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总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

一.概述

1.本工程主体结构为多层建筑(地上5层,地下1层),房屋高度22.87米。

结构设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温度伸缩兼防震

本工程设有8条温度伸缩兼防震缝,将结构平面分成4个抗震单元,缝宽100mm。

2.本工程的设计与控制等级

(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4)建筑耐火等级:地面以上部分为一级,地下室为一级。

(5)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3.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要求:

(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应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根据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类,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场地。轴线6及轴线9框架柱及框架梁抗震等级取二级(详平面图中表示)。

(4)本工程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4.本工程设计±0.000米相当于黄海高程 3.600米。(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0.0289m)

二.设计依据

1.本工程设计执行下列我国现行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9)《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

(1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11)《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5)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2.本工程设计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

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XX大学科研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报告编号:KC[1**********]6)

3.本工程设计参照下列规程及图集: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2003

(2)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2)(含03年颁发的“勘误与调正”)及本院对03G101-1的变更与补充(详结施S-01-003A,004A

(3)《建筑结构常用节点图集》(苏G01-2003)

(4)《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苏 G02-2004)

(5)《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筏形基础)04G101-3

(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03G101-2

(7)《KP1型承重多孔砖及KM1型非承重空心砖砌体节点详图集》(苏J9201)

(8)《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ALC)砌块建筑构造图集》(苏J04-2002)

4.结构计算程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微机建筑结构CAD软件(2007年07月版)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墙元模型)SATWE 钢筋砼框排架及连续梁结构计算及施工图绘制软件PK

5.根据荷载规范和业主的要求,本工程设计考虑如下使用荷载:

基本风压:0.45kN/ m2,基本雪压:0.4kN/ m2

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风载体型系数:1.3。

三.地基基础工程

1.本工程采用桩基。桩基设计依据(1)上述第二.2条,所提供的试桩报告。

2.本工程基础采用静压法沉桩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9) 粉土号土为桩端持力层,桩断

面为500mm,桩长为24~35_米,桩具体型号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图集号为苏 G03-2002)中PHC-500(100)AB-C80-XX。桩顶标高为设计标高-6.550米

(相当于黄海-2.950米),桩尖进入持力层(9)号粉土约为1.5米。

3.本工程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600~1800kN。共计1115根桩。

4.沉桩施工前应编制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顺序,以确保顺利施工。如施工中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处理。

5.施工中应确保桩位准确、接桩标准、沉桩均匀连续,严格控制,不偏心偏位,沉桩顺序要有利于减少挤土效应。

6.桩基施工完毕,应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下道工序。本工程桩身质量检验20%,

其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验12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按JGJ106-2003第4章进行。在4.3.84条终止加载条件中加一条:当试桩荷载加至4200KN,而桩的受力变形性能仍然正常时,亦停止加载。 其中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验4根。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按

JGJ106-2003第5章进行。在5.3.3条终止加载条件中加一条:当试桩荷载加至1600KN,而桩的受力变形性能仍然正常时,亦停止加载。 请试桩单位提供有效桩长范围(详)内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

7.所有工程桩均应锚入承台中50mm 100mm

8.桩顶纵筋在承台中的锚固要求:凿出桩顶纵筋可焊范围(单面焊10d,双面焊5d),用与主筋相同

直径之短筋与之焊接,并锚入承台中35d(d为竖向钢筋直径)。

9.管桩的连接详《苏G03-2002》图集P.47~49页。

10.地下室的设计说明及施工要求详见《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说明》。

11.严禁使用硫磺胶泥接桩。

四.钢筋混凝土工程

(一)钢筋工程

1.本工程采用钢筋:HPB235级热轧钢筋,fy=210N/mm2;HRB335级热轧钢筋,fy=300N/mm2; HRB400级热轧钢筋,fy=360N/ mm21。钢板、型钢:

Q235-B,Q345-B。

2.本工程采用焊条:HPB235级钢筋之间、HPB235级钢筋与Q235钢板或HRB335、HRB400级钢筋之间采用E43系列焊条;HRB335级钢筋之间、HRB400级钢筋之间、HRB335级钢筋或HRB400级钢筋与Q345钢板之间采用E50系列焊条。

