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

⒈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⒉城市规划区范围

⑴ 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

⑵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富阳渔山、里山、灵桥、富阳等镇的临江部分),面积54平方公里;总面积为3122平方公里。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⒈规划指导思想

——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研究杭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明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立足于杭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加强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杭州大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到2005年市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绿地、园林景观建设,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使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增强规划对未来预见性的同时,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近远期结合,保护与建设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⒉规划原则

⑴ 生态优先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山水风光是杭州发展的天赋支撑平台,保护好青山碧水是增强杭州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也是体现“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关键。

⑵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人性化的城市尺度,行人优先的服务设施,宜人活动的开敞空间,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可能。

⑶ 区域协调和网络化原则。强调城市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加强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建设网络化城市群。

⑷ 科学性和强制性原则。在提高城市规划对未来发展预测的科学性的同时,强化城市规划对现实建设的强制性指导原则。

⑸ 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应具有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应变能力和弹性空间。

三、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⒈城市性质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⒉城市发展目标

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力争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四、市域城镇体系

⒈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形成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

⒉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0年)为621.58万人,近期控制在65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远期控制在73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全市常住人口现状为687.80万人,近期达到730万人,远期达到850万人。

城镇化水平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36.52%,近期达到45%,远期达到63%左右;按建成区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约为50%,近期达到57%左右,远期达到78%左右。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58.64%,近期达到68%左右,远期达到84%左右。

⒊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79个)四个等级。

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五、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

⒈城市规模

⑴ 人口规模。2000年市区总人口为389.76万人,2005年为430万人,2020年为530万人;2000年市区城市人口为253.72万人,2005年为313万人,2020年为445万人。

⑵ 用地规模。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为229.01平方公里,人均90.26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04.75平方公里,人均85.93平方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90.39平方公里,人均92.77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56.53平方公里,人均90.33平方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453.00平方公里,人均101.8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369.92平方公里,人均99.98平方米。

⒉城市布局结构

⑴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⑵ 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⑶ 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中心城区。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① 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城区部分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规划城市人口1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01平方公里。

②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和公建区并预留远景城市商务中心用地,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24平方公里。

③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星桥、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城市人口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7.20平方公里。

④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镇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3.47平方公里。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余杭和良渚组团组成,南片由临浦、瓜沥和义蓬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

① 塘栖组团:由塘栖、仁和镇组成,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临平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② 良渚组团:由良渚、瓶窑镇组成,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③ 余杭组团:由余杭、闲林镇和仓前镇南部组成,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别墅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8万人。

④ 临浦组团:由临浦、义桥、戴村镇组成,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4万人。

⑤ 瓜沥组团:由瓜沥、衙前、坎山镇组成,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区和物流园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15万人。

⑥ 义蓬组团:由义蓬、南阳、河庄、新湾镇组成,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江东工业区)。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8万人,远景控制在60~80万人左右。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① 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②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③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④ 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⑤ 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⑥ 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钱江北岸城市新中心,钱江南岸远景城市商务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六、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⒈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创“住在杭州”品牌。新区建设坚持成片开发,严格控制零星建设;旧城更新注重居住区结构的完善和设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质量。

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住宅为主,营造“半小时居住圈”,重点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宅,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加快“城中村”改造。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

主城:设置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四个居住片区,由46个居住区组成。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片区,在适当地段建设一类住宅区。

江南城: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由21个居住区组成。在沿江适当地段建设一类住宅区。

临平城:主要形成城北、城南、运河、星桥四个居住片区,由7个居住区组成。在临平山适当区域建设一类住宅区。

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由10个居住区组成,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其中东片布置在工业区西北面及东部沿江地带;西片布置在九堡沿江地区和乔司镇区。

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

⒉公共设施用地

⑴ 公共中心。构建以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① 市级公共中心: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及临江地区——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② 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③ 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④ 居住区级中心: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完善居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⑵ 行政中心。保留现有省行政中心,市行政中心转移至江滨城市新中心,保留现有及在建的八个区级行政中心,在下沙城市级副中心内预留区级行政中心用地。

⑶ 特色商业街区。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山路书画艺术休闲街区、丝绸特色街区、信义坊运河文化街区、四季青服装街区、武林路女装特色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

⒊工业用地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

⑴ 主城。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⑵ 江南城。依托滨江高新科技园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适当发展轻工、机械工业;远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逐步调整;位于萧山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江南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浦沿化工区加强污染治理,逐步搬迁至规划化工园区。

⑶ 临平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临平工业区),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织、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

⑷ 下沙城。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堡、乔司现有工业园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⑸ 临浦组团。以临浦镇为中心,作为城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⑹ 瓜沥组团。以瓜沥镇为中心,依托机场、高速公路和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展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⑺ 义蓬组团。依托义蓬、南阳、河庄、新湾等镇,建立江东工业区,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

⑻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

⑼ 乡镇工业园区。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使现有乡镇工业园区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工业园区集骤,引导园区从分散走向集中。

⒋仓储物流用地

社会性仓储设施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其用地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如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港口码头等和工业区设置。

⑴ 物流中心。水陆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运河、铁路、高速公路,设置在勾庄、康桥、临平城北部地区。

陆路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站场、绕城公路、320国道、09省道,设置在临平城南部。

空港型物流中心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绕城公路,设置在瓜沥组团西部。

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绕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九堡、临浦、转塘、乔司等城区边缘地区。

⑵ 中转性仓储区。主要安排在艮山门站西、白田畈站西、谢村、铁路北站周围、萧山火车站东、临平火车站北。

⑶ 航运危险品仓储区。设在绕城公路以北、运河东侧;江南城的危险品仓库区设在浙赣铁路东侧,萧甬铁路北侧。

⑷ 其它仓储区。在规划各工业区内配置相应的仓储用地。

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环境容量,使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

地下空间开发以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东到中河路,南到河坊街,西临西湖,北到环城北路)为中心区域,以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交通线(地下轨道交通)为轴线,与城市其它副中心相连接,重点开发湖滨地区、江滨城市中心区、武林广场地区、城站广场地区、铁路东站广场地区、滨江中心区、萧山中心区、临平城中心区、下沙城中心区、北山(宝石山—栖霞岭)、南山(吴山—玉皇山)等地区,形成“两个中心,两条轴线,十一个重点开发利用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网络。地下轨道交通将串联市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新中心和居住区;地下社会停车场分布主要结合广场、绿化、商贸中心及人流集中区域的建设与地下交通连接;地下交通隧道、大型仓储主要分布于主城的南北两山、萧山的西山和北干山、余杭的临平山及城市周边的西部山区。

