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帝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主题:冲突的历史 新帝国大战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霸权主义(美国帝国)与恐怖主义(伊斯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恐怖主义活动触目惊心,成为最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美国主导的单边反恐令人沮丧,国际社会面临“越反越恐”的困境。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黎巴嫩、孟加拉等国都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伊拉克的安全形式更是持续僵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式多于实质,世界性反恐合作远为实现,国际反恐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

历史的视角,即美国和伊斯兰矛盾和冲突的历史及其当代热点

阿富汗战争之后,“基地”组织已被打散,本·拉登和塔利班政权头目一样,都成了过气的历史人物。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伊斯兰极端势力反美斗争的终结,恰给相反,“基地”组织的瓦解可能预示着一个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冲突高潮的到来。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伊斯兰反美极端势力已四处蔓延,遍地开花。他们并没有什么“全球网络”,也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统一的指挥,而是各自为战,来去无踪。就好像当年毛主席的游击战一样,哪里有反美反西方的“圣战”,这些人就出现在哪里,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尼、菲律宾、泰国„„到处都是他们的战场。今天的“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是一面旗帜,所有的伊斯兰反美势力都聚集到了这面旗帜下。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已成了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现实。

而“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突显的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是延续千余年的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冲突的延续。双方冲突的历史造成了相互观念的敌对,敌对观念的印证和强化又容易使双方的未来冲突成为“自我证实的预言”。美国新帝国大战略的推行将激发反对美帝国的力量的兴起。其中,以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为表现形式,有着深刻伊斯兰背景的反美、反西方势力将日益成为美国的主要对立面。

伊拉克战争的战火尚未消逝,黎以、巴以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利雅得和伊斯坦布尔的爆炸声更惊碎了世人的和平迷梦。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冲突和矛盾的

残酷。它也再次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什么才是时代的主要矛盾?

历史上,伊斯兰文明在文化、科学、宗教和政治的千年辉煌与近代的全面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7至15世纪向东、西、南、北几个方向迅猛扩张不仅控制了整个中东与北非,而且使其疆界达到西班牙与法国边界,深入中亚、丝绸之路由佛教传播路变为伊斯兰教传播路线,进入印度次大陆,其影响和势力远及东南亚,直至攻陷君士坦丁堡和兵临维也纳城下,形成了以中东为中心,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文化影响方面,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及格拉纳达成为照亮中世纪黑暗的商业、政治和文化中心。这种状况与近现代穆斯林世界收缩与分裂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伊斯兰文明既难与之对抗和竞争,又难于适应。经济上,2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及西班牙一国;军事上,进行了四次阿以战争,除最后一次挽回面子外,都失败了。海湾战争中,一批阿拉伯国家甚至参与了对伊拉克的打击;社会改革方面,除土耳其外,穆斯林国家中所进行的社会、宗教改革严重受挫,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原教旨运动,如伊朗、阿富汗,结果也都不成功,不少国家的国内政治仍是中世纪的。冷战的50年,只不过是暂时打断了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这一持续了一千年的矛盾发展过程。冷战结束后,这对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让人们对这对矛盾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怀疑它们是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穆斯林眼中,美国继承了老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对伊斯兰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抢走了石油等资源,使伊斯兰国家在全球化中不断被边缘化。美国向伊斯兰国家大量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它们进行文化侵略,玷污了神圣的伊斯兰信仰,破坏了伊斯兰传统社会。美国还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对伊斯兰世界进行压制和打击,甚至直接入侵。它长期支持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长期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相继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侵占伊斯兰领土,屠杀伊斯兰人民。在他们看来,美国实在是无恶不作、罪该万死的“魔鬼”。

而在美国人眼里,伊斯兰世界则是狂热、愚昧、落后和失败的象征。他们认为,

大部分伊斯兰国家政治上都是腐败的,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人权。他们盲目地反对西方,反对现代化;他们思想极端,狂热好斗,伊斯兰世界内部长期动荡不定,还可能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伊斯兰极端分子追求大规模杀伤杀性武器,对自由世界是巨大的危险。许多美国人(包括著名学者亨廷顿、福山等)都认为,冷战之后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真正的敌人”。

