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1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2 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 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 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重 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 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运用拓展)一 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二 导入新课“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三 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二)解疑合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老师总结: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2   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3    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 语言及写法品读(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二)解疑合探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1 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2 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3背诵名句名篇4检查落实5小结回顾(三)质疑再探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预设问题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五运用拓展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六 总结全文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张振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1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2 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 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 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重 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 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运用拓展)一 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二 导入新课“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三 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二)解疑合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老师总结: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2   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3    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 语言及写法品读(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二)解疑合探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预设问题:1 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2 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3背诵名句名篇4检查落实5小结回顾(三)质疑再探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预设问题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五运用拓展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六 总结全文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张振宇


相关内容

  • [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 <为政以德>教案  浙江省台州中学  方青稚  QQ:402229297  邮箱:[email protected]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 ...

  •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语文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

  • [沙之书]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 主备:董传双 学习目标: 1.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课并了解" ...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

  • [大铁棰传] 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叙述方法. 教学重点 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关键语句贯穿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媒 ...

  • 在酒楼上(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鲁迅及其作品介绍 问学生都知道鲁迅的哪些作品.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 ...

  • [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教学背景: 等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深入人心,学生对原著较有兴趣. 本单元为<先秦诸子>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之前课程已经涉及到儒家.道家.墨家经典的部分段落.作为最后一单元,相信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秦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基础.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文段字词基础之上的文法结构 ...

  •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 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