七、城市绿地系统

⒈生态景观绿地

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体系。

⑴ 近郊森林公园。在绕城公路沿线,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自然山体,营建新街大型苗木园、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乔司北森林公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

⑵ 水源保护区。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涵养林,以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质量。

⑶ 湿地保护区。保护和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在钱塘江入海口划定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在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划定五片湖泊低洼湿地保护区。

⑷ 风景名胜区。根据风景资源的不同特性,在具有较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设立风景名胜区,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包括径山、东明山、灵山—龙坞—午潮山、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青化山、石牛山风景区、良渚遗址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

⑸ 绿色廊道。在钱塘江两岸、苕溪、京杭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浦阳江、西小江、凰桐江、萧绍运河、北塘河等沟通城区与郊区的主要河道两侧设置宽30米以上绿带,形成城区各类绿地与城郊自然山水基质之间的生物廊道。

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以外)两侧各控制宽100~250米绿带;铁路两侧各控制宽50~100米绿带;国道、省道、主城、副城及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两侧各控制宽30~50米绿带;乡道与乡道、村道之间两侧各控制宽20米绿带,形成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绿色通道。

⒉城市绿地

以创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特别是旧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开辟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单位内附属绿地,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重视城市林木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以绿篱代替围墙,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效果,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好一批精品绿地。

⑴ 主城。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东都市生态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凯旋公园、西塘河公园、太庙遗址公园等八个市级公园;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加快实施沿路、沿河绿色廊道,城市主要道路按每千米不少于1000平方米绿地的要求,设置块状绿地;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按服务半径合理配置社区公园,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海潮寺公园、高家花园、江城古树公园、香积寺公园等,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

⑵ 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市级公园—滨江中心公园;结合区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⑶ 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临平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⑷ 下沙城。绕城公路两侧保留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和城市公园。开辟沿江宽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广场建设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高教园区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⑸ 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义蓬以沿江、道路绿地为构架,重点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

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为38%,绿化覆盖率为41%。

八、风景旅游

以“三江二湖一山一河二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京杭运河、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为轴心,精心打造“三个景区”(核心景区、近郊景区、远郊景区),全面建设西湖、良渚、钱塘江、千岛湖、之江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区。

⒈核心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充分发挥园林山水、文物古迹、都市景观兼备的优势,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为主,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集中力量抓好西湖综合保护、灵隐二期、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清河坊历史街区、梅家坞特色村落等重大项目,创建一批旅游“精品”和“绝品”。处理好核心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争取西湖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处理好核心景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打造良好的都市景观。

⒉近郊景区。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特色的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抓好湘湖旅游度假区、西溪风景区、上泗片旅游休闲区、转塘镇(旅游集散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加快运河风景带、钱江观潮城、东方文化园二期、杭州乐园二期、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核心景区延伸扩展的重要方面和杭州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

⒊远郊景区。以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特色旅游为重点,发挥“两江一湖”风景区“山青、水秀、境幽、洞奇、史悠及碧湖千岛”的景观特色,保护富春江、新安江风光带及千岛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沿线各种特色旅游资源,把“两江一湖”建成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发挥临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景区。

扶持一批“名、特、优”旅游产品。重点抓好富阳新三国旅游线开发、富阳野生动物世界、桐庐富春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梅城三江口旅游规划建设、大慈岩景区深度开发工程、千岛湖千年古城的发现和挖掘、天目山、清凉峰等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塑造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形象。

九、城市景观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城市格局,创造沿钱塘江两岸发展气势雄伟的新城景观。以江、湖、山、城为基盘,以绿色为基调,以主要河、路为骨架,重点建设五个景观面(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绿地、特殊地貌),若干条景观带(延安路、庆春路、解放路、市心路、西湖大道、之江路、中兴路、闻涛路;运河、上塘河、中河、东河、贴沙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五里塘河、北塘河、永久河、萧绍运河、建设河、南门江;历史街区),五种景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重要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表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提升城市品位。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按“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抢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地下遗址,保护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环境并举,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名城整体环境,重点保护好十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清河坊历史街区、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湖边村近代民居保护区、思鑫坊近代民居保护区、北山街保护区、西兴老街保护区、长河老街保护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严格控制五个地下文物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南宋太庙—三省六部遗址保护区、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区、半山历代古墓葬及良渚文化遗址重点保护区、古荡—老和山历代古墓葬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加强文物发掘工作。加强对市区152处文物保护单位、215处文物保护点的保护。保持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五个特色文化保护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文化保护区、佛教文化保护区、吴山文化保护区、孤山清文化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对余杭塘栖镇、萧山进化镇、衙前镇三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的保护。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内涵,建立各类博物馆系列,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

十一、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59.0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范围约39.65平方公里,上述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均应符合《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定。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具有世界遗产意义,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灿的历史文化交融一体为特色,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为环湖、北山、吴山、凤凰山、虎跑龙井、植物园、灵竺、五云、钱江九大景区。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生态环境和景观,防止城市化趋向,争取将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外围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或其它不适宜的建设项目。保护西湖周围景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近风景区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要与风景区相协调。

十二、城市综合交通

⒈对外交通

⑴ 铁路

编组站按“一主一辅”设置,乔司编组站为主要编组站,按二级四场进行建设,预留三级四场站型规模,办理枢纽各方向的改编作业;预留萧山辅助编组站,一级二场站型。

形成以杭州东站、杭州站为客运主站,杭州南站(萧山站)为辅助客运站的客运枢纽。杭州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200人规模控制,杭州东站按最高聚集人数7000人规模设置,远期杭州南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000人规模设置。

规划沪杭、浙赣高速客运专线(或沪杭磁悬浮列车)引入杭州东站,在钱江二桥附近选择越江通道。预留远期九堡东高速客运专线线位及车站。

设置五个铁路货场,其中杭州北为集装箱、综合性货场;勾庄为散堆装、危险品货物场;艮山门为快运行包基地;保留临平货场及萧山综合性货场,并预留发展用地。

⑵ 公路

以“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为公路网主骨架,实现主骨架高等级化,公路网密度达到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

“一绕”即绕城高速公路;“十射”即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杭徽、杭新景、杭浦(沪杭复线)、杭绍甬(杭甬复线)、杭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二连”即临金高速公路、杭州机场高速公路;“一通道”即杭州湾萧山通道。

⑶ 水路

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形成以500吨级航道为骨干,100~300吨级航道为基础,干支直达,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道网。

