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新海 E-mail : [email protected]

专题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1、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 2、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1)哲学方法论 (2)系统科学方法论 (3)社会科学方法论 (4)研究方法和技术 3、教育研究的设计 (1)选题 (2)课题论证 (3)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5、行动研究法

三、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1)概率统计 (2)模糊数学 (3)灰色系统理论

四、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专题一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 私人话题 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 公共议题 济世助教 2010年教育硕士论文题目

1、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2、对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省视与期待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行动研究 4、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

5、小学数学“三维•四星级”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研究 6、小学生日常反思习惯的培养策略 7、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8、教师道德意识建设研究 9、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10、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研究 11、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

12、以学习卷为载体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3、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14、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5、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16、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

17、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0年高校教师论文题目

1、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2、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4、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途径研究 二、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三、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 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 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 学:面向人类:追寻意义 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 寻找差别 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第四,可行性论证 四、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 、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六、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1、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地研究

4、文献研究

(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1、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2、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 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

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 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 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 、C )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 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文献综述)。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10)成果形式。

专题二

系统科学及其在教育研究中应用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牛顿经典力学遇到的挑战:

(1)相对论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的最大时空界限: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C =30万公里/秒以及在以10亿光年为单位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2)量子力学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地最小时空界限:在接近普朗克常数的微观领域,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3)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进一步揭示了:即使在与人类尺度相当的宏观世界,凡涉及复杂系统,特别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生成演化问题,牛顿力学也不再适用。 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系统科学是20世纪物理学领域三次最大的革命。

“1900年世界是统计性的,1910年是相对论的,1930年是量子化的,而到1980年是非线性的”

线性科学——研究具有简单比例关系, 符合叠加原理对象的科学, 如牛顿力学 2、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彭加勒曾指出,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

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发展到17-18世纪的机械论——再发展到当代还原论

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发展到18-19世纪活力论——再发展到当代整体论和生成论

西方近代科学是机械论战胜有机论和神秘主义的

科学好比美杜拉的眼睛,在她的视野中,一切都被盯成了无生命的石头和机器。

系统科学的兴起却恰恰以批判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开路 。

3、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奠基。 (2)第二阶段——自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可以看作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非线性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到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形与混沌理论

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在过去,只有在人们了解到熵概念后,才能说他们受过科学教育。在将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分形,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科学文盲。

二、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 的意义 (一) 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和功能 1、系统

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要素

要素是组成系统最小的即不需要再细分的单元或成分。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 3、环境

环境是一个系统之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或存在的集合。 4、结构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组合关系的总体或集合。 5、功能

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揭示系统整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

(二)整体性原理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 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 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诸如科研管理结构、科研投资结构、科研人员结构等等,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研究的功能。

三、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的 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二)系统发展的前提——开放和远离平衡态 1、开放

普里高津认为:开放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个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就是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控制系统的参量达到新的临界,使系统发生突变的过程。

(1)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异因同果性。 (2)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系统的开放实际上应有两方面的含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第二、在系统开放过程中,有两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其一、外界信息输入的平权化; 其二、开放的程度 。 2、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密度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三)系统发展的起因——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的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所作的随机的、微小的偏离,或指系统局部范围内子系统之间随机形

成的偏离系统整体状态的那种运动。

涨落被放大期间要经历一个基核(序参量)的形成过程 。

系统的涨落来自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四)系统发展的动力——竞争和协同 1、竞争

所谓竞争,就是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 2、协同

哈肯认为:系统中子系统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各子系统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独立运动;另一种表现为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集体运动。 (五)系统发展的途径——渐变和突变

辩证法认为,渐变与突变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突发性原因导致突发性结果是一种平庸情况,渐变的原因导致突发性的结果是一种非平庸性情况,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科学诱惑力。(六)系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 四、复杂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从还原性思维转向整体性思维 (二)从线性思维过渡到非线性思维 (三)从实体性思维演进到关系思维 (四)从静态思维走向过程思维

(五)从二元对立思维走向多元共存思维

专题三 问卷法

一、问卷的意义和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一)问卷的意义

问卷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

行为和态度等。 (二)问卷的类型

依据填答或使用的方式的不同,问卷可分为: 1、自填问卷 2、访问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一)封面信 同志,你好!

这份问卷是由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我们请求参加答卷的教师能够如实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的是很有价值的。请你按照每个问题的要求进行作答,您的积极参与对这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你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将严格地予以保密,您的姓名绝不会与研究结果连在一起。 在封面信中,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1、调查的主办单位和个人的身份。 2、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3、调查的目的。 4、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二)指导语

指导语有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两种。 1、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

2、卷中指导语一般是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 (三)问题和答案

1、问题的形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2、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事实的、态度的、个人背景资料三大类。

(四)其他资料 三、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1、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 2、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二)保证问卷的贴切性 1、研究目的的妥切性 2、问题对于调查目标的妥切性 3、问题对调查对象的妥切性

(2)烟尘 □ □ 8 、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 □ □ □ □ □ □ □ □ □

