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高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调研报告

我镇位于桐梓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东邻燎原桥头,南靠花秋、风水,西抵九坝,北接娄山。全镇土地面积111.68平方公里,最低海拨450米,最高海拨1100米,桐花公路、桐容二级运煤路贯穿全镇。全镇有高桥河、桐梓河、上溪支流、周市支流、排沙支流、小溪支流、消水支流、斋郎支流、清江支流从境内流过,属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全镇有耕地面积23505亩,占土地面积的12.4%,人均耕地0.75亩。全镇辖9个村,92个村民组,7830户,总人口321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396人,非农业人口778人。我镇资源贫乏,没有工业企业,是全县仅有的4个无煤乡镇之一,经济落后,全镇财政收入122.5万元,但地方财政支出就要300多万元,2009年安排91.3万元,挖尽潜力也只能完成100万左右,是严重靠吃国家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才能运转的乡镇。全镇9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人均生产总值全县2007年4536元,我镇更低,离1000美元小康目标尚差甚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我镇农民收入现状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镇工

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农村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据入户调查和长期积累的信息:其中还有少数不达温饱线的农民,我镇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2000

—3000元这个水平。农民耕作粗放,边角地带一些农户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火石沙土、鸭塘奔坎、龙爪曹家坳、斋郎花其口、兴隆高峰寺、周市山麻后箐、青杠排沙青龙等地方,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一)我镇农民收入低且徘徊不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农业基础薄弱,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镇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面条粗加工、小型工商散户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约占40%,养殖业占20%,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0%。有些村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和一点农

产品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沙土郑先才,2008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仅够全家5口人生活用。一年除去儿女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郑先才这样的家庭在我镇还有不少的户数。三是出外打工萎缩,部分农民出现返贫现象,农民收入急剧下滑。(二)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8年我镇干部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就以3000元计算,本镇城乡差别为4倍。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多,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更大。与沿海发达城市更是不敢比之。2、与其它富裕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就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是逐年拉大:如鸭塘种烤烟的很多家庭,像李正凯、李正乾、李大发、赵久亮、江永华等20多户每年收入仅烤烟一项平均就有30000元,加上其它种植和养殖收入人均达8000----10000元不等,差别为2.67----3.34。又如打工收入家庭与普通种植业家庭,龙爪村上台组万明发全家6口人,2人种养业、2人打工、2人读书,种粮产量谷子6000斤,玉米2500斤,其它杂粮5000斤,折算为钱收入约7000元,养猎收入6000元,2人打工收入4万余元,人均收入已达

9000元,农户之间差别为3倍。与其它富裕镇农民之间的差别更大。总之,同一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在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三)农村呈现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农村人口保障难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现在农村医保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个人承担比重大,超出农民承受能力,特别是一些大病到县治疗报销比例低,程序繁多,很多农民忘而却步。2、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经济负担确实减少了。但我镇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村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如火石沙土、周市后箐、兴隆大顶、青杠青龙排沙等小学一年级就要跑10多里去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读书没意义,初中升高中难考取,考取了学习成绩好了,特别是上大学后每年要花上万元,一是没有经济实力外,二来读书出来工作也难找,不如不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每年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占全部毕业生的45%多,能读普通高中的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有55%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对于每年需10000元—15000元的大学费用,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3、农民社会保障难。现在农村还是靠养儿防老,靠积蓄养老,孤寡五保供养,至今国家对农村农民没有一套好的养老保障办法。生育观念难改变,特别是边远山区更是形成恶性循环。农民老来是艰难的,有的子女不孝则更难,脸朝黄土背朝天直至累死。

(四)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社会治安状况有空白。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特别是近两年的金融危机打工农民返乡潮,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稍有不如

意就上访。有的地域偏僻,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偷盗树木的行为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有些则犯红眼病,看别人比自己好,损坏别人的庄稼、破坏别人的生产生活实施等现象时有发生。2、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村庄只留下5--10户。如周市金鸡水、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沙土借烤烟发展进行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难找。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如我镇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边远死角地带这种现象常见。二、影响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从以上不难看出,我镇要赶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整体上达小康的难度很大,农民稳步增收快速增收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一)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

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走出去。(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我镇处于山区,坡陡山高,恶水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行驶,雨后至少要三天才能勉强行驶,有些村则更长;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如斋郎夏溪沟水堰,周市后箐彭老垭水堰等,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如火石沙土龙洞湾、鸭塘李子、龙爪村大部分组严重缺水,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农改不彻底,高低压电全部改到位的村寨不多,多数是高压电改了低压电不到位,用电很不正常,照灯得点微光,更不谈能带动家用电器了,限制了农村电器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通信

