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冀教版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程”的第二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对其它版本的教材作了一些相应的了解:苏教版“等式的基本性质”也是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里面。教材分三段安排:首先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然后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最后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此安排与冀教版编排基本一致。人教版“简易方程”,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是由具体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而冀教版的这一课,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给每种事物加上了数量,学生就能更好地把具体事物与数量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更迅速地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总之,这三种实验教材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思路更统一,与初中解方程的依据一致。而传统的九年义务教材则是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从已有的实验来看,方程解法的这种改变小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2、教材地位: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好准备,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论、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教学重难点:抽象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上课前我认真进行了学情分析: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小学《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等式的特点,而且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乐于动手实验,喜欢探索发现。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流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激趣引入、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归纳结论、巩固练习达标测评。(课堂教学开始有3分钟口算练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首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平衡的知识?同学们各抒己见,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引入:“生活中处处有平衡,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有关平衡的知识。”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由老师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得出)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天平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印象深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演示、观察,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概括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就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基本性质)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如果天平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再演示课件:(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引导学生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等式才会成立。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验证的过程。

2、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得出)

出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2、如果扩大或缩小的不是相同的倍数,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

1、小组展示实验情况,(若条件不允许可以使用课件演示)归纳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基本性质二的推导是在性质一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试一试:填空,使等式成立。此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巩固和应用,为顺利完成达标测评做准备。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测评题,分别是应用等式的性质填空;看图列出方程;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达标测评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灵活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最后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程”的第二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对其它版本的教材作了一些相应的了解:苏教版“等式的基本性质”也是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里面。教材分三段安排:首先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然后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最后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此安排与冀教版编排基本一致。人教版“简易方程”,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是由具体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而冀教版的这一课,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给每种事物加上了数量,学生就能更好地把具体事物与数量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更迅速地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总之,这三种实验教材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思路更统一,与初中解方程的依据一致。而传统的九年义务教材则是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从已有的实验来看,方程解法的这种改变小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2、教材地位: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好准备,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论、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教学重难点:抽象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上课前我认真进行了学情分析: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小学《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等式的特点,而且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乐于动手实验,喜欢探索发现。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流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激趣引入、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归纳结论、巩固练习达标测评。(课堂教学开始有3分钟口算练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首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平衡的知识?同学们各抒己见,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引入:“生活中处处有平衡,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有关平衡的知识。”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由老师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得出)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天平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印象深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演示、观察,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概括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就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基本性质)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如果天平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再演示课件:(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引导学生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等式才会成立。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验证的过程。

2、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得出)

出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2、如果扩大或缩小的不是相同的倍数,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

1、小组展示实验情况,(若条件不允许可以使用课件演示)归纳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基本性质二的推导是在性质一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试一试:填空,使等式成立。此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巩固和应用,为顺利完成达标测评做准备。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测评题,分别是应用等式的性质填空;看图列出方程;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达标测评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灵活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最后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相关内容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 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 型:新授课 授课人:滕州市育才中学 韩善仲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0日,星期 2,第三节课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比 ...

  • [浙教版教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八年级上册) § 5·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本课时是八(上)年级第五章第二节课时.前一节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不等式, 对不等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不等式 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后续课时--解一元一次不 ...

  •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兴隆镇学区中心校东区小学 郭海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共同参与本次研讨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 ...

  • 不等式性质教学案例1
  •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中要学习的<不等式的性质>是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的依据.这节课"概念原理性"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能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性质内容并加以应用. 学情分析 ...

  • 人教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课时第二小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题目)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 ...

  • 高中不等式的性质练习题2
  • 高中不等式的性质练习题2 a , b , c 的大小关系是 ( ) 1 A. a >c >b B.a >b >c C.c >a >b D.b >c >a [答案]A [解析] (0,+∞) 上为增函数 (-∞, +∞) 上为知a > c 减函数知 ...

  • 高中不等式的性质练习题2[1]
  • 高中不等式的性质练习题2 1 a , b , c 的大小关系是 ( ) A. a >c >b B.a >b >c C.c >a >b D.b >c >a [答案]A [解析] (0,+∞) 上为增函数 知a > c (-∞, +∞) 上为 减函数 ...

  •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第二章教案
  •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 不等关系 班级:初三 备课时间:9.27 授课时间:2015.10.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观察不等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 ...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 §5.3 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 通过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