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学的内涵发展之路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这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民族地区为一体的年轻直辖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探路者。   四年来,重庆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卓有成效:城乡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教育短板逐步补上,城乡教育鸿沟逐步弥合,城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然而,相对于“314”部署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定位,相对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趋势,相对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重庆教育发展的现状还没有达到令全社会“满意”的水平。   2012年6月18日,重庆直辖以来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确立了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 目标(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教育中心,重要产业集群、城镇集群,内陆开放高地),并对重庆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重庆教育,在经历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依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内涵式发展轨道,迎来了依靠科学发展,创新突破,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历史机遇期。   统筹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破除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走品类丰富、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科学的内涵发展之路——2012年的重庆教育,已经在路上。   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长远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   ——2012年,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迎来科学发展的蓬勃春天。   告别寒冬,春意渐浓。   2012年3月23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做出了“注重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策部署。   长期关注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的记者李欣预感到:“这次职教发展恐怕有大动作。”   5月15日,渝州宾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市政府市长黄奇帆、市人大主任陈存根、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副书记张轩等领导出席。市级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各高校、职业学校及培训、鉴定机构,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规格之高,非常少见,甚至超过了全市教育工作会。”   会议印发了重庆职业技术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件——《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并就《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向与会人员征求了意见。   正是这两个文件明确做出了“切实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科学规划了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张德江在讲话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大战略,务必站在重庆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抓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的思想,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重庆特殊市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举措;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要求大家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质量为生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改革为动力,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活力。   翻开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一项项数据激荡人心——   到2015年,重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由2011年的37所发展到40所,在校生从20.6万增长到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由2011年的236所调整到180所(含技工学校50所),在校生从50万人增长到55万人(含技工学校16万人),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和92%。   到2020年,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更加均衡,高职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的50%以上。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110万人。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力和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   未来几年,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要走的就是一条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打造主城、万州、永川、涪陵、黔江、江津、合川职业技术教育集聚区;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链条,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教通道;推进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完善多元办学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等途径,加快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开放灵活、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富民兴渝的战略任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市第四次党代会吹响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号角。   2012年的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科学发展的蓬勃春天。   加快普及普惠发展,启动“纠小行动”,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迈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2011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规划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办园体制,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自意见出台以来,重庆市加快发展普惠性幼儿园。2012年,“着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被列为“十项重点工作”之首。   为解决好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幼儿入园问题,重庆市按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人每年400元,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每人每年300元和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每人每年200元公用经费标准进行补助。   2012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从2011年的1064所,增加到2838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40.6%。梁平、丰都等10个区县普惠性幼儿园已达到50%以上,这些幼儿园不收赞助费或捐资助学费,大多数收费在人均每月五百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按照规划,到2013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城镇普惠性社区幼儿园达到城镇幼儿园总数的60%;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采访时强调,学前教育发展下一步不仅仅是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还要解决科学保教的问题,就是防止“小学化”。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要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保障所有幼儿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重庆在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同时,着手建立科学保教的机制。   2012年3月14日,市教委召开全市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工作视频会议。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近7000人参加了会议。   市教委主任周旭指出,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各种表象,必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尽快解决好各类突出问题,严格规范幼儿教育内容,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切实改善保教条件,切实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办园行为。   紧接着3月27日,市教委又印发了《关于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高保育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提高保教质量、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手抓普及普惠发展,一手抓保教质量提高。2012年的重庆学前教育迈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重庆学前教育的未来前景,如孩子们的笑脸一般灿烂。   确立科学质量观,打好“减负提质”组合拳,抓好“卓越课堂”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2012年,重庆义务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均衡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均衡才是根本目标。   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标志着重庆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深入推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确立科学质量观,打好“减负提质”组合拳,抓好“卓越课堂”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2年9月13日,重庆市教委发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简称“提质十项规定”,与2011年出台的“减负十项规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现阶段重庆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   从树立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公平发展的质量观,到推动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的转变,重庆力图回答“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怎样获取科学的质量”等核心问题。   课程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重庆义务教育的“提质”之路就从变革课堂开始。   5月17日,重庆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以“卓越课堂”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在这次会上,《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揭开面纱。