3.钢筋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4.本工程所有构件内受力钢筋直径接头形式除《平法变更及补充表》明确的构件纵筋所要求的钢筋接头形式外,其余钢筋直径凡大于等于22mm的钢筋均应采用等强对接焊或机械连接(一般情况下,接头的等级为Ⅱ级,当设计有特殊需要或接头百分率大于50%时,接头的等级为Ⅰ级),其余的可采用搭接接头。钢筋焊接接头的类型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的要求。采用非焊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l1e连接率及接头间隔限制详03G101-1图集。

5.楼面、屋面双向板的底筋,短向跨筋放在下面,长跨筋放在短跨筋上面。主次梁交接处负筋关系:(从上至下):板面负筋,次梁箍筋,次梁负筋,主梁箍筋,主梁负筋。现浇楼板内钢筋锚固和板内电线管钢筋补强按苏G01-2003P.16执行。

6.施工时应有可靠措施保证支座(尤其是阳台、雨蓬、檐口等悬挑板)

负筋位置的准确,严禁踩踏下沉。现浇楼板与外墙转角处必须另加上下层平行角钢筋,如图4.5所示。

7.箍筋和拉结钢筋

(1)按抗震构造要求,本工程梁柱箍筋末端一律采用135%%d弯钩,弯钩直线段长度大于或等于箍筋直径的10倍及75mm中较大值。详见03G101-1图集P35。

(2)楼板厚度140

ɸ8@1000x1000(140

(3)本工程钢筋砼墙内钢筋均为双层配置,当墙详图中未加注明时,在双层钢筋网间按双向梅花形设置ɸ 8@600x600拉结筋。

8.洞口钢筋

(1) 本工程楼、屋面现浇板上开洞或预埋套管,当圆孔直径或预埋套管直径 d≤300以及矩形孔边长b≤300时,受力钢筋应绕过孔边,不另加补强钢筋。300

(2) 混凝土墙上预埋套管,当直径d≤200mm且套管之间的净距≥200mm时,受力钢筋应绕过孔边,不另加补强钢筋。

(3) 当混凝土墙上开洞尺寸≤800mm或设备预埋套管直径200mm

(4) 混凝土墙水平及竖向钢筋遇洞口时,当洞口周边有暗柱或暗梁时,暗柱处按03G101-1第47页施工,暗柱暗梁钢筋按各分项详图施工;当

洞口周边无暗柱或暗梁时,按图4.3施工。

9.当次梁截面高于主梁截面时,其构造按苏G01-2003中P.11执行。

10.悬挑阳台板及悬挑檐口板应按下列情况配置附加加强钢筋:

(1)当悬挑板位于阳角时,在转角板的平行于板角对角线配置上部加强钢筋;在转角板的垂直于板角对角线配置下部加强钢筋。配置宽度取悬挑长度 L,其加强钢筋的直径及间距与板内相应的受力钢筋相同(见图4.4

(一))。

(2)当悬挑板位于阴角时,应在垂直于板角对角线的转角板处配置加强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为100mm,且不少于4根(见图4.4(二))。

(3)当悬挑板悬挑长度大于1500mm时,应配置0.2bh(双向)且不小于ɸ 8@200(双向)板底构造筋。

11钢筋的代换原则

(1)在工地现场要用强度较高的钢筋代换强度较低的钢筋时,必须征得设计人的同意。

(2)两种钢筋的延伸率相同、可焊性相近。

(3)梁、板中的受力钢筋按等强度代换,且代换后的最小配筋率对楼面板构件不小于0.2%,/min

对楼面梁构件不小于0.25%,/min对屋面构件代换后也应满足各种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4)当用强度较高的钢筋代换强度较低的钢筋后,应按代换后的钢筋所需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施工。

(二) 混凝土工程

1.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5;基础,地下室柱,墙及顶板C40;其它部位C30.

2.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一律按'平法'03G101-1P.33'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表'(包括‘注’)采用,其中:

3.梁、板除详图注明外,应按施工规范起拱。对于大跨度及悬臂构件、悬吊构件,支模应经严密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安全,并应在达到100%立方体强度后方可拆模。

4.后浇带:

(1)本工程在楼、屋面所留后浇带的功能为:(a)减少砼收缩应力,(b)调节沉降

(2)当后浇带的功能为(a)时,后浇带必须在该层砼浇筑之后60天浇筑;当后浇带的功能是(a+b)时,后浇带必须在两侧较高的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在间隔时期内应保持该部位的清洁。

(3)后浇带浇筑前砼表面要凿毛、清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加以接浆(高标号水泥砂浆),并用高一级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砼浇筑,浇筑完成后应加强养护。