所谓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在什么范 例、这个城市属于哪种类型? (一)问题的数目 (二)问题的顺序

(3)污水 □ □ 围和对什么方面而言。 (4)垃圾 □ □ 六、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1、主观障碍(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

2、客观障碍(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四、问题的形式和答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用于那些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 )

例、您的实足年龄:--------岁。

2、是否式(答案只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例、您是否打算调动工作?是 否

3、多项选择式(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选择其一 )

例、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3)高中(4)大专以上 4、矩阵式(询问若干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

例、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不严重 不知道

(1)噪音 □ □□ □ □

5、表格式(表格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将上例变成表格式)

例、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二) 答案的设计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穷尽性是指所列出的答案包括所有的回答,不能使有的回答者无答案可选。

互斥性是指所列的答案相互之间不能重叠或相互包含,不能使有的回答者可以选多于一个的答案。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五、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2、问题要尽量简短 3、避免双重含义问题 例、您的父母是工人吗?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 例、您不抽烟,是吗?

例、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您的看法如何?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例、您是否赞成不进行改革? 6、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例、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的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七、相倚问题

例、您是个体经营者吗?

(1)是 请问,您从事个体经营有-- 年了?

一般情况 下 您每天工作---小时? (2)否

例、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1)是的

(2)不是的。 请跳过问题3------问题7,直接从问题8开始回答 八、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 家庭教育方式调查 第一步、确定有哪些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型、溺爱型、权威型、放任型 第二步、确定从哪些方面可以区分某个家庭属何种家 教方式

1、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2、家庭怎样对待孩子

3、家长对孩子优缺点的了解程度

4、是否给与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活动机会 5、对孩子该不该做事的态度 6、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第三步、思考如何得出家庭在这六方面的不同表现 (二)问卷的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

首先,研究者要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式访问; 其次,通过访谈去发现有含糊性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再次,通过访谈把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多项选择的封闭式问题。 2、设计问卷初稿

第一,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测变量的逻辑结构,列出问卷内容;

第二,将探索性工作中得到的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第三,安排并调整好卡片的结构和顺序;

第四,最后将满意的结果抄在纸上,并附上上封面信等有关内容,形成问卷初稿。 3、试用和修改

对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检查: (1)回收率 (2)有效回收率

(3)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 (4)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专题四 课程实施程度调查问卷编制

一、课程实施程度的内涵

富兰和庞弗雷德认为,“课程实施程度”是指某新课程的实际使用与原本计划使用互相符合的程度。

Scheirer and Rezmovic 则认为,“实施程度”是在某一时刻已发生改变的程度,而改变方向是朝着完全和恰当地使用某新课程。

二、课程实施程度的指标

1、富兰认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都至少有三个要素或方面:

(1)使用新的或修订后的材料的可能性; (2)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3)改变信念的可能性。

2、史巴克把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变革分为教学资源变革、教学策略或活动变革和教师信念的变革等类似的三个层次,并认为只有三个层次都发生显着性变化,该变革才是“真正的变革”(real change),否则就只是一种“表层变革”。 4、富兰和庞弗雷德进一步指出,任何课程的实施,教师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变化): (1)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 (2)组织结构;

(3)角色关系和行为之转变; (4)知识及理解; (5)价值内化。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师生关系中,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

(2)在课程运作中,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3)在工作方式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4)在职业发展中,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5)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行为应该从过去的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世界;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等不足中走出来。 (6)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等目标。建立理解宽容、真诚真实、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相互期待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新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指标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指标为: 第一、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教什么——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是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学习材料以新课

程标准为依据;

第二、组织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教师之间的协作,诸如教师共同设计新课程、校本课程、共同备课、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其二,学习活动,诸如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的学生小组活动。

第三、角色关系或行为的转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师角色,是传授知识或是启导学生;其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建构知识;其三,教师的行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组织课程、教学材料的方法,评估方法、教学媒体的采用等。

第四、知识及理解:教师对新课程宗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活动、新的师生角色的认识和应用情况等。 第五、价值内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认同,教学行为及教学信念有无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问卷

专题五 教育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进行如下操作:

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进行测试(即前测); 2、引入自变量(X ),让它发挥作用和影响; 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二、实验法的含义和特征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无关因素,主动地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有如下特征:

第一、实验法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第二、实验法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研究的方法;

第三,实验法是用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 第四,实验法要求有验证,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地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三、教育实验的种类

(一)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前实验(Pre---experiment) 准实验(Quasi---experiment) 真实验(True---experiment) (二)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 (三)单科单项试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四)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五)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四、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分解 (一)实验变量的分类

实验变量是指一个与实验有关的因素和条件如果变成了可测量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之为实验变量 。 实验变量分为三大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假定原因变量,是有实验者主动操纵的变量。

2、因变量是指被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

3、无关变量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变动而对实验结果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二) 实验自变量的确定

实验自变量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数量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两种。他们都下列特点: 1、可变性

2、确定性 3、操作性

实验自变量的确定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实验自变量的数目

第二、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 第三、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化 (三)实验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