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对1000吨级出海航道的建设进行研究;改造京杭运河(杭州段)至三~四级,抓紧进行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的可行性论证;建设杭申线(四级)、杭湖锡线(五级)、杭甬运河(四级);建设武獐线、杭余(闲)线、周浦港航道及航围线(航坞山—围垦丁坝三号闸)支线。

⑷ 航空

续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性质为国际定期航班和国内干线机场,标准为4E级,最终规模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人次,最终用地控制规模为10平方公里。

⒉城市道路交通

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⑴ 快速路。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具有较高通行能力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一环。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公里,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要疏解过境车流并对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预留改造成8~12车道的用地。

三纵。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复兴大桥—四季大道,320国道(杭枫线)—石桥路—秋涛路—西兴大桥—风情大道,东湖路延伸线—九堡大桥—通惠路组成三纵。

五横。由东西向的石祥路—石大线—海宁东西大道,文一路—德胜路、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中兴路—机场快速路,原320国道(杭富段)—之江大桥—彩虹大道组成五横。

快速路总长约268公里,主要起到联系各城区和外围组团,疏解交通密集区域道路交通流的作用,在三纵五横快速路基础上组织环路交通。

⑵ 轨道交通。以东西线和南北线组成的“十”字线为骨干,形成一个贯通城市各主要客运交通集散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南北线。南起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北至临平,贯通江南城、主城及临平城,线路长度约57千米。

东西线。东起下沙城,西至留下,远景延伸至余杭组团,贯通下沙城、主城、余杭组团,线路长度约37公里。

远期在“十”字线基础上增加若干条线路,为城市交通及旅游交通服务。预留线路向富阳、临安方向延伸的可能性。

十三、城市基础设施

⒈给水工程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举,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给水系统,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达到新的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⑴ 总用水量。35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230万立方米/日,江南120万立方米/日。萧山东部地区各镇工业用水自备水按发展需要建设。

⑵ 给水工程。江北新建抗咸二期工程,规模为230万立方米/日;南星水厂扩建至40万立方米/日;九溪水厂扩建至90万立方米/日,并预留发展用地;临平给水工程扩建至30万立方米/日。江南新建滨江水厂,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萧山三水厂扩建至60万立方米/日;新建戴村水厂,近期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远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⒉污水工程

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建成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实施达标排放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污水回用,加强水体综合整治,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

⑴ 污水量。26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140万立方米/日,江南(包括各镇工业废水)120万立方米/日。

⑵ 污水工程系统。分主城、下沙城、江南城、临平城、江北外围组团、江南外围组团六大污水系统。

⑶ 污水工程。江北继续建设四堡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至60万立方米/日;扩建七格污水处理厂至90万立方米/日,控制120万立方米/日规模的发展用地;新建仓前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新建塘栖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预留城北污水处理厂用地。江南扩建萧山污水处理厂至60万立方米/日;新建新湾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5万立方米/日;新建益农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6万立方米/日。

⒊河道治理及雨水工程

按照“截污、疏浚、驳岸、引水、美化、管理”的方针治理河道,形成河、管相结合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城市排涝抗灾能力,使河道整治达到规定的标准,成为城市的绿色长廊。

主要工程: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工程、西湖综合治理工程、上塘河市区段改造工程、新建新塘河及江滨地区排水工程、市区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续建)等。

⒋能源工程

改变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逐步增大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用量,降低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⑴ 电力工程。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

⑵ 燃气工程。优化燃气气源结构,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系统,加速燃气供应管道化,完善储备和供应系统。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东海气田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形成天然气门站、分输站、高压、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组成的完善的供气管网。

⑶ 供热工程。合理布局、以热定电、脱硫除尘、经济可行、发展热电联产。新建下沙第二热电厂,向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热;新建临平热电厂,向临平工业区供热;扩建位于义蓬组团的富丽达和钱江热电厂,向江东工业工区用户供热;在靖江镇、衙前镇、党山镇分别新建智兴、萧越和翔盛三座区域热电厂。

⒌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工程

⑴ 通信工程。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信网,为信息网建设提供功能强有力的信息平台。至2020年,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42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360万门,主线普及率74%;移动电话普及率80部/百人;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00万户,上网普及率达到82%。

⑵ 邮政工程。完善邮政服务,加强邮运和邮件处理能力,邮政网点的建设尽量靠近居民密集区和商业密集区。按国家标准完善和优化建成区邮政网点,达到每邮政局所服务人口2.25万人及住宅区内每1000人设一代办点的服务标准。

⑶ 广播电视工程。增加频道,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城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0万户;电视节目全面过渡到数字高清;开展无线移动交互电视业务;建设卫星直播系统。高标准改造、建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由架空转入地下。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中心、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业务中心;迁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台;提高三套无线广播有效覆盖范围;实施杭州广播电视信号卫星发送工程,进行有线电视多功能开发。

⒍环境卫生设施

实现城市生活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收集、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文明、科学、先进的水平。

扩大天子岭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容量,建设第二卫生填埋场,新建江南城(滨江)垃圾焚烧厂,扩建下沙城(乔司)、余杭组团(仓前)垃圾焚烧厂。在良渚组团附近建设垃圾生物技术处理厂,在临浦组团或瓜沥组团附近建设卫生填埋场;建设特种垃圾焚烧厂、建筑垃圾堆放场、大件垃圾堆放场、分类垃圾集中分选站、大中型垃圾中转站等大型环卫基础工程设施和环卫停车场所。

十四、城市环境保护

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突出城市能源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至2020年把杭州市建设成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⒈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余杭区西北山区、萧山区南部丘陵山区、西湖区西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钱塘江滩涂湿地、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湿地及各风景名胜区、良渚遗址保护区等的保护,保持其自然风貌和自然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推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走廊和生态通道建设,建设城市森林。

⒉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市水源水质达标,实施水污染物自产生至排放的总量控制,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和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合理利用钱塘江环境容量,主城内河引入环境用水,各水体水功能区达到规划水质目标。钱塘江和东苕溪城市取水水源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大于98%;西湖水质近期Ⅳ类标准,远期Ⅲ类标准;运河水质近期Ⅳ~Ⅴ类,远期Ⅲ~Ⅳ类;内河水质近期Ⅴ类,远期Ⅳ类;要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⒊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使用量,推广清洁型煤。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发展集中供热,电厂烟气净化,防治生产工艺废气和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城市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空气环境质量。西湖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各城区达到Ⅱ级或优于Ⅱ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6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0.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0.05毫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

⒋声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绕城公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改造城市路网,改善路面状况,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城区禁鸣喇叭规定,降低交通噪声;降低生活和施工噪声;加快噪声达标区建设。主城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近期为80%,远期为100%;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达标区覆盖率近期为85%,远期为100%。

