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第29卷第6期2008年11月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29No.6Nov.2008

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秦学

(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产业整

体实力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5类别10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和游客市场,区位选择较为科学,产业集聚度较高,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有四个特点: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全国有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的区域;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对策思路主要有: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

——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游空间体系;微观层面—

关键词: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中国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08)06-0715-04

DistributionPatternandRegulationofChineseRuralTourism

QINXue

(TourismSchoolof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China)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tourismindustry,theruraltourismhasbeenflourishingeverywhereas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ItpowerfullypromotedimprovementofChinesetourismindustrystrengthandall-around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andsociety.Thispassage,analyzingsomematerialsrelatedtoChinesetourismindustry,drewsomeconclusionsaboutChineseruraltourism.First,Chineseruraltourismdestinationscouldbedividedintofivekindsandlocatedineachprovinceofourcountry.Second,eachruraltourismdestinationnotonlytookfulladvantagesofruralresourcesandtouristmarketsandselectedascientificlocation,butreachedahighindustriesgatheringlevelandmadearationalspacestructureplanning.Third,thereareseveralkindsoffeaturesofChinese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①ThespatialstructureofChineseruraltourismwasinprimarystage;②Thedifferencesof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ofeachareainChinawereremarkable;③TherewerethreeareasinwhichruraltourismarecomparativelyflourishinginChina;④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betweenEasterns,CentralsandWesternswereuneven.Thus,somecountermeasuresaboutregulatingthespatialstructureofChineseruraltourismwereputforward.①Thenation-widespatialnetworkofChineseruraltourismshouldbedeveloped;②Theregionalruraltourismspatialsystemsshouldbeconstructed;③Everyruraltourismdestinationshouldbeformedareasonablespatialstructure.Keywords:ruraltourism;tourismdestinationdistribution;spatialstructure;China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为吸引物所开展的旅游活动以及围绕这种旅游活动所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关系和文化现象。乡村文化景观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乡乡民劳动生活;人的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的核村风情风貌、

心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旅游产业和经济是乡村旅游的支撑要素,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则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本文中所提到的乡村旅游均指发生在乡村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国家,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美丽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和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更是将中国的乡村旅游推向了新的台阶。

本文的数据通过文献搜索和实地调查获得,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网、各省(市、区)政府网站、《中国旅游年鉴》、《旅游调研》、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旅游报》,以及笔者近几年来完成的旅游开发规划类科研课题,研究资料的截止时间为研究中国乡村旅2007年8月。本文以上述数据为主要依据,游的类型及空间分布格局。

1中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类型,是当前学术界和行业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研究者都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类型[3-9]。研究者们的考察视角和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一样。笔者倾向于中国旅游网的“农村旅游专题”中的乡村旅游分类方法。结合自身的研究,将中国乡村旅游类型分为“5类10型”,并根据这个分类对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基金,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基金,广东商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秦学(1968-),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城市与休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收稿日期:2008-07-16;修回日期:2008-08-08

716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29卷

1.1环境生态类乡村旅游

又可以分为乡村度假休闲型和生态环境示范型两种型

态。一般布局在城市郊区或远离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多样且空间组合良好的乡村地域,以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自然景观或人工建造的优良的环境空间及其生态化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度假、放松休养、欣赏体验乡村环境、考察学习的旅游需求,有的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点。这类乡村旅游的设施比较完善、

功能较齐全、内部有较好的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对外联系便利。如云南昆明市团结镇、

新疆米泉市天山村、陕西汉阴县大兴村、青海循化县积石镇、河南栾川县重渡沟村、天津蓟县毛家峪村、甘肃天水市后川村、江苏常熟市蒋巷村、北京密云县石塘路村、重庆垫江县沙坪镇、

广西北流市罗政村、湖南长沙县黄兴镇、浙江奉化市滕头村、海南海口市演丰镇。1.2聚落景观类乡村旅游

这类乡村旅游分为旅游城镇建设型和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其特点是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保存完好、

