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 课题组

总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实验

一、 问题的提出

总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研究》,总课题含有七个子课题:《小学生学业情感评价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语评价研究》、《小学生知识、技能评价改革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现状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励小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研究》、《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其中《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重点研究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能力的评价,我校参与研究的就是《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之中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

新世纪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世界各国为了迎接这种挑战都制定了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这些课程标准中的突出内容。2001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2002年12月,教育部又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特别提到了学生要有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新观点,在各种新情景终于用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还很匮乏。

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我们进行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是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的,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评价工具的研制,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准确、发展的评价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研究的全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

1、制定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案。

2、研制与开发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

3、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

4、进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实验,为继续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结果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

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整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其评价的概念,结合他人研究,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1. 对 “问题”的界定。

我们查找到的有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不同的表述。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 对“问题解决”的界定。

对于“问题解决”通常存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把“问题解决”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综合上述理解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我们对问题解决的界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3. 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

通过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理论上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基本上趋于一致,如: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属于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参考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是小学生一般能力之一,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认识、发现、构想的途径和方法、程度;对已有知识技能的选择、综合、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对资料、工具、信息的筛选、捕捉、解释的状态等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恰当的技能以及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表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整。

4. 对“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界定

综观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概念界定是:“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为对象,通过搜集、处理评价信息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就是指通过对其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来达到引导、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分解。

首先,我们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由问题发现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也体现出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也应从问题解决能力的这些构成因素来全面进行。因此,我们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作为评价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级指标。

问题发现。问题发现是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指在理解问题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认问题解决的方向,并对策略进行分析和筛选,对结果进行猜想。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运用逻辑推理、操作实验等方法,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并对结果进行表述和反思。

在一级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学习研讨,并采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评价要素。“问题发现”的二级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发现问题的质量。“问题分析”的二级指标有:理解问题,确定思路,筛选策略,假设猜想。“问题解决”的二级指标有:推理验证,结果表达,反思矫正。

最后,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实验、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等级。为评价方案的制定,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准备。

(三)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范围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在目前的评价

中,还没有完善的、经过系统检验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这也是最困难和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根据评价的需要,利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研制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范例,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可行的工具和方法。 如:工具“电话单中的问题”,采用考试测验法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1. 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评价工具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如前面表格中涉及到的:考试测验法、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多用观察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宜多用考试测验法,以免加重学生各方面的负担。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实践操作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高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了,正好用多种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能力发展,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合理的发展建议。

3. 评价工具的编制。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研制的评价工具有的是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一个情景等,只要是同一年龄段、具有相应知识水平的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问题解决。并不要遵从哪一学科、哪一本教材,而是具有跨学科性,具有“淡化”知识,侧重能力的趋势。同时,编制的问题要生活化,要有时代感,要注意个性化和发展性,而且是学生主体愿意接受并试图去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编制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评价量表。通过使用评价量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可以进行阶段性或终结行评价。

4.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的检验。

★确定评价标准

结合具体的评价工具,对工具测试的每一项评价指标制定“定量”或“定

性”的评价标准,再测算此工具的总体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的程序是:

评价工具初稿学生试测

(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案例研究

1. 案例研究的范围

进行案例研究, 采用课堂教学过程与课下个别测查相结

合的方式,分布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参与的学科教师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音乐、写字、劳技等学科,共二十余位教师。这新教师在尊重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教学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和水平的共同标准为依据,跨越学科进行研究。

2. 案例研究的设计

案例研究的工具有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模拟实际问题的情景记录等。

3. 案例研究的方法

实施研究时,研究的相关教师亲自在课堂教学中执教;亲自带领学生对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付诸于一系列的跟踪记录;亲自组织学生进行规划好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下翔实的记录,然后分析;亲自观察学生面对模拟的情境的处理方法,以此为依据做出鲜活的、具体的案例分析。

4. 案例研究的内容

既有反映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又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都在主动的状态中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多元。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素材。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1. 制定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

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因此,我们制定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该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评价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问题

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将促进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改革;研究成果中的评价工具,将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为恰当的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范例,促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评价观念上,突出了发展性。即把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低年级段中的一年级只做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察记录,二年级通过评价量表进行低年级段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测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升,在中年级和高年级都要进行日常形成性的评价和年段阶段性的测量。以此作为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在评价形式上注意了多种形式的结合,如前面表格中涉及到的:考试测验法、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提倡多用观察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宜多用考试测验法,以免加重学生各方面的负担。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提倡用实践操作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了,提倡用多种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能力发展,即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2. 概念界定上

什么是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呢?“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这一数学教育思想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积极反响,并将其深化和扩展。

对问题解决尚无统一的定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小学生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学生在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综合能力就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可以说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科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恰当的技能以及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表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整。