未来五年,将实施课程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卓越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等“九大行动计划”,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达到“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的目标。   正如周旭所说:“建设‘卓越课堂’不是全市要统一搞一个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允许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的积极性、创造性。”   2012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各区县、学校根据自己的课改传统和实际情况,开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课堂”建设行动,巴渝大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改浪潮。   江津区采取“先规范,再特色,创卓越”的三步推进策略:抓实全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着力打造“三空间活力课堂”,创建师生最优化发展的“卓越课堂”。   沙坪坝区建构“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学本式卓越课堂”基本模式,力争实现全区中小学课堂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全面转型。   重庆八中将在其“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科精品课堂”展示、“名师课堂放送”等研究活动,在打造“卓越课堂”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伴随着“减负提质”的推进,中小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新学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3至6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一节综合实践课。这学期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是“生活小能手”。学生们不仅要学会煮牛肉面,还要了解牛肉面的历史、作料配方、如何改进。结题也很好玩:“汇报演出”——现场煮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保证活动顺利实施,重庆市出台了《关于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辅助活动的通知》《关于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场所,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活动开展,创造活动条件,形成常态机制。   如今,中小学每天下午一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体育、艺术、科技、书法、演讲、外语等活动课程遍地开花;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起来了,重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等45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免费开放,每天一大早上班,记者都能碰到一拨拨成群结队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赶往实践基地的情景……一幕幕,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改变。   此外,市教委还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制度、以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定期发布质量报告,督促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继续开展“减负提质”专项督导,将教育质量公众满意度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统筹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2012年10月25日,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多部门联动,出台《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全市各中小学校级领导、教师交流工作,学校领导干部5年以上、教师3年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区(县)域内城乡校长和教师交流面要达到15%以上。   教师轮岗交流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各区县、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还不够。重庆市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为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是重庆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   2012年,重庆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   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逐步为农村中小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化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   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成8~10所国家级、市级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农村教师6万名,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每5年实施400学时的岗位培训。构建农村高素质教师梯队,力争五年内全市农村骨干教师数量增长一倍以上。   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补贴标准。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长和教师是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而农村教师又是最大的短板。统筹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就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确立“三位一体”高考新方案;创新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探索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试点综合高中   ——2012年,重庆高中教育走出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多样发展之路。   改造“新指挥棒”:确立“三位一体”高考新方案   2012年岁末,“异地高考”成为牵动国人关注的关键词。相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外来人口迁移居多的地区,地处西南的重庆,“异地高考”问题并不显著,然而,重庆异地高考方案依然如期出台,重庆也成为少数几个将在2013年实施异地高考方案的地区。   2012年,重庆人更为关注的高考“大事”是11月25日颁布的2013年重庆高考方案。   新的高考方案可谓亮点纷呈:确立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首次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体系。待条件成熟后,按一定比例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立“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网络平台”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袋”,全面考察学生成长过程。   考试形式方面,分类分层设置考试科目。在原有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分类的基础上,实施本科、专科分层统一考试。本科分为普通本科、对口高职本科两类,专科分为普通高职专科、对口高职专科两类。   考试内容方面,理科数学和物理学科设置了选做题;为减小考生一次性考试偶然失误的影响,英语听力考试提供2次机会,考生可以在高三参加2次PEST—2级听力考试,以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等等。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邱可表示,“三位一体”的高考方案体现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有利于高校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拔人才,减轻一部分学生的高考负担,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素质的提升上,促进个性发展。   时至今日,人们对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等弊端的痛陈不绝于耳,“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步履维艰,素质教育寸步难行”的呼吁犹在耳畔,然而高考究竟如何改革,始终没有很好的模式。   从2008年起,经过四年的调研论证,重庆终于在2012年岁末出台了新的高考方案,在解答这一世纪难题上迈出了突破性步伐。通过改造这根“新指挥棒”,引导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2012的重庆,展示出先行先试的胆略和勇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   面对“钱学森之问”,人们意识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基础教育能否呵护、激发学生的创新基因,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   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翅起飞。   该计划通过建立高等院校、普通高中、高新企业、社会科技机构等多方互动合作的机制,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让学生参与专题课题研究,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自1月启动实施以来,首批学员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和重庆市奖励的项目共有30多项。   市教委副主任钟燕指出:“雏鹰计划”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以研究性学习和部分选修课为切入点的系统改革实践,探索高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示范、引领全市普通高中新课改。   “雏鹰计划”带来的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是整个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探索。   探索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试点综合高中   2012年,在重庆追求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一个突破性的举措不得不提,那就是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开展。   综合高中试点主要探索普通高中举办职教班、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职教班、普通高中增设l~2门职教专业基础课程等办学模式,促进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与中等职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互融合,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升学、就业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首批确定了22所普通高中进行试点,为期三年。2015年8月起,全面推广综合高中试点经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高中,整体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   综合高中的试点,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普通高中单一的升学取向办学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横向上沟通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联系,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走出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10月23日,重庆市召开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市教委主任周旭指出,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多样发展是重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顶端出口,其改革对于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2年,重庆勇敢地迈出了改造高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多样发展的步伐,让我们对重庆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和想象。