(4)后浇带范围内钢筋不断,并按《建筑结构常用节点图集》(苏G01-2003)要求加强,其中梁中加强钢筋直径上调一档。

5.当柱、剪力墙砼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砼强度等级时,施工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梁柱(墙)节点砼强度等级同柱、剪力墙砼强度等级。

6 .本工程由于纵向长度约86米,横向长度约170米,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不设缝长度,故本工程中采用如下措施:

1)设置膨胀后浇带,膨胀剂掺入量为 12%~14%,膨胀率为4~6X10 。

2)混凝土采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掺量暂定为0.90Kg/m (0.1%)。具体要求详见《纤维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中第 16节规定。最终掺入类型及掺入量按有关规范选择并经设计院确认后施工;

3)混凝土内掺入少量膨胀剂,掺入量暂定为6~10%,膨胀率为2~3X10-4 。 最终掺入类型及掺入量按有关规范选择并经设计确认后施工。

五.砌体(填充墙)工程

1.本工程填充墙:地下室内的,采用MU10机制标准砖,砂浆M10水泥砂浆。

±0.000m以上外墙采用MU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砂浆M5混合砂浆。 内墙采用MU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砂浆M5混合砂浆。不应该在上部结构的内填充墙中使用粘土制品。

2.涉及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造柱的拉结,墙顶与现浇梁底的拉接,均按《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苏G02-2004)和与填充墙材料相匹配的构造图集中各节点详图施工。

3.本工程所有砌筑于楼面现浇板上的隔断墙下(轻质隔断除外)均应在现浇板底部另加2ɸ14钢筋,该钢筋应锚固于两端梁或柱内500mm。

4.过梁设置要求:凡门窗洞顶未遇钢筋混凝土梁时需均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砖砌体过梁宽同墙体宽度,高度及配筋等均按图5.1要求施工。当过梁的一端或两端为砼柱时,过梁改为现浇,并在砼柱中过梁位置预留钢筋,遇柱边%%146300小墙肢时,按苏G01-2003图集第26页构造执行。对其它类型的填充墙,按相应构造图集执行。

5.钢筋混凝土构造柱GZ位置见平面。当未标构造柱编号与配筋时,构造柱厚度同墙厚,宽度为250,配筋4ɸ12,ɸ1306@100/200。构造柱必须先砌墙,成马牙槎状,后浇柱。所有构造柱GZx柱与填充墙拉结详苏G01-2003图集,GZx柱底部、顶部构造详图5.2~图5.3。当钢筋没有预留时,柱顶筋用结构胶植筋法植入梁内10d(不小于150mm),柱底筋如用植筋,长度20d。

6.当填充墙高度超过4m时,设置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详苏G01-2003第21页。

7.吊梁、吊柱构造详苏G01-2003中第25页。

六.其它

1.本工程钢筋混凝土梁、柱、剪力墙结构详图均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的规定表达。施工时应结合图集要求、本说明中相关内容及

S-01-003A,004A。

施工规定综合执行。施工前施工单位须对(03G101-1)图集和本施工图纸对照研读,并由设计单位向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务必对(03G101-1)图集及本施工图全面领会后,方能施工。

2.防雷接地措施,应根据电气图纸所规定的位置和要求,利用柱内钢筋加以焊接。具体做法按电施图纸。

3.混凝土现浇构件中的所有预埋件、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均应事先预埋,严禁后凿。本套结构图纸中未表示出的洞口均应按建筑施工图、设备施工图预留,并按图4.2孔边加筋。

4.有关构造柱(GZx)等构件的设置和节点详图,以各平面模板图列出为准。

5.有关电梯井门洞尺寸,自动扶梯尺寸及牛腿大样及其它孔洞等,均以最后业主所定的电梯厂提供的正式资料为准。当与设计详图不符合时,应通知原设计作相应修改。修改以不影响结构承载力为原则。所有孔洞均应预先留设,严禁后凿。所有电梯顶的吊钩均采用未经冷加工过后的HPB235级热轧钢筋,当详图中钢筋型号与本规定不符时,按本规定执行。

6.本工程设备管道仅较小的管线(d≤159)允许穿梁,其平面位置详见各层结构平面模板图,其竖向位置及套管边补强钢筋构造统一按图6.1要求施工。严禁并管穿梁。

7.本套结构施工图中所注标高均为结构面标高。

8.各分项工程说明中未及部分,均应严格按照一切有关的设计施工规范、规程的规定执行。

9.为保证本工程质量,施工中应严格遵循地基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等与本工程有关的所有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规程。