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许多人,把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穆斯林世界与西方的交往史看作是帝国主义列强手下蒙受压迫和牺牲的历史,认为西方是导致穆斯林社会失败和无能为力的根源,包括:基督教发起的十字军;欧洲殖民主义;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以及在中东为地制造现代国家;以色列国的建立;以色列的侵略„„ “如果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伊斯兰的威胁,那么许多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相信,同时也存在着一种西方的威胁——政治的、经济的和宗教文化霸权主义性质的威胁,一种以文化侵略相伴随的政治占领:结果,穆斯林世界的许多人,如同他们在西方的对应物一样,极容易倾心于简便的反帝口号和把西方恶魔化。”而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发展又与伊斯兰势力在当代的再次兴起有直接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伊斯兰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大批穆斯林“把伊斯兰教作为认同、意义、稳定、合法性、发展、权力和希望的本源,‘伊斯兰教是解决方法’的口号是这种希望的集中体现。伊斯兰复兴运动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伊斯兰文明向西方作调整的最新阶段,它是在伊斯兰教而不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寻求‘解决方法’的努力。”他们强调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一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际运动.以中东地区为中心,辐射到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并波及欧、美。伊斯兰世界中,无论是保守的君主制国家、世俗的共和制国家,还是激进的军事独裁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股浪潮之中。复兴运动覆盖的地域之广、民族相同家之多、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冲击之猛烈,在伊斯兰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但其中反对世俗化和西方化,要求改变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主张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返回伊

斯兰教的初始教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中最强大的潮流。这种思想现在被广泛地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吉哈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频繁地出现在许多理论家、思想家的文字和语言中。“吉哈德”原意指为某种既定的目标“尽力”或“奋斗”,其宗教含义是为真主尽力,为主道而奋斗。按传统的伊斯兰教义,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部分:由穆斯林统治的伊斯兰地区,和由异教徒统治的非伊斯兰地区。从理论上说,伊斯兰教的最终目的是把对真主的信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接受伊斯兰教。这种使非伊斯兰地区变为伊斯兰地区的手段就是“吉哈德”,即“圣战”。伊斯兰教义认为,圣战是真主指引穆斯林到达天国的直接道路,穆斯林积极参加圣战,便可获得来世的福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近代以来伊斯兰世界的衰弱,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伊斯兰的真正精神,其中包括背离了早期的圣战精神。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圣战只能以利剑、生命去完成。他们反对同异教徒和平共处,声称只有当伊斯兰教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后,才能有永久的和平。这种进攻性的理念和伊斯兰世界衰弱的现实决定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战略的视角,即美国的新帝国大战略的推行和伊斯兰反美势力的兴起

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学者开始使用一个新的术语来界定美国在全球的作用:帝国。一大批文章和书籍纷纷宣告"美国帝国的来临"。这一帝国以美国在四个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巅峰地位为标志: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甚至超级霸权国,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军事大国和"军事革命"的领头羊,世界经济中最大、最先进的经济体和推进全球化的火车头,"软力量"的典范和全球流行文化的传播者。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已经在朝着上述四个方面的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努力,但是,这种支配地位在当时被来自于苏联的可怕军事挑战,以及来自于日本的严峻经济挑战所掩盖。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和日本经济自1991年以来的滞胀,使美国在上述领域的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凸现。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当前国际政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现实;实际上,这是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化的一个主要动因。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911”事件后开始突显的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不是全新的矛盾,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延续千余年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冲突的继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与西方之间曾屡屡出现冲突的历史画面。可以说,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日起,东西方两大世界性宗教便拉开了对抗的历史序幕。在这场“十字架”与“新月”的长期较量中,起初是伊斯兰世界占上风。西方文明经受了来自东方的严峻考验。为了所谓“反对异教徒”、夺回“圣墓”和“圣地”,从1095年到1291年,在罗马教廷的组织下,西方基督教国家发动了“十字军东征”。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第八次东征结束,前后进行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战争,是时间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式的宗教战争。但此后,西方又面临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甚至到1683年,奥斯曼帝国竟然包围了维也纳。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清楚地表明,穆斯林和基督教相互对立的宗教和政治利益产生的是一部对抗和战争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西方在同伊斯兰世界的斗争中取了压倒性优势。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登陆,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全面衰落的开始。到了19世纪末,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先后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国家被外国控制和占领。 20世纪上半叶,穆斯林历史的两大主题已变为欧洲帝国主义和为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斗争。 西方的入侵不仅使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制度开始瓦解,也使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精神受到伤害。二战后,西方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阴影尚未在广大穆斯林心头完全消退,中东新独立国家便又开始面临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挑战。它们认为,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基本生存与民族尊严。冷战的结束,对于伊斯兰和穆斯林世界来说,带来更多的是挫折、失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海湾战争不仅使重要的穆斯林国家——伊拉克——遭到了打击,美国军队更直接进驻海湾国家。当前成为主要热点的巴以冲突、“911”事件及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看起来是比较孤立的事件,实际上三位一体。它是千年矛盾的延续,表现了当代的主要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巴以冲突是双方在处理领土(势力范围)问题上的冲突。早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了谋

