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而

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帝国主义。由于国内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这样就促进他们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各国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同时又为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周期性危机所奴役。特别是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使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起来。这种愈来愈深的总危机是帝国主义的致命伤,也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避的。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次最深刻最尖锐的危机,这次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帝国主义国家的贵族阶级,对内政策方面进一步法西斯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以寻找摆脱危机所造成的情况的出路来挽救帝国主义的垂死命运。

2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遗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分别于1919年1月18日和1921年11月12日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九国会议,并分别于1919年6月28日和1922年2月6日签署《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凡尔赛的分赃并不能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的条约而是隐藏着大战的祸苗。虽然帝国之间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来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无疑是为下一次战争布置了力量。

3绥靖政策

."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英法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分析这场全球性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交战双方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合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主导的国际体系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l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而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 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相对均势的格局,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政治的一大景观。

3主要反应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英法“七年战争”加剧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兴起;而英法矛盾也给美国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独立不仅为欧洲敲响了警钟,给拉美殖民地以鼓励,而且也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舞台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直接统治,移植了大量封建主义因子,对拉丁美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非洲外围在这一时期被欧洲国家通过奴隶贸易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

4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此时的亚洲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制足以挡住西方冒险家的步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时,也正是中国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之即。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当时还以其“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而成为许多西方人所崇敬。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

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而

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帝国主义。由于国内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这样就促进他们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各国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同时又为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周期性危机所奴役。特别是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使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起来。这种愈来愈深的总危机是帝国主义的致命伤,也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避的。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次最深刻最尖锐的危机,这次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帝国主义国家的贵族阶级,对内政策方面进一步法西斯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以寻找摆脱危机所造成的情况的出路来挽救帝国主义的垂死命运。

2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遗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分别于1919年1月18日和1921年11月12日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九国会议,并分别于1919年6月28日和1922年2月6日签署《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凡尔赛的分赃并不能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的条约而是隐藏着大战的祸苗。虽然帝国之间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来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无疑是为下一次战争布置了力量。

3绥靖政策

."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英法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分析这场全球性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交战双方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合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主导的国际体系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l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而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 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相对均势的格局,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政治的一大景观。

3主要反应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英法“七年战争”加剧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兴起;而英法矛盾也给美国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独立不仅为欧洲敲响了警钟,给拉美殖民地以鼓励,而且也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舞台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直接统治,移植了大量封建主义因子,对拉丁美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非洲外围在这一时期被欧洲国家通过奴隶贸易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

4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此时的亚洲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制足以挡住西方冒险家的步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时,也正是中国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之即。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当时还以其“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而成为许多西方人所崇敬。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

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相关内容

  • 世界历史原因目的导火线类知识
  • 世界历史(原因/目的/导火线类)知识 (2010-12-17 13:20:45)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教学过程纪实 杂谈 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兴起手工工场,产生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 ...

  • 2011年全省党内统计年报表审核要点
  • 2011年全省党内统计年报表审核要点 (红色为新增加,桃红色为修改) 一.关于上报省委组织部的统计汇总数据 1.电子数据包括:年报上报数据包.年报表说明等电子文件. 2.地级以上市通过"大组工网"邮箱报送省委组织部信息处,其它单位用光盘上报. 3.电子数据与纸质件报表数据必须一致 ...

  • 初中思政,历史答题技巧
  • 初中思政·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 ...

  •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 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耒耜--松土工具(原始社会--商周) (2).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体现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A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B.普及全国:汉代[耦犁 ...

  • 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 极地地区 1.极地地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定义 2.极地地区属于 带,北极地区刮 风,南极地区刮 风. 3.南极地区地图(周围三大洲,三大洋,三大科学考察站,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东西经,东西半球分界线) 4.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 的地区,暖季在 .南极大陆有" "称号,南极大陆周 ...

  • 地理18个经典主观题模板
  • [地理]高考地理:18个经典高考专题主观题答 题要点 18个经典高考专题主观题答题要点 1. 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主观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 ...

  • 二轮小专题
  •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 ...

  • 地理简答题
  • 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2007-10-02 来源: 网络 点击: 712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 ...

  •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一) 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有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 ...

  • 最新推荐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有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