实验因变量的指标应具有下面的特点:

1、因变量的变化发生与自变量之后或与自变量同时发生 2、具有可观测性 3、与实验自变量的相关性

实验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依据实验目的,寻找因变量。 第二、分解因变量,寻找具体指标 第三、确立具体指标的观测方法 五、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为了便于介绍,首先对几个概念加以界定 实验因素 非实验因素 实验因素的水平 实验处理 被试 实验效果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所谓单因素实验,就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实验因素(自变量)与实验效果(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完全随机化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R : S1 —R — X1 O1 O6 R : S2 —R — X2 O2 R : S3 —R — X3 O3 R : Sn —R — Xn On 2、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有以下步骤:

第一,以实验的“特质”为标准,把实验对象分 第一,前测必须测出实验所研究的特质 第二,前测要尽量采用标准化测验 第三,测验人员要尽量避免一切偏向的发生 第四,妥善安排测验的坐次,防止被试作弊 (二)实验分组 例如、某一学校要进行三种教学方法(X1 X2 为N 个区组;

X3)的实验,首先将150名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三个班(S1 S2 S3),其次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决定哪个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抽样结果是S1是采用X2 , S2采用X1 , S3采用X3 ,则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R — X2 O1 R S2—R — X1 O2 R S3—R — X3 O3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在两个实验组中,一个组施加实验因素,作为实验组。一个组保持原来状态,作为控制组,则其模式为: R S1 X O1

R S2 — O2 (2)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为了防止或避免随机分组的两组不相等。可在实验前进行前测,则其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 O1 X O2 R S2 O3 — O4

这种设计也称为典型的或传统的实验设计。 (3)所罗门四组设计

把上述两种设计模式合并,即为索罗门四组设计,模式如下:

R O1 X O2 R O3 — O4 R X O5

R — 第二,把每个区组内的实验对象分为H 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实验对象的数目是实验处理数的倍数。

第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哪个小区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第四,把接受同一实验处理的小区的实验对象组成一个实验组

例、150名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方法实验三种教学方法(X1、X2、X3),如何设计?

首先,我们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极差的5个区组,每个区组中有30名学生;

其次,把30名学生分为三个小区,每个小区10人 再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每个小区接受何种 教学方法的实验。

最后,把接受同一教学方法实验的学生编为一个班进行实验。 六、教育实验的实施

(一)前测

前测在教育实验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可以使实验者了解被试在实验之前某些特质的水平;

其二,可以利用前测抽取被试; 其三,可以利用前测进行分组;

其四,有了前测,可以求出实验因素作用于被试所引起的变化量。

在进行前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随机化分组

所谓随机化分组就是利用随机过程把被试分成几个相等的组。

随机化分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抽签法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采用随机化分组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随机化分组只有在被试人数数量足够大时才能应用;

其二、利用随机化分组必须保证真正的随机。 2、测量分组

测量分组就是实验者利用被试的前测成绩,把被试分成若干等组的一种分组方法 测量分组一般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对被试进行前测。

第二步,按照前测成绩,把被试排列成一定的顺序。 第三步,根据被试排列顺序的位置,把被试分成若干相等的组。

第四步,检验所分各组是否相等。 如果要把被试分成两个组,其模式为:

S1 1、 4、 5、 8、 9、„、 ; S2 2、 3、 6、 7、 10、„、; 3、匹配分组

匹配分组是实验者及其助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全体实验对象一一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将几个情况基本相同的被试分别分配到不同的被试组中

(三)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

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就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来操纵实验因素,有效地消除、均衡和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

1、教育实验情境控制的对象 (1)随机性非实验因素

随机性非实验因素,其随机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是随机出现的,毫无规律性;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发生作用的性质是随机的 。

(2)恒定性非实验因素

恒定性非实验因素,其恒定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这类非实验因素一旦发生作用,则至始至终影响着实验,除非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影响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2、控制教育实验情境的基本方法

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由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消除法

消除法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措施,避免非实验因素的发生,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方法。 (2)均衡法

均衡法就是在实验中使某一个或几个非实验因素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产生相同的影响。 (3)测量减除法

把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影响测量出来,在计算实验因素的效果时,将其扣除。

3、几种常见的非实验因素及其控制 ( 1)实验者的偏向 ( 2)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对实验组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称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控制组产生消极的影响—

—格莱姆效应。

(3)被试态度的变化

在实验班产生积极效应——“霍桑效应”;在控制班产生积极效应——“约翰、亨利效应”。 ( 4)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 ( 5)被试学习时间的差异 (6)迁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教育实验的记录和后测 1、教育实验的记录 2、教育实验后测

七、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1、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

2、改进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验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八、实验法的局限性

1、一般而言,实验研究适合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作用,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的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条件限制。

4、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样本代表的总体范围以及实验特定情境与教育自然情境的差异程度的限制。

专题六 学位论文的撰写

第一部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2、实施调查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一)中职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 (二)管理模式落后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偏差太大

(四)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四、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的建设