求中东事务的主导权,就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第一、三、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因此,阿拉伯与以色列的战争,也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间接战争。每经历一次战争,实际上意味着美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广大阿拉伯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在仇恨以色列的同时,也往往仇恨美国。在1979年埃及以色列《戴维营协议》签署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美国支持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并无发生实质变化,有时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仍然高度重视保持加强与以色列亲密盟友的关系。由于美国亲以色列的政策始终没有动摇,因而美阿矛盾也将长期存在。而且美国经常以反恐为名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政治谴责、经济制裁和直接的军事打击,或直接用中情局等单位实施暗杀或颠覆活动,这造成恶性循环,使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矛盾不断积聚。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不顾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对,强行“造访”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这种挑衅行为导致了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以来巴以之间规模最大的流血冲突。巴以和谈乃至整个中东和平进程偏离轨道,主要的还是源于美国的中东政策。“911”事件前后,美国先是放松对中东和平的斡旋,对以色列盟友听之任之;继而又公然对阿拉法特施加压力,令其铲除巴激进派势力,并以延缓巴建国和美巴断交两大要害问题想要挟。这些举动必然引起阿拉伯穆斯林的强烈反感。当前,“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实行遭遇挫折,巴以之间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与美国的中东政策依然有着重要联系。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似乎也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帝国的来临。这个帝国不是第一个全球性帝国;16世纪的西班牙帝国、18-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也曾扩展至全球。然而,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被迫与其他势力强大的帝国或大国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而目前的美国不仅仅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或超级霸权国:它是唯一的帝国。如果要为这个唯一的帝国寻找参照物,人们就不得不想起罗马帝国,虽然罗马帝国并未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

简而言之,当今的美国不仅仅是一个"日不落帝国"(如同以前的大英帝国),也

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众多卫星国的帝国(如同以前的罗马帝国),它是一个新型帝国,一个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帝国:一个唯一的全球性帝国,它寻求以自己为典范来塑造全球的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精英的心目中,美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全球通用性。按照《独立宣言》中的说法,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是确保"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以实现的"不证自明"的真理;或者按照迈克尔·曼德尔保姆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本重要的新书――《征服世界的思想:和平、民主和自由市场及其在21世纪的未来》中所说的那样,"和平、民主和自由市场将征服世界"。

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支配地位

对美国帝国来临的宣告,正好与一种糟糕的、实际上成为美国帝国的可怕的对抗性力量――伊斯兰恐怖主义同时发生。伊斯兰恐怖主义对美国自身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在恐怖分子于2001年9月11日对世界贸易中心的攻击,以及此后美国对可能遭受新的恐怖袭击的持续至今的恐惧中得到体现。恐怖主义的幽灵正在重创美国帝国。

美国全球性帝国的支配地位,以及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的支配地位的同时来临,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嘲弄,因为帝国主义和恐怖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因果联系。那么,这种因果联系的双方又将向何种方向发展?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立即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疑问:"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由反全球化运动的倡导者、更具体而言就是反美的左派给出的答案之一是,他们(尤其是穆斯林)恨我们(尤其是美国人)是因为美国把过于强大的力量插手于他们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美国帝国的压迫性扩张。虽然这个观点过于简单化,但它能够被用于解释美国帝国和穆斯林恐怖主义之间的因果联系。

然而,在"911"事件发生一年多之后,布什政府对美国帝国和穆斯林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却与上述观点大相径庭。2002年9月19日,布什政府出台了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这份重要的文件宣称美国和世界正面对一个全新的、史无前例的现实,即全球无所不在的恐怖主义网络与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的同时存在;这些恐怖分子可能不久就会获得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使用它们来