落后。有很多家庭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信息闭塞;五是耕地属陡坡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0%,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烤烟种植地区烟叶出现了灰斑,后期又遇干旱,影响了农户种粮和种烟收入。(三)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根据统计:我镇2008年农林牧总产值5790万元,其中农业3990万元、林业96万元、牧业1655万元、渔业49万元。从农林牧业结构看,农业占69%、林业占1.7%、牧业占28.5%、渔业占0.8%。又看农业产量情况,农业总产量27149吨,其中油菜仔746吨、烤烟100吨、茶叶1吨、水果4000吨、蔬菜10188吨。从种植结构看,以粮物折钱计算收入,粮食占85.35%,经济类作物占0.65%,油料和其它蔬菜占14%。从以上数据得出我镇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形不成规模。就是我镇的蔬菜种植很有优势,但当地群众都是小打小闹,周市有一片30亩规模种植都是外地人租种。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还滞后。农

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未形成,市场信息不灵,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不多。四是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不发达,面条加工小作房为数不少,高桥面在桐梓有一点影响,但没真正能形成规模,连桐梓市场都没有占领好,品牌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挖掘,至今没有一家超10万产值的加工企业。兰花、樱桃也谈不上规模,效益不高,要做出品牌特色还需下大力。(四)新农村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我镇马孔坝和周市新农村新区建设,能带动我镇小商贸市场的一定发展。但时至今日,我镇新农村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我镇离县城近,基础条件不好,有钱人都到县城买房,新区规模小功能弱,引力作用不大,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全镇的带动示范功能不够。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艰难,农民就地就业无门路。我镇没有大的企业,又无煤炭矿藏资源,有几间落后砖厂相互竞争都比较激烈,接纳劳动力微弱。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有很多找到了钱,有些则把生活除了,所剩无几,打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一些地方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如高桥街上、其它村一些游散人,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五)对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是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

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特别是我镇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这几年国家也投入好几百万,但也只是杯水车薪。二是我镇没有工矿企业,相对条件好的乡镇得到的投入少。四在农家也主要发展沿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的乡镇。凭自身能力要改变山河是漫长而艰巨的。三是农民待遇不高。国家免除了农村各种税费,对农村实行了一定的反哺政策,相对这几年农民收入有了相应的提高,但量少,也解决不了根本性发展问题,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养老保障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限价房、廉租房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保险城镇农村的差别也大;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一些农民却是无水用、烧不起煤。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负债多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三、增加和改善我镇农民收入的对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村

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稳定、事关全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村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国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经济不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各级领导应带着感情,深入到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各级各部门对待农民要走下去、请进来:走下去就是要走到群众中,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臵来抓;请进来,主要是农民到机关部门办事要方便,尽量简化程序。切实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平台建设,做到最大限度合并办公,群众办理各类手续要服务到位,更不能“吃、拿、卡、要”,机关部门要做到热情高效服务。村务办理也要形成制度化,村干部办公要定时间,特别是赶场天要坚持在村办公室办公,群众有求必应。抓农村工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实施领导干部对口帮扶工作,部门对口帮扶工作,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骨干抓示范,示范带一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工作中存

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彻底扭转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飘浮,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不好问题。个别村干部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软散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在村级班子的建设上,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

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拓展“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加强村干部报酬待遇和养老保障的落实,以吸引优秀人材进入村干行业;要对大学生村官用到基层实处,加强基层锻炼,深入群众中,达到能吃苦、能在农村留得住留得久,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为百姓服务的作用,国家也应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长久问题。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

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五)加快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镇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要利用我镇的热资源发展规模早熟蔬菜,走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之路;要加大粮食生产,发展我镇优势养殖业。利用我镇养猪传统优势,用山野菜、粮食养猪养畜,形成规模,走绿色肉食食品生产基地之路;兰花、樱桃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品牌;各村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引进其它优特农业产品或中药材,对接好市场,形成一村一品。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镇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无工业的劣势变成绿色生态农业的优

