的发展、孤立地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导致不协调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从各种角度、多个层次考虑发展中的问题,综合研究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而不能只从一种角度、一个层次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到影响发展的一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很多复杂因素。当前,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克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极端化、非理性思维方式盛行,做什么事情,非要把它推向极端化不可,似乎越极端越好、越疯狂越好,“不撞南墙不回头”。一种理论、思路、措施,都有它适用的具体情况,都有它发挥作用的条件范围,脱离具体条件、超越适用范围,推向极端,就会出现问题。例如,现在“决定”这个词很流行,“性格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功”、“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关系决定事业”,等等,“什么决定什么”,不可胜数。在生活工作中,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把它们每一个单独因素作为“决定”因素,就过分了、极端化了。这些因素单独地看,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常常认为,只要抓住一种“决定”因素,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本来是好的,但如果不顾具体条件,措施片面、行为极端,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列宁说过,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就是说,真理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超越条件、超出范围,真理就不再是真理而成为谬误。在发展实践中,要坚持辨证思维,把握好各种“度”,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四、从发展动力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类社会为什么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动力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创新的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抛弃和革除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创造推动发展的新因素。原有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要进行理论创新,抛弃旧理论,形成新理论。原有制度成为阻碍发展的因素,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原有科技手段落后了,不能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活动效率,就要进行科技创新,淘汰旧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科技手段。原有管理方法陈旧了,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进行管理创新,放弃旧的管理方法,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循科学精神。创新不是一种随意、任意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本身是有规律的,要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伪创新”泛滥。现在社会上不少事情,喊着“创新”的口号,打着“创新”的旗帜,大行其道,而实际上违反科学、违背规律,造成社会危害。在创新问题上,同样要遵循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的科学精神。

五、遵循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素质。这些年,一直在号召、强调要树立科学精神,但从社会生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来看,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还不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普遍地切实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素质,就是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四个层次之间是依次的逻辑决定关系,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要具备这些方面的适当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包括研究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以及分析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各种方法。科学态度是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对待客观事物、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必须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为基础,没有这三者为基础,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为什么在社会上科学精神普遍缺乏?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科学知识贫乏、科学方法欠缺、科学态度缺失。不学习科学知识、不掌握科学方法、不形成科学态度,哪里来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学习,也需要实践。

党政干部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党政干部处于决策、组织、指挥的重要地位。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有关调查(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中,处于中间偏上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与党政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比如,科学决策问题,现在讨论很多,实践中决策失误的教训不少。提高科学素质,才能科学决策,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同样,科学组织、科学指挥,同样需要以科学素质为基础。实践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瞎折腾、瞎指挥”,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和指挥活动中,缺乏科学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全民的科学素质要普遍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提高。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
  •  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 ...

  • 2010年党支部工作总结
  • 2010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市,区两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精细科学化管理为抓手,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细化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探索德育和素 ...

  • 2012年学校党支部工作总结
  • 王 登 谭 x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市,区两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精细科学化管理为抓手,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细化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探索 ...

  • 市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要点
  • 2012年市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全面奔小康,建设新##”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协工作,以“三服务一加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xx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化“助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激励科技创新”的工作理念,团结带领全市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 ...

  • 市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
  • 2009年市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全面奔小康,建设新##”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协工作,以“三服务一加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化“助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激励科技创新”的工作理念,团结带领全市科技工作者 ...

  • 延安精神_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永恒旗帜
  • 纪念中国共产党创立90周年 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永恒旗帜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讲)61)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中成熟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恒久的价值.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要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坚 ...

  • 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写作意义
  •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

  •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
  • 2008年6月 (第6期,总第134期)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Jl虬,2008 (No.6,GeneralNo.134)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 郭赫男1,刘亚斌2 (1.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 ...

  •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 所谓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论题,即在写论文前,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  在论述选题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把课题、论题、题目三个概念搞清楚。这三者同属于某一学科中的学术问题,但又有所区别。首先,论题不同于课题。课题通常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比论题大得多。比如,社会主义 ...

  • [精品]科技教育活动计划
  • 篇一:科技教育活动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责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手.动脑.寓教于乐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