具有特殊的或者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工程价值的乡村聚落景观,逐步建设成为旅游城镇,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科学考察、文化溯源的旅游目的,原生态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发掘和传播。前者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或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呈“偏在性”分布特征;一般都有开发规划及功能区划,空间分异明显;旅游产业集聚高,内外交通发达。如江西婺源县江湾镇、云南腾冲县和顺乡村、云南大理州喜州镇、江苏苏州市的周庄、同里和甪直古镇、浙江桐乡乌镇、皖南西递和宏村古村落、云南丽江古城、桂林阳朔西街。后者分布在远离大城市的偏远的乡村地区,对外交通不发达;内部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自发形成,一般较少规划干预;旅游接待设施较少。如广东省封开县杨池村、

贵州省凯里市南花村、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湘西凤凰古城。1.3乡村文化类乡村旅游

分为民族风情依托型和现代农村展示型两种,前者以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为吸引物,开发出“动态性”的系列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欣赏、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一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这类旅游地,远离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对外交通和联系较少;但旅游产业集聚度较高。如青海互助县民俗村、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哈拉新村、黑龙江同江市赫哲族乡渔业村、吉林安图县红旗村、内蒙古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广西桂林市瑶族自治县红岩村。

后者以自身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突出成就为吸引物,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向游客展示当代农村发展的面貌。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便利;内部空间规划和建设有序,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达,村容村貌整洁,现代化水平较高。如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河南临颖县南街村、湖北潜江市幸福村。1.4农业生产类乡村旅游

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型和现代农业开发型两种。其开发模式是以乡村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及景观,构成旅游吸引物,游客通过参观、考察及相关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趣、心智等方面的提高。通常分布在大城市郊区,交

通比较便利,基本上以农业园区形式进行开发,有一定规模和空间范围,边界较明确;内部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科学、布局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旅游设施齐全。如福建宁德市三都镇、山西阳城县皇城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四川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1.5依托景区类乡村旅游

顾名思义,这类乡村旅游是依托旅游景区发展起来的,可以分为旅游景区延伸型和红色旅游主导型两种型态。景区延伸型的乡村旅游的形成是由于知名的旅游景区的高速发展,周边乡村地区通过配套、延伸景区的旅游服务,开发出接待、

休闲、娱乐、购物等旅游产品,逐渐融入到旅游景区系统。其空间与旅游景区紧邻甚至融为一体,内部规划与景区规划统一进行,空间管理与景区统一实施。如吉林长春市四家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安徽石台县大演乡、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

浙江余姚市大岚镇、山西壶关县桥上乡、海南博鳌镇南强村、江西宜春市温汤镇、福建泰宁县水际村、宁夏中卫市迎水桥镇、山东五莲县靴石村、广东信宜市旺将村。

而红色旅游主导型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红色旅游的大发展,促使红色旅游景区内或附近地区的乡村为满足游客的有关需求而配套开发住宿接待、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逐渐发展成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其特征是与红色旅游地配套开发或本身就是红色旅游地,空间紧邻或高度一体化;内部规划和空间管理有序。如湖南韶山市韶山冲、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委会、四川广安市牌坊村、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广东梅县雁洋镇。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国乡村旅游类别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总体而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城市客源地结合非常紧;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资源指向”、“市场指向”和“资源———市场复合指向”三种模式都存在,区位选择较为科学;各乡村旅游地的产业集聚度较高,地域系统发育比较正常,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但宏观层面的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部分重点分析。

2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方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速度和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区域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旅游产业基础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同的主要因素。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2.1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

总体上东部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不相上下,西部部分省区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呈现出“风景这边也好”的格局。由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等数据统计上的不完善,笔者选取以下几个考察点来说明这个特点:国家旅游局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全国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地域分布、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中

第6期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部分省区的乡村旅游开发甚至比中部各省都要好。

717

国旅游网)上宣传报道的乡村旅游发展重要事件的省区分布。表1显示,无论是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总量、百分比、各(表1)省平均数,还是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数量分布,东部地

区都要超过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西部

表1表征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要素的地区分布状况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数

地区

分布省区及数量

总量、比例及各省平均数206;57.38%;17.17/省78;

21.73%;8.67/省75;

