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房玄龄

房玄龄

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者

贞观之治是后世人人向往的太平盛世,也是历代有抱负的统治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唐太宗李世民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明君,正因创造了这番成绩。而一代良相房玄龄,跟随李世民长达三十多年,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左右手、贞观群臣之首,在唐太宗即位后,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将近二十年,他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隋朝时曾任隰城尉。李渊父子起义后,房玄龄自谒李世民于渭北,两人一见如故,房玄龄立刻被委以重任,成为李世民的亲信。他长期随军征战,为李世民谋划并搜罗人才,与杜如晦齐名,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两位参谋之一,世称"房谋杜断"。房玄龄为李世民策划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助他夺得皇位。唐太宗即位后,评定他为一等功臣,后任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统领百官,掌政达二十年,恩宠不衰。他为唐太宗选拔人才,适才而用,并制定国家律令,参与国史的修纂。贞观一朝的重大方针政策,房玄龄都是重要的谋划者和执行者。

小小时政评论员

房玄龄出生于累世官宦之家,祖先自北朝后魏以来即为官,父亲房彦谦是名学者,曾做过隋朝的泾阳县令,为官清廉。房玄龄自幼机敏,又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故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写得一手好字。在政治敏感度上也酷肖其父,经常作出精辟的时事评述。隋朝开皇年间,房玄龄跟着父亲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天下河清海晏,大家都以为隋朝一定可以长治久安。房玄龄当时还年轻,眼光却很犀利,悄悄对父亲说:"隋文帝本没啥功德,是篡位得来的天下,几个儿子互相抢夺皇位,现在看起来虽然太平,但灭亡是翘足可待的。"房彦谦听了大惊,阻止儿子说这种话,但是心里非常赞同。房玄龄小小年纪便已留心政事,且看得十分透彻,一语中的。

房玄龄年仅十八岁就被地方推举为进士,授官羽骑尉。他到吏部应试时,主管人事的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识人著称,问对之下,对他的才华很是惊讶,说:"我看过的人太多了,却从来没见过像这少年郎这样的,他日后一定能成大器。"

决胜于玄武门

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李世民屯兵渭河以北地区。房玄龄扶杖叩谒李世民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马上授予他记室参军(机要参谋)的职位。房玄龄自认遇到了知己,从此竭力辅佐这位年仅十九岁的英才。李世民每次征战获胜后,大家都去抢夺珠宝珍玩,只有房玄龄先为秦王收罗人才,从此李世民麾下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皆愿为他拚死效力。

房玄龄在李世民即位之前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和杜如晦一同帮助李世民密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世人所称道的"房谋杜断",史书上没有具体事实的列举,但房玄龄的善于谋划、杜如晦的处事决断,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确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唐高祖选定的继承人是长子李建成,但自太原起义以来,功劳最显赫的是次子李世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凯旋长安时,身披黄金战甲,带领手下二十五员大将,风头甚健,太子李建成看得眼里冒火,心里作酸,感觉到二弟带来的极大威胁。兄弟间的矛盾,很快演变成权势之争,发展到性命攸关的地步。

一天,李世民在大哥家里吃完饭回家,心脏绞痛,吐了好几升的血,显然是中毒,幸好经过抢救而未身亡,但也引起了秦王府一片恐慌,没有一个人提得出可行办法。房玄龄对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说:"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已没法调解了,为了国家安定衡量,应该效法周公(指周公大义灭亲杀死管、蔡)。"长孙无忌说:"我正有如此想法,但不敢说出来。"李世民于是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进一步事宜。

李建成也在密谋杀害李世民,知道房、杜二人是秦王府的厉害角色,就唆使唐高祖将他二人驱逐。李建成和幼弟李元吉早就结成一党,准备在饯别元吉出征的宴会上杀死李世民。元吉还以征战为名,要求借调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事态紧急,李世民密召房、杜。房、杜此时到秦王府去,就是抗旨,只好乔装成道士混进去。在房、杜二人的策划下,李世民次日就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大哥和四弟。唐高祖只好立秦王为太子,没过多久,自己的皇帝宝座也坐不稳了,索性让位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即是一代英主唐太宗。

皇帝的大总管

唐太宗即位后,自然要论功行赏,他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劳最大,列为第一等。就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名字也不在其中。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认为房、杜不过是刀笔之吏,表示不服。李世民回答说:"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好比汉代的萧何,应当功列第一。"

