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

论述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 犯罪与被害现象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结果,以被害现象的发生过程为依据,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表现为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的关系.

被害前的关系又包括二者是否相识、相识的程度、时间和关系性质。

被害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以及犯罪人的行为基于被害人的反应而发生的变化。

被害后的关系,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被害人所采取的与犯罪人相关的态度与措施,以及犯罪人对之的反应。

(一)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二者存在人际交往关系和不存在人际交往关系两种。

许多犯罪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一定的交往关系。

二者的交往关系从相识程度而言,他们可能仅互相认识,但并不相知;也可能既相识,又相知。

从关系性质来看,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近亲属、恋爱、朋友、同学、雇佣、上下级、邻里、经营的竞争对手或合作者等等

以相识时间划分,交往关系可以分为初次见面和长期相识两类。

(二)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联系的性质状况。

有两种,一是侵害与被侵害的关系;二是对立关系。

在这两种关系中,被害人的反映模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激烈反抗。当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时,可能基于紧张、恐惧、愤怒、勇敢等原因,以激烈的方式积极反抗犯罪行为。个人觉得这在具体的情景中是很危险的,建议人们一般不要采取这样的反应方式,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战胜犯罪人,或者不激烈反抗就马上有生命危险。

第二、顺应。顺应又分为主动顺应、被动顺从和表面顺应三种类型。

主动顺应是指被害人主动配合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主动顺应主要有两种状况,

一是被害人不知道犯罪人实施的行为是在伤害自身利益,有的甚至以为是对自己有利的,并加以积极配合。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愚昧、无知或贪婪,使其主动与犯罪人配合,并且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主动将自己的财物交给犯罪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对被害人,尤其是状态性被

1

害人进行安全教育,教给他们必要的防骗的方法,并且要教育他们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而吃了大亏。

二是具有特殊属性的被害人,比如同性恋、受虐狂。类似的被害人现在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案件都很复杂。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

被动顺从,是指被害人明知自己的利益正在遭受犯罪侵害,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服从犯罪人的意志。被动服从的原因各种各样,主要有犯罪人的力量或势力过于强大、被害人的胆怯、被害人有把柄握在犯罪人手中、被害人为了得到其他利益等等。

表面顺应是指被害人表面顺从犯罪人或乔装已经进入犯罪人的圈套,实际通过采取另一个犯罪行为来制服犯罪人。显然,这是另外一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形式。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因为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而让被害人转而成为犯罪人,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第三、应对。应对是指被害人以机智的方式与犯罪人周旋,以避免犯罪侵害。被害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许多种,在此仅以通过唤醒犯罪人的“人”的意识避免被害为例。这是最应该被提倡的,也应当成为我们制定犯罪预防对策的重要环节。当然,这对被害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恨高的要求。

(三)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形成的特定联系。如被害人追究犯罪人的责任,犯罪人应承担责任。在这种关系中,责任显然是特定联系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如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等等,导致很多案件不能得到处理,即被害人有意避免和犯罪人再发生法律上的关系。这对我们打击犯罪,保护被害人是极为不利的。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在是影响犯罪的十分关键的因素,我们对互动的研

究既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犯罪现象,也有助于解释犯罪行为和犯罪原因,通过对犯罪过程中双方互动的研究更是为犯罪预防对策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犯罪预防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2

论述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 犯罪与被害现象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结果,以被害现象的发生过程为依据,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表现为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的关系.

被害前的关系又包括二者是否相识、相识的程度、时间和关系性质。

被害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以及犯罪人的行为基于被害人的反应而发生的变化。

被害后的关系,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被害人所采取的与犯罪人相关的态度与措施,以及犯罪人对之的反应。

(一)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二者存在人际交往关系和不存在人际交往关系两种。

许多犯罪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一定的交往关系。

二者的交往关系从相识程度而言,他们可能仅互相认识,但并不相知;也可能既相识,又相知。

从关系性质来看,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近亲属、恋爱、朋友、同学、雇佣、上下级、邻里、经营的竞争对手或合作者等等

以相识时间划分,交往关系可以分为初次见面和长期相识两类。

(二)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联系的性质状况。

有两种,一是侵害与被侵害的关系;二是对立关系。

在这两种关系中,被害人的反映模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激烈反抗。当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时,可能基于紧张、恐惧、愤怒、勇敢等原因,以激烈的方式积极反抗犯罪行为。个人觉得这在具体的情景中是很危险的,建议人们一般不要采取这样的反应方式,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战胜犯罪人,或者不激烈反抗就马上有生命危险。