(一)和谐班级建设的原则 (二)建设和谐班级的措施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一、绪 论

1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意义

二、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知识素养缺失

(二)教师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教师文化的核心 (三)教师行为交往失范

三、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农村教师文化政策方面的 (二)学校层面:教师管理制度落后 (三)教师个人:专业意识淡薄

(四)农村社区:传统落后文化对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制约

四、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三)历史上的有效教学理论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问卷调查:学生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教师的访谈 (三)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素分析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要求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师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及其撰写

一般说来,研究生开题报告应该有十部分组成:论文封面、学位论文原创性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目录、绪论、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一、论文封面

1.封面包括的内容有学校代码、学号、论文题目、专业方向、研究方向、年级、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及职称、完成日期、论文主题词。

2.论文题名应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简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3、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做补充或限定说明。

4、论文题名下面应有用英文撰写题名 二、学位论文原创性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三、中英文摘要

1.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做到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与论文同等量的必要信息,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引用。

2、摘要应说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使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等。

3.中文摘要一般为10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为中文摘要的翻译,所表述的内容与中文摘要一致。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

4、摘要中不用图、表、结构式公式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与术语。

四、关键词

1、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为3—8个。

2、关键词字体加粗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按涉及的内容、从大到小排列。

3、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加标点,应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英文关键词、摘要内容应与本论文的中文关键词、摘要内容相对应。

五、目录

1、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论文目录起始范围从正文章节、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2、目录与中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前置部分,应单独编排页码。应按论文组成部分的顺序列出标题。

六、绪论(或序言、引言、前言) 1、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

2、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内容

3、论文研究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4、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或文献综述) 5、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七、论文正文

1.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由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理论假设、研究工具等)与实施、数据资料、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论证、结论等部分构成。

2、总体要求是:观点明确,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

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计算推导结果无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2—3万字。

3.论文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组成部分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如不能导出结论或无结论应进行必要的讨论。论文要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或不足),并提出建议或展望或尚待解决的问题。

4.论文中如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观点、方法、数据或成果等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严禁抄袭剽窃。

5.论文中直接引用的资料采用页下注;参考而没有直接引用的资料和直接引用的资料一并作为参考文献放到文章后面。

6.论文中的图,包括曲线图、示意图、流程图、图版等。图应编排序号,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放图下,必要时可用图例说明,横排于图题下方。

6.论文中表表格

第一,表格应有编排序号。

第二,每一表表格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格序号置于表上。

第三,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7.论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均应编排序号。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的最右边。

八、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著录一定的逻辑顺序编码。可以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也可以按作者姓名的拼音顺序编排。

2、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格式

A .参考文献是期刊,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B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1、作者在学业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排在后记之3.论文参考文献类型 后,另起一页;先列论文,后列著作。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2、论文和著作分别按刊发时间先后排列。论文须注明刊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物级别,如SCI 、CSSCL 、核心期刊等。 M ——专著、G ——汇编 C ——会议录、D ——学位论文 N ——报纸文章、J ——期刊文章 R ——研究报告、S ——标准 P ——专利、DB ——数据库、 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用“Z ”标识 [1]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 PIGGOT T M. The cataloguer’s way through AACR2: for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1990. [3] 张志祥. 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 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4]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图书馆学通讯[J]. 1957(1)-1990(4). 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 九、附录 1、附录一般作为学位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主要包括,供读者阅读的、不宜放在正中的、过分冗长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量表、计算程序、统计推导等。 2、附录要有编号编于正文后,其页码与正文连续编排。 十、后记 后记一般为致谢。致谢是对在研究生培养与论文研究工作中给予自己帮助、指导以及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教师(导师)、管理人员和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个人。 十一、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新海 E-mail : [email protected]

专题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1、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 2、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1)哲学方法论 (2)系统科学方法论 (3)社会科学方法论 (4)研究方法和技术 3、教育研究的设计 (1)选题 (2)课题论证 (3)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5、行动研究法

三、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1)概率统计 (2)模糊数学 (3)灰色系统理论

四、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专题一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 私人话题 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 公共议题 济世助教 2010年教育硕士论文题目

1、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2、对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省视与期待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行动研究 4、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

5、小学数学“三维•四星级”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研究 6、小学生日常反思习惯的培养策略 7、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8、教师道德意识建设研究 9、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10、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研究 11、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

12、以学习卷为载体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3、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14、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5、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16、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

17、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0年高校教师论文题目

1、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2、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4、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途径研究 二、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三、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 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 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 学:面向人类:追寻意义 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 寻找差别 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第四,可行性论证 四、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 、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六、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1、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地研究

4、文献研究

(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1、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2、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 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

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 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 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 、C )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 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文献综述)。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10)成果形式。

专题二

系统科学及其在教育研究中应用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牛顿经典力学遇到的挑战:

(1)相对论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的最大时空界限: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C =30万公里/秒以及在以10亿光年为单位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2)量子力学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地最小时空界限:在接近普朗克常数的微观领域,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3)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进一步揭示了:即使在与人类尺度相当的宏观世界,凡涉及复杂系统,特别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生成演化问题,牛顿力学也不再适用。 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系统科学是20世纪物理学领域三次最大的革命。

“1900年世界是统计性的,1910年是相对论的,1930年是量子化的,而到1980年是非线性的”

线性科学——研究具有简单比例关系, 符合叠加原理对象的科学, 如牛顿力学 2、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彭加勒曾指出,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

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发展到17-18世纪的机械论——再发展到当代还原论

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发展到18-19世纪活力论——再发展到当代整体论和生成论

西方近代科学是机械论战胜有机论和神秘主义的

科学好比美杜拉的眼睛,在她的视野中,一切都被盯成了无生命的石头和机器。

系统科学的兴起却恰恰以批判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开路 。

3、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奠基。 (2)第二阶段——自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可以看作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非线性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到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形与混沌理论

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在过去,只有在人们了解到熵概念后,才能说他们受过科学教育。在将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分形,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科学文盲。

二、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 的意义 (一) 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和功能 1、系统

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要素

要素是组成系统最小的即不需要再细分的单元或成分。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 3、环境

环境是一个系统之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或存在的集合。 4、结构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组合关系的总体或集合。 5、功能

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揭示系统整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

(二)整体性原理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 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 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诸如科研管理结构、科研投资结构、科研人员结构等等,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研究的功能。

三、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的 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二)系统发展的前提——开放和远离平衡态 1、开放

普里高津认为:开放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个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就是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控制系统的参量达到新的临界,使系统发生突变的过程。

(1)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异因同果性。 (2)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系统的开放实际上应有两方面的含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第二、在系统开放过程中,有两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其一、外界信息输入的平权化; 其二、开放的程度 。 2、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密度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三)系统发展的起因——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的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所作的随机的、微小的偏离,或指系统局部范围内子系统之间随机形

成的偏离系统整体状态的那种运动。

涨落被放大期间要经历一个基核(序参量)的形成过程 。

系统的涨落来自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四)系统发展的动力——竞争和协同 1、竞争

所谓竞争,就是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 2、协同

哈肯认为:系统中子系统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各子系统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独立运动;另一种表现为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集体运动。 (五)系统发展的途径——渐变和突变

辩证法认为,渐变与突变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突发性原因导致突发性结果是一种平庸情况,渐变的原因导致突发性的结果是一种非平庸性情况,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科学诱惑力。(六)系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 四、复杂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从还原性思维转向整体性思维 (二)从线性思维过渡到非线性思维 (三)从实体性思维演进到关系思维 (四)从静态思维走向过程思维

(五)从二元对立思维走向多元共存思维

专题三 问卷法

一、问卷的意义和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一)问卷的意义

问卷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

行为和态度等。 (二)问卷的类型

依据填答或使用的方式的不同,问卷可分为: 1、自填问卷 2、访问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一)封面信 同志,你好!

这份问卷是由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我们请求参加答卷的教师能够如实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的是很有价值的。请你按照每个问题的要求进行作答,您的积极参与对这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你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将严格地予以保密,您的姓名绝不会与研究结果连在一起。 在封面信中,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1、调查的主办单位和个人的身份。 2、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3、调查的目的。 4、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二)指导语

指导语有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两种。 1、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

2、卷中指导语一般是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 (三)问题和答案

1、问题的形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2、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事实的、态度的、个人背景资料三大类。

(四)其他资料 三、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1、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 2、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二)保证问卷的贴切性 1、研究目的的妥切性 2、问题对于调查目标的妥切性 3、问题对调查对象的妥切性

(2)烟尘 □ □ 8 、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 □ □ □ □ □ □ □ □ □

所谓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在什么范 例、这个城市属于哪种类型? (一)问题的数目 (二)问题的顺序

(3)污水 □ □ 围和对什么方面而言。 (4)垃圾 □ □ 六、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1、主观障碍(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

2、客观障碍(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四、问题的形式和答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用于那些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 )

例、您的实足年龄:--------岁。

2、是否式(答案只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例、您是否打算调动工作?是 否

3、多项选择式(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选择其一 )

例、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3)高中(4)大专以上 4、矩阵式(询问若干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

例、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不严重 不知道

(1)噪音 □ □□ □ □

5、表格式(表格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将上例变成表格式)

例、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二) 答案的设计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穷尽性是指所列出的答案包括所有的回答,不能使有的回答者无答案可选。

互斥性是指所列的答案相互之间不能重叠或相互包含,不能使有的回答者可以选多于一个的答案。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五、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2、问题要尽量简短 3、避免双重含义问题 例、您的父母是工人吗?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 例、您不抽烟,是吗?

例、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您的看法如何?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例、您是否赞成不进行改革? 6、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例、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的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七、相倚问题

例、您是个体经营者吗?

(1)是 请问,您从事个体经营有-- 年了?