⒌加强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和治理各种污染源。

十五、城市防灾

⒈防洪。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讲求综合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标准防洪堤塘和流域水利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抗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钱塘江北岸周浦—钱塘江大桥段江堤取用一级堤防及100年一遇标准;钱塘江大桥—三堡船闸段,防洪标准取用200年一遇;三堡船闸—下沙段,防洪标准取用100年一遇。南岸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堤防。东苕溪西险大塘为100年一遇。西湖为50年一遇。浦阳江右岸防洪堤(茅山闸—小砾山)为100年一遇;左岸防洪堤(南河出口—义桥)为50年一遇。永兴河、南河为50年一遇。

⒉防震抗震。加强城市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化地震台网、地震前兆网建设,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通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各类震害预测数据库和破坏性地震灾害预报系统,为城市震害防御对策和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城市抗震设防区划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与工程建设项目的选址。在重点地域进一步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估工作。

制订震前人口疏散计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和人防工程等地下设施设置人员避震疏散场地,面积人均2平方米。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高度重视化工等系统的抗震设防,防止地震诱发的火灾、爆炸、溢毒、泄污、放射性辐射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⒊消防。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消防的紧急救援功能。重点保护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妥善安排消防安全布局及消防通道,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重要设施、重要建筑,重视风景区、林区和水上消防,妥善布置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备、转运等项目,并规定一定的隔离带,避免重大事故波及周边四邻。

消防站布点,新区以标准型普通消防站为主,旧区小型和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相结合,每个行政区设一个中心站。按国家标准4~7平方千米的责任区设置消防站,保证接警5分钟内能到达火场。

依托城市道路网系统,形成主次分明的消防通道。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形成区域、区间、区内三级消防通道。设置危险品通道及紧急状态专用车道,确保消防通道网络畅通。

城市供水网络、管径、水压必须考虑消防要求,消防栓应严格按规定配置;城市河道两侧按规定要求布置消防取水平台;必须确保消防供电的可靠性和高质量。

⒋人民防空。按全国人防一类重点城市的要求,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以主城为核心兼顾副城,形成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多重心的防护体系;人员掩蔽工程以结合城市建设修建防空地下室及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为主,主城充分利用已建工程,并加强配套完善,副城修建一批人防重点骨干工程。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扩绿工程、城市广场建设等修建人防工程。城市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交通干线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兼顾人民防空需要,按防护标准要求落实相应的平战转换设施。

建立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就近掩蔽和近郊疏散为主,远程疏散为辅,加强人口接收疏散地建设。市、区重点抓好就近疏散和早期疏散基地建设,构建城乡结合的人口疏散基地。

⒌地质灾害防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得随便开山、取石、挖土、填湖,以减少人为造成的成灾条件。确因工程需要挖山、切坡的,要先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后才能进行。

坡度30度以上的斜坡区一般不宜进行开挖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时应在工程设计的同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设计。

所有城市建设项目,尤其是交通、水利、工矿、居住、旅游、人防等工程项目,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已经修建的工程,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十六、郊区

⒈基本农田保护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要从保障城市供给的单一功能,向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共同开发的都市农业转变,合理安排蔬菜、肉鱼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既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又承担建设城市环境生态屏障、中外宾客旅游胜地、市民观光休闲场所。

⒉近郊城镇及农居点。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镇用地,适时撤村建居、撤镇(乡)建街,按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合理安排好农居用地,推广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多层公寓式住宅和并联式住宅两类农居点分别按人均居住用地38和60平方米控制。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相对独立的乡镇,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引导基层村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取消自然村。各乡镇要编制好总体规划、镇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浙江省村镇规划标准,集镇内农居建设鼓励多层公寓式住宅,农村农居建设鼓励联立式住宅,合理布局农村道路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绿化、环境建设,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农居点和集镇风貌。

十七、建设时序与近期建设

⒈建设时序。实施旅游西进、优二兴三战略,主城近期以钱江新城建设、湖滨地区改造、西部风景旅游区建设为主;中期继续建设钱江新城和风景旅游区,调整用地结构,疏解主城人口和部分城市功能,逐步向副城和外围组团转移。

积极实施跨江向南发展,江南城近期加快建设滨江科技城和萧山市心路地区(市级副中心),积极做好江东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中期继续建设完善科技城和市级副中心,并承担部分市级功能,继续建设江东工业区。

实施城市东扩、沿江开发战略,下沙城近期以高教园区、工业区建设为主;中期建设下沙城中心区(市级副中心)。临平城近期积极做好临平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中期继续建设临平工业区,完善市级副中心。

⒉近期建设目标。以城市道路交通、给排水和水系治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以绿化、生态公益林、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和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旧城环境和市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⒊近期建设重点。加快改造集中成片的旧城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步伐,改善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快建设三个副城,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好高教园区。积极做好江东工业区、临平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

加强环西湖景区保护,重点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主次干路和地铁一号线工程建设,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污水截污工程。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继续加大城市河道和旧城环境整治力度。

⒋近期建设资金预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安排基础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共83项,总投资框算达766.9亿余元。

十八、远景展望

远景展望至2050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旅游兴旺,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人民生活富裕、文明。杭州中心城市形成钱江两岸功能高度融合、结构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景观优美、各项城市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成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城市用地继续沿江、跨江,向东、向南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形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进一步开发钱江沿岸地带,在钱江南北两岸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到2030年左右,市域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2050年市域人口发展趋于稳定,户籍人口达到73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处于稳定阶段,达到80%左右。届时市区户籍人口达到550万人左右,总人口达到630万人左右。

进一步加强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城市部分职能进一步向外围组团扩散,建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杭州大都市区。

城市内外交通方便快捷。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网和站场建设更加完善;市内公交发达,快速轨道交通成环成网,成为市区公交骨干并辐射杭州大都市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防洪、消防、人民防空、防震抗震等城市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保证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

⒈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⒉城市规划区范围

⑴ 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

⑵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富阳渔山、里山、灵桥、富阳等镇的临江部分),面积54平方公里;总面积为3122平方公里。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⒈规划指导思想

——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研究杭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明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立足于杭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加强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杭州大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到2005年市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绿地、园林景观建设,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使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增强规划对未来预见性的同时,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近远期结合,保护与建设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⒉规划原则

⑴ 生态优先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山水风光是杭州发展的天赋支撑平台,保护好青山碧水是增强杭州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也是体现“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关键。

