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享受生命中更美好的事情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们国家从1976年到今天,变化非常大。今天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个国家处于物质文明的盛世。同时这也是一个矛盾冲突的盛世,中国的整个环境受到了破坏,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很多秩序被破坏了,就像天津的大爆炸,好像给大家撕开了一个伤口,这是很惨痛的一个现象。

大学,最幸运的是有集中的时间学习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拮据的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我们这代人少年时期的阅读非常贫乏,因为那时候我们除了考试什么也没有,看课外书会被妈妈打。我记得当时读到一本金庸的书,才知道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那时候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人们的思想慢慢开始解放,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哲学进入了中国的思想界。   我觉得大学时期比较幸运的是,能够有一些比较集中的时间去学习。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就是从教室到宿舍再到图书馆。读的书多了,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庞大的知识体系。   我的大学就是我的青春期,读书也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所以现在到大学去演讲,总会说其实大学时应该把青春浪费在阅读上面,浪费在认识更多人、谈恋爱上面。大学时就开始创业赚钱,我觉得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可以“浪费”的时期,你能够接触到你想要接触的偶像,然后去问他们。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去认识社会,我觉得那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就活在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国家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书本。那时有一个机会去用脚丈量社会,我和一个同学想到南疆考察,当时没有钱,就在报纸上发消息搞众筹,得到了一位湖南企业家的资助。   我从上海出发,去了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在湖南的一个县城,我看到当地一户农民家里有三个孩子,却只有两条裤子穿;在井冈山看到当地的泥巴房子。从那个时候起,我很少有愤怒的心态。我开始相信这个国家的进步需要各个阶层的妥协,需要渐进式地、一点一点地努力。

站在商业的视角,思想才能前进

  我毕业后,很幸运地进入柳传志的公司。当时我就觉得要去企业里面看看,所以我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从业24年,一直是在商业领域。我见过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像吴仁宝,还有四五十年代的柳传志、王石,再到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是80后。我因此建立了比较宽泛的中国商业常识,看中国在那些时代用自己的方式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然后再改正错误。所以时间是最好的朋友,能够让你在一个宽度上去学习。   我在1996年的时候开始写第一本书。我对自己讲要干两件事:第一,我每年要写一本书;第二,我每年要看书。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贫穷,很容易被名和利绑架,要站在商业的视角,思想才能前进。还好我是搞经济研究的,所以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货币泡沫化。这些事情在日本发生过,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发生过,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可能发生。   我也是慢慢找到写作方向的,就是企业案例研究,然后我慢慢培养起了自信,找到了写作的空间,到现在被定义为财经作家。2004年的时候,我去哈佛做了四个月的访问学者,去做民营企业调研。那时我发现,中国本轮经济的成长在北美的学者看来非常弱势,很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有很多误判。我想讲清楚我们自己能走过来,便以中国的企业变革为轴心来研究。我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国有资本,一是民营资本,一是外资资本。实际上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走出这三个层面。   王石说他总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这代人从哪里来?我们这代人的商业精神从哪里来的?中国人讲究传承,我们这代人的传承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到答案。但我认为我并没有触及中国的发展史,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变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社会发展史。我通过研究吴敬琏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到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的一代经济学家,怎样用自己的智慧构建命题,然后怎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又怎样有勇气在他们的丰满时期重新解构。   所以我用十年时间做了这些事,我写了激荡、跌宕、浩荡,这是我写作的一些体会。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现在,我们用手机获取信息,很多的资讯是来自朋友圈的社交环境里。即便如此,我发现我还能写,却不知道我的读者在哪里。我找不到我的读者,我就想怎样去训练人们看书,我开始做一个自媒体的通讯平台。这个环境非常陌生,读者却非常真实,每天都会在后台看到骂我的数据,各种各样的,天天被骂,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反应越来越大。我觉得很高兴的是中国真的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相信商业正当前,愿意汲取很多的财经知识,让自己在商业里面驻足。   这是我这些年来做过、经历过的事情。最后有几句话跟大家分享。第一句话,我们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这是我在大学时就说过的。我是个人主义者,只相信个人,只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让自己能够在思想和经济上集中。   第二句话,我要分享的是努力,因为我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人。   第三句话,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刚听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后来觉得因为当时都是计划经济,违法的行为就是改变,要改变事情的本质。所以我常常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是制度经济。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因为做商业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财富状态。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的经济阶层对金钱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看法。我们说视金钱为粪土,也因为视金钱为粪土,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就免不了为富不仁、杀富济贫。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没有在公民教育中进行自我教育:人与财富怎样构成一个正当的关系?如果人一生永远纠结在财富中,是很难的。我们的老一辈都相信,再有钱还要工作,就是想要知道这辈子到底能赚多少钱。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中,让自己能够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甚至更好的生活,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吃好的、穿好的,好好地旅行、享受生命,这些都是美好的事情。我不认为贫穷或者清贫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大概是30岁以后,开始觉得人是群体动物,好朋友见一面少一面,而且好朋友越来越少。人到了成年以后结交好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会发现很多好朋友是中学朋友、大学朋友,工作后交朋友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   “我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花光所有的钱。”讲这话的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一个人要学会花钱,我们在学会赚钱的时候要学会花钱。   最后一句话: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句话是我讲给我女儿听的。我年轻的时候是没有资格讲这句话的,我女儿跟我不一样,她过着跟我不一样的生活。当时家里的想法是她能够考上全球排在前一百名的大学就好,但她说喜欢流行歌曲,后来退学,考电影学院。所以我说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们的后代不应该像我们一样紧张,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东西。   这句话其实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一个人大概过了中年以后应该让自己放松一下。我觉得在中国,野蛮式的财富暴发年代已经结束了,早年那一代人在商业上的束缚太大了,而我们今天这一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让生命从商业当中释放出来,去享受生命中更美好的事情。(李金锋摘自“思客网”)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们国家从1976年到今天,变化非常大。今天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个国家处于物质文明的盛世。同时这也是一个矛盾冲突的盛世,中国的整个环境受到了破坏,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很多秩序被破坏了,就像天津的大爆炸,好像给大家撕开了一个伤口,这是很惨痛的一个现象。