势,才能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2、发展面条等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我镇面条在桐梓市场有一定影响,要抓住这一优势,在深、精上大做文章,在品牌、包装上做文章,要学习绥阳面经验。在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两个有带动效益的面条加工企业,真正做好示范带动效应,使一方百姓富裕起来。3、要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规划发展和兴建好高桥周市集散市场,拓展镇外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六)加快村镇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突破,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焕发生机。我镇企业只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

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移民并村庄、并边远小组计划,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等措施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干部应切实加大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保证劳务输出顺利开展,为在外农民工做好后盾保障,切实解决农民工家庭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安心打工;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七)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问题。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高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好,但现在运转不好,农民就医报销难,特别是镇外就医报销程序更是繁锁,农民意见很大,上级机构应切实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考虑象金融系统一样实行全国联网,方便群众就医镇内镇外一个样。二是药价不统一,黄金有价药无价,原来未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看的病与现在看同一病,农民减去医

保报销所花钱基本一样,农民看病减少并不很大,实行农村医保受益最大的是医院。再就是医院就医不透明、服务态度、服务理念都有待切实改进,力争使这一制度长效健康运转。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一是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村、镇要加强控缀保学工作;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的监督,加大对上级补助学校资金的审计力度,当用则用,不用不乱用,节药资金解决边远贫困学生吃住难问题;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应设立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3、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四是尽快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使农民老有所养。要给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公平待遇,减小居民和农村社保养老金的差别。(八)发展绿色生态旅游。要

利用我镇无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小,山青水秀等特点,大力发展果蔬花卉、畜牧水产、水上生态等绿色济,做好种草植树、封山育林、治山治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大林业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全县乃至八方游客到我镇观光消费。农民种树种草养畜,跳出小农种养业,增加农民在林牧业和旅游服务第三产业上的收入。

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高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调研报告

我镇位于桐梓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东邻燎原桥头,南靠花秋、风水,西抵九坝,北接娄山。全镇土地面积111.68平方公里,最低海拨450米,最高海拨1100米,桐花公路、桐容二级运煤路贯穿全镇。全镇有高桥河、桐梓河、上溪支流、周市支流、排沙支流、小溪支流、消水支流、斋郎支流、清江支流从境内流过,属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全镇有耕地面积23505亩,占土地面积的12.4%,人均耕地0.75亩。全镇辖9个村,92个村民组,7830户,总人口321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396人,非农业人口778人。我镇资源贫乏,没有工业企业,是全县仅有的4个无煤乡镇之一,经济落后,全镇财政收入122.5万元,但地方财政支出就要300多万元,2009年安排91.3万元,挖尽潜力也只能完成100万左右,是严重靠吃国家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才能运转的乡镇。全镇9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人均生产总值全县2007年4536元,我镇更低,离1000美元小康目标尚差甚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我镇农民收入现状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镇工

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农村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据入户调查和长期积累的信息:其中还有少数不达温饱线的农民,我镇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2000

—3000元这个水平。农民耕作粗放,边角地带一些农户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火石沙土、鸭塘奔坎、龙爪曹家坳、斋郎花其口、兴隆高峰寺、周市山麻后箐、青杠排沙青龙等地方,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一)我镇农民收入低且徘徊不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农业基础薄弱,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镇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面条粗加工、小型工商散户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约占40%,养殖业占20%,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0%。有些村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和一点农

产品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沙土郑先才,2008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仅够全家5口人生活用。一年除去儿女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郑先才这样的家庭在我镇还有不少的户数。三是出外打工萎缩,部分农民出现返贫现象,农民收入急剧下滑。(二)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8年我镇干部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就以3000元计算,本镇城乡差别为4倍。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多,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更大。与沿海发达城市更是不敢比之。2、与其它富裕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就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是逐年拉大:如鸭塘种烤烟的很多家庭,像李正凯、李正乾、李大发、赵久亮、江永华等20多户每年收入仅烤烟一项平均就有30000元,加上其它种植和养殖收入人均达8000----10000元不等,差别为2.67----3.34。又如打工收入家庭与普通种植业家庭,龙爪村上台组万明发全家6口人,2人种养业、2人打工、2人读书,种粮产量谷子6000斤,玉米2500斤,其它杂粮5000斤,折算为钱收入约7000元,养猎收入6000元,2人打工收入4万余元,人均收入已达

