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年的温暖记忆和味道_吴晓

喜迎新春。米跃进/摄

那些过年的温暖

特邀嘉宾:吴晓(邵阳人,人类学博士)

王敏(湘西永顺人,艺术学博士)赵书秦(邵东人,国家公务员)

主持人:田茂军(湘西龙山人,吉首大学民俗学教授)

赵书秦:我老家不在湘西,在湘中的一个小镇。也许我正是。因为我在湘西这边读应了那句话“人在哪里,家便在哪里”

书、工作、娶妻生子已经10多年了,现在回老家过年的时候真的已不多了,湘西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主持人:赵书秦虽然没有回老家,但湘西是你的第二故乡,妻子、孩子、工作都让你有家的安定与幸福!其实今年春节网上有一个帖子特别热火,它是针对近来看到不少文人政客的高论《让我们理直气壮回家过年》,劝喻国人过年不回家而写的,名叫写得非常实在。它说“我们要回家,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老父母年岁已高;夫妻两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一聚,把酒言欢,互叙往事。我们要回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春节是回家的召唤

主持人: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家更新。今天想跟三位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聊一聊有关过年的话题和感受。我想,

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你们今年都回老家过年了吗?

吴晓:“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话,民众图的就是那份亲情和热闹。这些民间俗语也是警示格言,提醒我们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

王敏:春节不但有热腾腾的年饭,更有难得的亲人团圆,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割舍不掉的感情。对于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工作在湘西,一直不曾离开家乡的我来说,可能也无所谓是否回家过年了。但即使如此,我却仍特别享受春节的那顿年夜饭,平时各自忙碌的家人终于聚在一起举杯,亲情满溢。且我特别理解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只为回家过年,这是一种心灵无法拒绝的召唤和诱惑。

那些温暖人心的记忆

主持人:家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春节是回家的召唤,所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25

以这种召唤可能也含着我们对纯真童年的留恋。你们儿时过年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或者难忘的记忆?

赵书秦:最近我在《团结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过年的记忆》,就是讲年节感受的。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童年或少年时的许多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但是过年的滋味在记忆中却历久弥新,令人无法忘怀。

吴晓:我儿时过年就喜欢看杀猪。一般家庭都要杀一头大肥猪,叫杀年猪。屠夫一人操刀,还需要三四个帮手。大家七手八脚将肥猪按倒在地。屠夫眼明手快,一刀捅进猪的喉咙,猪血放完后,年猪就不再动弹了。主人家赶快将烧开的水装满杀猪盆,接着修猪毛、开膛破肚。我们就盼望屠夫送我们一个来自猪身上的一个宝贝。什么宝贝呢?猪尿脬!我们一帮小孩子得到它,吹涨成足球,可以踢着玩!

赵书秦:是的,我现在也只要稍微回想一下,便能对小时候过年时最屁颠颠跑去的农贸市场记忆犹新。那时我们那里只要购置年货就成为过年的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准备采购年货。序曲。我们那小镇上唯一的农贸市场一改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异常热闹,小贩的吆喝,鸡鸭的鸣叫,车辆的喇叭声混合着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所有的声音变成一波又一波喜庆的气氛笼罩在小镇的上空。

所以该吃就吃,能吃是福。我们的年节要是缺少了将归于乌有。

美食,还有什么意思呢?

赵书秦:邵东因为属于邵阳地域,所以很多年节美食与邵阳类似,而在我个人印象中最好吃的是我母亲做的年关肉。选经过秋霜的个大的白萝卜,最好有裂口的那种,然后和新鲜猪肉炖。要慢火炖。炖出来后萝卜清爽可口,猪肉落口消融。到现在,我还认为我母亲做的年关肉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佳肴。

主持人:大家都说得活色生香,听来都好吃得很呢!我建议大家以后回去,都要对家里老人家多赞扬:饭做得最好吃,菜做得最好吃,衣服穿得最好看。让老人家高兴高兴。

吴晓:还可以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揉揉肩,最好亲自洗个脚。不是有媒体报道,说是小学生孝敬父母的表现就是亲自帮爸妈洗脚吗?

王敏:是的,表达孝顺不管是说好听的话,还是做举手之劳的事,最重要的都是要有心、有意,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要进而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孝顺文化就更好了。

变化的春节不变的心情

主持人:大家谈了不少春节美好的记忆了。我们知道事情是变化发展的,尤其我国近30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的春节起了变化吗?