贞观四年(公元629年),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他连任相位近二十年,尽心尽力,居然从未被权势腐蚀,反而越做越小心,实在非常难得。史书上称赞他总管政府各个部门,日日夜夜精诚谨慎,唯恐有一件事情没做好。唐太宗对他信任备至,交给他用人大权。房玄龄首先对中央官员审核后进行了优化处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最后只留下精英六百多人。他善于发挥下属的优点,对同僚十分宽厚,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出色的事情,就高兴得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房玄龄对下属从来不求全责备,不以自身长处去看待他人,而且不以出身贵贱区分他人。这样的用人原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使得满朝充盈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工作气氛健康良好,人人称他是"良相"。

房玄龄事无巨细,务必亲力亲为,他不仅主管人事、查问司法得失,还要知道兵库里盔甲的数量,连装修皇宫都要过目,每天忙得要死,连唐太宗都看不下去了,有次对他说:"你做了宰相应当为朕察访贤才,你每天处理几百件案子,哪有空啊?"于是命令房玄龄的手下多担些琐细的工作,丞相只针对军国大事做决策便成了,皇帝亲自干涉,才把这位有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宰相从繁重的工作中稍微释放了一点。正因为房玄龄作为百官之首能以身作则,网罗来的天下英才在他这位勤恳的大总管之带领下共同辅佐唐太宗,才有了万世景仰的"贞观之治"。

房玄龄在修订律令方面也出力不少。他力求宽平,删繁就简,斟酌古今,免去前代诸多的苛酷刑法,比如废除了断脚趾的肉刑,改为流放。房玄龄主持修订的唐律,奠定了中国现存最为古老、完备的刑事法典《唐律疏议》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

备受尊宠的晚年

唐太宗因房玄龄德高望重,屡次升官,加授太子少师,以教论太子。房玄龄十分惶恐,要求解除宰相一职,被唐太宗驳回,但他仍不敢去当太子的师傅,大家都称赞他的谦虚。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又升了一次官,他觉得自己当宰相已长达十五年,女儿成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过于显贵,再次要求离休。太宗特地派使者劝谕他说:"国家忽然没有了您这样的良相,就好像人失去了两只手。"房玄龄只好留任原职。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坚持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委以重任。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年老体衰,病情渐重。太宗将他召入皇宫,君臣相见,流泪不止。太宗特意要他留在宫里养病,每听说玄龄病情好转,就非常高兴;听说病情恶化,就忧心忡忡。房玄龄见太宗对他如此尊宠,在病重之际,上表劝谏太宗不可强攻高丽,太宗看完后非常感动,说:"房玄龄病得这么重,还在为国家担忧!"在他临终的时候,太宗亲临病榻,握手话别,特别诏令皇太子与他诀别,并当着房玄龄的面封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直为中散大夫。房玄龄病卒,享年七十岁。

房玄龄

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者

贞观之治是后世人人向往的太平盛世,也是历代有抱负的统治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唐太宗李世民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明君,正因创造了这番成绩。而一代良相房玄龄,跟随李世民长达三十多年,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左右手、贞观群臣之首,在唐太宗即位后,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将近二十年,他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隋朝时曾任隰城尉。李渊父子起义后,房玄龄自谒李世民于渭北,两人一见如故,房玄龄立刻被委以重任,成为李世民的亲信。他长期随军征战,为李世民谋划并搜罗人才,与杜如晦齐名,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两位参谋之一,世称"房谋杜断"。房玄龄为李世民策划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助他夺得皇位。唐太宗即位后,评定他为一等功臣,后任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统领百官,掌政达二十年,恩宠不衰。他为唐太宗选拔人才,适才而用,并制定国家律令,参与国史的修纂。贞观一朝的重大方针政策,房玄龄都是重要的谋划者和执行者。