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12年,重庆高等教育开启内涵发展新境界。   11月2日,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报告厅里热闹非凡,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3次年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苏州大学、新疆大学、湘潭大学等全国25所高校的50余位代表齐聚于此,研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相继出台,拉开了新一轮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序幕。   4月20日,重庆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在市教委召开,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重庆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育特色、出效益”五大任务,实施“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实施质量监督管理、推动协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五大提质战略。   5月,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同时,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年”主题活动。   全市高等教育以加强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分类管理,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系列计划和优秀高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渠道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切实推动高等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立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强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重庆高等教育逐步构建起“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市内高校已经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渝高校科研成果占全市总量的60%左右,高校技术转让排名全国第五。   为保障质量持续提高,重庆市提高了高校财政拨款水平,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拔款水平从2011年的生均10000元提高到2012年的生均12000元。今后,全市还将继续改革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鼓励高校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错位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1月28日,市教委主任周旭在万州重庆三峡学院宣讲十八大精神时说:“在几大教育板块中,高等教育起到牵头引领和核心作用。大学不仅要为当地培养人才,还要向国家输送人才,更要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这,或许就是2012年重庆高等教育开启内涵发展新境界的一个注解。   回望2012年,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指引下,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突破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走上了一条品类丰富、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30日,《重庆市2013年教育标准化工作要点》出台,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干部教师培训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基础建设标准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写进了规划。文件所释放的信号,就是为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科学标准的导向和保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重庆教育走科学的内涵发展之路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这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民族地区为一体的年轻直辖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探路者。   四年来,重庆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卓有成效:城乡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教育短板逐步补上,城乡教育鸿沟逐步弥合,城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然而,相对于“314”部署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定位,相对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趋势,相对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重庆教育发展的现状还没有达到令全社会“满意”的水平。   2012年6月18日,重庆直辖以来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确立了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 目标(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教育中心,重要产业集群、城镇集群,内陆开放高地),并对重庆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重庆教育,在经历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依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内涵式发展轨道,迎来了依靠科学发展,创新突破,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历史机遇期。   统筹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破除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走品类丰富、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科学的内涵发展之路——2012年的重庆教育,已经在路上。   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长远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   ——2012年,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迎来科学发展的蓬勃春天。   告别寒冬,春意渐浓。   2012年3月23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做出了“注重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策部署。   长期关注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的记者李欣预感到:“这次职教发展恐怕有大动作。”   5月15日,渝州宾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市政府市长黄奇帆、市人大主任陈存根、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副书记张轩等领导出席。市级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各高校、职业学校及培训、鉴定机构,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规格之高,非常少见,甚至超过了全市教育工作会。”   会议印发了重庆职业技术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件——《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并就《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向与会人员征求了意见。   正是这两个文件明确做出了“切实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科学规划了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张德江在讲话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大战略,务必站在重庆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抓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的思想,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重庆特殊市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举措;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要求大家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质量为生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改革为动力,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活力。   翻开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一项项数据激荡人心——   到2015年,重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由2011年的37所发展到40所,在校生从20.6万增长到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由2011年的236所调整到180所(含技工学校50所),在校生从50万人增长到55万人(含技工学校16万人),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和92%。   到2020年,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更加均衡,高职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的50%以上。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110万人。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力和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   未来几年,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要走的就是一条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打造主城、万州、永川、涪陵、黔江、江津、合川职业技术教育集聚区;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链条,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教通道;推进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完善多元办学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等途径,加快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开放灵活、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富民兴渝的战略任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市第四次党代会吹响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号角。   2012年的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科学发展的蓬勃春天。   加快普及普惠发展,启动“纠小行动”,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迈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2011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规划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办园体制,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自意见出台以来,重庆市加快发展普惠性幼儿园。2012年,“着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被列为“十项重点工作”之首。   为解决好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幼儿入园问题,重庆市按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人每年400元,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每人每年300元和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每人每年200元公用经费标准进行补助。   2012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从2011年的1064所,增加到2838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40.6%。