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念汇编

经济法概念汇编

1.经济法兴起的历史轨迹

有关经济法起源的认识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①从单纯法律条文、法律规范角度;②从部门法角度划分

2.经济法的含义:是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基础:一般表现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的定义:指市场发挥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4.政府失灵的定义:①政府运行效率低下②政府过度干预

③公共产品供应不④政府不受产权约束

5.经济法在克服市场失灵中的作用:①直接限制市场主体的私权②直接改变市场主体利益

③公共利益优势和远视优势

6.经济法在克服政府失灵中的作用:①对干预程序的规范 ②对干预方法的规范

③对干预领域和干预方面的规范④ 对干预责任的规范

7.经济法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以国家干预为己任的经济法的兴起.

8.经济法兴起的政治原因: 国家干预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导致了经济法兴起的必然性.

9.经济法兴起的法律原因:①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

②从部门法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传统民法和行政法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了经济法产生和兴起的必然性.

10.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表现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金融和资本国际化②.跨国公司和生产的国际化③贸易自由化④科技和知识国际化

11.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①安全理念创新②发展理念创新③经济法必须走一条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道路④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体系及实践的影响.

12.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的影响: ①经济法应树立科技优先的理念②经济法要扩展调整领域:a. 网络信息资源保护以及信息安全b.网络交易秩序监控c.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1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14.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指国家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两层含义:①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调控或其他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②国家在对经济个体的内部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15.经济法对市场主体进行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①所有权的社会目的导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决定了国家必须对

企业的活动进行干预.

②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实行干预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取向.

③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国家干预不仅是国家的愿望也是企业内部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④市场主体作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其行为必然要受多个法律部门的约束

16.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17.经济法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①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市场体系完备,各种市场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社会

②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传统民法在反垄断方面的规制作用具有局限性

③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已沦为相对于经营者的弱势群体,而市场的自由竞争和民法的意识自治不利于保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因此必须通过体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来强化经营者的质量责任,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地位.

18.宏观调控关系的含义:

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产业调解\计划\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19.经济法对宏观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客观必然性: ①由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求所决定②由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趋势以及各国的经验教训所决定③市场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所决定④由国家机构的只能决定.

20.社会分配关系的定义: 指国家在参与国民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1.经济法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①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受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规律支配的,由国家或集体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的,她必须反应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要求,因而决定了国家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经常调解和正确处理分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②我国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率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③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最终用途的积累和消费的使用,也必须按比率发展.

22. 经济法基本原则: 指规定于或寓义于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立法执法施法手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2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特征:①反应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②具备明确的准则性或导向型

③大体体现和适应经济法体系中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本质要求

④反应一种法律精神或法律价值.

24.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环节上的合理和有效的流动和配备)

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a.通过建立能够反应客观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b.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c.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d.通过国家的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资源浪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外部性问题.

25.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治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所做的一种介入状态)

26.社会本位原则

27.经济民主原则(指在充分尊重经济自有基础上的多数决定):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离,行政权与所有权分开;②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中央和地方经济职权的合理划分,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③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管理,使劳动者真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④要实现国家机构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的统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统一,以形成经济法主体的权责利义的统一机制⑤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经济公平原则:①竞争公平②分配公平③正当的差别待遇

29.经济效益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的有效干预权与市场主体的充分自主权的关系

②建立足以保障市场主体实现利益价值的企业运行机制

③不得滥用权利

30.经济安全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32.经济法律关系: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33.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①以相应的经济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②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具有双重性

③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一定主观性和明显的国家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34.经济法主体的定义及特征: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①具有广泛性②具体性与地位不对等性③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性

35.经济法主体体系建构之理论前提:①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及其嬗变②团体社会兴起

36.经济职权: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依法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所享有

的具有命令与服从性质的权力

37.经济职责: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在依法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38.经济职权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立法权②经济决策权③经济禁止权④经济许可权

⑤经济取消权⑥经济处罚权⑦经济监督权

39.经济自治权限:指社会中间层主体为实现其宗旨而享有的规则制定和实施权,以及防止社会中间层主体自治的负效应而对其确立的自治权限制体系

40.经济权利的内容:①国有资产管理权②国有企业经营权③承包经营权④经济

请求权

41.经济义务的内容:①遵守经济法律、法规②合理行使经济权利

③服从正当干预 ④依法缴纳税费

42.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①法定取得②授权取得③因参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而取得

43.市场秩序: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习惯的总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目的,旨在保障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经济状态.其核心就是强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性和经济状态的稳定性.

