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梅兰芳

撕破那纸枷锁——简评电影《梅兰芳》《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2008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一生。虽然在这个新片迭出,好戏不断的年代,这部电影算是比较久远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梅兰芳先生一样,虽然离这个时代很远,他还是人们心中的传奇和骄傲。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轴,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展现了他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丰富了全篇的情感,使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梅兰芳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更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涵盖。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梅兰芳》的剧情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历史上评价梅兰芳,赞扬梅兰芳的人太多,但是,本文将主要评价电影中的配角——以梅兰芳的大伯和十三燕为主,分析他们对梅兰芳人生的影响。

电影的开头是我认为全片中价值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梅兰芳大伯亮相的地方。开头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少年梅兰芳看大伯留给他的信。第二部分是大伯进宫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没有在太后的万寿节穿红色衣服而挨了打,还被戴上了纸枷锁。这两部分相互穿插,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当时伶人地位低下的现状。他很清楚,在梨园行,唱的再红,还是会让人瞧不起。这个开头奠定了全片的基调,用一种不直接的方式,却让人很直接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抽打在大伯身上的鞭子,也抽动了观众的心。这个开头是非常成功的。

大伯留给他的信,是全片的重要线索。而信的内容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之前内容的补充,但是每次都会出现信的第一句:“畹华吾侄,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大伯还在不在人世了。”这表达了一个伶人认清现实但又非常无奈的心情。信的每一次出现都很符合当时背景。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头,大伯挨了打,所以在信中表达了不想让梅兰芳继续唱戏的愿望。第二次出现是在梅兰芳赴美演出登台之前,他有些害怕输,但是大伯说:“那你就好好唱,那你就千忍万忍,带着你的纸枷锁,甭回头,一股劲儿地走到底吧!”而第三次

出现,是梅兰芳拒绝为日军出演而打了会令人发烧的针。在恍惚的镜头下,大伯的声音再次出现:“畹华,多大的繁华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等大伯明白了,已经晚了,大伯要你做个凡人,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虽然第二、三次的思想有些相悖,但这正体现了一个伶人矛盾的心情——想提升伶人地位却为现实所迫,想平安度日又逃脱不了现实的宿命。

大伯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少年梅兰芳叫着大伯,大伯回过身来应。一个声音清脆响亮,一个声音缓慢低沉;一个姿态灵活,一个行动缓慢;一个天真无知,一个无奈万分。正是现实造成了这样的差别,让人认清了纸枷锁的可怕之处恰恰就在它的质量的轻,戴着他的人,不用一点力气就能将它撕开,但是,没有人敢这么做。纸枷锁带给人的压迫要远远大于木枷锁铁枷锁带来的重力,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在那个时代下,无法冲破。因此大伯在信中既告诉他现实如此,又寄予了让梅兰芳冲破时代枷锁的愿望。了解了现实,梅兰芳才能本本分分地唱戏;接受了这样的寄予,梅兰芳才具有超越时代的见解。

另一位重要的配角是十三燕,他出现在全片的前半部分。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却反映出了谭鑫培的影子。在影片中,他是与梅家交情很深的伶人,梅兰芳叫他十三爷爷,非常尊敬且敬仰他。十三燕怀旧,保守,自恃甚高,维护着旧式戏曲残留的一点尊严,是戏子里没落的贵族。他暗地里改了《汾河湾》,大获成功,了了梅兰芳的心愿,却不愿意大刀阔斧地改戏,因为他知道,唱戏的本来地位就低,改戏是好,却会被人认为朝三暮四,伶人的处境更是不堪。他接受了戏楼老板让爷孙俩打对台的建议,但梅兰芳的新戏大受欢迎,最后一天必输无疑,他还是在被砸了场子的情况下唱完了整折的《定军山》。戏楼老板用言语羞辱他,他不在意。但是他无法容忍他最圣神的舞台被人吐了瓜子壳。他谨守着唱戏的本分,对待戏,一丝不苟。在他的心中,他是高贵的。他很可惜,他躲不过的是这个时代对他们的打压,他为了那一星半点的名分用了一辈子去奋斗,但是没能改变这个时代。临死前,嘱咐梅兰芳将来发达了,好好提拔伶人的地位。他完成不了,希望梅兰芳能够完成。

