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研究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初教一班 曹胜杰 124030102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 ,年龄一般都在11—14岁之间,他们正处于对各种知识渴望了解,甚至掌握,对未知领域处于好奇感,甚至处于探险的心理年龄阶段;但他们的阅厉、经历和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基础、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乃至人文、法制的基础知识少之又少;加之他们心理、生理、自控能力与好奇心,甚至冒险精神不成正比,看问题简单化,片面性,再加之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俗望得不到满足,就很易走上邪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在棍棒的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甚至放任不管,容易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一遇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甚至走上极端,模仿明星,追求时尚,不良消费,迷恋电子游戏,营业性网吧,抽烟饮酒,极个别的出现早恋苗头,讲哥们义气,他们觉得这是成熟、有气质的表现,这样才符合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学校的正面引导、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好些初中的学生在学校住校,但也有相当多的同学仍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他们对父母、亲属的依赖性,对家庭成员的亲密性及其信任感都占有一定地位,而本身的血缘关系,生育养育的恩情,决定了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而亲情教育在这个年龄阶段中最富有教育的成效性,家庭教育的多样性,只要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正确又科学,就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一些缺陷,它还可以起到其它教育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无法替代的效果;当然学校教育、班级教师的教育又具有广泛的针对性,紧跟社会和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步性、实时性、专业性、普遍性。这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能紧密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趋利避害,相得益彰,更加凸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少数家长错误地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教育得好与坏与家长无关,教育是学校的事。”因此,在有的家庭,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长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其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里谈什么、做什么、看些什么,给孩子教些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爱看科技节目,时间长了,孩子也爱看,不仅学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孩子强烈的科学意识;有的家长爱看武打片,时间一长,孩子也迷上了…… 。因此,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就这一点,我们有不少家长意识不到,而作为学校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将这种状况忽视了,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家校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校携手配合,努力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指导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爱劳动、爱清洁、讲卫生、文明礼貌、不说脏话、不打骂同学、自觉刻苦学习、尊敬教师,增强组织纪律性,增强法律意识……。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材。”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共同携手,共建有效的教育平台

1、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国家;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教育学生,首先要爱国,爱国:先要爱家,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和谐,所有家庭和睦,社会就和谐,人民就和谐,爱国就要先爱家,爱家做好了,就要教他爱周围的人,尊敬父母,与同学教师和睦相处,与人为善,这就是热爱人民的具体体现。由教育部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守则》的第一条就是三热爱。前面两条热爱细化了,还应教育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讲,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更加豪情满怀地奔向小康社会,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讲这些道理和事实,而是成天说这也不是那不是,那么孩子的思想就会不正,根基就会不稳,那他就会成为一个智商越高,担心也就越多,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2、要给学生多灌输和讲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使他们懂得良好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现在有一些家长只问学生的考试成绩,从不问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好坏。请问,你的孩子如果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不够好,甚至很差,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又怎样好得起来呢?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但需要当家长的言传身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民主、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为基本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暴力家庭等等不健康,不正常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问题多的孩子大多出自问题多的家庭。所以,我们家长对家庭的责任,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一定要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3、爱孩子要有分寸,要关爱、不要溺爱,要从细处严格要求,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多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孩子的真实想法,看法,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同时,你也要经常给孩子介绍一些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生活习惯,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他们讨论,从而明辨是非,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要从不迟到早退,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不戴装饰品、不穿奇妆异服、穿戴得体,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般不吃零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不进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自己的的事自己做,自己能做的自己做,不依赖父母和长辈,今天能做完的事今天做,不留在明天,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他们热爱学习,勤学好问,勇于探究,并要经常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发现苗头及时教育、引导。总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4、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孩子,如要了解孩子经常喜欢和哪些同学在一起,他们的表现,家庭情况怎样,爱好些什么。俗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要了解孩子言谈举止的变化,说话方面的变化,经常与哪些同学,哪些人打电话,有无烦燥不安的情绪,行踪不定的表现;有无追求服饰,头饰的现象;男、女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上学、放学的时间上有无过大的差别,星期日、假期的时间安

排和去向…… 。总之,变化之处,蕴函着许多根本性、本质性的转变,我们必须引起及时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

5、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无论是月考、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要知道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来检查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后要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所开设的各门学科,不能分主科、副科。试想,人家各科都学得好,你的孩子只学好某几科,那你和他的成绩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更主要的是还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不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二是养不成良好的习惯。

6、家长要与老师多交流,互通信息,共商教育事宜,发现孩子在家的变化和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多与教师交流,也欢迎各位家长随时到学校来了解,而决不能跟踪孩子,也可以在电话上了解,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步教育,学校和家庭要求一致的教育,就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赢。