⑵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人性化的城市尺度,行人优先的服务设施,宜人活动的开敞空间,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可能。

⑶ 区域协调和网络化原则。强调城市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加强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建设网络化城市群。

⑷ 科学性和强制性原则。在提高城市规划对未来发展预测的科学性的同时,强化城市规划对现实建设的强制性指导原则。

⑸ 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应具有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应变能力和弹性空间。

三、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⒈城市性质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⒉城市发展目标

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力争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四、市域城镇体系

⒈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形成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

⒉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0年)为621.58万人,近期控制在65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远期控制在73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全市常住人口现状为687.80万人,近期达到730万人,远期达到850万人。

城镇化水平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36.52%,近期达到45%,远期达到63%左右;按建成区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约为50%,近期达到57%左右,远期达到78%左右。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58.64%,近期达到68%左右,远期达到84%左右。

⒊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79个)四个等级。

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五、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

⒈城市规模

⑴ 人口规模。2000年市区总人口为389.76万人,2005年为430万人,2020年为530万人;2000年市区城市人口为253.72万人,2005年为313万人,2020年为445万人。

⑵ 用地规模。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为229.01平方公里,人均90.26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04.75平方公里,人均85.93平方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90.39平方公里,人均92.77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56.53平方公里,人均90.33平方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453.00平方公里,人均101.8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369.92平方公里,人均99.98平方米。

⒉城市布局结构

⑴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⑵ 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⑶ 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中心城区。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① 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城区部分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规划城市人口1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01平方公里。

②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和公建区并预留远景城市商务中心用地,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24平方公里。

③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星桥、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城市人口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7.20平方公里。

④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镇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3.47平方公里。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余杭和良渚组团组成,南片由临浦、瓜沥和义蓬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

① 塘栖组团:由塘栖、仁和镇组成,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临平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② 良渚组团:由良渚、瓶窑镇组成,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③ 余杭组团:由余杭、闲林镇和仓前镇南部组成,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别墅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8万人。

④ 临浦组团:由临浦、义桥、戴村镇组成,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4万人。

⑤ 瓜沥组团:由瓜沥、衙前、坎山镇组成,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区和物流园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15万人。

⑥ 义蓬组团:由义蓬、南阳、河庄、新湾镇组成,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江东工业区)。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8万人,远景控制在60~80万人左右。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① 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②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③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④ 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⑤ 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⑥ 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钱江北岸城市新中心,钱江南岸远景城市商务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六、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⒈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创“住在杭州”品牌。新区建设坚持成片开发,严格控制零星建设;旧城更新注重居住区结构的完善和设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质量。

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住宅为主,营造“半小时居住圈”,重点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宅,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加快“城中村”改造。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

主城:设置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四个居住片区,由46个居住区组成。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片区,在适当地段建设一类住宅区。

江南城: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由21个居住区组成。在沿江适当地段建设一类住宅区。

临平城:主要形成城北、城南、运河、星桥四个居住片区,由7个居住区组成。在临平山适当区域建设一类住宅区。

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由10个居住区组成,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其中东片布置在工业区西北面及东部沿江地带;西片布置在九堡沿江地区和乔司镇区。

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

⒉公共设施用地

⑴ 公共中心。构建以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① 市级公共中心: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及临江地区——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② 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③ 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④ 居住区级中心: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完善居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⑵ 行政中心。保留现有省行政中心,市行政中心转移至江滨城市新中心,保留现有及在建的八个区级行政中心,在下沙城市级副中心内预留区级行政中心用地。

⑶ 特色商业街区。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山路书画艺术休闲街区、丝绸特色街区、信义坊运河文化街区、四季青服装街区、武林路女装特色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

⒊工业用地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

⑴ 主城。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⑵ 江南城。依托滨江高新科技园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适当发展轻工、机械工业;远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逐步调整;位于萧山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江南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浦沿化工区加强污染治理,逐步搬迁至规划化工园区。

⑶ 临平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临平工业区),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织、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

⑷ 下沙城。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堡、乔司现有工业园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⑸ 临浦组团。以临浦镇为中心,作为城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⑹ 瓜沥组团。以瓜沥镇为中心,依托机场、高速公路和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展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⑺ 义蓬组团。依托义蓬、南阳、河庄、新湾等镇,建立江东工业区,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

⑻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

⑼ 乡镇工业园区。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使现有乡镇工业园区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工业园区集骤,引导园区从分散走向集中。

⒋仓储物流用地

社会性仓储设施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其用地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如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港口码头等和工业区设置。

⑴ 物流中心。水陆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运河、铁路、高速公路,设置在勾庄、康桥、临平城北部地区。

陆路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站场、绕城公路、320国道、09省道,设置在临平城南部。

空港型物流中心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绕城公路,设置在瓜沥组团西部。

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绕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九堡、临浦、转塘、乔司等城区边缘地区。

⑵ 中转性仓储区。主要安排在艮山门站西、白田畈站西、谢村、铁路北站周围、萧山火车站东、临平火车站北。

⑶ 航运危险品仓储区。设在绕城公路以北、运河东侧;江南城的危险品仓库区设在浙赣铁路东侧,萧甬铁路北侧。

⑷ 其它仓储区。在规划各工业区内配置相应的仓储用地。

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环境容量,使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

地下空间开发以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东到中河路,南到河坊街,西临西湖,北到环城北路)为中心区域,以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交通线(地下轨道交通)为轴线,与城市其它副中心相连接,重点开发湖滨地区、江滨城市中心区、武林广场地区、城站广场地区、铁路东站广场地区、滨江中心区、萧山中心区、临平城中心区、下沙城中心区、北山(宝石山—栖霞岭)、南山(吴山—玉皇山)等地区,形成“两个中心,两条轴线,十一个重点开发利用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网络。地下轨道交通将串联市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新中心和居住区;地下社会停车场分布主要结合广场、绿化、商贸中心及人流集中区域的建设与地下交通连接;地下交通隧道、大型仓储主要分布于主城的南北两山、萧山的西山和北干山、余杭的临平山及城市周边的西部山区。

七、城市绿地系统

⒈生态景观绿地

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体系。

⑴ 近郊森林公园。在绕城公路沿线,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自然山体,营建新街大型苗木园、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乔司北森林公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

⑵ 水源保护区。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涵养林,以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质量。

⑶ 湿地保护区。保护和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在钱塘江入海口划定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在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划定五片湖泊低洼湿地保护区。

⑷ 风景名胜区。根据风景资源的不同特性,在具有较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设立风景名胜区,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包括径山、东明山、灵山—龙坞—午潮山、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青化山、石牛山风景区、良渚遗址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