44.市场规制法: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以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为目的

45.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①特殊市场行为②市场竞争行为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6.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①经济民主原则②实质公平③整体效率原则

47.市场秩序规制法的特征:①法律关系综合性②主体多样性③客体单一性④权利非对等性

48.反垄断法:国家对市场主体以排斥和限制竞争、控制市场为目的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9.垄断: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50.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凭借已经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或进行不公平交易的行为

51.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在市场中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能够独立决策而无须考虑其他经营者,并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52.垄断价格行为: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以超高价格销售产品或以超低价格购买产品

53.掠夺性定价: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以的手段销售商品.在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市场后将产品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垄断行为

54.差别待遇行为: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条件相同的交易对象,就其提供的商品的价格或其他条件给予明显区别对待的行为

55.拒绝交易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向其他经营者销售商品的行为

56.强制交易行为: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采取利诱、胁迫或其他手段,迫使其他企业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之进行交易或者促使其他企业从事限制竞争的行为

57.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58.独家交易行为

59.限制竞争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企业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60.横向限制竞争协议:①固定价格的协议 指具有竞争关系的行为人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同行为来确定、维持或者改变价格的行为

②划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协议

③控制生产和销售数量的协议④联合抵制

61.纵向限制竞争协议: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强制性要求与其有供应关系的经营者签署强制性的限制竞争协议的行为

62.限制市场竞争协议的法律规制原则:①本身违法原则②合理原则

63.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①实质减少竞争标准②市场支配力标准③综合标准

64.企业合并的控制程序:①事先申报制度②行政调查制度③司法审查制度

65.行政性垄断: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而形成的垄断

66.行政性垄断的危害:①扭曲市场机制②违背公平竞争原则③削弱企业竞争能力④背离WTO原则

67.行政性垄断的表现形式:①行政地区垄断②行政部门垄断③行政性强制交易④行政性限制竞争协议

68.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①交叉许可②联营协议③回授要求④限制地域⑤限制使用范围⑥限制数量⑦不质疑条款⑧不竞争条款⑨搭售

69.知识产权法对权利滥用的规制:①时间限制原则②强制许可原则③合理使用原则

70.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为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用欺诈、混淆等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71.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为维护时常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市场主体的一切偏离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进行规制法律规范的总称

7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①政府对经营者竞争行为的干预

②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

③具有与其他法律的竞合性④所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性

73.混淆行为: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营业标识上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标识,使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与他人的商品、营业标志相混淆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74.混淆行为的表现形式:①仿冒他人经法定程序获得的外部标识

②不正当使用他人合法外部标识的行为

③擅自使用致命商品的商业标识导致市场混淆的行为

④仿冒他人产品的质量标志和产地而引人误解的行为

75.对混淆行为的认定:①主观故意性②混淆的特定性③后果的误导性

76.虚假宣传行为:指经营者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对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77.虚假宣传行为的内容:①质量的虚假表示②价格的虚假表示

③变相广告宣传行为④诋毁性比较广告行为

78.商业秘密的定义:用于商业上的配方、模型、设计或信息的汇集,使拥有人相对于其他不知或不使用的竞争者有更多获得利益的机会.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

79.商业秘密的特征:①非公知性②管理性③经济性④实用性

80.侵犯商业秘

密的表现形式:①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

②恶意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违法行为获得的商业秘密

③违反约定或权利人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违法 获得的商业秘密

④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81.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危害:①损害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②扰乱社会公平竞争秩序

③阻碍技术进步和遏制创新的积极性

82.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指经营者为了竞争目的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其他经济上的利益的经营行为

