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体会(高)

谈谈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体会

8080794/8180794

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的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命题,会发现由于高考模式的转变——单科考试转化为理科综合考试,同时又受到时间和题量的制约,使得每年都会出现整节、整章知识都考查不到。但化学实验却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分值在20—30之间。可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薄弱环节,如果仍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只讲实验不做实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校采取措施,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而我作为实验辅导教师,深有体会。

1、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更是增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完成全套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不再依赖老师,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甚至到了结束的时候,仍然不想离开。每做一次实验都感觉收获不小,这一项活动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2、源自课堂 辅助课堂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又需理论来指导,对于化学教学与化学实验,这一点表现更为突出。当我复习卤代烃知识点时,有的同学已在实验室做过溴乙烷水解反应,溴乙烷消去反应两个性质实验,以及怎样检验卤素原子种类。而有的同学还没做过,两者在课堂复习时表现明显不同,做过实验的同学,不借助课本,对溴乙烷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和产物,记忆深刻,理解透彻。而没做过实验的同学对于有关知识只凭借课本,很抽象,不直观,机械性接受,记忆不牢固,知识点落实情况不好。

3、暴露问题 不断提高

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怕暴露问题,因为只有暴露,才会得到及时纠正,才会不断提高。当我在辅导溴乙烷水解、溴乙烷消去两性质实验时,有个同学拿着试管让我观察他做的实验现象,并问:“为什么溴乙烷水解后,加硝酸银得不到预期的浅黄色沉淀,而得到的是棕褐色沉淀呢?”我首先对他这种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暴露问题而不是悄悄倒掉的做法给予肯定,然后我让他重复一次实验操作,并引导他分析每次加入新的试剂

前,溶液中原有什么成分,棕褐色沉淀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分析出是因为没有加稀硝酸酸化,而直接加硝酸银生成氢氧化银,氢氧化银迅速转化为氧化银时,他恍然大悟,按照纠正后的操作做了一次,得到浅黄色溴化银。他高兴地说:“这次印象特别深刻,再也不会出错了。”

4、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才能进步。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可以找出原因,解释清楚,有的一时找不出原因,因而也无法准确解释。但是仍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不能回避。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有个同学发现当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稀氨水时,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棕褐色沉淀,但继续滴加氨水,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棕褐色沉淀恰好消失,但溶液仍然是浑白,再加稀氨水仍得不到澄清溶液。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动手做了一遍,仍然是浑白的,我就先引导这位同学明白这一浑浊物肯定不溶于稀氨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询问了一下实验员配制溶液的过程,才知由于蒸馏水用完了,这一瓶氨水是用自来水配制的,由于自来水中常用CL2消毒,有氯离子,遇到硝酸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而氯化银不能溶于氨水而造成这一现象。还有一个同学在做银镜反应时,发现制成银氨溶液后,滴入乙醛,却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消失,放入水浴,出现光亮的银镜,但中间又一次出现的沉淀是什么呢?当他重新做一遍时,却再没出现那个现象,因而也没分析出原因。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中确实能够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5、因势利导 规范操作

有的学生口头谈论实验操作、实验步骤时,叙述很准确,关键点也能说出来。一旦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时,却会出现“口、手”不一致的情况。我观察到有个同学在配制银氨溶液时,只滴加稀氨水,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氨水但不振荡,只是边滴边观察沉淀从上往下溶解。我便问他:“在滴加稀氨水时应该怎样操作?”他说:“边滴加边振荡。”说完马上意识到他操作上的错误,立即振荡,沉淀迅速消失了。我又问他:“什么时候停止滴加氨水?”他说:“恰好将沉淀溶解。”我再问他:“那么此时你得到的溶液中氨水的量怎样?”他说:“已经过量了,不符合实验要求。”随后他重新做了次,这次做的又快又准。

6、注重应用 联系习题

在课堂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在实验室制得1毫升乙酸乙酯后,沿器壁加入0.5毫升紫色石蕊试液,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那么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我先不讲,也不给答案,让学生在做实验时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效果很好,印象深刻。

7、勤于探索 敢于创新

根据中学化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可知: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被氧气氧化,但并没涉及到其他氧化剂。但是有个同学在做实验时提出,她想证明酸性高猛酸钾能不能氧化醇,如果能则可看到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我给予肯定,让实验结果告诉她答案。她做了以后告诉我没现象,我提示她加热,结果这个同学发现在加热的条件下醇也可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她兴奋异常,做实验的兴趣更浓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绵羊式、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已逐渐被淘汰。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逐渐形成开放性思维,灵活性思维。

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不仅丰富了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收获不小,从中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力也逐渐提高。

谈谈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体会

8080794/8180794

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的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命题,会发现由于高考模式的转变——单科考试转化为理科综合考试,同时又受到时间和题量的制约,使得每年都会出现整节、整章知识都考查不到。但化学实验却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分值在20—30之间。可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薄弱环节,如果仍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只讲实验不做实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校采取措施,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而我作为实验辅导教师,深有体会。

1、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更是增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完成全套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不再依赖老师,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甚至到了结束的时候,仍然不想离开。每做一次实验都感觉收获不小,这一项活动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2、源自课堂 辅助课堂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又需理论来指导,对于化学教学与化学实验,这一点表现更为突出。当我复习卤代烃知识点时,有的同学已在实验室做过溴乙烷水解反应,溴乙烷消去反应两个性质实验,以及怎样检验卤素原子种类。而有的同学还没做过,两者在课堂复习时表现明显不同,做过实验的同学,不借助课本,对溴乙烷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和产物,记忆深刻,理解透彻。而没做过实验的同学对于有关知识只凭借课本,很抽象,不直观,机械性接受,记忆不牢固,知识点落实情况不好。