⑸ 绿色廊道。在钱塘江两岸、苕溪、京杭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浦阳江、西小江、凰桐江、萧绍运河、北塘河等沟通城区与郊区的主要河道两侧设置宽30米以上绿带,形成城区各类绿地与城郊自然山水基质之间的生物廊道。

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以外)两侧各控制宽100~250米绿带;铁路两侧各控制宽50~100米绿带;国道、省道、主城、副城及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两侧各控制宽30~50米绿带;乡道与乡道、村道之间两侧各控制宽20米绿带,形成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绿色通道。

⒉城市绿地

以创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特别是旧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开辟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单位内附属绿地,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重视城市林木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以绿篱代替围墙,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效果,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好一批精品绿地。

⑴ 主城。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东都市生态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凯旋公园、西塘河公园、太庙遗址公园等八个市级公园;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加快实施沿路、沿河绿色廊道,城市主要道路按每千米不少于1000平方米绿地的要求,设置块状绿地;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按服务半径合理配置社区公园,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海潮寺公园、高家花园、江城古树公园、香积寺公园等,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

⑵ 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市级公园—滨江中心公园;结合区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⑶ 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临平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⑷ 下沙城。绕城公路两侧保留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和城市公园。开辟沿江宽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广场建设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高教园区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⑸ 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义蓬以沿江、道路绿地为构架,重点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

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为38%,绿化覆盖率为41%。

八、风景旅游

以“三江二湖一山一河二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京杭运河、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为轴心,精心打造“三个景区”(核心景区、近郊景区、远郊景区),全面建设西湖、良渚、钱塘江、千岛湖、之江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区。

⒈核心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充分发挥园林山水、文物古迹、都市景观兼备的优势,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为主,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集中力量抓好西湖综合保护、灵隐二期、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清河坊历史街区、梅家坞特色村落等重大项目,创建一批旅游“精品”和“绝品”。处理好核心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争取西湖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处理好核心景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打造良好的都市景观。

⒉近郊景区。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特色的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抓好湘湖旅游度假区、西溪风景区、上泗片旅游休闲区、转塘镇(旅游集散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加快运河风景带、钱江观潮城、东方文化园二期、杭州乐园二期、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核心景区延伸扩展的重要方面和杭州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

⒊远郊景区。以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特色旅游为重点,发挥“两江一湖”风景区“山青、水秀、境幽、洞奇、史悠及碧湖千岛”的景观特色,保护富春江、新安江风光带及千岛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沿线各种特色旅游资源,把“两江一湖”建成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发挥临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景区。

扶持一批“名、特、优”旅游产品。重点抓好富阳新三国旅游线开发、富阳野生动物世界、桐庐富春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梅城三江口旅游规划建设、大慈岩景区深度开发工程、千岛湖千年古城的发现和挖掘、天目山、清凉峰等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塑造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形象。

九、城市景观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城市格局,创造沿钱塘江两岸发展气势雄伟的新城景观。以江、湖、山、城为基盘,以绿色为基调,以主要河、路为骨架,重点建设五个景观面(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绿地、特殊地貌),若干条景观带(延安路、庆春路、解放路、市心路、西湖大道、之江路、中兴路、闻涛路;运河、上塘河、中河、东河、贴沙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五里塘河、北塘河、永久河、萧绍运河、建设河、南门江;历史街区),五种景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重要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表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提升城市品位。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按“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抢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地下遗址,保护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环境并举,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名城整体环境,重点保护好十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清河坊历史街区、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湖边村近代民居保护区、思鑫坊近代民居保护区、北山街保护区、西兴老街保护区、长河老街保护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严格控制五个地下文物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南宋太庙—三省六部遗址保护区、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区、半山历代古墓葬及良渚文化遗址重点保护区、古荡—老和山历代古墓葬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加强文物发掘工作。加强对市区152处文物保护单位、215处文物保护点的保护。保持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五个特色文化保护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文化保护区、佛教文化保护区、吴山文化保护区、孤山清文化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对余杭塘栖镇、萧山进化镇、衙前镇三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的保护。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内涵,建立各类博物馆系列,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

十一、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59.0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范围约39.65平方公里,上述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均应符合《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定。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具有世界遗产意义,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灿的历史文化交融一体为特色,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为环湖、北山、吴山、凤凰山、虎跑龙井、植物园、灵竺、五云、钱江九大景区。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生态环境和景观,防止城市化趋向,争取将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外围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或其它不适宜的建设项目。保护西湖周围景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近风景区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要与风景区相协调。

十二、城市综合交通

⒈对外交通

⑴ 铁路

编组站按“一主一辅”设置,乔司编组站为主要编组站,按二级四场进行建设,预留三级四场站型规模,办理枢纽各方向的改编作业;预留萧山辅助编组站,一级二场站型。

形成以杭州东站、杭州站为客运主站,杭州南站(萧山站)为辅助客运站的客运枢纽。杭州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200人规模控制,杭州东站按最高聚集人数7000人规模设置,远期杭州南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000人规模设置。

规划沪杭、浙赣高速客运专线(或沪杭磁悬浮列车)引入杭州东站,在钱江二桥附近选择越江通道。预留远期九堡东高速客运专线线位及车站。

设置五个铁路货场,其中杭州北为集装箱、综合性货场;勾庄为散堆装、危险品货物场;艮山门为快运行包基地;保留临平货场及萧山综合性货场,并预留发展用地。

⑵ 公路

以“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为公路网主骨架,实现主骨架高等级化,公路网密度达到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

“一绕”即绕城高速公路;“十射”即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杭徽、杭新景、杭浦(沪杭复线)、杭绍甬(杭甬复线)、杭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二连”即临金高速公路、杭州机场高速公路;“一通道”即杭州湾萧山通道。

⑶ 水路

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形成以500吨级航道为骨干,100~300吨级航道为基础,干支直达,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道网。

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对1000吨级出海航道的建设进行研究;改造京杭运河(杭州段)至三~四级,抓紧进行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的可行性论证;建设杭申线(四级)、杭湖锡线(五级)、杭甬运河(四级);建设武獐线、杭余(闲)线、周浦港航道及航围线(航坞山—围垦丁坝三号闸)支线。

⑷ 航空

续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性质为国际定期航班和国内干线机场,标准为4E级,最终规模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人次,最终用地控制规模为10平方公里。

⒉城市道路交通

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⑴ 快速路。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具有较高通行能力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一环。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公里,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要疏解过境车流并对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预留改造成8~12车道的用地。

