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

2.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3.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5.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所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9、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0、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除外。(×)

1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2、受教育者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1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三、选择题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 ( )

A 同步发展 B 优先发展 C 快速发展 D 共同发展

2、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 ( )

A 发展教育事业 B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 重点发展教育事业 D 快速发展教育事业

3.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 有合格的教师 C 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D 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 ( )

A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 在中国境内定居 C 具有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D 共产党员

5、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的有 ( )

A 国家机关 B 军队 C 企业事业单位 D 其他社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知识问答

1.义务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如何对待学生?

答:《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2.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责任是什么?

答: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如何处理?

答: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开除学生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如何处理?

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5. 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如何处理?

答: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6.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时是否应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答: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7.民政府对贫穷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有无提供帮助?

答: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8. 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答: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9.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哪些费用?

答: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86年开始起草,后经过八年酝酿、修改,于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立法依据

•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 (3)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4)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的需要。

3、立法宗旨

• (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法》关于教师的权利

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法享有的权益,是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4.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5.培养劳动者是 (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6.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7.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12.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1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4.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1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16.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7.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工学 D洋务学堂

18.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19.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

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20.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二、填空题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2.教学是学校的 中心 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3. 理想信念 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4.平等、民主、合作 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5.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6.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概念辨析和观点简答

1、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l)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2)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3)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2、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l)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2)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讲求民主,宽松和谐;(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教育、社会与教育内部各种关系之间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教育法规——就是由国家制定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教育法规是指教育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的意义:1.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2.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规范教学行为的需要。3.是维护广大师生权益的需要。

4.是推动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需要。5.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1)依法治教是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2)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4)依法治教是世界各国管理教育的经验(5)依法治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教: 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从依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轨道上来,使教育工作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它包括依靠法律、依照法律、依据法律三个方面。

依法治教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及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管理观念上、管理职能上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

一个是从过去主要以政策为依据逐步地转移到主要以法律为依据来规范教育工作。另一个是从过去单一地运用行政手段逐步地转移到依法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工作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从事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和其它与学校有关活动,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遵照全面依法治教的要求,严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坚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正确方向。

教师必须正确贯彻实施依法治教精神:1.教师应该带头学习教育法规;2.教师应遵守教育法规;3.教师应向学生宣传教育法规;4.教师应抵制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

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教育政策通常体现在党和政府作出的决议、决定、纲领、通知、报告、声明、号召、口号等政策性文件中;或者以党报、党刊、社论等形式发布。

教育政策的性质

教育政策制定是一种特殊的重大决策形式。它是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对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

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第二,教育政策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第三,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第四,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第五,教育政策的严肃性与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

(二)在培养目标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教育体制上主张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多的自主权。(四)在办学模式上倡导多形式。(五)在教育投资上鼓励多渠道 (六)在教育发展策略上突出统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政治业务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八)在学校管理领导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4)教育法规是指教育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特点

(1)教育法规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2)教育法规是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3)教育法规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4)教育法规是强制性的 教育法规的作用

(1) 指引作用——方向 (2)评价作用——标准(判断是非和善恶) (3)教育作用——醒悟(促使人们醒悟) (4)预测作用——调节 (5)强制作用——

限制(据以限制)

教育法规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2)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4)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 5)保障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6)保障教育的有效管理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的。2、阶级意志相同。都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3、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又都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4、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5、都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1、制定机关不同

(1)教育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但党的基层组织不能制定政策,只有宣传和执行政策的权利。)教育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

(2)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法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3)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区别:法规要以国家为前提;政策可以在没有国家产生以前能产生。

(4)由于主体不同,制定的程序也不同。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国家权利机关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才能制定通过;而政策制定的程序相对简单,它是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通过。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

1、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指导思想和依据(这是从教育法规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也可以说教育法规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

2、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渊源)。

3、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从贯彻实施上来看,教育法规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

式)。

 宪法 教育法律(8个——) 教育行政法规(13个——) 教育部门规章(10个——) 其他相关法律(8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和教育法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法》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基本法。

教育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

2.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3.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5.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所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9、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0、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除外。(×)

1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2、受教育者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1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三、选择题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 ( )

A 同步发展 B 优先发展 C 快速发展 D 共同发展

2、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 ( )

A 发展教育事业 B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 重点发展教育事业 D 快速发展教育事业

3.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 有合格的教师 C 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D 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 ( )

A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 在中国境内定居 C 具有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D 共产党员

5、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的有 ( )

A 国家机关 B 军队 C 企业事业单位 D 其他社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知识问答

1.义务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如何对待学生?

答:《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2.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责任是什么?

答: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如何处理?

答: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开除学生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如何处理?

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5. 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如何处理?

答: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6.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时是否应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答: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7.民政府对贫穷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有无提供帮助?

答: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8. 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答: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9.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哪些费用?