10.本工程所采用的各标准图集在选用详图时,凡涉及抗震烈度等级、钢

筋混凝土等材料及其他有关选用条件时,应对照本说明各条文要求选用。

11.本套图纸必须在施工图审查后方可使用。

12.本工程施工须在图纸会审之后进行,施工中有关图纸及设计方面技术问题及时与设计人联系处理。

13.有关钢结构设计说明另详。

14.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5.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当图中未详注时,应在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m~20m的轴线上可观测到的墙、柱上设置。

(2)观测点埋置构造见图6.2。

(3)参照高程之水准点:不少于两个,设置在距建筑物30m~80m稳定、可靠的土层内或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上。

(4)观测要求:观测点稳固后即开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工.完工当年每3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6个月一次,第三年起每年一次直到稳定。

(5)施工中途停顿,应在停工前与复工前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3个月测一次。

(6)观测点平面定位详见结施 S-01-201A。

(7)未详之处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5 沉降观测”章节。

结构设计总说明

一.概述

1.本工程主体结构为多层建筑(地上5层,地下1层),房屋高度22.87米。

结构设计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温度伸缩兼防震

本工程设有8条温度伸缩兼防震缝,将结构平面分成4个抗震单元,缝宽100mm。

2.本工程的设计与控制等级

(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4)建筑耐火等级:地面以上部分为一级,地下室为一级。

(5)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3.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要求:

(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对应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根据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类,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场地。轴线6及轴线9框架柱及框架梁抗震等级取二级(详平面图中表示)。

(4)本工程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4.本工程设计±0.000米相当于黄海高程 3.600米。(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0.0289m)

二.设计依据

1.本工程设计执行下列我国现行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9)《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

(1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11)《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5)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2.本工程设计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

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XX大学科研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报告编号:KC[1**********]6)

3.本工程设计参照下列规程及图集: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2003

(2)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2)(含03年颁发的“勘误与调正”)及本院对03G101-1的变更与补充(详结施S-01-003A,004A

(3)《建筑结构常用节点图集》(苏G01-2003)

(4)《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苏 G02-2004)

(5)《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筏形基础)04G101-3

(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03G101-2

(7)《KP1型承重多孔砖及KM1型非承重空心砖砌体节点详图集》(苏J9201)

(8)《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ALC)砌块建筑构造图集》(苏J04-2002)

4.结构计算程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微机建筑结构CAD软件(2007年07月版)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墙元模型)SATWE 钢筋砼框排架及连续梁结构计算及施工图绘制软件PK

5.根据荷载规范和业主的要求,本工程设计考虑如下使用荷载:

基本风压:0.45kN/ m2,基本雪压:0.4kN/ m2

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风载体型系数:1.3。

三.地基基础工程

1.本工程采用桩基。桩基设计依据(1)上述第二.2条,所提供的试桩报告。

2.本工程基础采用静压法沉桩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9) 粉土号土为桩端持力层,桩断

面为500mm,桩长为24~35_米,桩具体型号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图集号为苏 G03-2002)中PHC-500(100)AB-C80-XX。桩顶标高为设计标高-6.550米

(相当于黄海-2.950米),桩尖进入持力层(9)号粉土约为1.5米。

3.本工程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600~1800kN。共计1115根桩。

4.沉桩施工前应编制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顺序,以确保顺利施工。如施工中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处理。

5.施工中应确保桩位准确、接桩标准、沉桩均匀连续,严格控制,不偏心偏位,沉桩顺序要有利于减少挤土效应。

6.桩基施工完毕,应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下道工序。本工程桩身质量检验20%,

其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验12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按JGJ106-2003第4章进行。在4.3.84条终止加载条件中加一条:当试桩荷载加至4200KN,而桩的受力变形性能仍然正常时,亦停止加载。 其中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验4根。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按

JGJ106-2003第5章进行。在5.3.3条终止加载条件中加一条:当试桩荷载加至1600KN,而桩的受力变形性能仍然正常时,亦停止加载。 请试桩单位提供有效桩长范围(详)内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