对抗美国及其盟国。根据这份文件,这种灾难性后果必须被阻止发生;显而易见,对于这种史无前例的威胁,必须使用史无前例的方式加以对付。

单边主义的先发制人战略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即在全球化美国霸权和全球化穆斯林恐怖主义同时存在的时代,布什政府所选择的对付可能向恐怖组织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如伊拉克)的"史无前例的方式",就是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或称为预防性战争)。如果可能的话,美国将在多边机制下,例如,在其他国家(或联合国或北约)的支持下,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然而,美国在认为必要时,将会单独采取行动。 美国认为新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的战略,能够控制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项战略将取代美国在冷战时代实施的遏制和威慑战略。2002年的"布什主义"在重要性上能够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遏制政策的形成)、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NSC-68,它促成了核威慑战略)相提并论。

布什政府不仅试图借助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来摧毁无赖国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还试图走得更远。布什政府试图通过推翻无赖国家的现行政府,并且以一个能够成为美国盟友的政府取而代之的方式,实施"政权改变"政策。它还计划废除这些国家现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且借助以自由民主、自由市场和开放社会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取而代之。总之,布什政府预计,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将启动一项这样的进程:它以"征服世界的思想和价值观"实现新一轮扩张而达到顶点。这一进程也将使美国帝国实现新一轮扩张。美国帝国新一轮扩张的"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伊拉克。

在反全球化运动者和反美左派和伊斯兰恐怖分子的心目中,美国帝国的扩张已引发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但是,在美国政治和经济精英、当然也包括布什政府官员的心目中,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是引发美国帝国扩张的原因所在。在此情形下,两者可能都有道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与美国帝国的扩张陷入一种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之中,两者都试图追求支配地位,世界可能见证两者之间影响巨大而极具爆炸性的斗争。

“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是双方在精神和宗教领域对抗的产物。拉登的“基地”组织最初是为了抗击在阿富汗的苏军而建立的。那时的拉登是美国心目中的“自由战士”。“基地”组织也是由美国资助的。海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急剧膨胀。战后美军在沙特留下了5000美军。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永久化使拉登怀恨在心。为了还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以清静,拉登决心将美军驱逐出中东。从1992年起,拉登开始把在沙特和也门的美军作为袭击目标。1996年拉登发表宗教宣言,公开向美国宣战,号召穆斯林攻击在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的美军。1998,基地组织了策划袭击美国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之后是停靠在也门的美军舰被炸,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拉登与美国已不共戴天。“9·11”事件是继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本土所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它也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登峰造极的产物。可以这么说,“9·11”事件确实包含着文明和宗教冲突的因素。它的爆发是美国和伊斯兰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随后向恐怖主义开战,敌人就是以拉登为首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美国认定其恐怖主义组织主要集中在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伊斯兰教国家。阿富汗反恐战争打响。伊斯兰世界对“9·11”,特别是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态度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对立。总的来说,伊斯兰世界也谴责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但是美国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没有一个穆斯林国家站出来表示支持。虽然很多穆斯林国家自己也面临原教旨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些国家还和美国结成了反恐同盟。但是这一同盟几乎得不到这些国家中穆斯林群众的任何支持。对阿富汗的攻击开始后,没有一个阿拉伯或穆斯林国家允许盟军利用他们的领土进攻阿富汗。更没有穆斯林国家派地面部队参战。 伊拉克战争集中反映了双方在国际政治与军事上的冲突。美国顶着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执意对伊拉克动武,其真正意图不仅在大规模毁伤武器,或恐怖主义,或萨达姆,其深层意图是要表明美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全球性帝国的正式崛起,独揽全球警察的职责和权利。美国要通过打伊拉克实现中东地区的“民主化”。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来实现对伊拉克的控制,进而达到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目的。伊拉克是中东地区最反美的一个国家,而且其复兴党的纲领的核心是以武力统一阿拉伯世