83.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表现形式:①抽奖式有奖销售②附赠式有奖销售

84.不正当有奖销售的危害:①造成强势与弱势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②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③市场供求信息的失实

85.商业贿赂:只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秘密收买竞争对手的代理人或雇员,争夺交易机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不正当行为

86.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①扭曲市场竞争②促使低质产品得以畅行

③影响国家经济运行④败坏社会风气

87.商业回扣: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是,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88.消费者保护法:指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具有保护消费者功能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89.现代消费者保护法的特征:①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是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给予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保护

③是具有预防、救治功能的法律

90.我国消费者的基本权利:①安全权②知悉权③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⑤索赔权

⑥结社权⑦受教育权⑧受尊重权⑨监督权

91.消费者保护法直接规定经营者义务的作用:①为经营者提供基本的行为标准②防止经营者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公平交易③使消费者普遍获得基本的保护④为消费者寻求救济提供方便

92.经营者义务的内容:①履行法律义务的义务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③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④信息提供义务⑤身份标明义务⑥出具凭证、单据义务⑦商品、服务品质担保义务⑧售后服务义务⑨不得不当免责义务⑩尊重消费者人格义务

93.

经济法概念汇编

1.经济法兴起的历史轨迹

有关经济法起源的认识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①从单纯法律条文、法律规范角度;②从部门法角度划分

2.经济法的含义:是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基础:一般表现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的定义:指市场发挥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4.政府失灵的定义:①政府运行效率低下②政府过度干预

③公共产品供应不④政府不受产权约束

5.经济法在克服市场失灵中的作用:①直接限制市场主体的私权②直接改变市场主体利益

③公共利益优势和远视优势

6.经济法在克服政府失灵中的作用:①对干预程序的规范 ②对干预方法的规范

③对干预领域和干预方面的规范④ 对干预责任的规范

7.经济法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以国家干预为己任的经济法的兴起.

8.经济法兴起的政治原因: 国家干预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导致了经济法兴起的必然性.

9.经济法兴起的法律原因:①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

②从部门法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传统民法和行政法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了经济法产生和兴起的必然性.

10.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表现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金融和资本国际化②.跨国公司和生产的国际化③贸易自由化④科技和知识国际化

11.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①安全理念创新②发展理念创新③经济法必须走一条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道路④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体系及实践的影响.

12.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的影响: ①经济法应树立科技优先的理念②经济法要扩展调整领域:a. 网络信息资源保护以及信息安全b.网络交易秩序监控c.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1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14.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指国家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两层含义:①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调控或其他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②国家在对经济个体的内部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15.经济法对市场主体进行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①所有权的社会目的导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决定了国家必须对

企业的活动进行干预.

②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实行干预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取向.

③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国家干预不仅是国家的愿望也是企业内部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④市场主体作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其行为必然要受多个法律部门的约束

16.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17.经济法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①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市场体系完备,各种市场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社会

②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传统民法在反垄断方面的规制作用具有局限性

③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已沦为相对于经营者的弱势群体,而市场的自由竞争和民法的意识自治不利于保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因此必须通过体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来强化经营者的质量责任,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地位.

18.宏观调控关系的含义:

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产业调解\计划\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19.经济法对宏观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客观必然性: ①由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求所决定②由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趋势以及各国的经验教训所决定③市场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所决定④由国家机构的只能决定.

20.社会分配关系的定义: 指国家在参与国民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1.经济法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①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受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规律支配的,由国家或集体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的,她必须反应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要求,因而决定了国家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经常调解和正确处理分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②我国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率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③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最终用途的积累和消费的使用,也必须按比率发展.

22. 经济法基本原则: 指规定于或寓义于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立法执法施法手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2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特征:①反应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②具备明确的准则性或导向型

③大体体现和适应经济法体系中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本质要求

④反应一种法律精神或法律价值.

24.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环节上的合理和有效的流动和配备)

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a.通过建立能够反应客观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b.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c.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d.通过国家的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资源浪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外部性问题.

