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1-1-2限时规范特训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广东揭阳、潮州联考]我国“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2月15日凌晨4点35分稳稳落在虹湾着陆区,月球车进入月表漫步和探测阶段,这标志着“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读图完成1~2题。

1.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 ) ①受宇宙辐射影响大,白天太阳紫外线强烈 ②月面昼夜温差巨大,易损坏仪器 ③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④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 A .①②③ C .②③④

B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对月球环境的全面、正确了解是解题基础。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该题。月球自转周期27天略长,自转周期并不短,太阳辐射强,③错误。可排除A 、C 、D 三项。故B 项正确。

答案:B

2.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则其可能观测不到的现象有( ) ①绚丽多彩的极光 ②拖着长尾的彗星 ③一闪即逝的流星 ④轮廓模糊的星云 ⑤黑子或耀斑活动 ⑥明亮耀眼的恒星 A .②④ C .③④

B .①③ D .⑤⑥

解析:注意题干“观测不到”的限定条件。极光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极地上空稀薄大气的结果,而月球周围没有大气,不可能看到极光。故①项符合条件,只有B 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西方人称为“战神”) 擦身而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据此回答3~5题。

3.“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置是在( ) A .地球与月球之间 C .火星与木星之间

B .水星与地球之间 D .木星与土星之间

解析:图塔蒂斯小行星在太阳系中位于小行星带,它的位臵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所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臵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

答案:C

4.“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8日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随后顺利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下列关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B .近月点时公转线速度慢 C .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D .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快

解析:近月点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大,“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快;而远月点时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慢。

答案:C

5.假如人类移居到没有大气的月球上生活,下列可能发生在月球上的现象是( ) A .昼夜 C .朝霞、晚霞

B .电闪雷鸣 D .极光

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没有与大气相关的现象;由于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有自转运动,所以有昼夜现象。

答案:A

[2012·江西临川一中]下图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飞行器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观图,图中近圆形景观直径约为800米,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形成的主导作用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解析:火星上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图中网格状景观类似于沙垄景观,可推测可能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答案:B

7.P 地附近没有形成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的原因是( ) A .岩石颗粒小 C .坡度较大

B .土层较薄 D .地形平坦

解析:坡度大导致沙土难以在此堆积,所以在P 地没有形成图中网格状景观。 答案:C

[2013·河北名师俱乐部3月]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 。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 .1月 C .7月

B .4月 D .11月

解析:图中显示该月份武汉实际日照时数为230~250小时之间,占全年的八分之一左右,可能位于夏半年;且图中武汉一带等值线向东凸山,说明武汉一带实际日照时数多于南北两侧,可能处于少雨时期,据此可判断可能是7月,处于伏旱时期。

答案:C

9.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 .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 .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 .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解析:依据等值线“小于小的”规律可知,乙地实际日照时数小于160小时;同时乙地范围较小,可能是处于山地地形,夏季东南季风受地形阻挡,多降水而日照时数较小。

答案:D

[2013·郑州二模]下图为27°N 某山地1月5个不同坡度R 值随坡向变化曲线(R为起伏地

形下太阳辐射与水平面太阳辐射之比) 。其中坡向从正北开始,顺时针方向度量,即正北为0°,正东为90°,正南为180°,正西为270°。读图回答10~11题。

10.同一坡度,1月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差异最小的是( ) A .东坡和西坡 C .西坡和北坡

B .东坡和南坡 D .南坡和北坡

解析:图中显示不同坡度的太阳辐射量在坡向90°(正东) 和270°(正西) 处相同,说明这两个方向差异最小。

答案:A

11.该山地南坡(最大坡度在60°以上) 太阳辐射随坡度增加的变化趋势是( ) A .一直增大 C .一直减小

B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经推算可知,山地向阳坡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当地太阳高度角与山地坡度之和,则随着坡度增加,山坡的太阳高度角也增加,太阳辐射增强;又知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太阳辐射最强;则当山坡太阳高度角大于90°后,太阳辐射会减小。故B 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

12.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太阳能利用是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海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卡/厘米2·日)

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________卡/厘米2·日,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简析其原因。

(3)由下图可知,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简析其原因。

(4)我国30°N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低,简述其原因。 解析:(1)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表格中判断即可。

(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差异读表格计算得出,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关,本题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3)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与影响太阳辐射的云量多少有关。

(4)我国30°N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较东部地区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

答案:(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

(2)73 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绕日公转的远日点附近,北极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冬至日时,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南极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此外由于北极和南极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北极上空水汽多,云量大,也是北极点附近海平面太阳辐射量少的原因之一。