吴晓:田老师前面提到的网上论争“过年不回家”我留意到了。其中有人说为了减少春运的压力,建议将春节改到六月份去。这种观点基本上是遭遇了暴风雨般的口水,因为我们春节的时间不能变、不会变。节日的形成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检验,是约定俗称的习俗。过去春节也有叫元日、春日的。它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到了年终,得了农闲,当然庆贺丰收,走亲访友,过年就成为百姓的“年终述职”和“工

那些口齿留香的味道

主持人:有人说我们的春节只剩下了吃,但其实我们各民族春节的饮食也包含了许多文化的内容。如汉族年夜饭的桌面上一定要有鱼,且即使非常好吃也不能一次吃光了,因为它寓意着“年年有余(鱼)”。你们现在还记得一些最令自己回味无穷的饮食吗?

吴晓:我们南方米食多,由米制作的各类粑粑、年糕也很多。粑粑其实就是一种年糕。在我们邵阳,粑粑不仅是日常的大众食品,更是一种必备的年节食品,还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礼仪中,成为了一种民俗食品。比如拜年用的大糍粑,老百姓敬菩萨用的五谷粑,就具有特殊的象征与文化意义。

王敏:最难忘的就是打糍粑、炸炸黄雀肉、熬猪脚海带、蒸坨油粑粑、

坨肉、做扣肉,都是我们湘西的年节美食。比如说坨坨肉,平时很少做,湘西只在过年的时候做。从材料来讲,然要选精肥各半的腊肉。先洗干净,后切成鸡蛋那样大小的坨,放在饭上蒸熟即成。注意,饭是甑子饭哦,不是今天的高压锅煮的饭。我记得蒙田诗中曾说: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作幽灵,一切

▲精彩的舞龙。米跃进/摄

26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争鸣·论坛】

作总结”了。如果改到六月过,那还能叫春节吗?

王敏:但我们同时也得承认,我们的春节还是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如在城市社区,已根本没有杀年猪一说了,要看杀年猪,也要跑到乡下亲戚家去,有些地方甚至还将杀年猪作为农家乐的旅游收费项目之一了。当然,这些人愿意为看杀年猪辛苦跑路或者付费,某种意义上还是对春节的传统民俗留恋不已,还是曾经过年的心情。

赵书秦:确实,传统的力量非常巨大,现实的力量也不可小视,但总体而言传统的力量可能更有韧性些。它可能发生变化,但总会以某些形式或强或弱地存在。这让我想起了西方传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虽然在我国也受到了一些人的热捧,但其中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商家操作出来的,还有人干脆概括为“购物节”而已呢。

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过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能做文化上的小脚女人,走起路来永远战战兢兢。面对传统,我们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文化眼光,不需要文化自大与文化专制。我们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切精华,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批判性提升。比如春节,它可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观念、家园意识和物质的生存品质、文化的内涵。春节是一片挥之不去的美丽记忆,又承载起千千万万的游子的共同乡愁。没有必要夸大春节面临的文化冲击与时代转型。过去没有电视,现在有了电视,才有春节联欢晚会,才有晚会培养出来的口味越来越高的观众。

赵书秦:确实,要是李白、唐伯虎他们看到今天的春节晚会,兴许也会喜形于色地夸赞一番甚至争先恐后地大显身手呢。

主持人:大家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来了: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现在春节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保护项目了。但是问题是,春节需要保护吗?怎么保护?谁来保护?我看春节根本不需要保护,它好好的呢!保护春节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历史,并且形成新的传统。中国有一个大的传统,每个地区也有自己小的传统。这就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弘扬传统的最佳方式,不是终日刻板地对着祖宗的遗物三叩九拜,而是不忘掉历史的记忆,让所有的传统、智慧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复苏、发展、平等交流与对话。我们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理直气壮地过春节,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春节是我们的,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它都在我们的生活里默默地存在并不断揭示着生活的真谛。现在,即使我们出入真插云霄的写字楼,拎着手提电脑,匆匆穿行在地铁里,也常祈愿幸福与平静能降临自己身上的。让那些过年的温暖期谢待和亲情守候和每一个中国人不期而遇。今天就聊到这里,

谢三位!

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

理直气壮过春节

主持人:“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感恩节”、等等字眼,近年来确实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大家觉得该如何对待呢?