25.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治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所做的一种介入状态)

26.社会本位原则

27.经济民主原则(指在充分尊重经济自有基础上的多数决定):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离,行政权与所有权分开;②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中央和地方经济职权的合理划分,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③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管理,使劳动者真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④要实现国家机构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的统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统一,以形成经济法主体的权责利义的统一机制⑤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经济公平原则:①竞争公平②分配公平③正当的差别待遇

29.经济效益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的有效干预权与市场主体的充分自主权的关系

②建立足以保障市场主体实现利益价值的企业运行机制

③不得滥用权利

30.经济安全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32.经济法律关系: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33.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①以相应的经济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②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具有双重性

③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一定主观性和明显的国家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34.经济法主体的定义及特征: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①具有广泛性②具体性与地位不对等性③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性

35.经济法主体体系建构之理论前提:①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及其嬗变②团体社会兴起

36.经济职权: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依法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所享有

的具有命令与服从性质的权力

37.经济职责: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在依法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38.经济职权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立法权②经济决策权③经济禁止权④经济许可权

⑤经济取消权⑥经济处罚权⑦经济监督权

39.经济自治权限:指社会中间层主体为实现其宗旨而享有的规则制定和实施权,以及防止社会中间层主体自治的负效应而对其确立的自治权限制体系

40.经济权利的内容:①国有资产管理权②国有企业经营权③承包经营权④经济

请求权

41.经济义务的内容:①遵守经济法律、法规②合理行使经济权利

③服从正当干预 ④依法缴纳税费

42.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①法定取得②授权取得③因参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而取得

43.市场秩序: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习惯的总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目的,旨在保障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经济状态.其核心就是强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性和经济状态的稳定性.

44.市场规制法: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以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为目的

45.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①特殊市场行为②市场竞争行为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6.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①经济民主原则②实质公平③整体效率原则

47.市场秩序规制法的特征:①法律关系综合性②主体多样性③客体单一性④权利非对等性

48.反垄断法:国家对市场主体以排斥和限制竞争、控制市场为目的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9.垄断: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50.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凭借已经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或进行不公平交易的行为

51.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在市场中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能够独立决策而无须考虑其他经营者,并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52.垄断价格行为: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以超高价格销售产品或以超低价格购买产品

53.掠夺性定价: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以的手段销售商品.在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市场后将产品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垄断行为

54.差别待遇行为: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条件相同的交易对象,就其提供的商品的价格或其他条件给予明显区别对待的行为

55.拒绝交易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向其他经营者销售商品的行为

56.强制交易行为: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采取利诱、胁迫或其他手段,迫使其他企业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之进行交易或者促使其他企业从事限制竞争的行为

57.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58.独家交易行为

59.限制竞争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企业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60.横向限制竞争协议:①固定价格的协议 指具有竞争关系的行为人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同行为来确定、维持或者改变价格的行为

②划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协议

③控制生产和销售数量的协议④联合抵制

61.纵向限制竞争协议: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强制性要求与其有供应关系的经营者签署强制性的限制竞争协议的行为

62.限制市场竞争协议的法律规制原则:①本身违法原则②合理原则

63.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①实质减少竞争标准②市场支配力标准③综合标准

64.企业合并的控制程序:①事先申报制度②行政调查制度③司法审查制度

65.行政性垄断: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而形成的垄断

66.行政性垄断的危害:①扭曲市场机制②违背公平竞争原则③削弱企业竞争能力④背离WTO原则

67.行政性垄断的表现形式:①行政地区垄断②行政部门垄断③行政性强制交易④行政性限制竞争协议

68.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①交叉许可②联营协议③回授要求④限制地域⑤限制使用范围⑥限制数量⑦不质疑条款⑧不竞争条款⑨搭售

69.知识产权法对权利滥用的规制:①时间限制原则②强制许可原则③合理使用原则

70.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为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用欺诈、混淆等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71.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为维护时常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市场主体的一切偏离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进行规制法律规范的总称

7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①政府对经营者竞争行为的干预

②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

③具有与其他法律的竞合性④所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性

73.混淆行为: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营业标识上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标识,使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与他人的商品、营业标志相混淆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74.混淆行为的表现形式:①仿冒他人经法定程序获得的外部标识

