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常用需防外渗药物及预防外渗和处理方法
莫金佳 2015年1月
一、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营养液。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
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 )建议使用以下标准: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
(一)、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曾有报道过因前期未引起重视导致坏死病例的。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 内进行,24h 后热敷,但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 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常用处理方法
1、热敷(拔针4h 后可行) 主要是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但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抗生素(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高渗液如: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 如超过24h 不可热敷. 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 产生局部充血. 若局部进行热敷, 可使温度增高, 代谢加快, 耗氧增加, 会加速组织坏死).
2、50%的硫酸镁湿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敷是不可用硫酸镁和酒精的. 因为硫酸镁本身就是高渗液体, 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敷. 对于高渗液渗漏者, 可加重组织脱水,比如多巴胺渗出时就不能用硫酸镁湿敷。甘露醇和钙剂虽然也属于高渗液,但硫酸镁外敷的主要机理是为了拮抗钙离子,而钙离子是平滑肌收缩的重要因素;因此敷用硫酸镁可舒张皮肤及皮下血管平滑肌,拮抗由于甘露醇外渗造成的血管收缩。所以钙剂渗出时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
3、0.5%的654-2溶液湿敷 山菪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 多巴胺渗出时常用,主要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但是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次敷。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4、封闭疗法 如多巴胺、钙剂渗出时可用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 局部封闭。以解除多巴胺渗漏之周围组织的缩血管作用,以控制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的可能。
5、照射疗法 可用红外线照射10min 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 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 、654-210mg 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min 左右2~3次/d,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
我科常用需防外渗药物及预防外渗和处理方法
莫金佳 2015年1月
一、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营养液。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
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 )建议使用以下标准: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
(一)、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曾有报道过因前期未引起重视导致坏死病例的。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 内进行,24h 后热敷,但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 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常用处理方法
1、热敷(拔针4h 后可行) 主要是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但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抗生素(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高渗液如: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 如超过24h 不可热敷. 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 产生局部充血. 若局部进行热敷, 可使温度增高, 代谢加快, 耗氧增加, 会加速组织坏死).
2、50%的硫酸镁湿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敷是不可用硫酸镁和酒精的. 因为硫酸镁本身就是高渗液体, 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敷. 对于高渗液渗漏者, 可加重组织脱水,比如多巴胺渗出时就不能用硫酸镁湿敷。甘露醇和钙剂虽然也属于高渗液,但硫酸镁外敷的主要机理是为了拮抗钙离子,而钙离子是平滑肌收缩的重要因素;因此敷用硫酸镁可舒张皮肤及皮下血管平滑肌,拮抗由于甘露醇外渗造成的血管收缩。所以钙剂渗出时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
3、0.5%的654-2溶液湿敷 山菪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 多巴胺渗出时常用,主要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但是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次敷。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4、封闭疗法 如多巴胺、钙剂渗出时可用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 局部封闭。以解除多巴胺渗漏之周围组织的缩血管作用,以控制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的可能。
5、照射疗法 可用红外线照射10min 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 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 、654-210mg 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min 左右2~3次/d,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