王敏:从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来看,人的心理需求是分了解到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层次的。我做过一个调查,

情人节,与西方节日能让年轻人张扬个性有关系,它满足了年轻人某种层次的心理需求。所以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持一种包容与宽容的态度,包括理性地接受和评价外来节日。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如果只是守在自己狭隘的圈子里,盲目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则无异于闭关自守,开历史倒车。

吴晓:说得好,洋为中用,古来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土家族年糍粑。唐庆/摄▲湘西人民迎新春。米跃进/摄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27

喜迎新春。米跃进/摄

那些过年的温暖

特邀嘉宾:吴晓(邵阳人,人类学博士)

王敏(湘西永顺人,艺术学博士)赵书秦(邵东人,国家公务员)

主持人:田茂军(湘西龙山人,吉首大学民俗学教授)

赵书秦:我老家不在湘西,在湘中的一个小镇。也许我正是。因为我在湘西这边读应了那句话“人在哪里,家便在哪里”

书、工作、娶妻生子已经10多年了,现在回老家过年的时候真的已不多了,湘西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主持人:赵书秦虽然没有回老家,但湘西是你的第二故乡,妻子、孩子、工作都让你有家的安定与幸福!其实今年春节网上有一个帖子特别热火,它是针对近来看到不少文人政客的高论《让我们理直气壮回家过年》,劝喻国人过年不回家而写的,名叫写得非常实在。它说“我们要回家,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老父母年岁已高;夫妻两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一聚,把酒言欢,互叙往事。我们要回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春节是回家的召唤

主持人: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家更新。今天想跟三位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聊一聊有关过年的话题和感受。我想,

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你们今年都回老家过年了吗?

吴晓:“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话,民众图的就是那份亲情和热闹。这些民间俗语也是警示格言,提醒我们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

王敏:春节不但有热腾腾的年饭,更有难得的亲人团圆,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割舍不掉的感情。对于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工作在湘西,一直不曾离开家乡的我来说,可能也无所谓是否回家过年了。但即使如此,我却仍特别享受春节的那顿年夜饭,平时各自忙碌的家人终于聚在一起举杯,亲情满溢。且我特别理解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只为回家过年,这是一种心灵无法拒绝的召唤和诱惑。

那些温暖人心的记忆

主持人:家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春节是回家的召唤,所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25

以这种召唤可能也含着我们对纯真童年的留恋。你们儿时过年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或者难忘的记忆?

赵书秦:最近我在《团结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过年的记忆》,就是讲年节感受的。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童年或少年时的许多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但是过年的滋味在记忆中却历久弥新,令人无法忘怀。

吴晓:我儿时过年就喜欢看杀猪。一般家庭都要杀一头大肥猪,叫杀年猪。屠夫一人操刀,还需要三四个帮手。大家七手八脚将肥猪按倒在地。屠夫眼明手快,一刀捅进猪的喉咙,猪血放完后,年猪就不再动弹了。主人家赶快将烧开的水装满杀猪盆,接着修猪毛、开膛破肚。我们就盼望屠夫送我们一个来自猪身上的一个宝贝。什么宝贝呢?猪尿脬!我们一帮小孩子得到它,吹涨成足球,可以踢着玩!

赵书秦:是的,我现在也只要稍微回想一下,便能对小时候过年时最屁颠颠跑去的农贸市场记忆犹新。那时我们那里只要购置年货就成为过年的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准备采购年货。序曲。我们那小镇上唯一的农贸市场一改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异常热闹,小贩的吆喝,鸡鸭的鸣叫,车辆的喇叭声混合着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所有的声音变成一波又一波喜庆的气氛笼罩在小镇的上空。

所以该吃就吃,能吃是福。我们的年节要是缺少了将归于乌有。

美食,还有什么意思呢?

赵书秦:邵东因为属于邵阳地域,所以很多年节美食与邵阳类似,而在我个人印象中最好吃的是我母亲做的年关肉。选经过秋霜的个大的白萝卜,最好有裂口的那种,然后和新鲜猪肉炖。要慢火炖。炖出来后萝卜清爽可口,猪肉落口消融。到现在,我还认为我母亲做的年关肉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佳肴。

主持人:大家都说得活色生香,听来都好吃得很呢!我建议大家以后回去,都要对家里老人家多赞扬:饭做得最好吃,菜做得最好吃,衣服穿得最好看。让老人家高兴高兴。

吴晓:还可以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揉揉肩,最好亲自洗个脚。不是有媒体报道,说是小学生孝敬父母的表现就是亲自帮爸妈洗脚吗?