9000元,农户之间差别为3倍。与其它富裕镇农民之间的差别更大。总之,同一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在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三)农村呈现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农村人口保障难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现在农村医保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个人承担比重大,超出农民承受能力,特别是一些大病到县治疗报销比例低,程序繁多,很多农民忘而却步。2、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经济负担确实减少了。但我镇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村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如火石沙土、周市后箐、兴隆大顶、青杠青龙排沙等小学一年级就要跑10多里去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读书没意义,初中升高中难考取,考取了学习成绩好了,特别是上大学后每年要花上万元,一是没有经济实力外,二来读书出来工作也难找,不如不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每年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占全部毕业生的45%多,能读普通高中的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有55%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对于每年需10000元—15000元的大学费用,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3、农民社会保障难。现在农村还是靠养儿防老,靠积蓄养老,孤寡五保供养,至今国家对农村农民没有一套好的养老保障办法。生育观念难改变,特别是边远山区更是形成恶性循环。农民老来是艰难的,有的子女不孝则更难,脸朝黄土背朝天直至累死。

(四)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社会治安状况有空白。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特别是近两年的金融危机打工农民返乡潮,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稍有不如

意就上访。有的地域偏僻,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偷盗树木的行为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有些则犯红眼病,看别人比自己好,损坏别人的庄稼、破坏别人的生产生活实施等现象时有发生。2、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村庄只留下5--10户。如周市金鸡水、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沙土借烤烟发展进行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难找。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如我镇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边远死角地带这种现象常见。二、影响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从以上不难看出,我镇要赶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整体上达小康的难度很大,农民稳步增收快速增收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一)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

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走出去。(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我镇处于山区,坡陡山高,恶水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行驶,雨后至少要三天才能勉强行驶,有些村则更长;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如斋郎夏溪沟水堰,周市后箐彭老垭水堰等,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如火石沙土龙洞湾、鸭塘李子、龙爪村大部分组严重缺水,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农改不彻底,高低压电全部改到位的村寨不多,多数是高压电改了低压电不到位,用电很不正常,照灯得点微光,更不谈能带动家用电器了,限制了农村电器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通信

落后。有很多家庭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信息闭塞;五是耕地属陡坡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0%,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烤烟种植地区烟叶出现了灰斑,后期又遇干旱,影响了农户种粮和种烟收入。(三)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根据统计:我镇2008年农林牧总产值5790万元,其中农业3990万元、林业96万元、牧业1655万元、渔业49万元。从农林牧业结构看,农业占69%、林业占1.7%、牧业占28.5%、渔业占0.8%。又看农业产量情况,农业总产量27149吨,其中油菜仔746吨、烤烟100吨、茶叶1吨、水果4000吨、蔬菜10188吨。从种植结构看,以粮物折钱计算收入,粮食占85.35%,经济类作物占0.65%,油料和其它蔬菜占14%。从以上数据得出我镇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形不成规模。就是我镇的蔬菜种植很有优势,但当地群众都是小打小闹,周市有一片30亩规模种植都是外地人租种。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还滞后。农

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未形成,市场信息不灵,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不多。四是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不发达,面条加工小作房为数不少,高桥面在桐梓有一点影响,但没真正能形成规模,连桐梓市场都没有占领好,品牌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挖掘,至今没有一家超10万产值的加工企业。兰花、樱桃也谈不上规模,效益不高,要做出品牌特色还需下大力。(四)新农村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我镇马孔坝和周市新农村新区建设,能带动我镇小商贸市场的一定发展。但时至今日,我镇新农村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我镇离县城近,基础条件不好,有钱人都到县城买房,新区规模小功能弱,引力作用不大,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全镇的带动示范功能不够。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艰难,农民就地就业无门路。我镇没有大的企业,又无煤炭矿藏资源,有几间落后砖厂相互竞争都比较激烈,接纳劳动力微弱。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有很多找到了钱,有些则把生活除了,所剩无几,打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一些地方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如高桥街上、其它村一些游散人,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五)对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是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

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特别是我镇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这几年国家也投入好几百万,但也只是杯水车薪。二是我镇没有工矿企业,相对条件好的乡镇得到的投入少。四在农家也主要发展沿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的乡镇。凭自身能力要改变山河是漫长而艰巨的。三是农民待遇不高。国家免除了农村各种税费,对农村实行了一定的反哺政策,相对这几年农民收入有了相应的提高,但量少,也解决不了根本性发展问题,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养老保障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限价房、廉租房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保险城镇农村的差别也大;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一些农民却是无水用、烧不起煤。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负债多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三、增加和改善我镇农民收入的对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村

