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一、文化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

代著名 、 ,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

二、孟子的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距,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穷则独善其身, 。”

“天时不如地利, 。”

“权,然后知轻重;度,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三、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

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

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

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

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

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四、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 ”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

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

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

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

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

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文: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五、文言知识积累

1.读音

叟( ) 庶( )人 万乘( ) 弑( )其君 不夺不

餍( )

2.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

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

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⑥不夺不餍(餍:满足)

3.成语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不远千里

4.文言句式

①何以利吾国?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

六、拓展延伸

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一、文化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

代著名 、 ,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

二、孟子的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距,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穷则独善其身, 。”

“天时不如地利, 。”

“权,然后知轻重;度,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三、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

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

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

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

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

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四、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 ”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

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

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

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

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

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文: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五、文言知识积累

1.读音

叟( ) 庶( )人 万乘( ) 弑( )其君 不夺不

餍( )

2.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

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

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⑥不夺不餍(餍:满足)

3.成语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不远千里

4.文言句式

①何以利吾国?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

六、拓展延伸

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 寡人之一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导入新课 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8.寡人之于国也.doc
  •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学习难点]课文 ...

  •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的说理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
  •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 ...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雷芳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q ...

  • 寡人之于国也档
  •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 ...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第一节
  • <孟子>选读<梁惠王章句上>第一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仁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 ...

  • 孟子义利观新探
  • TheCentralPlainsCulture Research 孟子义利观新探 钱耕森 摘 要:"义利之辨"是先秦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史上的一个争论很激烈的问题,孟子在辩论中提出了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他提倡合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