3. 指标体系分解上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解。我们在进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创造性地提出以“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动态过程。

4. 评价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情,特别是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以后,不仅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缺乏实践的操作和检验,所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研制的一些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用性评价工具,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工具是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设计的,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基本上具备了适用性、有效性和区分性。

评价工具尝试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地域界限,突出了跨学科性和能力性,即以知识、技能作背景下的能力评价。重视了普遍性和差异性,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为在某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工具,以此达到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差异发展创造契机。

5. 教育实践上

把一般能力作为学生学业成就的组成要素,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是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这一层面进行的, 是考试的上位概念。既可使考试的内容及形式的改革得以深入,同时又使评价方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相得益彰。

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将影响教师的工作重点,跨学科间的评价趋势需要教师一起研究、一起计划,促进课程的整合和综合课程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结果的讨论

1. 理论上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制定

要制定全面、完整的评价小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准是件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关

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是其中更为难于找准“尺度”的。所以需要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以及一切致力于小学生发展规律探索研究的人和机构的共同协作,需要时间、空间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真实、广泛、全面、具体的实践探索。

2. 实践中的问题

★评价工具的研制与使用

我们这种来源于学生反之应用学生的中的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公平性、应该得到相应的

技术支持。

评价工具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并不是“范本” 。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群体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从学生方面可能会有地域的差异、语言习惯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问题,从教师方面看可能会有主观认识上的差异、行为习惯上的差异等影响评价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处理

★对于评价的结果,尤其是定性评价的结果,要求评价者做出客观的、准确的反馈。测试的频率、测试的反馈记录、每次反馈的相互比较、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需要时间、精力和技术,才能使评价的结果发挥出应有的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

六、研究的延续

(一)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1. 教师知识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评价工作时,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合适特定学习内容的评价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和自己积累的经验,以及互联网上查询,积极地设计、选择一些评价活动,这就显示出教师知识的价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应该促进学习和评价。

2. 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能力通常会决定他们如何使用有关的、公平的评价工具。如果教师能够反思为什么进行教育评价?怎样进行教育评价才能公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反思会促进传统教育评价向真实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转化。

3.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作为评价的“专家”他们有机会、比较容易地从教学中发现评价的信息,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学习,正如被评价的知识一样,教学和评价应成为一体。随着教师越来越多的参与评价,不仅把他们的经验带入评价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评价权力,使评价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教师既是在教学也是在评价。

(二) 家长和社会的场效应

1. 在评价中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家长在鼓励学生优点的同时,要发现和重视他们的缺点,能够认识、接受、鉴别这些缺点,然后通过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分析,给学生以改进“缺点” 的时间、空间和具体的方法指导,然后进行再次评价,并先前的评价进行比较,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长切忌,不要盲目的拒绝与接受,不要急功近利,一切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和发展。

2.社会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接受场

评价的效果应该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如果没有社会的认可效应,再好的评价也不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在目前应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强大效应的阶段,发展性评价的时空还显得过于狭窄。如何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导向功能,把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案进行有效的推广,完善评价工具更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逐步取代目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

3. 学生随社会发展的变化与需求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学生作为社会人进行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评价的一系列变革。因此,不断反思、研究学生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评价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并不断改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将是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评价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郜舒竹:《“问题解决”中“问题”的释义》,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2002(4)

[2]张春莉:《说说解决问题》,小学教学,2000(2)

[3]高文:《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9(6)

[4]陈崎 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北师大出版社

[5]乐国林/田建芬:《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6]陈爱芯:《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4)

[7]袁维新:《问题解决与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理科教学),2001(1)

[8]梁宁建/俞海运等:《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2(1)

[9]刘欣,《对学力结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6)

[10]龙毅、刘守生:《用Markov 链测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9)

[11]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1)

[12]韩和鸣:《试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上海教育科研,1997(9)

[13] 郭玉琴:《浅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1998(11)

[14]徐江培:《培养整体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通报,2000(2)

[15] 曹祖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教学,1998(6)

[16] 朱贤平:《“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5)

[17] 周新林/曾捷英:《关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错误类型与教学的对策》,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

[18]傅金芝:《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1998(21)

(执笔人:张岭、马玉华、陈凤伟)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 课题组

总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实验

一、 问题的提出

总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研究》,总课题含有七个子课题:《小学生学业情感评价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语评价研究》、《小学生知识、技能评价改革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现状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励小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研究》、《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其中《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重点研究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能力的评价,我校参与研究的就是《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之中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

新世纪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世界各国为了迎接这种挑战都制定了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这些课程标准中的突出内容。2001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2002年12月,教育部又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特别提到了学生要有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新观点,在各种新情景终于用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还很匮乏。