20.89%;7.50/省359;100%

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数分布省区及数量京(3)、津(1)、辽(2)、冀

(3)、鲁(1)、苏(2)、沪(2)、浙(3)、闽(2)、粤(3)、桂(2)、琼(2)黑(3)、吉(2)、蒙(1)、晋)、豫(1)、鄂(1)、湘(3(3)、赣(3)、皖(1)云(3)、黔(3)、川(3)、渝)、陕(1)、甘(1)、宁(2(1)、新(2)、青(2)、藏(1)

31

总量、比例及

各省平均数26;

41.27%;2.17/省18;

28.57%;2.00/省19;

30.16%;1.90/省63;100%

乡村旅游发展重要事件数分布省区及数量京(2)、津(0)、辽(10)、冀

(3)、鲁(4)、苏(7)、沪(1)、浙(6)、闽(6)、粤(1)、桂(1)、琼(0)黑(1)、吉(0)、蒙(0)、晋)、豫(6)、鄂(1)、湘(0)、(1赣(2)、皖(9)云(1)、黔(2)、川(17)、渝)、陕(3)、甘(0)、宁(9)、(2新(0)、青(0)、藏(1)

31

总量、比例及

各省平均数41;

42.71%;3.42/省20;

20.83%;2.22/省35;

36.46%;3.50/省96;100%

京(7)、津(4)、辽(34)、冀

东部(15)、鲁(55)、苏(43)、沪(12省区)(5)、浙(14)、闽(2)、粤

(14)、桂(11)、琼(2)黑(9)、吉(3)、蒙(10)、

中部

晋(13)、豫(12)、鄂(6)、

(9省区)

湘(3)、赣(5)、皖(17)云(6)、黔(18)、川(17)、

西部渝(9)、陕(3)、甘(7)、宁(10省区)(2)、新(10)、青(2)、藏

)(1

全国3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网》(2006-08-2007-08)、《旅游调研》(2006-08-2007-08)各期上的有关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资料和数据,经笔者整理而成。全国的资料仅限于内地31省(市、区),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2形成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形成了三个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快的集中区域: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五省);二是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三省;三是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明显好于西北地区,成为西部乡村旅“高地”,不仅远远超过兄弟省区,而且可以与东中游开发的

部的旅游强省媲美。第一个区域是我国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先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旅游旺盛的富庶之地,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结合非常紧密,是一种典型的“农与农业开发、

旅共生”型发展模式。而西南乡村旅游则主要是依托高级别墅区景点和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延伸了区域旅游产业链,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

2.3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宏观层面,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特征呈“块块”分布格局,即基本上以省区为地域单元自成空间体系,省域间横向空间联系较少,全国性的乡村旅游大网络没有形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乡村旅游起源于城市周边并依托于城市,由于中国的城市空间体系具有较强的行政区经济一个省区的各级各类城市构成较为独立的城市体系。特色[10],

以城市客源市场为导向的各类乡村旅游地围绕区域中心城

[11,12]市呈同心圆状布局,形成宽度不一的若干“环城游憩带”,

“点-轴”式空间结构。由于彼此竞争关系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的地方性(政府主导、地方保护)特征,乡村旅游地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特别是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空间联系更少。围绕城市的网络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远未形成,这在中国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显著。2.4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

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资源空间指向与市场空间指向同时存在,既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更离不开城市巨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乡村旅游地分“集聚态”格局;各个乡村旅游地的土地布密集,空间布局呈利用强度大,旅游产业集聚程度高。吴必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发现,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其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12]。而在远离城市的广大乡村地区,受到地理区位、道路交通、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乡村旅游地数量少、密度小,而且规模一般都不大,这类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呈“离散型”特征。

徐一菲[14]研究了广东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指出广东省内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形态差异非常显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的面积只占广东省的1/10,其内部及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却占全省的55%,呈高度集聚分布;而占全省绝大部分面积的粤北和东西两翼的乡村旅游地比例不到一半,分布比较分散。

相应地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就形成以省区为地域单元的独立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客源地的近距离特点和中国旅游行政区现象的存在[13],同一省区内的乡村旅游地联系较强,而省区之间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联系较弱,全国性的乡村旅游空间网络远未形成。

(2)中观层面,省域范围内,同一城市周边的不同乡村旅游地共享同一个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地与城市的空间联系(旅游通道与旅游流)密切,通过旅游交通线路与城市构成

