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说课

《跷跷板》教学案例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中心小学 范明刚

邮编:271601邮箱:电话:0538-6972812

一、教材分析

《跷跷板》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的内容,本课依据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以玩跷跷板为切入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提出问题、认识跷跷板中包含的平衡现象——探究杠杆平衡的原理——认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做蜡烛跷跷板游戏——课堂评价”思路编写的,具体过程分五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回忆玩跷跷板的过程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跷跷板平衡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进一步探究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规律。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想办法找平衡,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的条件,并做出相关的猜想与假设,利用杠杆尺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中一方面要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即杠杆尺左边所承受的重力(钩码)等于右边承受的重力(钩码)”,还可以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示。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

的意识。

第四部分:学生自由玩一玩蜡烛跷跷板,体会其中的平衡规律,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自我评价中,提示学生围绕“我的发现”、“我的实验”、“我的制作”,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反思自己,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部分:我们做个类似跷跷板的玩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品质,使之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

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

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好玩的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

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烛芯):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生:它的两端不断地落下去。

生:一边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

保持平衡的秘

密。那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大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跷起来,光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跷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

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跷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还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平衡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么样,使杠杆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经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钩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

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

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跷跷板》教学案例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中心小学 范明刚

邮编:271601邮箱:电话:0538-6972812

一、教材分析

《跷跷板》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的内容,本课依据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以玩跷跷板为切入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提出问题、认识跷跷板中包含的平衡现象——探究杠杆平衡的原理——认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做蜡烛跷跷板游戏——课堂评价”思路编写的,具体过程分五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回忆玩跷跷板的过程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跷跷板平衡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进一步探究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规律。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想办法找平衡,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的条件,并做出相关的猜想与假设,利用杠杆尺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中一方面要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即杠杆尺左边所承受的重力(钩码)等于右边承受的重力(钩码)”,还可以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示。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

的意识。

第四部分:学生自由玩一玩蜡烛跷跷板,体会其中的平衡规律,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自我评价中,提示学生围绕“我的发现”、“我的实验”、“我的制作”,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反思自己,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部分:我们做个类似跷跷板的玩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品质,使之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

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

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好玩的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

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烛芯):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生:它的两端不断地落下去。

生:一边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

保持平衡的秘

密。那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大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跷起来,光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跷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

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跷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还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平衡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么样,使杠杆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经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钩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

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

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内容

  • 三年级[跷跷板]教案
  • 跷跷板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

  • 电磁跷跷板的原理与制作
  • 一.工作原理 趣味跷跷板是根据两块磁铁间N极(北极)或S极(南极)"同性相斥"的基本原理而制成的,它的电路如图下所示.晶体三极管VT1.VT2等组成的典型无稳态多谐振荡器控制两个电磁铁YA1和YA2交替工作,所产生的间歇磁场与跷板上对应的永久磁铁发生"同性相斥" ...

  • 跷跷板教学设计一上
  • 跷跷板 总课时第12 课时 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 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 ...

  • 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通过实验,寻找杠杆省力的原理及利用杠杆的特点,正确寻找杠杆的支点. 3.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平衡尽.钩码.记录单.阿基米德 ...

  •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 ...

  • 公共游乐场.安全注意事项doc
  • .下面我们具体详述: 1. 滑梯安全 如果宝宝们小心地使用这种器械,滑梯应当是相当安全的.这里有一些相关的安全要点: 宝宝们在玩滑梯的时候,应该一步一步上台阶,同时手扶栏杆,这样爬到滑梯顶部.不应该从滑梯倒爬上去.告诉宝宝应该总是脚朝下滑,并且上半身保持竖直,绝对不要让宝宝头朝下滑,或者肚子朝下横着 ...

  • A股中的跷跷板效应
  • 老股民都知道,A股中经常出现跷跷板效应,也叫28效应,每当咱们看到两桶油或者银行暴涨,那基本手里的小盘都在跳水.很多人一直持有的观点是,游资切换风格,其实这种理论很难站得住脚,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个全新的逻辑(不知道之前是否有人提出过,但我暂时没见过,下文确实是我自己的体会,欢迎转发). 首先说下什么 ...

  • 跷跷板教学反思
  • 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开始,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情景,并配以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对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 ...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轻谁重
  • 一.教学内容: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 二.教学目标: 1.区别比较动物的轻重,理解动物之间的重量关系. 2.能用语言完整表述结果,初步会推出相互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幼儿画册>.笔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比较轻重 理解重量关系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