②不正当使用他人合法外部标识的行为

③擅自使用致命商品的商业标识导致市场混淆的行为

④仿冒他人产品的质量标志和产地而引人误解的行为

75.对混淆行为的认定:①主观故意性②混淆的特定性③后果的误导性

76.虚假宣传行为:指经营者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对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77.虚假宣传行为的内容:①质量的虚假表示②价格的虚假表示

③变相广告宣传行为④诋毁性比较广告行为

78.商业秘密的定义:用于商业上的配方、模型、设计或信息的汇集,使拥有人相对于其他不知或不使用的竞争者有更多获得利益的机会.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

79.商业秘密的特征:①非公知性②管理性③经济性④实用性

80.侵犯商业秘

密的表现形式:①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

②恶意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违法行为获得的商业秘密

③违反约定或权利人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违法 获得的商业秘密

④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81.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危害:①损害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②扰乱社会公平竞争秩序

③阻碍技术进步和遏制创新的积极性

82.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指经营者为了竞争目的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其他经济上的利益的经营行为

83.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表现形式:①抽奖式有奖销售②附赠式有奖销售

84.不正当有奖销售的危害:①造成强势与弱势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②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③市场供求信息的失实

85.商业贿赂:只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秘密收买竞争对手的代理人或雇员,争夺交易机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不正当行为

86.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①扭曲市场竞争②促使低质产品得以畅行

③影响国家经济运行④败坏社会风气

87.商业回扣: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是,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88.消费者保护法:指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具有保护消费者功能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89.现代消费者保护法的特征:①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是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给予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保护

③是具有预防、救治功能的法律

90.我国消费者的基本权利:①安全权②知悉权③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⑤索赔权

⑥结社权⑦受教育权⑧受尊重权⑨监督权

91.消费者保护法直接规定经营者义务的作用:①为经营者提供基本的行为标准②防止经营者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公平交易③使消费者普遍获得基本的保护④为消费者寻求救济提供方便

92.经营者义务的内容:①履行法律义务的义务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③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④信息提供义务⑤身份标明义务⑥出具凭证、单据义务⑦商品、服务品质担保义务⑧售后服务义务⑨不得不当免责义务⑩尊重消费者人格义务

93.


相关内容

  • 概念图汇编
  • 必修一 第1章 走进细胞 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 李希明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概念: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命系 统及层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细胞学说 次要概念: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拟核,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二.本章总概念图 第1节 从 ...

  • 经济法笔记整理资料汇编
  • 经济法笔记整理 1. 宏观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总结活动和经济运行总体因素实行全局性干预. "宏观":是宏观经济学所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量,结构状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 ),国民收入,国家预算收支,货币供给与需求,社会商品服务供给与需求,外贸进 ...

  • 党的十八大与"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 作者:曲青山 中共党史研究 2015年07期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 ...

  • 档案工作实务
  •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件管理 1.文件的概念.特点.种类? 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狭义的文件就是公务文件. 特点:①由法定作者制发. ②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现行效用. ③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处理程序. 种类:按来源分:收文 发文 ...

  • 浅议企业内审如何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
  • 摘要:管理效益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将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有效的弥补财务收支审计存在的不足,并适应于现代化社会中的企业中,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就浅议企业内审如何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效益审计:必然性 中图 ...

  • 自考法理学(加考)(2013.4)真题及答案
  • 自考法理学(加考)(2013.4)真题及答案 一 单选 1.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 意指? A. 体现先见的法律知识 B. 体现权利的法律知识 C. 体现正义的法律知识 D. 体现正义和先见的法律知识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名称 法学的含义和特征 ...

  • 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H1-发达的古代农业 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 (2014·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 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 通,然后国 ...

  •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英文译名]:MicroCompute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适用层次]:本科 [学 分 数]:6 [总学时数]:96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国网络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 ...

  • 逻辑学知识点汇编
  • 逻辑学知识点汇编 概念 1. 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 质属性的对象.(内涵规定外延,外延相同的概念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P19 2. 概念分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P20 3. 概念间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