一般情况 下 您每天工作---小时? (2)否

例、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1)是的

(2)不是的。 请跳过问题3------问题7,直接从问题8开始回答 八、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 家庭教育方式调查 第一步、确定有哪些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型、溺爱型、权威型、放任型 第二步、确定从哪些方面可以区分某个家庭属何种家 教方式

1、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2、家庭怎样对待孩子

3、家长对孩子优缺点的了解程度

4、是否给与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活动机会 5、对孩子该不该做事的态度 6、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第三步、思考如何得出家庭在这六方面的不同表现 (二)问卷的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

首先,研究者要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式访问; 其次,通过访谈去发现有含糊性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再次,通过访谈把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多项选择的封闭式问题。 2、设计问卷初稿

第一,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测变量的逻辑结构,列出问卷内容;

第二,将探索性工作中得到的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第三,安排并调整好卡片的结构和顺序;

第四,最后将满意的结果抄在纸上,并附上上封面信等有关内容,形成问卷初稿。 3、试用和修改

对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检查: (1)回收率 (2)有效回收率

(3)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 (4)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专题四 课程实施程度调查问卷编制

一、课程实施程度的内涵

富兰和庞弗雷德认为,“课程实施程度”是指某新课程的实际使用与原本计划使用互相符合的程度。

Scheirer and Rezmovic 则认为,“实施程度”是在某一时刻已发生改变的程度,而改变方向是朝着完全和恰当地使用某新课程。

二、课程实施程度的指标

1、富兰认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都至少有三个要素或方面:

(1)使用新的或修订后的材料的可能性; (2)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3)改变信念的可能性。

2、史巴克把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变革分为教学资源变革、教学策略或活动变革和教师信念的变革等类似的三个层次,并认为只有三个层次都发生显着性变化,该变革才是“真正的变革”(real change),否则就只是一种“表层变革”。 4、富兰和庞弗雷德进一步指出,任何课程的实施,教师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变化): (1)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 (2)组织结构;

(3)角色关系和行为之转变; (4)知识及理解; (5)价值内化。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师生关系中,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

(2)在课程运作中,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3)在工作方式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4)在职业发展中,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5)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行为应该从过去的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世界;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等不足中走出来。 (6)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等目标。建立理解宽容、真诚真实、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相互期待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新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指标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指标为: 第一、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教什么——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是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学习材料以新课

程标准为依据;

第二、组织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教师之间的协作,诸如教师共同设计新课程、校本课程、共同备课、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其二,学习活动,诸如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的学生小组活动。

第三、角色关系或行为的转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师角色,是传授知识或是启导学生;其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建构知识;其三,教师的行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组织课程、教学材料的方法,评估方法、教学媒体的采用等。

第四、知识及理解:教师对新课程宗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活动、新的师生角色的认识和应用情况等。 第五、价值内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认同,教学行为及教学信念有无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问卷

专题五 教育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进行如下操作:

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进行测试(即前测); 2、引入自变量(X ),让它发挥作用和影响; 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二、实验法的含义和特征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无关因素,主动地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有如下特征:

第一、实验法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第二、实验法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研究的方法;

第三,实验法是用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 第四,实验法要求有验证,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地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三、教育实验的种类

(一)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前实验(Pre---experiment) 准实验(Quasi---experiment) 真实验(True---experiment) (二)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 (三)单科单项试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四)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五)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四、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分解 (一)实验变量的分类

实验变量是指一个与实验有关的因素和条件如果变成了可测量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之为实验变量 。 实验变量分为三大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假定原因变量,是有实验者主动操纵的变量。

2、因变量是指被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

3、无关变量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变动而对实验结果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二) 实验自变量的确定

实验自变量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数量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两种。他们都下列特点: 1、可变性

2、确定性 3、操作性

实验自变量的确定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实验自变量的数目

第二、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 第三、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化 (三)实验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

实验因变量的指标应具有下面的特点:

1、因变量的变化发生与自变量之后或与自变量同时发生 2、具有可观测性 3、与实验自变量的相关性

实验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依据实验目的,寻找因变量。 第二、分解因变量,寻找具体指标 第三、确立具体指标的观测方法 五、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为了便于介绍,首先对几个概念加以界定 实验因素 非实验因素 实验因素的水平 实验处理 被试 实验效果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所谓单因素实验,就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实验因素(自变量)与实验效果(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完全随机化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R : S1 —R — X1 O1 O6 R : S2 —R — X2 O2 R : S3 —R — X3 O3 R : Sn —R — Xn On 2、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有以下步骤:

第一,以实验的“特质”为标准,把实验对象分 第一,前测必须测出实验所研究的特质 第二,前测要尽量采用标准化测验 第三,测验人员要尽量避免一切偏向的发生 第四,妥善安排测验的坐次,防止被试作弊 (二)实验分组 例如、某一学校要进行三种教学方法(X1 X2 为N 个区组;

X3)的实验,首先将150名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三个班(S1 S2 S3),其次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决定哪个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抽样结果是S1是采用X2 , S2采用X1 , S3采用X3 ,则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R — X2 O1 R S2—R — X1 O2 R S3—R — X3 O3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在两个实验组中,一个组施加实验因素,作为实验组。一个组保持原来状态,作为控制组,则其模式为: R S1 X O1