梁平、丰都等10个区县普惠性幼儿园已达到50%以上,这些幼儿园不收赞助费或捐资助学费,大多数收费在人均每月五百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按照规划,到2013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城镇普惠性社区幼儿园达到城镇幼儿园总数的60%;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采访时强调,学前教育发展下一步不仅仅是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还要解决科学保教的问题,就是防止“小学化”。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要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保障所有幼儿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重庆在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同时,着手建立科学保教的机制。   2012年3月14日,市教委召开全市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工作视频会议。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近7000人参加了会议。   市教委主任周旭指出,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各种表象,必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尽快解决好各类突出问题,严格规范幼儿教育内容,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切实改善保教条件,切实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办园行为。   紧接着3月27日,市教委又印发了《关于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高保育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提高保教质量、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有利于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手抓普及普惠发展,一手抓保教质量提高。2012年的重庆学前教育迈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重庆学前教育的未来前景,如孩子们的笑脸一般灿烂。   确立科学质量观,打好“减负提质”组合拳,抓好“卓越课堂”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2012年,重庆义务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均衡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均衡才是根本目标。   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标志着重庆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深入推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确立科学质量观,打好“减负提质”组合拳,抓好“卓越课堂”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2年9月13日,重庆市教委发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简称“提质十项规定”,与2011年出台的“减负十项规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现阶段重庆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   从树立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公平发展的质量观,到推动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的转变,重庆力图回答“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怎样获取科学的质量”等核心问题。   课程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重庆义务教育的“提质”之路就从变革课堂开始。   5月17日,重庆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以“卓越课堂”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在这次会上,《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揭开面纱。未来五年,将实施课程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卓越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等“九大行动计划”,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达到“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的目标。   正如周旭所说:“建设‘卓越课堂’不是全市要统一搞一个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允许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的积极性、创造性。”   2012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各区县、学校根据自己的课改传统和实际情况,开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课堂”建设行动,巴渝大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改浪潮。   江津区采取“先规范,再特色,创卓越”的三步推进策略:抓实全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着力打造“三空间活力课堂”,创建师生最优化发展的“卓越课堂”。   沙坪坝区建构“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学本式卓越课堂”基本模式,力争实现全区中小学课堂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全面转型。   重庆八中将在其“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科精品课堂”展示、“名师课堂放送”等研究活动,在打造“卓越课堂”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伴随着“减负提质”的推进,中小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新学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3至6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一节综合实践课。这学期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是“生活小能手”。学生们不仅要学会煮牛肉面,还要了解牛肉面的历史、作料配方、如何改进。结题也很好玩:“汇报演出”——现场煮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保证活动顺利实施,重庆市出台了《关于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辅助活动的通知》《关于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场所,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活动开展,创造活动条件,形成常态机制。   如今,中小学每天下午一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体育、艺术、科技、书法、演讲、外语等活动课程遍地开花;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起来了,重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等45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免费开放,每天一大早上班,记者都能碰到一拨拨成群结队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赶往实践基地的情景……一幕幕,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改变。   此外,市教委还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制度、以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定期发布质量报告,督促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继续开展“减负提质”专项督导,将教育质量公众满意度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统筹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2012年10月25日,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多部门联动,出台《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全市各中小学校级领导、教师交流工作,学校领导干部5年以上、教师3年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区(县)域内城乡校长和教师交流面要达到15%以上。   教师轮岗交流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各区县、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还不够。重庆市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为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是重庆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   2012年,重庆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   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逐步为农村中小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化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   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成8~10所国家级、市级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农村教师6万名,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每5年实施400学时的岗位培训。构建农村高素质教师梯队,力争五年内全市农村骨干教师数量增长一倍以上。   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补贴标准。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长和教师是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而农村教师又是最大的短板。统筹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就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确立“三位一体”高考新方案;创新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探索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试点综合高中   ——2012年,重庆高中教育走出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多样发展之路。   改造“新指挥棒”:确立“三位一体”高考新方案   2012年岁末,“异地高考”成为牵动国人关注的关键词。相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外来人口迁移居多的地区,地处西南的重庆,“异地高考”问题并不显著,然而,重庆异地高考方案依然如期出台,重庆也成为少数几个将在2013年实施异地高考方案的地区。   2012年,重庆人更为关注的高考“大事”是11月25日颁布的2013年重庆高考方案。   新的高考方案可谓亮点纷呈:确立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首次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体系。待条件成熟后,按一定比例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立“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网络平台”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袋”,全面考察学生成长过程。   考试形式方面,分类分层设置考试科目。在原有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分类的基础上,实施本科、专科分层统一考试。本科分为普通本科、对口高职本科两类,专科分为普通高职专科、对口高职专科两类。   考试内容方面,理科数学和物理学科设置了选做题;为减小考生一次性考试偶然失误的影响,英语听力考试提供2次机会,考生可以在高三参加2次PEST—2级听力考试,以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等等。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邱可表示,“三位一体”的高考方案体现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有利于高校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拔人才,减轻一部分学生的高考负担,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素质的提升上,促进个性发展。   