(3)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4)我国30°N 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大;但由于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所以西部地区气温较东部低。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地球最好的替代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6倍,因为环绕其恒星的运行距离适宜,为液态水在星球表面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这颗星球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材料二 2011年6月7日,美国宇航局观测到数年来最强的太阳黑子活动,场面壮观,这波黑子活动引发的太阳风暴在6月8日抵达地球,影响卫星通信等。

(1)欧洲天文学家宣布的行星如果存在生命,必须具备哪些自身条件? (2)简析太阳辐射能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材料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完成。 答案:(1)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的存在。

(2)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和能量,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

(3)扰动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旱灾等。

三、探究性学习

14.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中国“长征二号F ”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发射升空。

(1)“神舟”系列飞船选择在酒泉发射,有什么好处?

(2)宇宙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飞船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太空垃圾,请问这些垃圾主要从何而来?

(3)宇宙环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随着人类对宇宙了解的深入,有人认为,人类近期就可以大规模移民月球。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解析:酒泉虽然纬度较高,但它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云雨少,有利于卫星发射;太空垃圾主要是各种太空活动而产生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辽阔地区,它是真空的,对各类辐射没有削弱作用,因此辐射很强;此外,太空受不到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处

于失重状态。人类的生存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要想大规模移民月球,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答案:(1)酒泉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有利于卫星发射窗口的选择。 (2)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3)辽阔、失重、高真空、强辐射

(4)不可行。因为目前月球表面温度不在0℃~100℃之间,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广东揭阳、潮州联考]我国“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2月15日凌晨4点35分稳稳落在虹湾着陆区,月球车进入月表漫步和探测阶段,这标志着“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读图完成1~2题。

1.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 ) ①受宇宙辐射影响大,白天太阳紫外线强烈 ②月面昼夜温差巨大,易损坏仪器 ③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④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 A .①②③ C .②③④

B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对月球环境的全面、正确了解是解题基础。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该题。月球自转周期27天略长,自转周期并不短,太阳辐射强,③错误。可排除A 、C 、D 三项。故B 项正确。

答案:B

2.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则其可能观测不到的现象有( ) ①绚丽多彩的极光 ②拖着长尾的彗星 ③一闪即逝的流星 ④轮廓模糊的星云 ⑤黑子或耀斑活动 ⑥明亮耀眼的恒星 A .②④ C .③④

B .①③ D .⑤⑥

解析:注意题干“观测不到”的限定条件。极光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极地上空稀薄大气的结果,而月球周围没有大气,不可能看到极光。故①项符合条件,只有B 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西方人称为“战神”) 擦身而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据此回答3~5题。

3.“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置是在( ) A .地球与月球之间 C .火星与木星之间

B .水星与地球之间 D .木星与土星之间

解析:图塔蒂斯小行星在太阳系中位于小行星带,它的位臵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所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臵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

答案:C

4.“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8日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随后顺利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下列关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B .近月点时公转线速度慢 C .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D .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快

解析:近月点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大,“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快;而远月点时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慢。

答案:C

5.假如人类移居到没有大气的月球上生活,下列可能发生在月球上的现象是( ) A .昼夜 C .朝霞、晚霞

B .电闪雷鸣 D .极光

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没有与大气相关的现象;由于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有自转运动,所以有昼夜现象。

答案:A

[2012·江西临川一中]下图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飞行器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观图,图中近圆形景观直径约为800米,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形成的主导作用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解析:火星上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图中网格状景观类似于沙垄景观,可推测可能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答案:B

7.P 地附近没有形成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的原因是( ) A .岩石颗粒小 C .坡度较大

B .土层较薄 D .地形平坦

解析:坡度大导致沙土难以在此堆积,所以在P 地没有形成图中网格状景观。 答案:C

[2013·河北名师俱乐部3月]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 。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 .1月 C .7月

B .4月 D .11月

解析:图中显示该月份武汉实际日照时数为230~250小时之间,占全年的八分之一左右,可能位于夏半年;且图中武汉一带等值线向东凸山,说明武汉一带实际日照时数多于南北两侧,可能处于少雨时期,据此可判断可能是7月,处于伏旱时期。

答案:C

9.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 .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 .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 .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解析:依据等值线“小于小的”规律可知,乙地实际日照时数小于160小时;同时乙地范围较小,可能是处于山地地形,夏季东南季风受地形阻挡,多降水而日照时数较小。