王敏:是的,表达孝顺不管是说好听的话,还是做举手之劳的事,最重要的都是要有心、有意,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要进而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孝顺文化就更好了。

变化的春节不变的心情

主持人:大家谈了不少春节美好的记忆了。我们知道事情是变化发展的,尤其我国近30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的春节起了变化吗?

吴晓:田老师前面提到的网上论争“过年不回家”我留意到了。其中有人说为了减少春运的压力,建议将春节改到六月份去。这种观点基本上是遭遇了暴风雨般的口水,因为我们春节的时间不能变、不会变。节日的形成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检验,是约定俗称的习俗。过去春节也有叫元日、春日的。它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到了年终,得了农闲,当然庆贺丰收,走亲访友,过年就成为百姓的“年终述职”和“工

那些口齿留香的味道

主持人:有人说我们的春节只剩下了吃,但其实我们各民族春节的饮食也包含了许多文化的内容。如汉族年夜饭的桌面上一定要有鱼,且即使非常好吃也不能一次吃光了,因为它寓意着“年年有余(鱼)”。你们现在还记得一些最令自己回味无穷的饮食吗?

吴晓:我们南方米食多,由米制作的各类粑粑、年糕也很多。粑粑其实就是一种年糕。在我们邵阳,粑粑不仅是日常的大众食品,更是一种必备的年节食品,还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礼仪中,成为了一种民俗食品。比如拜年用的大糍粑,老百姓敬菩萨用的五谷粑,就具有特殊的象征与文化意义。

王敏:最难忘的就是打糍粑、炸炸黄雀肉、熬猪脚海带、蒸坨油粑粑、

坨肉、做扣肉,都是我们湘西的年节美食。比如说坨坨肉,平时很少做,湘西只在过年的时候做。从材料来讲,然要选精肥各半的腊肉。先洗干净,后切成鸡蛋那样大小的坨,放在饭上蒸熟即成。注意,饭是甑子饭哦,不是今天的高压锅煮的饭。我记得蒙田诗中曾说: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作幽灵,一切

▲精彩的舞龙。米跃进/摄

26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争鸣·论坛】

作总结”了。如果改到六月过,那还能叫春节吗?

王敏:但我们同时也得承认,我们的春节还是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如在城市社区,已根本没有杀年猪一说了,要看杀年猪,也要跑到乡下亲戚家去,有些地方甚至还将杀年猪作为农家乐的旅游收费项目之一了。当然,这些人愿意为看杀年猪辛苦跑路或者付费,某种意义上还是对春节的传统民俗留恋不已,还是曾经过年的心情。

赵书秦:确实,传统的力量非常巨大,现实的力量也不可小视,但总体而言传统的力量可能更有韧性些。它可能发生变化,但总会以某些形式或强或弱地存在。这让我想起了西方传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虽然在我国也受到了一些人的热捧,但其中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商家操作出来的,还有人干脆概括为“购物节”而已呢。

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过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能做文化上的小脚女人,走起路来永远战战兢兢。面对传统,我们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文化眼光,不需要文化自大与文化专制。我们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切精华,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批判性提升。比如春节,它可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观念、家园意识和物质的生存品质、文化的内涵。春节是一片挥之不去的美丽记忆,又承载起千千万万的游子的共同乡愁。没有必要夸大春节面临的文化冲击与时代转型。过去没有电视,现在有了电视,才有春节联欢晚会,才有晚会培养出来的口味越来越高的观众。

赵书秦:确实,要是李白、唐伯虎他们看到今天的春节晚会,兴许也会喜形于色地夸赞一番甚至争先恐后地大显身手呢。

主持人:大家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来了: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现在春节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保护项目了。但是问题是,春节需要保护吗?怎么保护?谁来保护?我看春节根本不需要保护,它好好的呢!保护春节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历史,并且形成新的传统。中国有一个大的传统,每个地区也有自己小的传统。这就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弘扬传统的最佳方式,不是终日刻板地对着祖宗的遗物三叩九拜,而是不忘掉历史的记忆,让所有的传统、智慧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复苏、发展、平等交流与对话。我们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理直气壮地过春节,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春节是我们的,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它都在我们的生活里默默地存在并不断揭示着生活的真谛。现在,即使我们出入真插云霄的写字楼,拎着手提电脑,匆匆穿行在地铁里,也常祈愿幸福与平静能降临自己身上的。让那些过年的温暖期谢待和亲情守候和每一个中国人不期而遇。今天就聊到这里,

谢三位!