三纵。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复兴大桥—四季大道,320国道(杭枫线)—石桥路—秋涛路—西兴大桥—风情大道,东湖路延伸线—九堡大桥—通惠路组成三纵。

五横。由东西向的石祥路—石大线—海宁东西大道,文一路—德胜路、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中兴路—机场快速路,原320国道(杭富段)—之江大桥—彩虹大道组成五横。

快速路总长约268公里,主要起到联系各城区和外围组团,疏解交通密集区域道路交通流的作用,在三纵五横快速路基础上组织环路交通。

⑵ 轨道交通。以东西线和南北线组成的“十”字线为骨干,形成一个贯通城市各主要客运交通集散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南北线。南起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北至临平,贯通江南城、主城及临平城,线路长度约57千米。

东西线。东起下沙城,西至留下,远景延伸至余杭组团,贯通下沙城、主城、余杭组团,线路长度约37公里。

远期在“十”字线基础上增加若干条线路,为城市交通及旅游交通服务。预留线路向富阳、临安方向延伸的可能性。

十三、城市基础设施

⒈给水工程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举,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给水系统,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达到新的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⑴ 总用水量。35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230万立方米/日,江南120万立方米/日。萧山东部地区各镇工业用水自备水按发展需要建设。

⑵ 给水工程。江北新建抗咸二期工程,规模为230万立方米/日;南星水厂扩建至40万立方米/日;九溪水厂扩建至90万立方米/日,并预留发展用地;临平给水工程扩建至30万立方米/日。江南新建滨江水厂,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萧山三水厂扩建至60万立方米/日;新建戴村水厂,近期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远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⒉污水工程

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建成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实施达标排放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污水回用,加强水体综合整治,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

⑴ 污水量。26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140万立方米/日,江南(包括各镇工业废水)120万立方米/日。

⑵ 污水工程系统。分主城、下沙城、江南城、临平城、江北外围组团、江南外围组团六大污水系统。

⑶ 污水工程。江北继续建设四堡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至60万立方米/日;扩建七格污水处理厂至90万立方米/日,控制120万立方米/日规模的发展用地;新建仓前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新建塘栖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预留城北污水处理厂用地。江南扩建萧山污水处理厂至60万立方米/日;新建新湾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5万立方米/日;新建益农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6万立方米/日。

⒊河道治理及雨水工程

按照“截污、疏浚、驳岸、引水、美化、管理”的方针治理河道,形成河、管相结合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城市排涝抗灾能力,使河道整治达到规定的标准,成为城市的绿色长廊。

主要工程: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工程、西湖综合治理工程、上塘河市区段改造工程、新建新塘河及江滨地区排水工程、市区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续建)等。

⒋能源工程

改变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逐步增大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用量,降低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⑴ 电力工程。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

⑵ 燃气工程。优化燃气气源结构,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系统,加速燃气供应管道化,完善储备和供应系统。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东海气田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形成天然气门站、分输站、高压、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组成的完善的供气管网。

⑶ 供热工程。合理布局、以热定电、脱硫除尘、经济可行、发展热电联产。新建下沙第二热电厂,向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热;新建临平热电厂,向临平工业区供热;扩建位于义蓬组团的富丽达和钱江热电厂,向江东工业工区用户供热;在靖江镇、衙前镇、党山镇分别新建智兴、萧越和翔盛三座区域热电厂。

⒌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工程

⑴ 通信工程。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信网,为信息网建设提供功能强有力的信息平台。至2020年,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42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360万门,主线普及率74%;移动电话普及率80部/百人;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00万户,上网普及率达到82%。

⑵ 邮政工程。完善邮政服务,加强邮运和邮件处理能力,邮政网点的建设尽量靠近居民密集区和商业密集区。按国家标准完善和优化建成区邮政网点,达到每邮政局所服务人口2.25万人及住宅区内每1000人设一代办点的服务标准。

⑶ 广播电视工程。增加频道,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城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0万户;电视节目全面过渡到数字高清;开展无线移动交互电视业务;建设卫星直播系统。高标准改造、建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由架空转入地下。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中心、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业务中心;迁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台;提高三套无线广播有效覆盖范围;实施杭州广播电视信号卫星发送工程,进行有线电视多功能开发。

⒍环境卫生设施

实现城市生活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收集、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文明、科学、先进的水平。

扩大天子岭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容量,建设第二卫生填埋场,新建江南城(滨江)垃圾焚烧厂,扩建下沙城(乔司)、余杭组团(仓前)垃圾焚烧厂。在良渚组团附近建设垃圾生物技术处理厂,在临浦组团或瓜沥组团附近建设卫生填埋场;建设特种垃圾焚烧厂、建筑垃圾堆放场、大件垃圾堆放场、分类垃圾集中分选站、大中型垃圾中转站等大型环卫基础工程设施和环卫停车场所。

十四、城市环境保护

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突出城市能源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至2020年把杭州市建设成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⒈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余杭区西北山区、萧山区南部丘陵山区、西湖区西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钱塘江滩涂湿地、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湿地及各风景名胜区、良渚遗址保护区等的保护,保持其自然风貌和自然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推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走廊和生态通道建设,建设城市森林。

⒉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市水源水质达标,实施水污染物自产生至排放的总量控制,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和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合理利用钱塘江环境容量,主城内河引入环境用水,各水体水功能区达到规划水质目标。钱塘江和东苕溪城市取水水源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大于98%;西湖水质近期Ⅳ类标准,远期Ⅲ类标准;运河水质近期Ⅳ~Ⅴ类,远期Ⅲ~Ⅳ类;内河水质近期Ⅴ类,远期Ⅳ类;要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⒊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使用量,推广清洁型煤。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发展集中供热,电厂烟气净化,防治生产工艺废气和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城市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空气环境质量。西湖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各城区达到Ⅱ级或优于Ⅱ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6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0.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0.05毫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

⒋声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绕城公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改造城市路网,改善路面状况,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城区禁鸣喇叭规定,降低交通噪声;降低生活和施工噪声;加快噪声达标区建设。主城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近期为80%,远期为100%;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达标区覆盖率近期为85%,远期为100%。

⒌加强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和治理各种污染源。

十五、城市防灾

⒈防洪。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讲求综合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标准防洪堤塘和流域水利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抗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钱塘江北岸周浦—钱塘江大桥段江堤取用一级堤防及100年一遇标准;钱塘江大桥—三堡船闸段,防洪标准取用200年一遇;三堡船闸—下沙段,防洪标准取用100年一遇。南岸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堤防。东苕溪西险大塘为100年一遇。西湖为50年一遇。浦阳江右岸防洪堤(茅山闸—小砾山)为100年一遇;左岸防洪堤(南河出口—义桥)为50年一遇。永兴河、南河为50年一遇。