R S2 — O2 (2)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为了防止或避免随机分组的两组不相等。可在实验前进行前测,则其实验设计模式为:

R S1 O1 X O2 R S2 O3 — O4

这种设计也称为典型的或传统的实验设计。 (3)所罗门四组设计

把上述两种设计模式合并,即为索罗门四组设计,模式如下:

R O1 X O2 R O3 — O4 R X O5

R — 第二,把每个区组内的实验对象分为H 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实验对象的数目是实验处理数的倍数。

第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哪个小区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第四,把接受同一实验处理的小区的实验对象组成一个实验组

例、150名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方法实验三种教学方法(X1、X2、X3),如何设计?

首先,我们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极差的5个区组,每个区组中有30名学生;

其次,把30名学生分为三个小区,每个小区10人 再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决定每个小区接受何种 教学方法的实验。

最后,把接受同一教学方法实验的学生编为一个班进行实验。 六、教育实验的实施

(一)前测

前测在教育实验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可以使实验者了解被试在实验之前某些特质的水平;

其二,可以利用前测抽取被试; 其三,可以利用前测进行分组;

其四,有了前测,可以求出实验因素作用于被试所引起的变化量。

在进行前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随机化分组

所谓随机化分组就是利用随机过程把被试分成几个相等的组。

随机化分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抽签法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采用随机化分组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随机化分组只有在被试人数数量足够大时才能应用;

其二、利用随机化分组必须保证真正的随机。 2、测量分组

测量分组就是实验者利用被试的前测成绩,把被试分成若干等组的一种分组方法 测量分组一般分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对被试进行前测。

第二步,按照前测成绩,把被试排列成一定的顺序。 第三步,根据被试排列顺序的位置,把被试分成若干相等的组。

第四步,检验所分各组是否相等。 如果要把被试分成两个组,其模式为:

S1 1、 4、 5、 8、 9、„、 ; S2 2、 3、 6、 7、 10、„、; 3、匹配分组

匹配分组是实验者及其助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全体实验对象一一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将几个情况基本相同的被试分别分配到不同的被试组中

(三)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

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就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来操纵实验因素,有效地消除、均衡和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

1、教育实验情境控制的对象 (1)随机性非实验因素

随机性非实验因素,其随机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是随机出现的,毫无规律性;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发生作用的性质是随机的 。

(2)恒定性非实验因素

恒定性非实验因素,其恒定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这类非实验因素一旦发生作用,则至始至终影响着实验,除非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是指这类非实验因素对实验影响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2、控制教育实验情境的基本方法

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由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消除法

消除法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措施,避免非实验因素的发生,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方法。 (2)均衡法

均衡法就是在实验中使某一个或几个非实验因素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产生相同的影响。 (3)测量减除法

把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影响测量出来,在计算实验因素的效果时,将其扣除。

3、几种常见的非实验因素及其控制 ( 1)实验者的偏向 ( 2)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对实验组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称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控制组产生消极的影响—

—格莱姆效应。

(3)被试态度的变化

在实验班产生积极效应——“霍桑效应”;在控制班产生积极效应——“约翰、亨利效应”。 ( 4)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 ( 5)被试学习时间的差异 (6)迁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教育实验的记录和后测 1、教育实验的记录 2、教育实验后测

七、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1、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

2、改进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验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八、实验法的局限性

1、一般而言,实验研究适合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作用,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的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条件限制。

4、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样本代表的总体范围以及实验特定情境与教育自然情境的差异程度的限制。

专题六 学位论文的撰写

第一部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2、实施调查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一)中职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 (二)管理模式落后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偏差太大

(四)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四、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的建设

(一)和谐班级建设的原则 (二)建设和谐班级的措施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一、绪 论

1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意义

二、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知识素养缺失

(二)教师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教师文化的核心 (三)教师行为交往失范

三、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农村教师文化政策方面的 (二)学校层面:教师管理制度落后 (三)教师个人:专业意识淡薄

(四)农村社区:传统落后文化对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制约

四、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三)历史上的有效教学理论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问卷调查:学生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教师的访谈 (三)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素分析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要求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师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及其撰写

一般说来,研究生开题报告应该有十部分组成:论文封面、学位论文原创性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目录、绪论、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一、论文封面

1.封面包括的内容有学校代码、学号、论文题目、专业方向、研究方向、年级、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及职称、完成日期、论文主题词。

2.论文题名应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简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3、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做补充或限定说明。

4、论文题名下面应有用英文撰写题名 二、学位论文原创性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三、中英文摘要

1.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做到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与论文同等量的必要信息,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引用。

2、摘要应说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使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等。

3.中文摘要一般为10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为中文摘要的翻译,所表述的内容与中文摘要一致。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

4、摘要中不用图、表、结构式公式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与术语。

四、关键词

1、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为3—8个。

2、关键词字体加粗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按涉及的内容、从大到小排列。

3、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加标点,应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英文关键词、摘要内容应与本论文的中文关键词、摘要内容相对应。