他以自己拥有太后御赐的翡翠帽正和黄马褂为豪,这是他地位的象征。但是在他明白过来伶人的地位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变的时候,他毫不留恋地将这些东

西拱手让人,这是他在维护自己仅剩的一点尊严。这正应了他对正在犹豫是否继续打擂台的梅兰芳说的一句话——畹华,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大伯和十三燕都冲破不了那个时代下的纸枷锁,这使梅兰芳有了为伶人正名的勇气、决心和毅力。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一代代伶人的梦想。而梅兰芳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了那个年代的纸枷锁,实现我们的梦想,或许会来的更加容易。梅兰芳尚且完成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呢?

撕破那纸枷锁——简评电影《梅兰芳》《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2008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一生。虽然在这个新片迭出,好戏不断的年代,这部电影算是比较久远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梅兰芳先生一样,虽然离这个时代很远,他还是人们心中的传奇和骄傲。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轴,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展现了他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丰富了全篇的情感,使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梅兰芳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更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涵盖。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梅兰芳》的剧情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历史上评价梅兰芳,赞扬梅兰芳的人太多,但是,本文将主要评价电影中的配角——以梅兰芳的大伯和十三燕为主,分析他们对梅兰芳人生的影响。

电影的开头是我认为全片中价值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梅兰芳大伯亮相的地方。开头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少年梅兰芳看大伯留给他的信。第二部分是大伯进宫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没有在太后的万寿节穿红色衣服而挨了打,还被戴上了纸枷锁。这两部分相互穿插,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当时伶人地位低下的现状。他很清楚,在梨园行,唱的再红,还是会让人瞧不起。这个开头奠定了全片的基调,用一种不直接的方式,却让人很直接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抽打在大伯身上的鞭子,也抽动了观众的心。这个开头是非常成功的。

大伯留给他的信,是全片的重要线索。而信的内容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之前内容的补充,但是每次都会出现信的第一句:“畹华吾侄,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大伯还在不在人世了。”这表达了一个伶人认清现实但又非常无奈的心情。信的每一次出现都很符合当时背景。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头,大伯挨了打,所以在信中表达了不想让梅兰芳继续唱戏的愿望。第二次出现是在梅兰芳赴美演出登台之前,他有些害怕输,但是大伯说:“那你就好好唱,那你就千忍万忍,带着你的纸枷锁,甭回头,一股劲儿地走到底吧!”而第三次

出现,是梅兰芳拒绝为日军出演而打了会令人发烧的针。在恍惚的镜头下,大伯的声音再次出现:“畹华,多大的繁华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等大伯明白了,已经晚了,大伯要你做个凡人,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虽然第二、三次的思想有些相悖,但这正体现了一个伶人矛盾的心情——想提升伶人地位却为现实所迫,想平安度日又逃脱不了现实的宿命。

大伯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少年梅兰芳叫着大伯,大伯回过身来应。一个声音清脆响亮,一个声音缓慢低沉;一个姿态灵活,一个行动缓慢;一个天真无知,一个无奈万分。正是现实造成了这样的差别,让人认清了纸枷锁的可怕之处恰恰就在它的质量的轻,戴着他的人,不用一点力气就能将它撕开,但是,没有人敢这么做。纸枷锁带给人的压迫要远远大于木枷锁铁枷锁带来的重力,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在那个时代下,无法冲破。因此大伯在信中既告诉他现实如此,又寄予了让梅兰芳冲破时代枷锁的愿望。了解了现实,梅兰芳才能本本分分地唱戏;接受了这样的寄予,梅兰芳才具有超越时代的见解。