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稳定、事关全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村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国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经济不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各级领导应带着感情,深入到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各级各部门对待农民要走下去、请进来:走下去就是要走到群众中,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臵来抓;请进来,主要是农民到机关部门办事要方便,尽量简化程序。切实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平台建设,做到最大限度合并办公,群众办理各类手续要服务到位,更不能“吃、拿、卡、要”,机关部门要做到热情高效服务。村务办理也要形成制度化,村干部办公要定时间,特别是赶场天要坚持在村办公室办公,群众有求必应。抓农村工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实施领导干部对口帮扶工作,部门对口帮扶工作,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骨干抓示范,示范带一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工作中存

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彻底扭转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飘浮,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不好问题。个别村干部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软散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在村级班子的建设上,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

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拓展“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加强村干部报酬待遇和养老保障的落实,以吸引优秀人材进入村干行业;要对大学生村官用到基层实处,加强基层锻炼,深入群众中,达到能吃苦、能在农村留得住留得久,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为百姓服务的作用,国家也应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长久问题。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

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五)加快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镇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要利用我镇的热资源发展规模早熟蔬菜,走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之路;要加大粮食生产,发展我镇优势养殖业。利用我镇养猪传统优势,用山野菜、粮食养猪养畜,形成规模,走绿色肉食食品生产基地之路;兰花、樱桃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品牌;各村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引进其它优特农业产品或中药材,对接好市场,形成一村一品。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镇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无工业的劣势变成绿色生态农业的优

势,才能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2、发展面条等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我镇面条在桐梓市场有一定影响,要抓住这一优势,在深、精上大做文章,在品牌、包装上做文章,要学习绥阳面经验。在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两个有带动效益的面条加工企业,真正做好示范带动效应,使一方百姓富裕起来。3、要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规划发展和兴建好高桥周市集散市场,拓展镇外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六)加快村镇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突破,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焕发生机。我镇企业只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

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移民并村庄、并边远小组计划,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等措施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干部应切实加大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保证劳务输出顺利开展,为在外农民工做好后盾保障,切实解决农民工家庭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安心打工;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七)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问题。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高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好,但现在运转不好,农民就医报销难,特别是镇外就医报销程序更是繁锁,农民意见很大,上级机构应切实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考虑象金融系统一样实行全国联网,方便群众就医镇内镇外一个样。二是药价不统一,黄金有价药无价,原来未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看的病与现在看同一病,农民减去医

保报销所花钱基本一样,农民看病减少并不很大,实行农村医保受益最大的是医院。再就是医院就医不透明、服务态度、服务理念都有待切实改进,力争使这一制度长效健康运转。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一是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村、镇要加强控缀保学工作;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的监督,加大对上级补助学校资金的审计力度,当用则用,不用不乱用,节药资金解决边远贫困学生吃住难问题;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应设立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3、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四是尽快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使农民老有所养。要给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公平待遇,减小居民和农村社保养老金的差别。(八)发展绿色生态旅游。要

利用我镇无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小,山青水秀等特点,大力发展果蔬花卉、畜牧水产、水上生态等绿色济,做好种草植树、封山育林、治山治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大林业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全县乃至八方游客到我镇观光消费。农民种树种草养畜,跳出小农种养业,增加农民在林牧业和旅游服务第三产业上的收入。


相关内容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市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十七大报告深刻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战略部署,报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一个科学性.前瞻性.战略 ...

  •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 当前,农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切入点.突破口,是推动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农民增收困惑的根 ...

  •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 ...

  •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为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民生建设促进周"的部署,白志杰常委.钱智副主席组织农办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农民增收专题调研.在深入基层总结农民增收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听取各方意见 ...

  • 县级财源建设调研报告
  • 县级财源建设调研报告:加强财源建设 做大财政蛋糕 关键字:县级财源建设调研报告 点击数: 2347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2010-8-26 分享到: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 ...

  • 实施"工贸强区"发展思路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 xxxx区辖区面积465平方公里,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04个村(社区),人口56万.近年来,我区毫不动摇地坚持"工贸强区"发展思路,立足城市中心区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实施"三大策略",推进"六个共识",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4 ...

  •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交
  •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兴平农业大跨越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加强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作为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公报提出 ...

  • 乡镇二OO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中共大单镇委员会 大单镇人民政府 _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咬定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立镇、产业强镇、开放兴镇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构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和谐社会,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 ...

  • 深刻领会一号文件精神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深刻领会一号文件精神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农民增收,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有着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文件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指导做好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