3、暴露问题 不断提高

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怕暴露问题,因为只有暴露,才会得到及时纠正,才会不断提高。当我在辅导溴乙烷水解、溴乙烷消去两性质实验时,有个同学拿着试管让我观察他做的实验现象,并问:“为什么溴乙烷水解后,加硝酸银得不到预期的浅黄色沉淀,而得到的是棕褐色沉淀呢?”我首先对他这种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暴露问题而不是悄悄倒掉的做法给予肯定,然后我让他重复一次实验操作,并引导他分析每次加入新的试剂

前,溶液中原有什么成分,棕褐色沉淀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分析出是因为没有加稀硝酸酸化,而直接加硝酸银生成氢氧化银,氢氧化银迅速转化为氧化银时,他恍然大悟,按照纠正后的操作做了一次,得到浅黄色溴化银。他高兴地说:“这次印象特别深刻,再也不会出错了。”

4、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才能进步。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可以找出原因,解释清楚,有的一时找不出原因,因而也无法准确解释。但是仍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不能回避。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有个同学发现当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稀氨水时,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棕褐色沉淀,但继续滴加氨水,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棕褐色沉淀恰好消失,但溶液仍然是浑白,再加稀氨水仍得不到澄清溶液。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动手做了一遍,仍然是浑白的,我就先引导这位同学明白这一浑浊物肯定不溶于稀氨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询问了一下实验员配制溶液的过程,才知由于蒸馏水用完了,这一瓶氨水是用自来水配制的,由于自来水中常用CL2消毒,有氯离子,遇到硝酸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而氯化银不能溶于氨水而造成这一现象。还有一个同学在做银镜反应时,发现制成银氨溶液后,滴入乙醛,却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消失,放入水浴,出现光亮的银镜,但中间又一次出现的沉淀是什么呢?当他重新做一遍时,却再没出现那个现象,因而也没分析出原因。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中确实能够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5、因势利导 规范操作

有的学生口头谈论实验操作、实验步骤时,叙述很准确,关键点也能说出来。一旦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时,却会出现“口、手”不一致的情况。我观察到有个同学在配制银氨溶液时,只滴加稀氨水,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氨水但不振荡,只是边滴边观察沉淀从上往下溶解。我便问他:“在滴加稀氨水时应该怎样操作?”他说:“边滴加边振荡。”说完马上意识到他操作上的错误,立即振荡,沉淀迅速消失了。我又问他:“什么时候停止滴加氨水?”他说:“恰好将沉淀溶解。”我再问他:“那么此时你得到的溶液中氨水的量怎样?”他说:“已经过量了,不符合实验要求。”随后他重新做了次,这次做的又快又准。

6、注重应用 联系习题

在课堂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在实验室制得1毫升乙酸乙酯后,沿器壁加入0.5毫升紫色石蕊试液,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那么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我先不讲,也不给答案,让学生在做实验时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效果很好,印象深刻。

7、勤于探索 敢于创新

根据中学化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可知: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被氧气氧化,但并没涉及到其他氧化剂。但是有个同学在做实验时提出,她想证明酸性高猛酸钾能不能氧化醇,如果能则可看到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我给予肯定,让实验结果告诉她答案。她做了以后告诉我没现象,我提示她加热,结果这个同学发现在加热的条件下醇也可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她兴奋异常,做实验的兴趣更浓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绵羊式、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已逐渐被淘汰。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逐渐形成开放性思维,灵活性思维。

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不仅丰富了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收获不小,从中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力也逐渐提高。


相关内容

  • 学习初中生物新课标心得体会
  • 学习初中生物新课标心得体会 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冯雪峰 通过参加新课程标准的集体视频学习,我体会颇深: 基本理念是: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第一.生物学新 ...

  • 课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
  • 课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 >>课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中心小学 魏秀美style='text-indent: 28px;line-height: 125%'>>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课堂,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理论的积累,没有实 ...

  • 光学实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摘要:针对石河子大学在校物理专业以及部分工科学生,本研究分别从光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得到了比较真实的数据结论.通过分析问卷的反馈数据,本文对目前光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光学实验: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中 ...

  • 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 有幸能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之一,随队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很早就听说过长春应化所的硬件条件出色,此次一看,果然不一般!由于到达长春的时间已经晚,我们来到应化所时只能从后门进去.一进门就看到了漂亮的研究生中心.高大的研究生中心就是应化 ...

  •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理化组教研计划
  •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教师教研水平;为了在我校形成浓厚的教育、教学研讨氛围;为了让我校理、化学科在11年中考中,学生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拟定本学期理化组教研计划如下: 一、教研目标 掌握理、化学科新<<课标>>;熟练驾驭理、 ...

  •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从事做数学的教学工作,本学期由于学校的工作变动,我便开始了初中物理的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 ...

  • 2009学年课改实验工作计划
  • 课改实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育大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等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实验干部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为重点,以优化的实验工作管理、科学的评价与监控为保证,以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 ...

  • 新课程教学指导学习体会
  • 前段时间,我们县的全体化学老师集中到县城学习xx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通过认真学习,本人认为受益非浅,现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 ...

  • 新课程[化学]教学指导学习体会
  • 前段时间,我们县的全体化学老师集中到县城学习xx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化学>教学指导,通过认真学习,本人认为受益非浅,现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