大学,最幸运的是有集中的时间学习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拮据的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我们这代人少年时期的阅读非常贫乏,因为那时候我们除了考试什么也没有,看课外书会被妈妈打。我记得当时读到一本金庸的书,才知道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那时候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人们的思想慢慢开始解放,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哲学进入了中国的思想界。   我觉得大学时期比较幸运的是,能够有一些比较集中的时间去学习。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就是从教室到宿舍再到图书馆。读的书多了,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庞大的知识体系。   我的大学就是我的青春期,读书也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所以现在到大学去演讲,总会说其实大学时应该把青春浪费在阅读上面,浪费在认识更多人、谈恋爱上面。大学时就开始创业赚钱,我觉得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可以“浪费”的时期,你能够接触到你想要接触的偶像,然后去问他们。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去认识社会,我觉得那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就活在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国家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书本。那时有一个机会去用脚丈量社会,我和一个同学想到南疆考察,当时没有钱,就在报纸上发消息搞众筹,得到了一位湖南企业家的资助。   我从上海出发,去了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在湖南的一个县城,我看到当地一户农民家里有三个孩子,却只有两条裤子穿;在井冈山看到当地的泥巴房子。从那个时候起,我很少有愤怒的心态。我开始相信这个国家的进步需要各个阶层的妥协,需要渐进式地、一点一点地努力。

站在商业的视角,思想才能前进

  我毕业后,很幸运地进入柳传志的公司。当时我就觉得要去企业里面看看,所以我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从业24年,一直是在商业领域。我见过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像吴仁宝,还有四五十年代的柳传志、王石,再到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是80后。我因此建立了比较宽泛的中国商业常识,看中国在那些时代用自己的方式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然后再改正错误。所以时间是最好的朋友,能够让你在一个宽度上去学习。   我在1996年的时候开始写第一本书。我对自己讲要干两件事:第一,我每年要写一本书;第二,我每年要看书。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贫穷,很容易被名和利绑架,要站在商业的视角,思想才能前进。还好我是搞经济研究的,所以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货币泡沫化。这些事情在日本发生过,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发生过,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可能发生。   我也是慢慢找到写作方向的,就是企业案例研究,然后我慢慢培养起了自信,找到了写作的空间,到现在被定义为财经作家。2004年的时候,我去哈佛做了四个月的访问学者,去做民营企业调研。那时我发现,中国本轮经济的成长在北美的学者看来非常弱势,很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有很多误判。我想讲清楚我们自己能走过来,便以中国的企业变革为轴心来研究。我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国有资本,一是民营资本,一是外资资本。实际上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走出这三个层面。   王石说他总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这代人从哪里来?我们这代人的商业精神从哪里来的?中国人讲究传承,我们这代人的传承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到答案。但我认为我并没有触及中国的发展史,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变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社会发展史。我通过研究吴敬琏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到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的一代经济学家,怎样用自己的智慧构建命题,然后怎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又怎样有勇气在他们的丰满时期重新解构。   所以我用十年时间做了这些事,我写了激荡、跌宕、浩荡,这是我写作的一些体会。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现在,我们用手机获取信息,很多的资讯是来自朋友圈的社交环境里。即便如此,我发现我还能写,却不知道我的读者在哪里。我找不到我的读者,我就想怎样去训练人们看书,我开始做一个自媒体的通讯平台。这个环境非常陌生,读者却非常真实,每天都会在后台看到骂我的数据,各种各样的,天天被骂,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反应越来越大。我觉得很高兴的是中国真的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相信商业正当前,愿意汲取很多的财经知识,让自己在商业里面驻足。   这是我这些年来做过、经历过的事情。最后有几句话跟大家分享。第一句话,我们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这是我在大学时就说过的。我是个人主义者,只相信个人,只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让自己能够在思想和经济上集中。   第二句话,我要分享的是努力,因为我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人。   第三句话,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刚听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后来觉得因为当时都是计划经济,违法的行为就是改变,要改变事情的本质。所以我常常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是制度经济。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因为做商业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财富状态。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的经济阶层对金钱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看法。我们说视金钱为粪土,也因为视金钱为粪土,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就免不了为富不仁、杀富济贫。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没有在公民教育中进行自我教育:人与财富怎样构成一个正当的关系?如果人一生永远纠结在财富中,是很难的。我们的老一辈都相信,再有钱还要工作,就是想要知道这辈子到底能赚多少钱。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中,让自己能够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甚至更好的生活,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吃好的、穿好的,好好地旅行、享受生命,这些都是美好的事情。我不认为贫穷或者清贫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大概是30岁以后,开始觉得人是群体动物,好朋友见一面少一面,而且好朋友越来越少。人到了成年以后结交好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会发现很多好朋友是中学朋友、大学朋友,工作后交朋友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   “我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花光所有的钱。”讲这话的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一个人要学会花钱,我们在学会赚钱的时候要学会花钱。   最后一句话: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句话是我讲给我女儿听的。我年轻的时候是没有资格讲这句话的,我女儿跟我不一样,她过着跟我不一样的生活。当时家里的想法是她能够考上全球排在前一百名的大学就好,但她说喜欢流行歌曲,后来退学,考电影学院。所以我说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们的后代不应该像我们一样紧张,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东西。   这句话其实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一个人大概过了中年以后应该让自己放松一下。我觉得在中国,野蛮式的财富暴发年代已经结束了,早年那一代人在商业上的束缚太大了,而我们今天这一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让生命从商业当中释放出来,去享受生命中更美好的事情。(李金锋摘自“思客网”)


