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 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 (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 直观性 缺乏科学论证)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

1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2.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3.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2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7、‚飞矢不动。‛(芝诺)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 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 (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 直观性 缺乏科学论证)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

1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2.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3.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2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7、‚飞矢不动。‛(芝诺)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 当今社会有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其一就是我国目前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但是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吸收其他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 辩证法作为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时期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 图一说明: 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 ...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观点案例资料 什么是哲学? 观点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的一门学问.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

  • 2016尔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20) 姓名: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面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 ∙ A. 人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认识 ∙ B.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 ...

  • 中国美术史 重点 总会
  • 1外国美术 1 旧石器时代美术 绘画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壁画<受伤的野牛> 法国 拉斯科洞窟壁画 <大牡牛图> 雕塑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特点 多为裸体 形体夸张 突出女性特征及 生殖部分而面部和四肢都被异常简化 中石器时代 : 拉文特岩画 绘画也逐渐由洞窟转移 ...

  •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点2.什么是哲学? ...

  • 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与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 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3:11  北京安通学校 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 ...

  • 外国文学史(上)_郑克鲁_课后题答案
  • 1.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的产生根源与特点所在.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与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战神阿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