7.所有工程桩均应锚入承台中50mm 100mm

8.桩顶纵筋在承台中的锚固要求:凿出桩顶纵筋可焊范围(单面焊10d,双面焊5d),用与主筋相同

直径之短筋与之焊接,并锚入承台中35d(d为竖向钢筋直径)。

9.管桩的连接详《苏G03-2002》图集P.47~49页。

10.地下室的设计说明及施工要求详见《地下室工程结构设计说明》。

11.严禁使用硫磺胶泥接桩。

四.钢筋混凝土工程

(一)钢筋工程

1.本工程采用钢筋:HPB235级热轧钢筋,fy=210N/mm2;HRB335级热轧钢筋,fy=300N/mm2; HRB400级热轧钢筋,fy=360N/ mm21。钢板、型钢:

Q235-B,Q345-B。

2.本工程采用焊条:HPB235级钢筋之间、HPB235级钢筋与Q235钢板或HRB335、HRB400级钢筋之间采用E43系列焊条;HRB335级钢筋之间、HRB400级钢筋之间、HRB335级钢筋或HRB400级钢筋与Q345钢板之间采用E50系列焊条。

3.钢筋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4.本工程所有构件内受力钢筋直径接头形式除《平法变更及补充表》明确的构件纵筋所要求的钢筋接头形式外,其余钢筋直径凡大于等于22mm的钢筋均应采用等强对接焊或机械连接(一般情况下,接头的等级为Ⅱ级,当设计有特殊需要或接头百分率大于50%时,接头的等级为Ⅰ级),其余的可采用搭接接头。钢筋焊接接头的类型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的要求。采用非焊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l1e连接率及接头间隔限制详03G101-1图集。

5.楼面、屋面双向板的底筋,短向跨筋放在下面,长跨筋放在短跨筋上面。主次梁交接处负筋关系:(从上至下):板面负筋,次梁箍筋,次梁负筋,主梁箍筋,主梁负筋。现浇楼板内钢筋锚固和板内电线管钢筋补强按苏G01-2003P.16执行。

6.施工时应有可靠措施保证支座(尤其是阳台、雨蓬、檐口等悬挑板)

负筋位置的准确,严禁踩踏下沉。现浇楼板与外墙转角处必须另加上下层平行角钢筋,如图4.5所示。

7.箍筋和拉结钢筋

(1)按抗震构造要求,本工程梁柱箍筋末端一律采用135%%d弯钩,弯钩直线段长度大于或等于箍筋直径的10倍及75mm中较大值。详见03G101-1图集P35。

(2)楼板厚度140

ɸ8@1000x1000(140

(3)本工程钢筋砼墙内钢筋均为双层配置,当墙详图中未加注明时,在双层钢筋网间按双向梅花形设置ɸ 8@600x600拉结筋。

8.洞口钢筋

(1) 本工程楼、屋面现浇板上开洞或预埋套管,当圆孔直径或预埋套管直径 d≤300以及矩形孔边长b≤300时,受力钢筋应绕过孔边,不另加补强钢筋。300

(2) 混凝土墙上预埋套管,当直径d≤200mm且套管之间的净距≥200mm时,受力钢筋应绕过孔边,不另加补强钢筋。

(3) 当混凝土墙上开洞尺寸≤800mm或设备预埋套管直径200mm

(4) 混凝土墙水平及竖向钢筋遇洞口时,当洞口周边有暗柱或暗梁时,暗柱处按03G101-1第47页施工,暗柱暗梁钢筋按各分项详图施工;当

洞口周边无暗柱或暗梁时,按图4.3施工。

9.当次梁截面高于主梁截面时,其构造按苏G01-2003中P.11执行。

10.悬挑阳台板及悬挑檐口板应按下列情况配置附加加强钢筋:

(1)当悬挑板位于阳角时,在转角板的平行于板角对角线配置上部加强钢筋;在转角板的垂直于板角对角线配置下部加强钢筋。配置宽度取悬挑长度 L,其加强钢筋的直径及间距与板内相应的受力钢筋相同(见图4.4

(一))。

(2)当悬挑板位于阴角时,应在垂直于板角对角线的转角板处配置加强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为100mm,且不少于4根(见图4.4(二))。

(3)当悬挑板悬挑长度大于1500mm时,应配置0.2bh(双向)且不小于ɸ 8@200(双向)板底构造筋。

11钢筋的代换原则

(1)在工地现场要用强度较高的钢筋代换强度较低的钢筋时,必须征得设计人的同意。

(2)两种钢筋的延伸率相同、可焊性相近。

(3)梁、板中的受力钢筋按等强度代换,且代换后的最小配筋率对楼面板构件不小于0.2%,/min

对楼面梁构件不小于0.25%,/min对屋面构件代换后也应满足各种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4)当用强度较高的钢筋代换强度较低的钢筋后,应按代换后的钢筋所需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施工。

(二) 混凝土工程

1.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5;基础,地下室柱,墙及顶板C40;其它部位C30.