3中国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优化

3.1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

前面分析指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不长、空间分布呈“块块”特征、纵横网络结构发育不足、缺乏整体协调及空间互补。这种格局不利于中国乡村旅游的整体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品牌和国际吸引力。因此,要从宏观层面上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指导思想是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包括三个方面:

718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29卷

(1)规划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区域板块:环渤海区域乡村旅游板块、长江中下游区域乡村旅游板块、粤桂闽赣南方乡村旅游板块、云贵川西南区域乡村旅游板块、陕甘宁晋北方区域乡村旅游板块。构建与全国城市旅游地域空间体系相互配套、“点面结合”(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紧连农村)的互补型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网络。(2)策划设计若干条各具特色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乡村旅游线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游”、“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游”、“中国红色乡村游”、“中国历史名人故居游”

、“江南水乡古镇游”、“黄土高原村落游”、“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游”,等等。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3)对全国乡村旅游地进行标准化建设、等级化评定、层次化管理,按照“国家级重点乡村旅游地”、“省级重点乡村旅游地”、“县市级重点乡村旅游地”三个等级评定、划分,分层次管理,形成全国的乡村旅游空间等级体系。3.2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

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构建指的是省域范围内或几个省区交界地带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的总原则是:数量适中、规模有别、等级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联系便利、

结构稳定、发展持续。主要有两种思路:(1)供给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体系。从乡村目的地出发,指向城市客源地,“乡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即选取若干地理区位好、自然条件优越、旅游基础扎实的乡村旅游地,重点建设成区域乡村旅游“增长极”,使之形成中心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通其与区域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的空间通道(旅游线路),形成若干放射状“目的地-客源地”旅游地域系统。沿重要旅游通道建设若干资源禀赋较好、旅游基础较好的次级乡村旅游地,在中心型乡村旅游地带动下,功能互补、客源共享、

错位发展。最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地空间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乡村旅游地通过旅游产品组合、线路设计,构成网络型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2)需求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体系。从城市客源地出发,指向乡村目的地,“城市引导乡村”的模式。即以区域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结合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诉求,规划区域乡村旅游地的数量、规模、空间区位及彼此的空间联系方式。首先要考虑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出游方式、消费预算;其次要研究现有乡村旅游地的类型、

数量、产品结构、空间区位;还要考虑到区域规划和旅游产业政策。

3.3微观层面———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微观层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运用生产布局的有关理论,遵循旅游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特别是把握乡村旅游开发的特质性。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内部的各项设施、

项目选择及配置,搞好功能区划,坚持资源、环境、旅游、社区、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旅游地内的各种发展要素按照

“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形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社区共荣、文化共创”的和谐发展格局。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2006中国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J].旅游

调研,2006(10):1-3.

[2]全国政协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组.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

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贵州、江苏两省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J].旅游调研,2006(7):3-6.

[3]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

2001(3):14-16.[4]

李肇荣.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2,99(1):36-39.

[5]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

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6]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

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7]

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21(4):6-8.

[8]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

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9]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10]舒庆,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48.

[11]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12]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13]秦学,刘君德.

“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14]

徐一菲.广东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6(8):99-101.

第29卷第6期2008年11月

农业现代化研究

Vol.29No.6Nov.2008

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秦学

(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区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产业整

体实力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中国乡村旅游主要有5类别10种型态,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和游客市场,区位选择较为科学,产业集聚度较高,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有四个特点: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全国有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的区域;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对策思路主要有: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

——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游空间体系;微观层面—

关键词: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中国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08)06-0715-04