相关内容

  • 手机与现代社会关系
  • 方向一.学会从容,做时间的主人[名师支招]人生苦短,于是很多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行色匆匆,因而错过了很多沿途美丽的风景.其实这大可不必,要知道智者总是会忙中偷闲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所以不要逼着自己做很多事情,而要合理安排时间,学会 ...

  • 新材料作文"请用生命对抗无聊"导写与佳作示例
  • 新材料作文请用生命对抗无聊导写与佳作示例 新材料作文请用生命对抗无聊导写与佳作示例红笺一叶 新材料作文请用生命对抗无聊导写与佳作示例 柳栖士的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 ...

  • 阳光心态心得体会
  • 集团公司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建“和-谐机关”。工会在七月份组织安排了“读一本好书、多一份思考”活动,要求通过此次的学习,写出自己读后感的进一步心得体会。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参加了读《阳光心态》学习活动,很高兴能有这个机 ...

  • 以阳光的心态享受教育
  • 以阳光的心态享受教育 尊敬的二实验中学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贵校培训的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真切地感到:在二实验中学读书的学生是幸运的:在二实验中学任教的教师是幸福的:二实验中学的领导班子是和谐进取.追求卓越的:二实验中学历经"八年抗战",在一片沼泽 ...

  • 陈安之自我激励
  • 成功与致富 1.我不断的吸引着成功和财富. 2.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3.我享受大量的成功和财富. 4.我应该成功,成功是属于我的. 5.我的人生充满了宁静和喜悦. 6.我每天专注于创造财富,成功与快乐人生. 7.成功与财富不断涌到我身边. 8.我如同巨大的吸铁,不断的吸引着成功和财富. 9.我是 ...

  •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
  • (1).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生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 ...

  • 要想使自己心情愉快必须要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 要想使自己心情愉快必须要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每天面带微笑面对人和事与物,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很美好的.你给他人三分阳光,别人就会回馈你七分的快乐. 世界上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如果我们整天为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悲观沮丧,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那么整个人生都是一片灰暗.但是一旦我们积极调整心态看到未来美好 ...

  • 活在当下:假如明天不再来临 许锡良
  • 活在当下:假如明天不再来临_许锡良的博客_凤凰博报 活在当下:假如明天不再来临 2010-08-07 每一次外出上培训课或者函授课,常常在第一节课,当你还没有开讲时就被一些学员追问:这门课怎么考试,什么时候考试,什么时候结束之类的问题. 这类学员常常就是中小学教师.学校中层管理者或者校长,他们的心态 ...

  • 什么样的人会福报无量?
  •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是生命的五个漏洞,这个漏洞是漏什么呢?漏功德.漏福报,漏生命的美好,把这些漏洞用忏悔的方法清除,再改过.改过就是把生命中的漏洞补起来.所谓忏悔是指:忏者忏其前,悔则不再造恶.就是说把前面已经造作的漏洞清除掉,以后不再造作了.这样就可以把我们曾经生命中的漏洞补起来,生命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