界,实现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一个国家、一种语言。在复兴党看来,阿拉伯二十余国目前的边界都是殖民主义的遗迹,应消灭之,重振阿拉伯民族的雄风,重现伊斯兰文明的辉煌。这一重任,由萨达姆的复兴党领导,以伊拉克军队用武力来实现。两者的战略意图针锋相对,矛盾又因海湾战争白热化发展。从军事上讲,伊拉克曾经是伊斯兰世界的军事强国,而美国在土耳其至菲律宾之间没有基地,是美国最不易控制的地区,不控制伊拉克,美国就谈不上控制中东和海湾,能阻止萨达姆建立海湾霸权的只有美国,否则伊拉克必然称雄海湾。美国把萨达姆打掉了,就可以建立一个美国信任的温和派政权,逐渐地改变中东地区,为其它政权树立榜样。但是,美国在伊拉克危机中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伊拉克战时和战后,美军不注意尊重伊拉克人的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和习俗,激起伊拉克人的反感和反抗。最近,许多反抗美军占领的伊斯兰抵抗组织通过阿拉伯媒体“亮相”,他们发誓将发动一场“圣战”,将外国占领者赶出伊拉克。来自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武装组织也渗入伊拉克参加“圣战”。在萨达姆统治时期受压迫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开同美军进行“武装对抗”,但也不断举行示威游行,试图用非暴力方式赶走外国占领者。驻伊美军伤亡数字不断攀升、约旦驻伊使馆和联合国驻伊办事处发生大爆炸以及伊拉克输油管道、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频频遭到蓄意破坏等一系列事件,都验证了双方矛盾的尖锐。中东各国的激进势力,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可能进一步抬头。

地缘的视角,即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矛盾

当今,亚非地区共有30多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从非洲大西洋沿岸向东——直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包括北非、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面积25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l/5。其中许多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美国一向重视伊斯兰地区,其政策具有深远的地缘战略考虑。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的全球利益集中在三条战线上——欧洲战线、远东战线、远西战线(战略焦点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只要确保这三条战线,美国的霸权就会永胜不衰。从巴基斯坦到土耳其的广阔地带处正是由于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伊斯兰地区往往成为

国际斗争的焦点。而且它是导致伊斯兰和美国的利益冲突的原因之一。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区,其间分布的几乎都是穆斯林国家。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使阿富汗成为美国绕过伊朗、俄罗斯及其势力范围从印度洋进入中亚的跳板,它是美国能否赢得“欧亚大棋局”的关键。伊拉克位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地区。美国欲征服中东,改造中东,就必先拿下伊拉克。如果说中东是美全球大战略的杠杆,伊拉克则是美在中东棋局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棋子。从地理位置来看,叙利亚也注定会与美国的利益相碰撞。叙利亚总统巴沙尔2000年上台执政后,致力于建立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得政治轴心和大马士革—德黑兰—巴格达经济轴心,并视伊拉克为叙利亚的“战略纵深”。这对美国控制中东的图谋显然是一个威胁。可以预见,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追求地缘战略优势,它和伊斯兰世界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愈演愈烈。

20世纪以来,中东地区已经多次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以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与1958年的伊拉克革命为标志,此后20多年,中东一直动荡不安。1967年,中东爆发“6·5”战争,接着,1973年爆发“十月战争”,1980年发生两伊战争,1982年发生黎巴嫩战争,1991年发生海湾战争。中东地区之所以成为世界斗争的焦点,除了为了争夺其地缘战略利益之外,中心问题是为了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权。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东曾发生两次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通过石油危机,伊拉克、伊朗发动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并组织“欧佩克”,从而打破了西方石油跨国组织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维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当今的美国正在构筑世界帝国,它建立和维护霸权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就是其石油战略,对中东的石油战略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控制中东的石油。海湾战争前,虽然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利益是海湾的石油利益,但是美国并不能直接控制中东的石油。海湾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天赐良机,美国得以在海湾驻军。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更是不仅会刺激回升乏力的美国经济,而且会让伊拉克的石油“自由”流淌。此外,美国一直在大力推动石油来源的多元化。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经把西半球、非洲、中亚和里海列为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地区”。从

这一点也可以预见,伊拉克战争后,伊朗问题将排上美国的议事日程。如果控制伊朗,美国将可以把中亚、里海、中东石油战略区连成一片。因此美国必然会利用“核问题”及“反恐”进一步向伊朗施压。双方的斗争不可避免。美国对中东的强权政策严重损害了中东穆斯林国家的经济利益。伊斯兰世界要想排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只能通过,建立在伊斯兰教旗帜下的泛阿拉伯联盟甚至是大阿拉伯统一国家;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加强欧佩克的石油定价权。而这些尝试又必然和美国的利益严重对立。美国则会坚持在中东地区诸阿拉伯国家中挑动矛盾,分而治之;继续支持以色列藉此牵制阿拉伯国家;反对甚至武力阻止中东伊斯兰国家拥有核武器; 打压、削弱甚至终结欧佩克。