DistributionPatternandRegulationofChineseRuralTourism

QINXue

(TourismSchoolof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China)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tourismindustry,theruraltourismhasbeenflourishingeverywhereas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ItpowerfullypromotedimprovementofChinesetourismindustrystrengthandall-around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andsociety.Thispassage,analyzingsomematerialsrelatedtoChinesetourismindustry,drewsomeconclusionsaboutChineseruraltourism.First,Chineseruraltourismdestinationscouldbedividedintofivekindsandlocatedineachprovinceofourcountry.Second,eachruraltourismdestinationnotonlytookfulladvantagesofruralresourcesandtouristmarketsandselectedascientificlocation,butreachedahighindustriesgatheringlevelandmadearationalspacestructureplanning.Third,thereareseveralkindsoffeaturesofChinese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①ThespatialstructureofChineseruraltourismwasinprimarystage;②Thedifferencesof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ofeachareainChinawereremarkable;③TherewerethreeareasinwhichruraltourismarecomparativelyflourishinginChina;④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betweenEasterns,CentralsandWesternswereuneven.Thus,somecountermeasuresaboutregulatingthespatialstructureofChineseruraltourismwereputforward.①Thenation-widespatialnetworkofChineseruraltourismshouldbedeveloped;②Theregionalruraltourismspatialsystemsshouldbeconstructed;③Everyruraltourismdestinationshouldbeformedareasonablespatialstructure.Keywords:ruraltourism;tourismdestinationdistribution;spatialstructure;China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为吸引物所开展的旅游活动以及围绕这种旅游活动所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关系和文化现象。乡村文化景观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乡乡民劳动生活;人的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的核村风情风貌、

心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旅游产业和经济是乡村旅游的支撑要素,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则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本文中所提到的乡村旅游均指发生在乡村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国家,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美丽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和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更是将中国的乡村旅游推向了新的台阶。

本文的数据通过文献搜索和实地调查获得,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网、各省(市、区)政府网站、《中国旅游年鉴》、《旅游调研》、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旅游报》,以及笔者近几年来完成的旅游开发规划类科研课题,研究资料的截止时间为研究中国乡村旅2007年8月。本文以上述数据为主要依据,游的类型及空间分布格局。

1中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类型,是当前学术界和行业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研究者都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类型[3-9]。研究者们的考察视角和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一样。笔者倾向于中国旅游网的“农村旅游专题”中的乡村旅游分类方法。结合自身的研究,将中国乡村旅游类型分为“5类10型”,并根据这个分类对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基金,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基金,广东商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秦学(1968-),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城市与休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收稿日期:2008-07-16;修回日期:2008-08-08

716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29卷

1.1环境生态类乡村旅游

又可以分为乡村度假休闲型和生态环境示范型两种型

态。一般布局在城市郊区或远离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多样且空间组合良好的乡村地域,以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自然景观或人工建造的优良的环境空间及其生态化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度假、放松休养、欣赏体验乡村环境、考察学习的旅游需求,有的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点。这类乡村旅游的设施比较完善、

功能较齐全、内部有较好的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对外联系便利。如云南昆明市团结镇、

新疆米泉市天山村、陕西汉阴县大兴村、青海循化县积石镇、河南栾川县重渡沟村、天津蓟县毛家峪村、甘肃天水市后川村、江苏常熟市蒋巷村、北京密云县石塘路村、重庆垫江县沙坪镇、

广西北流市罗政村、湖南长沙县黄兴镇、浙江奉化市滕头村、海南海口市演丰镇。1.2聚落景观类乡村旅游

这类乡村旅游分为旅游城镇建设型和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其特点是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保存完好、

具有特殊的或者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工程价值的乡村聚落景观,逐步建设成为旅游城镇,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科学考察、文化溯源的旅游目的,原生态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发掘和传播。前者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或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呈“偏在性”分布特征;一般都有开发规划及功能区划,空间分异明显;旅游产业集聚高,内外交通发达。如江西婺源县江湾镇、云南腾冲县和顺乡村、云南大理州喜州镇、江苏苏州市的周庄、同里和甪直古镇、浙江桐乡乌镇、皖南西递和宏村古村落、云南丽江古城、桂林阳朔西街。后者分布在远离大城市的偏远的乡村地区,对外交通不发达;内部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自发形成,一般较少规划干预;旅游接待设施较少。如广东省封开县杨池村、

贵州省凯里市南花村、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湘西凤凰古城。1.3乡村文化类乡村旅游

分为民族风情依托型和现代农村展示型两种,前者以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为吸引物,开发出“动态性”的系列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欣赏、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一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这类旅游地,远离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对外交通和联系较少;但旅游产业集聚度较高。如青海互助县民俗村、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哈拉新村、黑龙江同江市赫哲族乡渔业村、吉林安图县红旗村、内蒙古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广西桂林市瑶族自治县红岩村。

