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复数证明余弦定理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1)由 = :得

asin B=bsin A,即

= .

同理可得: = .

∴ = = .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法二:如图5,

,设 轴、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 作数量积,可知

将(1)式改写为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即b2=a2+c2-2accos B.(4)

这里(1)为射影定理,(2)为正弦定理,(4)为余弦定理.

2

在△ABC中,AB=c、BC=a、CA=b

则c^2=a^2+b^2-2ab*cosC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下面在锐角△中证明第一个等式,在钝角△中证明以此类推。

过A作AD⊥BC于D,则BD+CD=a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所以c^2=(AD)^2-(CD)^2+b^2

=(a-CD)^2-(CD)^2+b^2

=a^2-2a*CD +(CD)^2-(CD)^2+b^2

=a^2+b^2-2a*CD

因为cosC=CD/b

所以CD=b*cosC

所以c^2=a^2+b^2-2ab*cosC

题目中^2表示平方。

2

谈正、余弦定理的多种证法

聊城二中 魏清泉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强有力的工具,关于这两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5)是用向量的数量积给出证明的,如是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用到作辅助单位向量并对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数量积,这种构思方法过于独特,不易被初学者接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从而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巧妙应用和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定理:在△ABC中,AB=c,AC=b,BC=a,则

(1)(正弦定理) = = ;

(2)(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

一、正弦定理的证明

证法一: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三条高。则有

AD=b•sin∠BCA,

BE=c•sin∠CAB,

CF=a•sin∠ABC。

所以S△ABC=a•b•csin∠BCA

=b•c•sin∠CAB

=c•a•sin∠ABC.

证法二: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3条高。则有

AD=b•sin∠BCA=c•sin∠ABC,

BE=a•sin∠BCA=c•sin∠CAB。

证法三:如图2,设CD=2r是△ABC的外接圆

的直径,则∠DAC=90°,∠ABC=∠ADC。

证法四:如图3,设单位向量j与向量AC垂直。

因为AB=AC+CB,

所以j•AB=j•(AC+CB)=j•AC+j•CB.

因为j•AC=0,

j•CB=| j ||CB|cos(90°-∠C)=a•sinC,

j•AB=| j ||AB|cos(90°-∠A)=c•sinA .

二、余弦定理的证明

法一:在△ABC中,已知 ,求c。

过A作 ,

在Rt 中, ,

法二:

,即:

法三:

先证明如下等式:

证明:

故⑴式成立,再由正弦定理变形,得

结合⑴、 有

即 .

同理可证

.

三、正余弦定理的统一证明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1)由 = :得

asin B=bsin A,即

= .

同理可得: = .

∴ = = .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法二:如图5,

,设 轴、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 作数量积,可知

将(1)式改写为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即b2=a2+c2-2accos B.(4)

这里(1)为射影定理,(2)为正弦定理,(4)为余弦定理.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1)由 = :得

asin B=bsin A,即

= .

同理可得: = .

∴ = = .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法二:如图5,

,设 轴、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 作数量积,可知

将(1)式改写为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即b2=a2+c2-2accos B.(4)

这里(1)为射影定理,(2)为正弦定理,(4)为余弦定理.

2

在△ABC中,AB=c、BC=a、CA=b

则c^2=a^2+b^2-2ab*cosC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下面在锐角△中证明第一个等式,在钝角△中证明以此类推。

过A作AD⊥BC于D,则BD+CD=a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所以c^2=(AD)^2-(CD)^2+b^2

=(a-CD)^2-(CD)^2+b^2

=a^2-2a*CD +(CD)^2-(CD)^2+b^2

=a^2+b^2-2a*CD

因为cosC=CD/b

所以CD=b*cosC

所以c^2=a^2+b^2-2ab*cosC

题目中^2表示平方。

2

谈正、余弦定理的多种证法

聊城二中 魏清泉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强有力的工具,关于这两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5)是用向量的数量积给出证明的,如是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用到作辅助单位向量并对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数量积,这种构思方法过于独特,不易被初学者接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从而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巧妙应用和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定理:在△ABC中,AB=c,AC=b,BC=a,则

(1)(正弦定理) = = ;

(2)(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

一、正弦定理的证明

证法一: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三条高。则有

AD=b•sin∠BCA,

BE=c•sin∠CAB,

CF=a•sin∠ABC。

所以S△ABC=a•b•csin∠BCA

=b•c•sin∠CAB

=c•a•sin∠ABC.

证法二: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3条高。则有

AD=b•sin∠BCA=c•sin∠ABC,

BE=a•sin∠BCA=c•sin∠CAB。

证法三:如图2,设CD=2r是△ABC的外接圆

的直径,则∠DAC=90°,∠ABC=∠ADC。

证法四:如图3,设单位向量j与向量AC垂直。

因为AB=AC+CB,

所以j•AB=j•(AC+CB)=j•AC+j•CB.

因为j•AC=0,

j•CB=| j ||CB|cos(90°-∠C)=a•sinC,

j•AB=| j ||AB|cos(90°-∠A)=c•sinA .

二、余弦定理的证明

法一:在△ABC中,已知 ,求c。

过A作 ,

在Rt 中, ,

法二:

,即:

法三:

先证明如下等式:

证明:

故⑴式成立,再由正弦定理变形,得

结合⑴、 有

即 .

同理可证

.

三、正余弦定理的统一证明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1)由 = :得

asin B=bsin A,即

= .

同理可得: = .

∴ = = .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法二:如图5,

,设 轴、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 作数量积,可知

将(1)式改写为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即b2=a2+c2-2accos B.(4)

这里(1)为射影定理,(2)为正弦定理,(4)为余弦定理.


相关内容

  •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

  • 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目录(详细版)
  • 考试范围: 文科: 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1-1,1-2 选考内容:无选考内容 理科: 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2-1,2-2,2-3 选考内容(三选二):选修4-2,4-4,4-5 文.理科必考内容: 数学①必修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详细教材目录
  • 4.1二次函数的图像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详细教材目录 4.2二次函数的性质 §5 简单的幂函数 <数学1>(必修) 阅读材料 函数概念的发展 课题学习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集合:第二章函数: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第四章函数的应用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 正整 ...

  •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 ...

  • 2016高考数学核心考点
  • 2016高考数学核心考点.必考点独家抢先预测 必考点 1集合.简易逻辑(4个) 1.元素与集合间的运算; 2.四种命题 2.一般数列的通项.求和及其数列里不等关系的推理(常用递推关系及其常用方法:分析法.比较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构造函数法.化归法)(12分) 必考点 4三角函数(4个) 考点分布 ...

  •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1.3 算法案例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二 ...

  • 人教版高中数学目录
  • 新课标A 版 必修1--5 选修1-1 ,1-2 选修2-1 ,2-2,2-3 选修3-1,3-3,3-4 选修4-1,4-2,4-4,4-5,4-6,4-7,4-9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基本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目录
  •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阅读与思考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1.2 函数及其表示 阅读与思考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 实习作业 小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信息技术应用 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2 ...

  •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数学考试大纲(理科)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数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