⒉防震抗震。加强城市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化地震台网、地震前兆网建设,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通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各类震害预测数据库和破坏性地震灾害预报系统,为城市震害防御对策和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城市抗震设防区划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与工程建设项目的选址。在重点地域进一步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估工作。

制订震前人口疏散计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和人防工程等地下设施设置人员避震疏散场地,面积人均2平方米。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高度重视化工等系统的抗震设防,防止地震诱发的火灾、爆炸、溢毒、泄污、放射性辐射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⒊消防。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消防的紧急救援功能。重点保护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妥善安排消防安全布局及消防通道,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重要设施、重要建筑,重视风景区、林区和水上消防,妥善布置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备、转运等项目,并规定一定的隔离带,避免重大事故波及周边四邻。

消防站布点,新区以标准型普通消防站为主,旧区小型和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相结合,每个行政区设一个中心站。按国家标准4~7平方千米的责任区设置消防站,保证接警5分钟内能到达火场。

依托城市道路网系统,形成主次分明的消防通道。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形成区域、区间、区内三级消防通道。设置危险品通道及紧急状态专用车道,确保消防通道网络畅通。

城市供水网络、管径、水压必须考虑消防要求,消防栓应严格按规定配置;城市河道两侧按规定要求布置消防取水平台;必须确保消防供电的可靠性和高质量。

⒋人民防空。按全国人防一类重点城市的要求,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以主城为核心兼顾副城,形成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多重心的防护体系;人员掩蔽工程以结合城市建设修建防空地下室及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为主,主城充分利用已建工程,并加强配套完善,副城修建一批人防重点骨干工程。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扩绿工程、城市广场建设等修建人防工程。城市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交通干线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兼顾人民防空需要,按防护标准要求落实相应的平战转换设施。

建立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就近掩蔽和近郊疏散为主,远程疏散为辅,加强人口接收疏散地建设。市、区重点抓好就近疏散和早期疏散基地建设,构建城乡结合的人口疏散基地。

⒌地质灾害防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得随便开山、取石、挖土、填湖,以减少人为造成的成灾条件。确因工程需要挖山、切坡的,要先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后才能进行。

坡度30度以上的斜坡区一般不宜进行开挖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时应在工程设计的同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设计。

所有城市建设项目,尤其是交通、水利、工矿、居住、旅游、人防等工程项目,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已经修建的工程,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十六、郊区

⒈基本农田保护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要从保障城市供给的单一功能,向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共同开发的都市农业转变,合理安排蔬菜、肉鱼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既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又承担建设城市环境生态屏障、中外宾客旅游胜地、市民观光休闲场所。

⒉近郊城镇及农居点。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镇用地,适时撤村建居、撤镇(乡)建街,按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合理安排好农居用地,推广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多层公寓式住宅和并联式住宅两类农居点分别按人均居住用地38和60平方米控制。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相对独立的乡镇,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引导基层村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取消自然村。各乡镇要编制好总体规划、镇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浙江省村镇规划标准,集镇内农居建设鼓励多层公寓式住宅,农村农居建设鼓励联立式住宅,合理布局农村道路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绿化、环境建设,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农居点和集镇风貌。

十七、建设时序与近期建设

⒈建设时序。实施旅游西进、优二兴三战略,主城近期以钱江新城建设、湖滨地区改造、西部风景旅游区建设为主;中期继续建设钱江新城和风景旅游区,调整用地结构,疏解主城人口和部分城市功能,逐步向副城和外围组团转移。

积极实施跨江向南发展,江南城近期加快建设滨江科技城和萧山市心路地区(市级副中心),积极做好江东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中期继续建设完善科技城和市级副中心,并承担部分市级功能,继续建设江东工业区。

实施城市东扩、沿江开发战略,下沙城近期以高教园区、工业区建设为主;中期建设下沙城中心区(市级副中心)。临平城近期积极做好临平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中期继续建设临平工业区,完善市级副中心。

⒉近期建设目标。以城市道路交通、给排水和水系治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以绿化、生态公益林、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和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旧城环境和市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⒊近期建设重点。加快改造集中成片的旧城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步伐,改善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快建设三个副城,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好高教园区。积极做好江东工业区、临平工业区的启动建设工作。

加强环西湖景区保护,重点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主次干路和地铁一号线工程建设,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污水截污工程。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继续加大城市河道和旧城环境整治力度。

⒋近期建设资金预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安排基础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共83项,总投资框算达766.9亿余元。

十八、远景展望

远景展望至2050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旅游兴旺,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人民生活富裕、文明。杭州中心城市形成钱江两岸功能高度融合、结构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景观优美、各项城市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成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城市用地继续沿江、跨江,向东、向南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形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进一步开发钱江沿岸地带,在钱江南北两岸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到2030年左右,市域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2050年市域人口发展趋于稳定,户籍人口达到73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处于稳定阶段,达到80%左右。届时市区户籍人口达到550万人左右,总人口达到630万人左右。

进一步加强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城市部分职能进一步向外围组团扩散,建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杭州大都市区。

城市内外交通方便快捷。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网和站场建设更加完善;市内公交发达,快速轨道交通成环成网,成为市区公交骨干并辐射杭州大都市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防洪、消防、人民防空、防震抗震等城市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保证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关内容

  •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 ...

  • 杭州市总体规划
  • 目 录 前言 ..................................................... 2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7]19号 ...... 3 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 ............................. 5 二 ...

  • 浙江省主要缺水地区水资源配置调研报告
  • 浙江省主要缺水地区水资源配置调研报告 一.全省水资源基本概况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北与江苏.上海相连,西邻安徽.江西,南与福建相接,东临东海.全省土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我省陆域地貌的基本特征. 我省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多年平均 ...

  •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书
  •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2007-2020年) 目 录 前 言 ...................................................................................... 1 (一)主要规划依据 ..................... ...

  • 对党的十八大主题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 荆州振兴的"速度"与"激情" 薛家林 党的十八大主题有94个字,分四层意思:其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举什么旗:其 ...

  •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 [2016] 16 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 ...

  • 郑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项目可研报告
  • 项目编号:6168A-101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 〇 一 三年 一 月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

  • 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 潘海啸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圃 I........................._J 提要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使用混合现象明显.城市自行车的使用一度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1990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城市对自行车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政策,导致自行车使用 ...

  • 2016年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2020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市场深度调查 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0390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