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 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物哀是日本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所谓“物哀”,大意是指由客观的外在环境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具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识。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薰子两人邂逅之后,至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又非察觉之间。作者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首先,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国民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其次,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这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瞬死,其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似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三、代表作《雪国》

《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相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相处了几天后,岛村匆匆返回东京。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如此幽婉、凄美的情爱故事让人经久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 “物哀”之美。

《雪国》里驹子的爱情:徒劳而哀伤

《雪国》里岛村生活从容富足,无所用心,什么都满不在乎,认为一切都是“徒劳”,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玩世不恭。即便对他爱恋的驹子,也缺乏真情实意。他无法理解驹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追求,更不要说领悟叶子为自己的所爱做出牺牲的那种“认真”与一往情深。岛村多次前往雪国会见驹子,但对她却不能有所帮助。当叶子求他好好对待驹子时,他明白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使得叶子大失所望。当他说驹子是好女人而惹得她生气时,他只能“闭目沉默”,既不能安慰驹子,又不肯多予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她表示怜悯。

在岛村眼里,驹子读小说、记日记和练三弦等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空虚的、徒劳的,甚至驹子、叶子与行男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只能引起他的一点儿好

奇,并未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岛村认为驹子迷恋他是一件可悲的事。即使他也曾因自己轻而易举就得到纯洁的驹子而心感愧疚,但后来随着驹子对他的爱日益加深,他终于决定自己既然挽救不了驹子的命运就该离开雪国。一方面与驹子来往,同时又为叶子所吸引。叶子“清冷刺人的美质”,多次使岛村感到吃惊。

驹子把岛村引为知音,和他谈论日本舞蹈,谈自己的过去,为岛村弹三弦,视他为最好的听众。她用“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大呼唤岛村。为了岛村,她宁愿忍受“一年一次也好,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这样的感情煎熬。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在驹子身上散发出的奔放的热情,使岛村觉得她格外可怜。她之所以能把岛村从老远的东京吸引到雪国来,正是因为她身上蕴藏着这些令人深深同情的东西。爱情的无望,尤其加剧她“难以抑制的悲哀”,她只好“竭力掩饰这种无所依托的情怀”和“说不出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都市东京,驹子也离开了岛村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中,而叶子的死,则成为小说中对于“美”和“毁灭”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雪与火的交融中,“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雪一般纯洁的叶子融化在了火一般的死亡之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叶子的死洗涤了岛村的心灵,净化了驹子的情念,小说也在这纯洁的雪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 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物哀是日本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所谓“物哀”,大意是指由客观的外在环境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具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识。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薰子两人邂逅之后,至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又非察觉之间。作者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首先,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国民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其次,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这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瞬死,其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似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三、代表作《雪国》

《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相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相处了几天后,岛村匆匆返回东京。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如此幽婉、凄美的情爱故事让人经久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 “物哀”之美。

《雪国》里驹子的爱情:徒劳而哀伤

《雪国》里岛村生活从容富足,无所用心,什么都满不在乎,认为一切都是“徒劳”,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玩世不恭。即便对他爱恋的驹子,也缺乏真情实意。他无法理解驹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追求,更不要说领悟叶子为自己的所爱做出牺牲的那种“认真”与一往情深。岛村多次前往雪国会见驹子,但对她却不能有所帮助。当叶子求他好好对待驹子时,他明白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使得叶子大失所望。当他说驹子是好女人而惹得她生气时,他只能“闭目沉默”,既不能安慰驹子,又不肯多予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她表示怜悯。

在岛村眼里,驹子读小说、记日记和练三弦等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空虚的、徒劳的,甚至驹子、叶子与行男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只能引起他的一点儿好

奇,并未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岛村认为驹子迷恋他是一件可悲的事。即使他也曾因自己轻而易举就得到纯洁的驹子而心感愧疚,但后来随着驹子对他的爱日益加深,他终于决定自己既然挽救不了驹子的命运就该离开雪国。一方面与驹子来往,同时又为叶子所吸引。叶子“清冷刺人的美质”,多次使岛村感到吃惊。

驹子把岛村引为知音,和他谈论日本舞蹈,谈自己的过去,为岛村弹三弦,视他为最好的听众。她用“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大呼唤岛村。为了岛村,她宁愿忍受“一年一次也好,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这样的感情煎熬。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在驹子身上散发出的奔放的热情,使岛村觉得她格外可怜。她之所以能把岛村从老远的东京吸引到雪国来,正是因为她身上蕴藏着这些令人深深同情的东西。爱情的无望,尤其加剧她“难以抑制的悲哀”,她只好“竭力掩饰这种无所依托的情怀”和“说不出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都市东京,驹子也离开了岛村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中,而叶子的死,则成为小说中对于“美”和“毁灭”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雪与火的交融中,“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雪一般纯洁的叶子融化在了火一般的死亡之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叶子的死洗涤了岛村的心灵,净化了驹子的情念,小说也在这纯洁的雪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相关内容

  • 为你自己高兴
  • 为你自己高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并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批注的习惯. 2.理清全文的论证结构,整体把握全文,指出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4.理解课文阐述的主旨,指导学生面对现实,正确看待自己,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 ...

  • 花未眠教案
  • 崇左高中实习组高一B角 苏盈盈 [1**********]4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 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问题,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 1.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2. 品味作者格调高雅.韵味深 ...

  • 生命诚可贵_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设计初中语文教案_[教学教案]
  • ■教案:生命诚可贵--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项目创意: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项目名称:生命诚可贵 时间范围:2004年9月到10月 参加人员:一个教学班的学生, ...

  • [为你自己高兴]教案
  • <为你自己高兴>教案 教学目标: <为你自己高兴>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所选课文,它贯穿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了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全文的论证结构,指出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并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 ...

  • 论余华小说_活着_的语言艺术
  • 第28卷增刊2007年6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l.28Supplement Jun.2007 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 赵深艳,向章婷 (中国矿 ...

  •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
  • 聚焦高考热点作家:跳出常理的人性探索者--余华 [作家简介] 余华,1960年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4年在<北京文艺>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 ...

  • 八上第三单元常识
  • 第三单元字词.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 一.字词 狼藉(jí .) 簌簌(sù) 拭干(shì) 踌躇(chïu chú) 奔..... 丧(bēnsāng) 举箸(zhù ) 蹒跚(pán shān )琐屑(suǒ xiâ)愠色(yùn)颓唐(tuít...... áng 踉跄(liàng qiàng) ...

  • 公开课教师话术
  • 听着优美的旋律,看着动人的故事,同学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父母之爱是世间最神圣的爱,它如天山雪莲般圣洁:如千年老酒般醇厚:如浩瀚宇宙般宽广.今天,让我们随着川端康成走进一个至亲至爱的故事,用心感受他笔下父母的心.(板书) 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川端康成(介绍)目标是航向,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 ...

  • 关于川端康成及日本文学
  • 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这发生在客人与艺妓间的普通故事,没有极尽所能的色情描写,而是淡然地保持着平静而客观的现实,至少心灵深处的纯净.清纯干净的笔调使一个本应世俗得俗不可耐的现实,变得如诗歌一样优美馥郁. <古都>则描写了京都被抛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