小小时政评论员

房玄龄出生于累世官宦之家,祖先自北朝后魏以来即为官,父亲房彦谦是名学者,曾做过隋朝的泾阳县令,为官清廉。房玄龄自幼机敏,又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故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写得一手好字。在政治敏感度上也酷肖其父,经常作出精辟的时事评述。隋朝开皇年间,房玄龄跟着父亲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天下河清海晏,大家都以为隋朝一定可以长治久安。房玄龄当时还年轻,眼光却很犀利,悄悄对父亲说:"隋文帝本没啥功德,是篡位得来的天下,几个儿子互相抢夺皇位,现在看起来虽然太平,但灭亡是翘足可待的。"房彦谦听了大惊,阻止儿子说这种话,但是心里非常赞同。房玄龄小小年纪便已留心政事,且看得十分透彻,一语中的。

房玄龄年仅十八岁就被地方推举为进士,授官羽骑尉。他到吏部应试时,主管人事的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识人著称,问对之下,对他的才华很是惊讶,说:"我看过的人太多了,却从来没见过像这少年郎这样的,他日后一定能成大器。"

决胜于玄武门

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李世民屯兵渭河以北地区。房玄龄扶杖叩谒李世民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马上授予他记室参军(机要参谋)的职位。房玄龄自认遇到了知己,从此竭力辅佐这位年仅十九岁的英才。李世民每次征战获胜后,大家都去抢夺珠宝珍玩,只有房玄龄先为秦王收罗人才,从此李世民麾下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皆愿为他拚死效力。

房玄龄在李世民即位之前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和杜如晦一同帮助李世民密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世人所称道的"房谋杜断",史书上没有具体事实的列举,但房玄龄的善于谋划、杜如晦的处事决断,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确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唐高祖选定的继承人是长子李建成,但自太原起义以来,功劳最显赫的是次子李世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凯旋长安时,身披黄金战甲,带领手下二十五员大将,风头甚健,太子李建成看得眼里冒火,心里作酸,感觉到二弟带来的极大威胁。兄弟间的矛盾,很快演变成权势之争,发展到性命攸关的地步。

一天,李世民在大哥家里吃完饭回家,心脏绞痛,吐了好几升的血,显然是中毒,幸好经过抢救而未身亡,但也引起了秦王府一片恐慌,没有一个人提得出可行办法。房玄龄对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说:"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已没法调解了,为了国家安定衡量,应该效法周公(指周公大义灭亲杀死管、蔡)。"长孙无忌说:"我正有如此想法,但不敢说出来。"李世民于是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进一步事宜。

李建成也在密谋杀害李世民,知道房、杜二人是秦王府的厉害角色,就唆使唐高祖将他二人驱逐。李建成和幼弟李元吉早就结成一党,准备在饯别元吉出征的宴会上杀死李世民。元吉还以征战为名,要求借调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事态紧急,李世民密召房、杜。房、杜此时到秦王府去,就是抗旨,只好乔装成道士混进去。在房、杜二人的策划下,李世民次日就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大哥和四弟。唐高祖只好立秦王为太子,没过多久,自己的皇帝宝座也坐不稳了,索性让位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即是一代英主唐太宗。

皇帝的大总管

唐太宗即位后,自然要论功行赏,他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劳最大,列为第一等。就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名字也不在其中。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认为房、杜不过是刀笔之吏,表示不服。李世民回答说:"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好比汉代的萧何,应当功列第一。"

贞观四年(公元629年),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他连任相位近二十年,尽心尽力,居然从未被权势腐蚀,反而越做越小心,实在非常难得。史书上称赞他总管政府各个部门,日日夜夜精诚谨慎,唯恐有一件事情没做好。唐太宗对他信任备至,交给他用人大权。房玄龄首先对中央官员审核后进行了优化处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最后只留下精英六百多人。他善于发挥下属的优点,对同僚十分宽厚,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出色的事情,就高兴得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房玄龄对下属从来不求全责备,不以自身长处去看待他人,而且不以出身贵贱区分他人。这样的用人原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使得满朝充盈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工作气氛健康良好,人人称他是"良相"。

房玄龄事无巨细,务必亲力亲为,他不仅主管人事、查问司法得失,还要知道兵库里盔甲的数量,连装修皇宫都要过目,每天忙得要死,连唐太宗都看不下去了,有次对他说:"你做了宰相应当为朕察访贤才,你每天处理几百件案子,哪有空啊?"于是命令房玄龄的手下多担些琐细的工作,丞相只针对军国大事做决策便成了,皇帝亲自干涉,才把这位有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宰相从繁重的工作中稍微释放了一点。正因为房玄龄作为百官之首能以身作则,网罗来的天下英才在他这位勤恳的大总管之带领下共同辅佐唐太宗,才有了万世景仰的"贞观之治"。