2.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一律按'平法'03G101-1P.33'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表'(包括‘注’)采用,其中:

3.梁、板除详图注明外,应按施工规范起拱。对于大跨度及悬臂构件、悬吊构件,支模应经严密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安全,并应在达到100%立方体强度后方可拆模。

4.后浇带:

(1)本工程在楼、屋面所留后浇带的功能为:(a)减少砼收缩应力,(b)调节沉降

(2)当后浇带的功能为(a)时,后浇带必须在该层砼浇筑之后60天浇筑;当后浇带的功能是(a+b)时,后浇带必须在两侧较高的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在间隔时期内应保持该部位的清洁。

(3)后浇带浇筑前砼表面要凿毛、清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加以接浆(高标号水泥砂浆),并用高一级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砼浇筑,浇筑完成后应加强养护。

(4)后浇带范围内钢筋不断,并按《建筑结构常用节点图集》(苏G01-2003)要求加强,其中梁中加强钢筋直径上调一档。

5.当柱、剪力墙砼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砼强度等级时,施工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梁柱(墙)节点砼强度等级同柱、剪力墙砼强度等级。

6 .本工程由于纵向长度约86米,横向长度约170米,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不设缝长度,故本工程中采用如下措施:

1)设置膨胀后浇带,膨胀剂掺入量为 12%~14%,膨胀率为4~6X10 。

2)混凝土采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掺量暂定为0.90Kg/m (0.1%)。具体要求详见《纤维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中第 16节规定。最终掺入类型及掺入量按有关规范选择并经设计院确认后施工;

3)混凝土内掺入少量膨胀剂,掺入量暂定为6~10%,膨胀率为2~3X10-4 。 最终掺入类型及掺入量按有关规范选择并经设计确认后施工。

五.砌体(填充墙)工程

1.本工程填充墙:地下室内的,采用MU10机制标准砖,砂浆M10水泥砂浆。

±0.000m以上外墙采用MU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砂浆M5混合砂浆。 内墙采用MU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砂浆M5混合砂浆。不应该在上部结构的内填充墙中使用粘土制品。

2.涉及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造柱的拉结,墙顶与现浇梁底的拉接,均按《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苏G02-2004)和与填充墙材料相匹配的构造图集中各节点详图施工。

3.本工程所有砌筑于楼面现浇板上的隔断墙下(轻质隔断除外)均应在现浇板底部另加2ɸ14钢筋,该钢筋应锚固于两端梁或柱内500mm。

4.过梁设置要求:凡门窗洞顶未遇钢筋混凝土梁时需均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砖砌体过梁宽同墙体宽度,高度及配筋等均按图5.1要求施工。当过梁的一端或两端为砼柱时,过梁改为现浇,并在砼柱中过梁位置预留钢筋,遇柱边%%146300小墙肢时,按苏G01-2003图集第26页构造执行。对其它类型的填充墙,按相应构造图集执行。

5.钢筋混凝土构造柱GZ位置见平面。当未标构造柱编号与配筋时,构造柱厚度同墙厚,宽度为250,配筋4ɸ12,ɸ1306@100/200。构造柱必须先砌墙,成马牙槎状,后浇柱。所有构造柱GZx柱与填充墙拉结详苏G01-2003图集,GZx柱底部、顶部构造详图5.2~图5.3。当钢筋没有预留时,柱顶筋用结构胶植筋法植入梁内10d(不小于150mm),柱底筋如用植筋,长度20d。

6.当填充墙高度超过4m时,设置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详苏G01-2003第21页。

7.吊梁、吊柱构造详苏G01-2003中第25页。

六.其它

1.本工程钢筋混凝土梁、柱、剪力墙结构详图均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的规定表达。施工时应结合图集要求、本说明中相关内容及

S-01-003A,004A。

施工规定综合执行。施工前施工单位须对(03G101-1)图集和本施工图纸对照研读,并由设计单位向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务必对(03G101-1)图集及本施工图全面领会后,方能施工。