第二、顺应。顺应又分为主动顺应、被动顺从和表面顺应三种类型。

主动顺应是指被害人主动配合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主动顺应主要有两种状况,

一是被害人不知道犯罪人实施的行为是在伤害自身利益,有的甚至以为是对自己有利的,并加以积极配合。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愚昧、无知或贪婪,使其主动与犯罪人配合,并且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主动将自己的财物交给犯罪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对被害人,尤其是状态性被

1

害人进行安全教育,教给他们必要的防骗的方法,并且要教育他们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而吃了大亏。

二是具有特殊属性的被害人,比如同性恋、受虐狂。类似的被害人现在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案件都很复杂。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

被动顺从,是指被害人明知自己的利益正在遭受犯罪侵害,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服从犯罪人的意志。被动服从的原因各种各样,主要有犯罪人的力量或势力过于强大、被害人的胆怯、被害人有把柄握在犯罪人手中、被害人为了得到其他利益等等。

表面顺应是指被害人表面顺从犯罪人或乔装已经进入犯罪人的圈套,实际通过采取另一个犯罪行为来制服犯罪人。显然,这是另外一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形式。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因为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而让被害人转而成为犯罪人,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第三、应对。应对是指被害人以机智的方式与犯罪人周旋,以避免犯罪侵害。被害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许多种,在此仅以通过唤醒犯罪人的“人”的意识避免被害为例。这是最应该被提倡的,也应当成为我们制定犯罪预防对策的重要环节。当然,这对被害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恨高的要求。

(三)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形成的特定联系。如被害人追究犯罪人的责任,犯罪人应承担责任。在这种关系中,责任显然是特定联系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如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等等,导致很多案件不能得到处理,即被害人有意避免和犯罪人再发生法律上的关系。这对我们打击犯罪,保护被害人是极为不利的。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在是影响犯罪的十分关键的因素,我们对互动的研

究既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犯罪现象,也有助于解释犯罪行为和犯罪原因,通过对犯罪过程中双方互动的研究更是为犯罪预防对策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犯罪预防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2


相关内容

  • 2013-2014犯罪学自考真题
  • 2013年10月自考犯罪学真题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 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 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 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 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 B.分 ...

  • 刑事证据学
  •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事证据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刑事诉讼证据区别于一般证据的最显著标志是( ) A. ...

  • 厦门大学法学考研真题
  • 1999年法理题目 一 名词解释 (每题12分 共30分) 1 法的强制性 2 救济权 3 凯尔森 4 责任能力 5 权义复合规范 6授权立法 二 简答题 (每题12分 共36分) 1 简述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制 2 简述法在调节利益与正义关系的准则 3 简述法对市场的引导作用 三 论述题 (每 ...

  • 论刑法中被害人承诺
  • 摘 要:无论是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承诺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被害人承诺理论作为犯罪体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欠缺对此的研究,将会损害犯罪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与日本的刑法中对被害人承诺理论的各种观点,引出争议的焦点,并对中国刑法中被害人承诺理论的根本问题 ...

  • 论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
  • 作者:刘德法范再峰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年11期 被害人承诺,是指法益主体对他人侵害自己能够支配的利益表示允诺或者同意.被害人承诺问题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是由被害人承诺作为一种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所决定的.即得承诺的行为具有阻却犯罪的刑法效果.然而,并非任何存在承诺的情形,都必然 ...

  • [刑事诉讼法学]作业答案zl
  • 刑事诉讼法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法律. 3.诉讼: ...

  • 清华大学刑法学
  • 清华大学02-10年刑法学考研真题 2002年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怎样理解"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和"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2. 刑法理论就行为犯与结果犯存在哪些区分标准? 3. 罚金刑具有哪些利与弊? 4. 怎样理解和认定"携 ...

  • 犯罪学试题2
  • 2012年犯罪学考查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 ...

  • 狱内侦查学习题
  • 狱内侦查学 主观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施. 2.现场访问:这里是指狱内侦查人员依法深入作案地点及其周围,就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进行查访询问的一项侦查活动. 3 4. 的又犯罪活动而实施的专门工作和有关措施. 5. 狱内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罪犯在监狱内故意制造和实施的危及监狱和他人安全的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