房玄龄在修订律令方面也出力不少。他力求宽平,删繁就简,斟酌古今,免去前代诸多的苛酷刑法,比如废除了断脚趾的肉刑,改为流放。房玄龄主持修订的唐律,奠定了中国现存最为古老、完备的刑事法典《唐律疏议》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

备受尊宠的晚年

唐太宗因房玄龄德高望重,屡次升官,加授太子少师,以教论太子。房玄龄十分惶恐,要求解除宰相一职,被唐太宗驳回,但他仍不敢去当太子的师傅,大家都称赞他的谦虚。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又升了一次官,他觉得自己当宰相已长达十五年,女儿成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过于显贵,再次要求离休。太宗特地派使者劝谕他说:"国家忽然没有了您这样的良相,就好像人失去了两只手。"房玄龄只好留任原职。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坚持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委以重任。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年老体衰,病情渐重。太宗将他召入皇宫,君臣相见,流泪不止。太宗特意要他留在宫里养病,每听说玄龄病情好转,就非常高兴;听说病情恶化,就忧心忡忡。房玄龄见太宗对他如此尊宠,在病重之际,上表劝谏太宗不可强攻高丽,太宗看完后非常感动,说:"房玄龄病得这么重,还在为国家担忧!"在他临终的时候,太宗亲临病榻,握手话别,特别诏令皇太子与他诀别,并当着房玄龄的面封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直为中散大夫。房玄龄病卒,享年七十岁。


相关内容

  • 臣道漫笔(一)宋名臣言行录
  • 花了若干年时间,淘淘幽幽,不着慌不着急地终于完成了<帝王学纵横谈>的编写,有挚友好事者劝勉我说,既写了"皇帝"就应该接着写"宰相","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君臣之道"是封建时代最最重要的关系,君明臣贤乃治 ...

  • 北宋名臣的清廉情怀
  • 读<宋史>中的范仲淹.包拯.赵抃.欧阳修传记,在为这些北宋名臣的品格和作为所感动的同时,也生发出一些感触.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潜心为民.清正廉洁.正道直行的情怀,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借鉴. 潜心为民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其精华之一 ...

  • 功过是非曾国藩
  •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

  • [转载]另类名臣沈葆桢
  • 文/赵炎 载<北京晨报>12月19日C06版,责编:蔡辉 特殊遭际使得这位晚清的一代名臣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烙印. 道光二十年,对沈葆桢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斯年,他和老师林昌彝同榜中举,和表妹林普晴喜结连理:同样在斯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舅舅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泱泱中华从此进入半殖民地时代 ...

  • 一代名臣霍光为何身死名灭
  • 一代名臣霍光为何身死名灭 中国人一提到霍去病往往赞不绝口,这位年轻的将军,一出手就是大手笔,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中国,霍去病和卫青一样,成了中国战胜强敌开疆拓土的大英雄.和霍去病相似,他的弟弟霍光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汉武帝生前钦点他做了托 ...

  • 救时宰相,改革名臣
  • [作品简介]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熊召正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 ...

  • 书法能品--晚清八大名臣手札(彩版) 3
  • 书法能品--晚清八大名臣手札(彩版) 3 21# 23# 24# 25# 26# 左宗棠(1812-1885)清末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 ...

  • 明代传记丛刊索引
  • 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全160册),台湾明文书局1991版. 一.学林类(1~22册) 第001册,学林类1,明儒学案(一),清·黄宗羲 第002册,学林类1,明儒学案(二),清·黄宗羲 第003册,学林类2,明儒言行录(一),清·沈佳 第004册,学林类2,明儒言行录(二),清·沈佳 第005册 ...

  • 清代传记丛刊清代传记丛刊目录
  • ?清代传记丛刊目录 周骏富辑 台湾明文书局出版 <清代传记丛刊索引>二册,第一册检字.字号.谥号,第二册姓名. 学林类 001册,学林类1,汉学师承记,清江藩 002册: 学林类2,宋学渊源记,清江藩 学林类3,国朝学案小识,清唐鉴 003册,学林类4,道学渊源录清代篇(一) 004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