答案:D

[2013·郑州二模]下图为27°N 某山地1月5个不同坡度R 值随坡向变化曲线(R为起伏地

形下太阳辐射与水平面太阳辐射之比) 。其中坡向从正北开始,顺时针方向度量,即正北为0°,正东为90°,正南为180°,正西为270°。读图回答10~11题。

10.同一坡度,1月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差异最小的是( ) A .东坡和西坡 C .西坡和北坡

B .东坡和南坡 D .南坡和北坡

解析:图中显示不同坡度的太阳辐射量在坡向90°(正东) 和270°(正西) 处相同,说明这两个方向差异最小。

答案:A

11.该山地南坡(最大坡度在60°以上) 太阳辐射随坡度增加的变化趋势是( ) A .一直增大 C .一直减小

B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经推算可知,山地向阳坡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当地太阳高度角与山地坡度之和,则随着坡度增加,山坡的太阳高度角也增加,太阳辐射增强;又知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太阳辐射最强;则当山坡太阳高度角大于90°后,太阳辐射会减小。故B 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

12.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太阳能利用是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海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卡/厘米2·日)

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________卡/厘米2·日,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简析其原因。

(3)由下图可知,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简析其原因。

(4)我国30°N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低,简述其原因。 解析:(1)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表格中判断即可。

(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差异读表格计算得出,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关,本题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3)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与影响太阳辐射的云量多少有关。

(4)我国30°N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较东部地区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

答案:(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

(2)73 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绕日公转的远日点附近,北极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冬至日时,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南极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此外由于北极和南极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北极上空水汽多,云量大,也是北极点附近海平面太阳辐射量少的原因之一。

(3)我国东部35°N 以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4)我国30°N 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大;但由于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弱,所以西部地区气温较东部低。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地球最好的替代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6倍,因为环绕其恒星的运行距离适宜,为液态水在星球表面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这颗星球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材料二 2011年6月7日,美国宇航局观测到数年来最强的太阳黑子活动,场面壮观,这波黑子活动引发的太阳风暴在6月8日抵达地球,影响卫星通信等。

(1)欧洲天文学家宣布的行星如果存在生命,必须具备哪些自身条件? (2)简析太阳辐射能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材料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完成。 答案:(1)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的存在。

(2)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和能量,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

(3)扰动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旱灾等。

三、探究性学习

14.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中国“长征二号F ”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发射升空。

(1)“神舟”系列飞船选择在酒泉发射,有什么好处?

(2)宇宙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飞船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太空垃圾,请问这些垃圾主要从何而来?

(3)宇宙环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随着人类对宇宙了解的深入,有人认为,人类近期就可以大规模移民月球。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解析:酒泉虽然纬度较高,但它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云雨少,有利于卫星发射;太空垃圾主要是各种太空活动而产生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辽阔地区,它是真空的,对各类辐射没有削弱作用,因此辐射很强;此外,太空受不到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处

于失重状态。人类的生存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要想大规模移民月球,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答案:(1)酒泉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有利于卫星发射窗口的选择。 (2)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3)辽阔、失重、高真空、强辐射

(4)不可行。因为目前月球表面温度不在0℃~100℃之间,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相关内容

  •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2-1-1限时规范特训
  •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可知( ) A .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 B .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C .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 D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 ...

  •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一章复习题
  • 第一章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地图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 A ). A. 专题地图 B. 桌面地图 C. 彩色地图 D. 单幅地图 2. 我国关于地图的记载和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左传>上就记载有夏代的( ). A. 河图 B. 九鼎图 C. 洛书图 D. 禹供地域图 3. ...

  •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题
  •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 ...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

  • 翻译课教学法探索_英译汉教程_教学方法提示
  • 2007年第4期总第21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l 4 Serial l 217 翻译课教学法探索 ) ) ) 5英译汉教程6教学方法提示 连淑能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高等院校英 ...

  • 2015金版教程1-1限时规范特训
  • 题组一 双基练 1. 如图是加油机给F -22A 猛禽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 A .F -22A 猛禽战斗机 B .地面上的房屋 C .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 .F -22A 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解析: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战斗机保持相对静止,以F ...

  • 2015甘肃高考各科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出炉,详细介绍了2015年高考各学科的考试范围.命题思想.试卷结构等.甘肃省作为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省份仍采用这一考纲,其中,数学理.数学文.语文.生物.地理.政治科目的<考试大纲>与2014年相比较基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复习题&资料
  • 地图学复习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一.填空: 1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多年的历史. 3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