后者以自身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突出成就为吸引物,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向游客展示当代农村发展的面貌。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便利;内部空间规划和建设有序,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达,村容村貌整洁,现代化水平较高。如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河南临颖县南街村、湖北潜江市幸福村。1.4农业生产类乡村旅游

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型和现代农业开发型两种。其开发模式是以乡村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及景观,构成旅游吸引物,游客通过参观、考察及相关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趣、心智等方面的提高。通常分布在大城市郊区,交

通比较便利,基本上以农业园区形式进行开发,有一定规模和空间范围,边界较明确;内部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科学、布局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旅游设施齐全。如福建宁德市三都镇、山西阳城县皇城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四川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1.5依托景区类乡村旅游

顾名思义,这类乡村旅游是依托旅游景区发展起来的,可以分为旅游景区延伸型和红色旅游主导型两种型态。景区延伸型的乡村旅游的形成是由于知名的旅游景区的高速发展,周边乡村地区通过配套、延伸景区的旅游服务,开发出接待、

休闲、娱乐、购物等旅游产品,逐渐融入到旅游景区系统。其空间与旅游景区紧邻甚至融为一体,内部规划与景区规划统一进行,空间管理与景区统一实施。如吉林长春市四家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安徽石台县大演乡、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

浙江余姚市大岚镇、山西壶关县桥上乡、海南博鳌镇南强村、江西宜春市温汤镇、福建泰宁县水际村、宁夏中卫市迎水桥镇、山东五莲县靴石村、广东信宜市旺将村。

而红色旅游主导型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红色旅游的大发展,促使红色旅游景区内或附近地区的乡村为满足游客的有关需求而配套开发住宿接待、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逐渐发展成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其特征是与红色旅游地配套开发或本身就是红色旅游地,空间紧邻或高度一体化;内部规划和空间管理有序。如湖南韶山市韶山冲、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委会、四川广安市牌坊村、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广东梅县雁洋镇。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国乡村旅游类别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个省区。总体而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充分利用了各地区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城市客源地结合非常紧;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资源指向”、“市场指向”和“资源———市场复合指向”三种模式都存在,区位选择较为科学;各乡村旅游地的产业集聚度较高,地域系统发育比较正常,空间结构规划比较合理。但宏观层面的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部分重点分析。

2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方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速度和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区域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旅游产业基础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同的主要因素。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2.1东中西部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

总体上东部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不相上下,西部部分省区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呈现出“风景这边也好”的格局。由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等数据统计上的不完善,笔者选取以下几个考察点来说明这个特点:国家旅游局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全国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地域分布、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中

第6期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

部分省区的乡村旅游开发甚至比中部各省都要好。

717

国旅游网)上宣传报道的乡村旅游发展重要事件的省区分布。表1显示,无论是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总量、百分比、各(表1)省平均数,还是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数量分布,东部地

区都要超过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西部

表1表征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要素的地区分布状况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数

地区

分布省区及数量

总量、比例及各省平均数206;57.38%;17.17/省78;

21.73%;8.67/省75;

20.89%;7.50/省359;100%

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数分布省区及数量京(3)、津(1)、辽(2)、冀

(3)、鲁(1)、苏(2)、沪(2)、浙(3)、闽(2)、粤(3)、桂(2)、琼(2)黑(3)、吉(2)、蒙(1)、晋)、豫(1)、鄂(1)、湘(3(3)、赣(3)、皖(1)云(3)、黔(3)、川(3)、渝)、陕(1)、甘(1)、宁(2(1)、新(2)、青(2)、藏(1)

31

总量、比例及

各省平均数26;

41.27%;2.17/省18;

28.57%;2.00/省19;

30.16%;1.90/省63;100%

乡村旅游发展重要事件数分布省区及数量京(2)、津(0)、辽(10)、冀

(3)、鲁(4)、苏(7)、沪(1)、浙(6)、闽(6)、粤(1)、桂(1)、琼(0)黑(1)、吉(0)、蒙(0)、晋)、豫(6)、鄂(1)、湘(0)、(1赣(2)、皖(9)云(1)、黔(2)、川(17)、渝)、陕(3)、甘(0)、宁(9)、(2新(0)、青(0)、藏(1)