时至今日,人们对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等弊端的痛陈不绝于耳,“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步履维艰,素质教育寸步难行”的呼吁犹在耳畔,然而高考究竟如何改革,始终没有很好的模式。   从2008年起,经过四年的调研论证,重庆终于在2012年岁末出台了新的高考方案,在解答这一世纪难题上迈出了突破性步伐。通过改造这根“新指挥棒”,引导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2012的重庆,展示出先行先试的胆略和勇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   面对“钱学森之问”,人们意识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基础教育能否呵护、激发学生的创新基因,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   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翅起飞。   该计划通过建立高等院校、普通高中、高新企业、社会科技机构等多方互动合作的机制,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让学生参与专题课题研究,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自1月启动实施以来,首批学员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和重庆市奖励的项目共有30多项。   市教委副主任钟燕指出:“雏鹰计划”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以研究性学习和部分选修课为切入点的系统改革实践,探索高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示范、引领全市普通高中新课改。   “雏鹰计划”带来的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是整个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探索。   探索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试点综合高中   2012年,在重庆追求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一个突破性的举措不得不提,那就是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开展。   综合高中试点主要探索普通高中举办职教班、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职教班、普通高中增设l~2门职教专业基础课程等办学模式,促进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与中等职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互融合,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升学、就业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首批确定了22所普通高中进行试点,为期三年。2015年8月起,全面推广综合高中试点经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高中,整体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   综合高中的试点,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普通高中单一的升学取向办学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横向上沟通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联系,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走出高中办学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10月23日,重庆市召开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市教委主任周旭指出,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多样发展是重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顶端出口,其改革对于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2年,重庆勇敢地迈出了改造高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多样发展的步伐,让我们对重庆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和想象。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12年,重庆高等教育开启内涵发展新境界。   11月2日,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报告厅里热闹非凡,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3次年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苏州大学、新疆大学、湘潭大学等全国25所高校的50余位代表齐聚于此,研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相继出台,拉开了新一轮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序幕。   4月20日,重庆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在市教委召开,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重庆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育特色、出效益”五大任务,实施“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实施质量监督管理、推动协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五大提质战略。   5月,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同时,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年”主题活动。   全市高等教育以加强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分类管理,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系列计划和优秀高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渠道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切实推动高等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立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强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重庆高等教育逐步构建起“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市内高校已经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渝高校科研成果占全市总量的60%左右,高校技术转让排名全国第五。   为保障质量持续提高,重庆市提高了高校财政拨款水平,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拔款水平从2011年的生均10000元提高到2012年的生均12000元。今后,全市还将继续改革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鼓励高校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错位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1月28日,市教委主任周旭在万州重庆三峡学院宣讲十八大精神时说:“在几大教育板块中,高等教育起到牵头引领和核心作用。大学不仅要为当地培养人才,还要向国家输送人才,更要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这,或许就是2012年重庆高等教育开启内涵发展新境界的一个注解。   回望2012年,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指引下,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突破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走上了一条品类丰富、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30日,《重庆市2013年教育标准化工作要点》出台,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干部教师培训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基础建设标准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写进了规划。文件所释放的信号,就是为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科学标准的导向和保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重庆教育走科学的内涵发展之路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相关内容

  •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 摘 要:"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关键词:习近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25-02 目前," ...

  • 浅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和战略意义
  • 浅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和战略意义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大国丝绸之路战略竞争激烈.亚欧国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亚欧大陆带状经济合作构想.它从空间范围上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

  • 巫新华:昆仑河源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指在古代人类各大文明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交流.互动作用,并使其各自成长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的亚欧大陆东西方古代交通路线和相关地理文化区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主动控制了被匈奴隔断已久的丝绸之路,并亲自确定昆仑.河源于西域(今新疆).20 ...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深刻论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 ...

  •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高速发展,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技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环境.资源.人口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主要难题,而制造业就是突出的资源消耗者及环境污染者之 ...

  •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_张勇(1)
  •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张 勇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 摘 要:建设2是新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务必从我国国家未来发展战略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来把握这条曾经的文明.和平与开放之路,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价值 ...

  • "一带一路"试卷
  • 一.填空题 1."一带一路"分别是_____和_____的简称. 答案: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_____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_____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论坛,有_____个国家和____个国际组织参加. ...

  • _一带一路_饮食文化交流与美食资源开发_杜莉
  • "饮食文化交流与美食资源开发一带一路" 杜 摘 莉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建设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历史又超越历史而提出的国家战略.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贸要:"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易之路,也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之路.长期以来 ...

  • 让"新唐山人文精神"之感悟
  • 唐山市八里庄小学          贾广艳 唐山历来是一座不乏精神力量的城市.从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到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