五、目录

1、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论文目录起始范围从正文章节、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2、目录与中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前置部分,应单独编排页码。应按论文组成部分的顺序列出标题。

六、绪论(或序言、引言、前言) 1、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

2、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内容

3、论文研究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4、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或文献综述) 5、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七、论文正文

1.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由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理论假设、研究工具等)与实施、数据资料、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论证、结论等部分构成。

2、总体要求是:观点明确,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

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计算推导结果无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2—3万字。

3.论文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组成部分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如不能导出结论或无结论应进行必要的讨论。论文要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或不足),并提出建议或展望或尚待解决的问题。

4.论文中如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观点、方法、数据或成果等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严禁抄袭剽窃。

5.论文中直接引用的资料采用页下注;参考而没有直接引用的资料和直接引用的资料一并作为参考文献放到文章后面。

6.论文中的图,包括曲线图、示意图、流程图、图版等。图应编排序号,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放图下,必要时可用图例说明,横排于图题下方。

6.论文中表表格

第一,表格应有编排序号。

第二,每一表表格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格序号置于表上。

第三,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7.论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均应编排序号。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的最右边。

八、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著录一定的逻辑顺序编码。可以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也可以按作者姓名的拼音顺序编排。

2、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格式

A .参考文献是期刊,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B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1、作者在学业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排在后记之3.论文参考文献类型 后,另起一页;先列论文,后列著作。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2、论文和著作分别按刊发时间先后排列。论文须注明刊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物级别,如SCI 、CSSCL 、核心期刊等。 M ——专著、G ——汇编 C ——会议录、D ——学位论文 N ——报纸文章、J ——期刊文章 R ——研究报告、S ——标准 P ——专利、DB ——数据库、 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用“Z ”标识 [1]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 PIGGOT T M. The cataloguer’s way through AACR2: for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1990. [3] 张志祥. 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 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4]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图书馆学通讯[J]. 1957(1)-1990(4). 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 九、附录 1、附录一般作为学位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主要包括,供读者阅读的、不宜放在正中的、过分冗长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量表、计算程序、统计推导等。 2、附录要有编号编于正文后,其页码与正文连续编排。 十、后记 后记一般为致谢。致谢是对在研究生培养与论文研究工作中给予自己帮助、指导以及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教师(导师)、管理人员和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个人。 十一、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内容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 1-1本套资料没有真题注:若考前收集到最新考研真题,我们将免费邮件发送给购买资料的考生,若考生自己购买到的话,本店以市场价格报销购买真题的费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2014年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包含专业课复习计划和 ...

  • 新GRE写作复习计划
  • 智 课 网 G R E 备 考 资 料 新GRE写作复习计划 考生一直对新GRE考试感到茫然,对新GRE写作更是,那么怎样来更好的复习新GRE写作呢?下面的文章就为考生讲到了复习计划. 具体的规划: 目标1:系统地了解GRE写作的考试要求和应试技巧 时限:4周左右 1.首先,词汇是要坚持背的,红宝书 ...

  • 课题研究成果名称(如
  • 课题研究成果名称(如"日本右翼思潮的根源") 华南师大附中 高一( )班 张三 2005年10月 指导老师:廖耀良 (补充说明:页眉可点击菜单"视图"找:小论文题目可以用黑体字加粗:此处空两行:页面要求:统一用16开纸,即19.5×27CM,页边距可减小至2. ...

  • 读书笔记的格式
  • (一)提纲的含义   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   提纲使用于汇报工作、传达会议精神和讲话发言。因为有些情况、材料很繁杂,又很具体,而且本人对它也特别熟悉,这些具体材料都装在脑海里,用不着一一写出来,只需把纲目列出,就 ...

  •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面试专业课提纲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  所属学科: 阅读次数:818 发布时间:2012-08-16 收藏本文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进入冲刺阶段倒计时,这些日子,你调整 ...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电大期末考试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2011-12-19 09:15:11 来源:电大成教处 审核: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终结性考试题型分析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 考题类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论文分析及写作等,前面两类题目为知识型或称客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生 ...

  • 大学基础英语写作时的列提纲方法
  • 大学基础英语写作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英语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有所突破,大家就不得不在很多的方面加以努力了.而下面的文章中就已经给出了一些描述,请看下文. 大学基础英语写作时的列提纲方法的确有很多,面对不同的文章题材,自己也要采用不同的列提纲方式,比如记叙文的提纲要注重开头结尾,议论文的提纲要注重 ...

  • 采访提纲范文
  • <07年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2.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作用 3.了解哪些人参加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为什么参加? 4.参加考试者复习的情况. 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采 ...

  • 如何列作文提纲
  • 什么是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 "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 ...

  • 考研电路.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提纲
  • 电路.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提纲 一. 总体要求 "电路.信号与系统"由"电路"(75分)和"信号与系统"(75分)两部分组成. "电路"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路分析.求解.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