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

理直气壮过春节

主持人:“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感恩节”、等等字眼,近年来确实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大家觉得该如何对待呢?

王敏:从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来看,人的心理需求是分了解到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层次的。我做过一个调查,

情人节,与西方节日能让年轻人张扬个性有关系,它满足了年轻人某种层次的心理需求。所以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持一种包容与宽容的态度,包括理性地接受和评价外来节日。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如果只是守在自己狭隘的圈子里,盲目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则无异于闭关自守,开历史倒车。

吴晓:说得好,洋为中用,古来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土家族年糍粑。唐庆/摄▲湘西人民迎新春。米跃进/摄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27


相关内容

  • 散文精选:记忆里的年味
  • 过年的滋味,有很多种,对于每个人来说酸甜苦辣各有不同你心中的"年"是什么滋味?沉下心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年味,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怀念儿童时那甜美的年味? 如今的春节,少了些大雪纷飞的影子,像无情的剥夺了寒冬说话的权利,匆匆忙忙的人们,显得冷冷清清,在电话里便匆匆传递了灯笼所 ...

  • 年又称过年,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年 俗 年又称过年,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是中国传统节日较多的一个月份.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五,过破五,接财神,正月十五元宵节. <说文>曰:"年,谷孰也."<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 ...

  •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
  •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 自古以来,春节都是所有中华儿女避绕不去的一个节日,凡是有华人在的地方,春节一定是最重要.最隆重的那个节日,没有之一.而如今春节将至,走在大街小巷,似乎曾经热闹的年味儿没了一丝迹象,而我们记忆中的"年味儿"又去了哪里? 记得小时候,一个年从 ...

  • 浓烈的阳光味
  • 一.文言文阅读.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也. [注释]① ...

  • 家乡的味道,属于老玉溪的味道!
  • [复制链接] 文艺狗 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3 天前|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 常听老玉溪们这样说:"哇家大营街的烤鸭比北京烤鸭还好吃." 木瓜水的清凉是家乡夏天的味道 各个工序都要拿捏得当,用赵建蓝的话说就是:"米要泡透,磨出来的浆要像雪花糕一样细腻,蒸出来的卷粉才不会 ...

  • 过年的味道作文500字
  • 篇一: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是多变的,有着跳跳糖般的快乐,有着棉花糖般的香软,有着巧克力糖般的苦中带甜,还有着薄荷糖般的清新. 一九九九年,刚刚出生的我才刚会用双眼观察这世界.爷爷便用干瘦的手把我抱起来,一家人围着电视热热闹闹的看春晚.饿了吃糯米饭,渴了喝碗果珍.家中气氛格外欢乐,过年的味道有着跳跳 ...

  • 过年回家,就是为自己找一团聚的理由
  • "回家",这只是个简单的词组,假如你不是只身在外.假如你没有亲身体验过那种思念亲人的滋味儿,你便永远无法了解"回家"那种急切的心境.即使是世界上最充分的理由也无法抵据那个倔强的姿态--回家. 家,离我很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小村庄:家,却又离我很近,在我身上最柔 ...

  • 从过去的年味儿里找回温暖的记忆
  • 那曾经浓烈的温暖的年味儿,你还记得多少?透过对儿时过年的回忆能否激活我们现有的年味儿? 儿时抢鞭炮的快乐 和70后的黄先生聊起过年,他先是发了一通如今过年越来越没年味儿的感慨.让他讲讲记忆中的过年乐事,他立刻眼睛发亮:"最难忘的就是天不亮就起来去抢炮.大年初一,穿得厚厚的,蹲在门外专听哪家 ...

  • 过年祝福老公的话
  • 元旦图片 元旦活动方案 元旦的由来轻拂你娴雅的裙摆,祝福新年 ! 愿新年那份祥和的气氛。让你感受其中我一份安谧平和的爱意。 失意时有你安抚 , 快乐时有你祝福 。 遇到幸福 , 人生有你已知足 , 新的一年里 , 让我共同来祝福彼此 , 新年快乐 ! 快乐永远 ! 新的开始新希望 , 新的一天新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