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我们进行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是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的,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评价工具的研制,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准确、发展的评价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研究的全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

1、制定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案。

2、研制与开发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

3、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

4、进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实验,为继续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结果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

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整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其评价的概念,结合他人研究,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1. 对 “问题”的界定。

我们查找到的有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不同的表述。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 对“问题解决”的界定。

对于“问题解决”通常存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把“问题解决”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综合上述理解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我们对问题解决的界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3. 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

通过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理论上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基本上趋于一致,如: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属于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参考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是小学生一般能力之一,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认识、发现、构想的途径和方法、程度;对已有知识技能的选择、综合、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对资料、工具、信息的筛选、捕捉、解释的状态等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恰当的技能以及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表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整。

4. 对“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界定

综观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概念界定是:“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为对象,通过搜集、处理评价信息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就是指通过对其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来达到引导、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分解。

首先,我们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由问题发现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也体现出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也应从问题解决能力的这些构成因素来全面进行。因此,我们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作为评价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级指标。

问题发现。问题发现是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指在理解问题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认问题解决的方向,并对策略进行分析和筛选,对结果进行猜想。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运用逻辑推理、操作实验等方法,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并对结果进行表述和反思。

在一级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学习研讨,并采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评价要素。“问题发现”的二级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发现问题的质量。“问题分析”的二级指标有:理解问题,确定思路,筛选策略,假设猜想。“问题解决”的二级指标有:推理验证,结果表达,反思矫正。

最后,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实验、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等级。为评价方案的制定,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准备。

(三)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范围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在目前的评价

中,还没有完善的、经过系统检验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这也是最困难和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根据评价的需要,利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研制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范例,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可行的工具和方法。 如:工具“电话单中的问题”,采用考试测验法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1. 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评价工具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如前面表格中涉及到的:考试测验法、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多用观察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宜多用考试测验法,以免加重学生各方面的负担。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实践操作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高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了,正好用多种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能力发展,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合理的发展建议。

3. 评价工具的编制。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研制的评价工具有的是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一个情景等,只要是同一年龄段、具有相应知识水平的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问题解决。并不要遵从哪一学科、哪一本教材,而是具有跨学科性,具有“淡化”知识,侧重能力的趋势。同时,编制的问题要生活化,要有时代感,要注意个性化和发展性,而且是学生主体愿意接受并试图去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编制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评价量表。通过使用评价量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可以进行阶段性或终结行评价。

4.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的检验。

★确定评价标准

结合具体的评价工具,对工具测试的每一项评价指标制定“定量”或“定

性”的评价标准,再测算此工具的总体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的程序是:

评价工具初稿学生试测

(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案例研究

1. 案例研究的范围

进行案例研究, 采用课堂教学过程与课下个别测查相结

合的方式,分布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参与的学科教师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音乐、写字、劳技等学科,共二十余位教师。这新教师在尊重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教学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和水平的共同标准为依据,跨越学科进行研究。

2. 案例研究的设计

案例研究的工具有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模拟实际问题的情景记录等。

3. 案例研究的方法

实施研究时,研究的相关教师亲自在课堂教学中执教;亲自带领学生对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付诸于一系列的跟踪记录;亲自组织学生进行规划好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下翔实的记录,然后分析;亲自观察学生面对模拟的情境的处理方法,以此为依据做出鲜活的、具体的案例分析。

4. 案例研究的内容

既有反映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又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都在主动的状态中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多元。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素材。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1. 制定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

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因此,我们制定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该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评价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问题

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将促进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改革;研究成果中的评价工具,将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为恰当的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范例,促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评价观念上,突出了发展性。即把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低年级段中的一年级只做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察记录,二年级通过评价量表进行低年级段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测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升,在中年级和高年级都要进行日常形成性的评价和年段阶段性的测量。以此作为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在评价形式上注意了多种形式的结合,如前面表格中涉及到的:考试测验法、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提倡多用观察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宜多用考试测验法,以免加重学生各方面的负担。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提倡用实践操作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了,提倡用多种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能力发展,即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2. 概念界定上

什么是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呢?“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这一数学教育思想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积极反响,并将其深化和扩展。

对问题解决尚无统一的定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小学生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学生在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综合能力就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可以说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科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恰当的技能以及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表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整。

3. 指标体系分解上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解。我们在进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创造性地提出以“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动态过程。

4. 评价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情,特别是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以后,不仅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缺乏实践的操作和检验,所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研制的一些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用性评价工具,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工具是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设计的,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基本上具备了适用性、有效性和区分性。

评价工具尝试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地域界限,突出了跨学科性和能力性,即以知识、技能作背景下的能力评价。重视了普遍性和差异性,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为在某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工具,以此达到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差异发展创造契机。