另一位重要的配角是十三燕,他出现在全片的前半部分。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却反映出了谭鑫培的影子。在影片中,他是与梅家交情很深的伶人,梅兰芳叫他十三爷爷,非常尊敬且敬仰他。十三燕怀旧,保守,自恃甚高,维护着旧式戏曲残留的一点尊严,是戏子里没落的贵族。他暗地里改了《汾河湾》,大获成功,了了梅兰芳的心愿,却不愿意大刀阔斧地改戏,因为他知道,唱戏的本来地位就低,改戏是好,却会被人认为朝三暮四,伶人的处境更是不堪。他接受了戏楼老板让爷孙俩打对台的建议,但梅兰芳的新戏大受欢迎,最后一天必输无疑,他还是在被砸了场子的情况下唱完了整折的《定军山》。戏楼老板用言语羞辱他,他不在意。但是他无法容忍他最圣神的舞台被人吐了瓜子壳。他谨守着唱戏的本分,对待戏,一丝不苟。在他的心中,他是高贵的。他很可惜,他躲不过的是这个时代对他们的打压,他为了那一星半点的名分用了一辈子去奋斗,但是没能改变这个时代。临死前,嘱咐梅兰芳将来发达了,好好提拔伶人的地位。他完成不了,希望梅兰芳能够完成。

他以自己拥有太后御赐的翡翠帽正和黄马褂为豪,这是他地位的象征。但是在他明白过来伶人的地位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变的时候,他毫不留恋地将这些东

西拱手让人,这是他在维护自己仅剩的一点尊严。这正应了他对正在犹豫是否继续打擂台的梅兰芳说的一句话——畹华,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大伯和十三燕都冲破不了那个时代下的纸枷锁,这使梅兰芳有了为伶人正名的勇气、决心和毅力。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一代代伶人的梦想。而梅兰芳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了那个年代的纸枷锁,实现我们的梦想,或许会来的更加容易。梅兰芳尚且完成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呢?


相关内容

  • [赵氏孤儿]影评
  •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海报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像是个在冲南的起跑线和冲北的目的地上做 200 米冲刺的运动员.影片 有着陈凯歌一贯的暗喻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情结,却又要气喘吁吁地最大限度赚取票 房.从某种意义上说,< ...

  • 第五代导演
  • 张艺谋1984年第一次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 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 198 ...

  • [梅兰芳]有感
  • <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可以说是部比较早的电影了,当初媒体上也热炒过,但我一直没看.原因其实很简单,作为90后的我们已经远离了戏剧,对戏剧根本不"感冒".现在的电影也是吧,大众所推崇的,是好莱坞,是血腥暴力还有感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描绘的是梅兰芳的成名过 ...

  • [梅兰芳]观后感
  • 去之前,早就看过若干影评,对陈凯歌的微词颇多.至于男主角人选的争论,更是荒唐可笑.很多人怀着对某人的留恋去欣赏这部戏,注定要失望了,假如你执意要从梅兰芳的身上寻找程蝶衣的影子,拜托是你自己思想有问题,他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怎么能比较高下呢?就如同你怀抱着某人起死回生的信念,期待黎明变成张国荣, ...

  • 广播电视编导艺考知识
  • 广播电视编导艺考知识---历年考题集锦(2)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传播方向 复试 考题 影片<神探> 题目1 写一篇剧情梗概 2 写影评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传播方向 初试 考题 1.谈谈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关系.(500字以内.2 ...

  • 中国第二代导演
  •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的第二代导演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 ...

  • 你所不知道的汉字故事,有个字比"人"字更有趣
  • 有人说,最难写的字是"人"字,笔写着简单,现实中去书写却难得很. 其实,有一个字比"人"更有趣,比"人"字更简单,那就是"一"字.如此简易明了的一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深意和趣味. 比如一表非凡,也就是一表人才的意思.它在 ...

  • 广播电视编导试题
  • 1.中国戏曲学院影视编导 初试是口试.从两张照片中,任选一副,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作个分析,编讲一个故事,用五分钟的时间说.考试一共六分钟. 复试是写影片分析<马背上的法庭> 2.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笔试试题 观看电视散文<边城印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

  • 编导播音艺考影视部分知识点
  • 齐越艺术教育影视知识点汇总 视听语言及中国的第一部分: 1.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它也是电影的基本因素. 2.根据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景别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 3.常见的运动镜头有: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 4.影视中的声音有语言.音乐.音响 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