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选举法和组织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选举法和组织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三条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执行居民会议的决议;

(三)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四)组织居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爱护公共财产,树立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风尚,加强民族团结、邻里团结;

(五)调解民间纠纷;

(六)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七)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扶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八)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五条 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

居民委员会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和经济实体。

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

第六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100户至700户的范围内设立。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7人组成。具体人数根据居民委员会设立范围的大小确定。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八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推选代表2至3人选举产生。

年满18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九条 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由选举领导小组主持,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下进行。选举领导小组由居民小组推荐代表组成。

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候选人,由有选举权的居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或者由户代表5人以上联合提名,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提名。候选人一般应实行差额选举;提名的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时,也可以实行等额选举。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居民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后,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备案。

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居民委员会成员缺额时,应当及时补选。

第十条 居民会议由18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

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参加。

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18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居民会议每年至少举行2次。

第十二条 居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二)听取和审议居民委员会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

(三)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四)制定和修改居民公约;

(五)讨论和决定本居住地区涉及居民整体利益的重要问题;

(六)改变或者撤销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大事项应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第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

第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

居民小组长任期与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七条 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

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第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不得乱摊派;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第十九条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应当得到保证。居民委员会所需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应当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

对连续从事居民委员会工作十五年以上、离职后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生活补贴,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凡新建居民住宅区和对老居民区进行改造,必须把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纳入规划。

第二十一条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

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监外执行、假释以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等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不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前款所列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其家属聚居区可以单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家属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办公用房,由所属单位解决。

家属委员会的产生,可以参照居民委员会的产生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组织协助进行工作,应当经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城建、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居民委员会开展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和兴办的各种服务事业,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选举法和组织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三条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执行居民会议的决议;

(三)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四)组织居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爱护公共财产,树立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风尚,加强民族团结、邻里团结;

(五)调解民间纠纷;

(六)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七)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扶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八)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五条 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

居民委员会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和经济实体。

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

第六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100户至700户的范围内设立。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7人组成。具体人数根据居民委员会设立范围的大小确定。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八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推选代表2至3人选举产生。

年满18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九条 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由选举领导小组主持,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下进行。选举领导小组由居民小组推荐代表组成。

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候选人,由有选举权的居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或者由户代表5人以上联合提名,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提名。候选人一般应实行差额选举;提名的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时,也可以实行等额选举。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居民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后,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备案。

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居民委员会成员缺额时,应当及时补选。

第十条 居民会议由18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

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参加。

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18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居民会议每年至少举行2次。

第十二条 居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二)听取和审议居民委员会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

(三)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四)制定和修改居民公约;

(五)讨论和决定本居住地区涉及居民整体利益的重要问题;

(六)改变或者撤销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大事项应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第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

第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

居民小组长任期与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七条 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

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第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不得乱摊派;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第十九条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应当得到保证。居民委员会所需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应当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

对连续从事居民委员会工作十五年以上、离职后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生活补贴,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凡新建居民住宅区和对老居民区进行改造,必须把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纳入规划。

第二十一条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

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监外执行、假释以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等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不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前款所列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其家属聚居区可以单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家属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办公用房,由所属单位解决。

家属委员会的产生,可以参照居民委员会的产生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组织协助进行工作,应当经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城建、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居民委员会开展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和兴办的各种服务事业,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关内容

  • 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周荣奎 (2007年3月12日) 同志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我街道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任期已经到届,即将进行换届选举.经街道党委.办事处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召开全街道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就全街道本次社 ...

  •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 某某镇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认真做好全省社区党组织和第四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和县委有关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

  • 2014年社区知识竞赛问答(1)
  • 2014年社区知识竞赛 复 习 参 考 资 料 师市社工委 社管办 二〇一四年五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社区建设知识 -------------------------------- 1 - 第一章 政策法规 ----------------------------------- - 1 - 第二章 ...

  • 社区居委会选举手册
  • <社区居委会选举手册> 一.做好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做好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是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是有具体目标的,那就是民主法治健全.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互爱的社区.和谐社区的 ...

  • 社区居委会的基本知识
  • 第一部分 社区居委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城市居委会的演变历程 1创立阶段 2曲折发展阶段 3恢复完善阶段 4改革发展阶段 第二节 社区居委会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 5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宪法法律明确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 ...

  • "村改居"法律程序的缺失与完善
  • [摘 要]目前,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指导"村改居"工作,各地"村改居"工作较难开展,且容易损害村民合法权益.加强和提高"村改居"法治水平,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村改居"法律程序缺失进行探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

  • 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
  • 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我区将于2012年7月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切实搞好全区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增强选举工作的可操作性,制定本选举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 ...

  • 社区工作知识10篇
  • 社区工作知识之一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比较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缘为纽带的自然起源,即一个农业家族按自然进化过程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或者由若干独立的农业家庭迁移.组合而形成的村落:或者群体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一个新社区. 城市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 ...

  • 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 民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2009年,全国将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切实做好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