5. 教育实践上

把一般能力作为学生学业成就的组成要素,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是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这一层面进行的, 是考试的上位概念。既可使考试的内容及形式的改革得以深入,同时又使评价方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相得益彰。

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将影响教师的工作重点,跨学科间的评价趋势需要教师一起研究、一起计划,促进课程的整合和综合课程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结果的讨论

1. 理论上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制定

要制定全面、完整的评价小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准是件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关

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是其中更为难于找准“尺度”的。所以需要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以及一切致力于小学生发展规律探索研究的人和机构的共同协作,需要时间、空间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真实、广泛、全面、具体的实践探索。

2. 实践中的问题

★评价工具的研制与使用

我们这种来源于学生反之应用学生的中的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公平性、应该得到相应的

技术支持。

评价工具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并不是“范本” 。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群体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从学生方面可能会有地域的差异、语言习惯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问题,从教师方面看可能会有主观认识上的差异、行为习惯上的差异等影响评价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处理

★对于评价的结果,尤其是定性评价的结果,要求评价者做出客观的、准确的反馈。测试的频率、测试的反馈记录、每次反馈的相互比较、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需要时间、精力和技术,才能使评价的结果发挥出应有的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

六、研究的延续

(一)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1. 教师知识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评价工作时,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合适特定学习内容的评价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和自己积累的经验,以及互联网上查询,积极地设计、选择一些评价活动,这就显示出教师知识的价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应该促进学习和评价。

2. 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能力通常会决定他们如何使用有关的、公平的评价工具。如果教师能够反思为什么进行教育评价?怎样进行教育评价才能公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反思会促进传统教育评价向真实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转化。

3.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作为评价的“专家”他们有机会、比较容易地从教学中发现评价的信息,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学习,正如被评价的知识一样,教学和评价应成为一体。随着教师越来越多的参与评价,不仅把他们的经验带入评价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评价权力,使评价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教师既是在教学也是在评价。

(二) 家长和社会的场效应

1. 在评价中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家长在鼓励学生优点的同时,要发现和重视他们的缺点,能够认识、接受、鉴别这些缺点,然后通过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分析,给学生以改进“缺点” 的时间、空间和具体的方法指导,然后进行再次评价,并先前的评价进行比较,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长切忌,不要盲目的拒绝与接受,不要急功近利,一切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和发展。

2.社会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接受场

评价的效果应该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如果没有社会的认可效应,再好的评价也不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在目前应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强大效应的阶段,发展性评价的时空还显得过于狭窄。如何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导向功能,把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案进行有效的推广,完善评价工具更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逐步取代目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

3. 学生随社会发展的变化与需求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学生作为社会人进行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评价的一系列变革。因此,不断反思、研究学生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评价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并不断改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将是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评价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郜舒竹:《“问题解决”中“问题”的释义》,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2002(4)

[2]张春莉:《说说解决问题》,小学教学,2000(2)

[3]高文:《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9(6)

[4]陈崎 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1997北师大出版社

[5]乐国林/田建芬:《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6]陈爱芯:《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4)

[7]袁维新:《问题解决与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理科教学),2001(1)

[8]梁宁建/俞海运等:《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2(1)

[9]刘欣,《对学力结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6)

[10]龙毅、刘守生:《用Markov 链测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9)

[11]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1)

[12]韩和鸣:《试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上海教育科研,1997(9)

[13] 郭玉琴:《浅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1998(11)

[14]徐江培:《培养整体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通报,2000(2)

[15] 曹祖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教学,1998(6)

[16] 朱贤平:《“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5)

[17] 周新林/曾捷英:《关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错误类型与教学的对策》,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

[18]傅金芝:《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1998(21)

(执笔人:张岭、马玉华、陈凤伟)


相关内容

  •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 ...

  •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 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大石桥市铁路小学 2010年6月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大石桥市铁路小学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与比较班级. 课题主持人:刘占清 实验教师:周红 李冬梅 李晓宁 于长红 王莹 于亚坤 王娣丽 李林娜 孔艳玲 姜 ...

  • 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 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的生命本体能否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的,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就特别强调要 ...

  • 关于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思考
  • 关于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思考 李晓梅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借鉴PISA项目及TMSS项目这些国际数学测试的经验,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察.数学日记.口试.笔试.调查与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

  • 学校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好的)
  • 一.天水市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包括"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一个 ...

  •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 小学生数学日记评价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 实验结题报告 中兴小学 2011年11月 小学生数学日记评价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评价在数学学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 ...

  • 平原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 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一. 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 ...

  •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 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大连市第五十七中学 刘旭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校本教研的兴起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层层推进,校本教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它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 ...

  •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 超权:这些只是参考,可以修改 柘城县申桥乡第一初级中学2014--20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