31

总量、比例及

各省平均数41;

42.71%;3.42/省20;

20.83%;2.22/省35;

36.46%;3.50/省96;100%

京(7)、津(4)、辽(34)、冀

东部(15)、鲁(55)、苏(43)、沪(12省区)(5)、浙(14)、闽(2)、粤

(14)、桂(11)、琼(2)黑(9)、吉(3)、蒙(10)、

中部

晋(13)、豫(12)、鄂(6)、

(9省区)

湘(3)、赣(5)、皖(17)云(6)、黔(18)、川(17)、

西部渝(9)、陕(3)、甘(7)、宁(10省区)(2)、新(10)、青(2)、藏

)(1

全国3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网》(2006-08-2007-08)、《旅游调研》(2006-08-2007-08)各期上的有关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资料和数据,经笔者整理而成。全国的资料仅限于内地31省(市、区),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2形成三个乡村旅游相对发达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形成了三个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快的集中区域: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五省);二是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三省;三是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明显好于西北地区,成为西部乡村旅“高地”,不仅远远超过兄弟省区,而且可以与东中游开发的

部的旅游强省媲美。第一个区域是我国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先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旅游旺盛的富庶之地,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结合非常紧密,是一种典型的“农与农业开发、

旅共生”型发展模式。而西南乡村旅游则主要是依托高级别墅区景点和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延伸了区域旅游产业链,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

2.3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处于初级形态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宏观层面,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特征呈“块块”分布格局,即基本上以省区为地域单元自成空间体系,省域间横向空间联系较少,全国性的乡村旅游大网络没有形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乡村旅游起源于城市周边并依托于城市,由于中国的城市空间体系具有较强的行政区经济一个省区的各级各类城市构成较为独立的城市体系。特色[10],

以城市客源市场为导向的各类乡村旅游地围绕区域中心城

[11,12]市呈同心圆状布局,形成宽度不一的若干“环城游憩带”,

“点-轴”式空间结构。由于彼此竞争关系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的地方性(政府主导、地方保护)特征,乡村旅游地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特别是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空间联系更少。围绕城市的网络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远未形成,这在中国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显著。2.4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

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资源空间指向与市场空间指向同时存在,既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更离不开城市巨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乡村旅游地分“集聚态”格局;各个乡村旅游地的土地布密集,空间布局呈利用强度大,旅游产业集聚程度高。吴必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发现,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其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12]。而在远离城市的广大乡村地区,受到地理区位、道路交通、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乡村旅游地数量少、密度小,而且规模一般都不大,这类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呈“离散型”特征。

徐一菲[14]研究了广东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指出广东省内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形态差异非常显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的面积只占广东省的1/10,其内部及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却占全省的55%,呈高度集聚分布;而占全省绝大部分面积的粤北和东西两翼的乡村旅游地比例不到一半,分布比较分散。

相应地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就形成以省区为地域单元的独立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客源地的近距离特点和中国旅游行政区现象的存在[13],同一省区内的乡村旅游地联系较强,而省区之间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联系较弱,全国性的乡村旅游空间网络远未形成。

(2)中观层面,省域范围内,同一城市周边的不同乡村旅游地共享同一个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地与城市的空间联系(旅游通道与旅游流)密切,通过旅游交通线路与城市构成

3中国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优化

3.1宏观层面———形成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

前面分析指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不长、空间分布呈“块块”特征、纵横网络结构发育不足、缺乏整体协调及空间互补。这种格局不利于中国乡村旅游的整体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品牌和国际吸引力。因此,要从宏观层面上优化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指导思想是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性乡村旅游空间网络,包括三个方面:

718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29卷

(1)规划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区域板块:环渤海区域乡村旅游板块、长江中下游区域乡村旅游板块、粤桂闽赣南方乡村旅游板块、云贵川西南区域乡村旅游板块、陕甘宁晋北方区域乡村旅游板块。构建与全国城市旅游地域空间体系相互配套、“点面结合”(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紧连农村)的互补型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网络。(2)策划设计若干条各具特色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乡村旅游线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游”、“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游”、“中国红色乡村游”、“中国历史名人故居游”