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感受教育孩子的快乐,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研究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初教一班 曹胜杰 124030102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 ,年龄一般都在11—14岁之间,他们正处于对各种知识渴望了解,甚至掌握,对未知领域处于好奇感,甚至处于探险的心理年龄阶段;但他们的阅厉、经历和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基础、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乃至人文、法制的基础知识少之又少;加之他们心理、生理、自控能力与好奇心,甚至冒险精神不成正比,看问题简单化,片面性,再加之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俗望得不到满足,就很易走上邪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在棍棒的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甚至放任不管,容易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一遇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甚至走上极端,模仿明星,追求时尚,不良消费,迷恋电子游戏,营业性网吧,抽烟饮酒,极个别的出现早恋苗头,讲哥们义气,他们觉得这是成熟、有气质的表现,这样才符合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学校的正面引导、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好些初中的学生在学校住校,但也有相当多的同学仍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他们对父母、亲属的依赖性,对家庭成员的亲密性及其信任感都占有一定地位,而本身的血缘关系,生育养育的恩情,决定了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而亲情教育在这个年龄阶段中最富有教育的成效性,家庭教育的多样性,只要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正确又科学,就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一些缺陷,它还可以起到其它教育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无法替代的效果;当然学校教育、班级教师的教育又具有广泛的针对性,紧跟社会和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步性、实时性、专业性、普遍性。这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能紧密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趋利避害,相得益彰,更加凸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少数家长错误地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教育得好与坏与家长无关,教育是学校的事。”因此,在有的家庭,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长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其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里谈什么、做什么、看些什么,给孩子教些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爱看科技节目,时间长了,孩子也爱看,不仅学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孩子强烈的科学意识;有的家长爱看武打片,时间一长,孩子也迷上了…… 。因此,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就这一点,我们有不少家长意识不到,而作为学校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将这种状况忽视了,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家校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校携手配合,努力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指导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爱劳动、爱清洁、讲卫生、文明礼貌、不说脏话、不打骂同学、自觉刻苦学习、尊敬教师,增强组织纪律性,增强法律意识……。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材。”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共同携手,共建有效的教育平台

1、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国家;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教育学生,首先要爱国,爱国:先要爱家,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和谐,所有家庭和睦,社会就和谐,人民就和谐,爱国就要先爱家,爱家做好了,就要教他爱周围的人,尊敬父母,与同学教师和睦相处,与人为善,这就是热爱人民的具体体现。由教育部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守则》的第一条就是三热爱。前面两条热爱细化了,还应教育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讲,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更加豪情满怀地奔向小康社会,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讲这些道理和事实,而是成天说这也不是那不是,那么孩子的思想就会不正,根基就会不稳,那他就会成为一个智商越高,担心也就越多,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2、要给学生多灌输和讲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使他们懂得良好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现在有一些家长只问学生的考试成绩,从不问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好坏。请问,你的孩子如果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不够好,甚至很差,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又怎样好得起来呢?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但需要当家长的言传身教,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民主、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为基本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暴力家庭等等不健康,不正常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问题多的孩子大多出自问题多的家庭。所以,我们家长对家庭的责任,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一定要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3、爱孩子要有分寸,要关爱、不要溺爱,要从细处严格要求,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多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孩子的真实想法,看法,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同时,你也要经常给孩子介绍一些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生活习惯,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他们讨论,从而明辨是非,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要从不迟到早退,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不戴装饰品、不穿奇妆异服、穿戴得体,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般不吃零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不进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自己的的事自己做,自己能做的自己做,不依赖父母和长辈,今天能做完的事今天做,不留在明天,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他们热爱学习,勤学好问,勇于探究,并要经常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发现苗头及时教育、引导。总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4、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孩子,如要了解孩子经常喜欢和哪些同学在一起,他们的表现,家庭情况怎样,爱好些什么。俗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要了解孩子言谈举止的变化,说话方面的变化,经常与哪些同学,哪些人打电话,有无烦燥不安的情绪,行踪不定的表现;有无追求服饰,头饰的现象;男、女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上学、放学的时间上有无过大的差别,星期日、假期的时间安

排和去向…… 。总之,变化之处,蕴函着许多根本性、本质性的转变,我们必须引起及时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

5、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无论是月考、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要知道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来检查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后要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所开设的各门学科,不能分主科、副科。试想,人家各科都学得好,你的孩子只学好某几科,那你和他的成绩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更主要的是还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不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二是养不成良好的习惯。

6、家长要与老师多交流,互通信息,共商教育事宜,发现孩子在家的变化和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多与教师交流,也欢迎各位家长随时到学校来了解,而决不能跟踪孩子,也可以在电话上了解,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步教育,学校和家庭要求一致的教育,就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赢。

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感受教育孩子的快乐,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相关内容

  • 如何配合校长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 如何配合校长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有人曾说:"不抓教学质量的学校是没有生命的学校".所以,作为教学业务副校长,如何配合校长抓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配合校长抓师德学习,加 ...

  •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做好家校联系 作者:黄照生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我们教师应走出家教误区,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活动,重视家校联系.把孩子比作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它能照出父母的一切.积极配合,与学校教育同步. ...

  • 三结合教育探
  •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探讨 随着现代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的构成愈来愈趋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

  • 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 ...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方案文档
  • 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课题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子课题实施计划方案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 ...

  • 如何正确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
  • 如何正确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 ...

  • 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 家长应该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事情,也更是家长的责任,不乏有一些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就什么都撒手不管了,盲目的认为将孩子交到学校,对其的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拥有这种观点的父母是对孩子的极度不负责任,下面就来看篇来自一位老师的日志吧!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 ...

  • 家园合作机制研究论文
  • 家园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50年代就指出家园合作的必要性.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所谓的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 家 ...

  • 2015元旦家长会资料[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学校2015年元旦家长会资料 教育好孩子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牵涉到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是否形成共识:牵涉到家庭与学校教育是否能有效地结合,是否能形成合力.而学校与家长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