2.防雷接地措施,应根据电气图纸所规定的位置和要求,利用柱内钢筋加以焊接。具体做法按电施图纸。

3.混凝土现浇构件中的所有预埋件、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均应事先预埋,严禁后凿。本套结构图纸中未表示出的洞口均应按建筑施工图、设备施工图预留,并按图4.2孔边加筋。

4.有关构造柱(GZx)等构件的设置和节点详图,以各平面模板图列出为准。

5.有关电梯井门洞尺寸,自动扶梯尺寸及牛腿大样及其它孔洞等,均以最后业主所定的电梯厂提供的正式资料为准。当与设计详图不符合时,应通知原设计作相应修改。修改以不影响结构承载力为原则。所有孔洞均应预先留设,严禁后凿。所有电梯顶的吊钩均采用未经冷加工过后的HPB235级热轧钢筋,当详图中钢筋型号与本规定不符时,按本规定执行。

6.本工程设备管道仅较小的管线(d≤159)允许穿梁,其平面位置详见各层结构平面模板图,其竖向位置及套管边补强钢筋构造统一按图6.1要求施工。严禁并管穿梁。

7.本套结构施工图中所注标高均为结构面标高。

8.各分项工程说明中未及部分,均应严格按照一切有关的设计施工规范、规程的规定执行。

9.为保证本工程质量,施工中应严格遵循地基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等与本工程有关的所有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规程。

10.本工程所采用的各标准图集在选用详图时,凡涉及抗震烈度等级、钢

筋混凝土等材料及其他有关选用条件时,应对照本说明各条文要求选用。

11.本套图纸必须在施工图审查后方可使用。

12.本工程施工须在图纸会审之后进行,施工中有关图纸及设计方面技术问题及时与设计人联系处理。

13.有关钢结构设计说明另详。

14.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5.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当图中未详注时,应在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m~20m的轴线上可观测到的墙、柱上设置。

(2)观测点埋置构造见图6.2。

(3)参照高程之水准点:不少于两个,设置在距建筑物30m~80m稳定、可靠的土层内或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上。

(4)观测要求:观测点稳固后即开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工.完工当年每3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6个月一次,第三年起每年一次直到稳定。

(5)施工中途停顿,应在停工前与复工前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3个月测一次。

(6)观测点平面定位详见结施 S-01-201A。

(7)未详之处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5 沉降观测”章节。


相关内容

  •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
  •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 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以下简称油气管道)及其辅助储存设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编制.油气管道起始点为:海上油气田输出的油气管道,以陆岸终端出站点为起点:进口油气管道,以进国境 ...

  • 关于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指导意见
  • 盐城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关于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说明 毕业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对其完成的具体毕业设计课题的说明性文件,是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份具体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能够反映该生查阅和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反映该生对专业研究方法.手段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能够完整地反映该生毕业设计期 ...

  • 详细设计说明书模板
  • 产品详细设计说明书 主要内容 第1章 1.1 1.2 1.3 1.4 第2章 2.1 2.2 2.3 第3章 3.1 3.2 第4章 4.1 4.2 4.3 第5章 5.1 5.2 第6章 6.1 6.2 引言 ............................................ ...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1. 设计依据 1.1 建设项目依据的批准文件和相关的合法证明文件 列出采矿许可证. 1.2 设计依据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列出设计依据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应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 ...

  •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1
  •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正以前所未有之势高速发展,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已经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目前,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的从业人员所学的专业尚不一致,国家有关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文件编制内容和技术规定还未有统一的明文规定. 为了适应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规范风景园 ...

  •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园林景观工程设计. 1.0.3 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阶段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必要时,可增 ...

  • 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浅说
  •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 ...

  • 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三. 1. ...

  • 民用建筑节能初步设计编制深度规定
  • 民用建筑节能初步设计编制深度规定 (讨论稿) 1 一般要求 1.1 节能初步设计文件应有以下内容: 1.1.1 初步设计说明书中,应有独立的节能设计篇章: 1.1.2 应有与设计图纸相一致的建筑节能模型和节能计算书: 1.1.3 相关的设计图纸: 2 设计依据 2.1 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规范.标准. ...

  • 产品概要设计说明书通用模版
  • XXX系统 概要设计说明书 作 者: 完成日期: 签 收 人: 签收日期: 版本所有:北京无限讯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本修改记录 目 录 1 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