、“江南水乡古镇游”、“黄土高原村落游”、“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游”,等等。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3)对全国乡村旅游地进行标准化建设、等级化评定、层次化管理,按照“国家级重点乡村旅游地”、“省级重点乡村旅游地”、“县市级重点乡村旅游地”三个等级评定、划分,分层次管理,形成全国的乡村旅游空间等级体系。3.2中观层面———构建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

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体系构建指的是省域范围内或几个省区交界地带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的总原则是:数量适中、规模有别、等级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联系便利、

结构稳定、发展持续。主要有两种思路:(1)供给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体系。从乡村目的地出发,指向城市客源地,“乡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即选取若干地理区位好、自然条件优越、旅游基础扎实的乡村旅游地,重点建设成区域乡村旅游“增长极”,使之形成中心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通其与区域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的空间通道(旅游线路),形成若干放射状“目的地-客源地”旅游地域系统。沿重要旅游通道建设若干资源禀赋较好、旅游基础较好的次级乡村旅游地,在中心型乡村旅游地带动下,功能互补、客源共享、

错位发展。最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地空间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乡村旅游地通过旅游产品组合、线路设计,构成网络型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2)需求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体系。从城市客源地出发,指向乡村目的地,“城市引导乡村”的模式。即以区域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结合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诉求,规划区域乡村旅游地的数量、规模、空间区位及彼此的空间联系方式。首先要考虑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出游方式、消费预算;其次要研究现有乡村旅游地的类型、

数量、产品结构、空间区位;还要考虑到区域规划和旅游产业政策。

3.3微观层面———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微观层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运用生产布局的有关理论,遵循旅游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特别是把握乡村旅游开发的特质性。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内部的各项设施、

项目选择及配置,搞好功能区划,坚持资源、环境、旅游、社区、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旅游地内的各种发展要素按照

“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形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社区共荣、文化共创”的和谐发展格局。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2006中国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J].旅游

调研,2006(10):1-3.

[2]全国政协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组.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

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贵州、江苏两省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J].旅游调研,2006(7):3-6.

[3]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

2001(3):14-16.[4]

李肇荣.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2,99(1):36-39.

[5]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

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6]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

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7]

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21(4):6-8.

[8]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

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9]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10]舒庆,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48.

[11]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12]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13]秦学,刘君德.

“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14]

徐一菲.广东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6(8):99-101.


相关内容

  • 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案C
  • 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 ,实现了( C ) .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2.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 14 个设区城市成立了 ( D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 ...

  • 青海高海拔浅山区新型村镇规划策略与方法
  • ISSUE 2 APR. 2015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36 DOI: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207 雷振东, 于洋, 马琰. 青海高海拔浅山区新型村镇规划策略与方法[J]. 西部人居环境 ...

  • 人文地理学提纲.题目浙江农林
  • 第一章 绪论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科学认知功能 经济建设功能 文化教育功能 第二章 ...

  • 旅游规划文本
  • 新都区毗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1 规划总则 ..................................................................................................................... 2 1.1 ...

  • 大都市郊区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设计
  • 第30卷 第6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l.30 No.6 2014年 3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r. 2014 205 大都市郊区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设计 谷晓坤1,刘 静2, ...

  • 土地整治应注重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 土地整治应注重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作为城乡发展重要的绿色空间和旅游休闲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服务功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下,土地整治不能仅限于提高土地综合产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要挖掘乡村景观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维系并改善乡村景观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土地整治要避免千篇一 ...

  • 关于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0):297-300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 关于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陈莹,王旭东,王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介绍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概况,阐述中国不同学科领域对乡村景观概念的界定 ...

  • 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规划
  •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生物生产.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等领域,景观生态学都大有可为.集中而言,可以分为景观生态管理与景观生态设计两个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方面. 1. 景观生态管理 景观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各种与 ...

  • 2015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库之四3页.doc
  •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之四) 一.单选题 1.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 C)位. A. 7 B. 4 C.6 D. 5 2.提升( A)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