答: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86年开始起草,后经过八年酝酿、修改,于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立法依据

•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 (3)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4)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的需要。

3、立法宗旨

• (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法》关于教师的权利

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法享有的权益,是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4.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5.培养劳动者是 (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6.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7.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12.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1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4.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1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16.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7.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工学 D洋务学堂

18.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19.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

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20.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二、填空题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2.教学是学校的 中心 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3. 理想信念 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4.平等、民主、合作 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5.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6.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概念辨析和观点简答

1、教师侵害学生受教育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l)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2)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3)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2、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l)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2)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讲求民主,宽松和谐;(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教育、社会与教育内部各种关系之间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教育法规——就是由国家制定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教育法规是指教育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的意义:1.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2.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规范教学行为的需要。3.是维护广大师生权益的需要。

4.是推动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需要。5.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1)依法治教是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2)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4)依法治教是世界各国管理教育的经验(5)依法治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教: 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从依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轨道上来,使教育工作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它包括依靠法律、依照法律、依据法律三个方面。

依法治教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及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管理观念上、管理职能上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

一个是从过去主要以政策为依据逐步地转移到主要以法律为依据来规范教育工作。另一个是从过去单一地运用行政手段逐步地转移到依法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工作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从事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和其它与学校有关活动,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遵照全面依法治教的要求,严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坚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正确方向。

教师必须正确贯彻实施依法治教精神:1.教师应该带头学习教育法规;2.教师应遵守教育法规;3.教师应向学生宣传教育法规;4.教师应抵制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

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教育政策通常体现在党和政府作出的决议、决定、纲领、通知、报告、声明、号召、口号等政策性文件中;或者以党报、党刊、社论等形式发布。

教育政策的性质

教育政策制定是一种特殊的重大决策形式。它是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对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

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第二,教育政策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第三,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第四,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第五,教育政策的严肃性与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

(二)在培养目标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教育体制上主张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多的自主权。(四)在办学模式上倡导多形式。(五)在教育投资上鼓励多渠道 (六)在教育发展策略上突出统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政治业务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八)在学校管理领导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4)教育法规是指教育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特点

(1)教育法规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2)教育法规是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3)教育法规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4)教育法规是强制性的 教育法规的作用

(1) 指引作用——方向 (2)评价作用——标准(判断是非和善恶) (3)教育作用——醒悟(促使人们醒悟) (4)预测作用——调节 (5)强制作用——

限制(据以限制)

教育法规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2)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4)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 5)保障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6)保障教育的有效管理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的。2、阶级意志相同。都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3、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又都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4、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5、都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1、制定机关不同

(1)教育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但党的基层组织不能制定政策,只有宣传和执行政策的权利。)教育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

(2)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法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3)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区别:法规要以国家为前提;政策可以在没有国家产生以前能产生。

(4)由于主体不同,制定的程序也不同。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国家权利机关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才能制定通过;而政策制定的程序相对简单,它是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通过。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

1、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指导思想和依据(这是从教育法规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也可以说教育法规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

2、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渊源)。

3、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从贯彻实施上来看,教育法规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

式)。

 宪法 教育法律(8个——) 教育行政法规(13个——) 教育部门规章(10个——) 其他相关法律(8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和教育法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法》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基本法。


相关内容

  • 特岗教师教育法律法规1.1:教育法规概述
  •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 第一节 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内涵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 ...

  • 第十四章 教育法律责任
  • [一]提纲: 第十四章 教育法律责任 导读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您将了解到: 法律责任以及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在教育领域活动中,违法侵权行为的 法律责任: 现目前我国教育法律责任制度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我国教育法律责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第一节 教育法律 ...

  •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 ...

  • 依法治教.doc1
  • 第一章 导论一.基本概念: 1.依法治教的含义 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它是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石.具体来说,就是用法 律来规范教育 管理活动,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矛盾, 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依法治教基本原则 依法治教基 ...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管志琦 2013-05-31 07:32:0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完备的教育法制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加强普法与依法治教,为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保护学生受教育 ...

  •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依法治教概述 1.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01.01日正式颁布,拉开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令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2.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即在 ...

  • 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整理 超详细[法律法规]
  •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法规: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 教育法规的特点:1. 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 教育法规的内容是 ...

  • 教师资格证政策法规考点总结
  • 1.教育法的社会作用:一是保障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保障教育按规律办事,四是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五是保障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 2.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遵守法律和法规: ...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一章绪言 1.1选题依据--从大学生村官辜某贪腐一案说起 据2012年04月23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时任四川省简阳市三岔镇新民乡藕堰村支部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辜晓明在村征地拆迁过程中,主管填写丈量数据.记录房屋附着物.绘制房屋平面图.制作拆迁补偿协议等工作.辜晓明利用其在土地拆 ...

  • 法律诊所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_董志武
  • 第30卷第11期201011咸宁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Vol.30,No.11Nov.2010 文章编号:1006-5342(2010)11-0037-03 法律诊所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 董志武 (集美大学 摘 * 政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