在伊斯兰世界这一庞大体系中,反美极端势力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是,它所代表的却是广泛存在于伊斯兰世界中的一种情绪和倾向,因而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同情。例如,“基地”组织的人员并非都来自反美国家,而是来自整个伊斯兰世界,其中不少是来自美国的“友好”国家:如本·拉登是沙特人,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是埃及人,三号人物扎卡维是约旦人,还有马代斯是巴勒斯坦人,扎赫拉尼也是沙特人,奥马尔·塞伊夫是阿富汗人,近日被击毙的阿姆贾德·法鲁基是印度人。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基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其矛盾表现形式有暴力的非暴力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等等。双方的矛盾演变既是客观因素使然,也是主观敌对观念造就的结果。且两个方面、两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矛盾更加复杂,更易激化。从总体上看,这对矛盾具有深刻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点,与其他矛盾的可控和缓和相比呈逆向发展趋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的发展、激化具有突出的当代意义。众所周知,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而战争冲突、东西矛盾、南北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等威胁着时代的两大主题。美国与伊斯兰的矛盾突出性还在

于它包含了战争冲突、东西方对抗、南北资源争夺、文化宗教冲突等各种因素且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可以肯定,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还将不断在诸如武器扩散、人权和民主、石油控制、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和西方干涉等一系列问题上爆发出来。可以说,这对矛盾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上升为时代的主要矛盾。需要指出的是,面对美国的一超独霸的强大压力,大多数国家采取屈服、躲避或有限抵触,伊斯兰世界不会出现以国家名义反美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敌对行动和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严厉打击必然会激起穆斯林国家民众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一方面会给伊斯兰世界各国政府带来强大压力甚至政局动荡,另一方面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亚国家组织及反美势力的冲突会更加突出。双方的矛盾不会降温,而是会有新的发展。

《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主题:冲突的历史 新帝国大战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霸权主义(美国帝国)与恐怖主义(伊斯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恐怖主义活动触目惊心,成为最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美国主导的单边反恐令人沮丧,国际社会面临“越反越恐”的困境。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黎巴嫩、孟加拉等国都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伊拉克的安全形式更是持续僵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式多于实质,世界性反恐合作远为实现,国际反恐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

历史的视角,即美国和伊斯兰矛盾和冲突的历史及其当代热点

阿富汗战争之后,“基地”组织已被打散,本·拉登和塔利班政权头目一样,都成了过气的历史人物。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伊斯兰极端势力反美斗争的终结,恰给相反,“基地”组织的瓦解可能预示着一个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冲突高潮的到来。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伊斯兰反美极端势力已四处蔓延,遍地开花。他们并没有什么“全球网络”,也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统一的指挥,而是各自为战,来去无踪。就好像当年毛主席的游击战一样,哪里有反美反西方的“圣战”,这些人就出现在哪里,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尼、菲律宾、泰国„„到处都是他们的战场。今天的“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是一面旗帜,所有的伊斯兰反美势力都聚集到了这面旗帜下。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已成了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现实。

而“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突显的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是延续千余年的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冲突的延续。双方冲突的历史造成了相互观念的敌对,敌对观念的印证和强化又容易使双方的未来冲突成为“自我证实的预言”。美国新帝国大战略的推行将激发反对美帝国的力量的兴起。其中,以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为表现形式,有着深刻伊斯兰背景的反美、反西方势力将日益成为美国的主要对立面。

伊拉克战争的战火尚未消逝,黎以、巴以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利雅得和伊斯坦布尔的爆炸声更惊碎了世人的和平迷梦。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冲突和矛盾的

残酷。它也再次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什么才是时代的主要矛盾?

历史上,伊斯兰文明在文化、科学、宗教和政治的千年辉煌与近代的全面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7至15世纪向东、西、南、北几个方向迅猛扩张不仅控制了整个中东与北非,而且使其疆界达到西班牙与法国边界,深入中亚、丝绸之路由佛教传播路变为伊斯兰教传播路线,进入印度次大陆,其影响和势力远及东南亚,直至攻陷君士坦丁堡和兵临维也纳城下,形成了以中东为中心,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文化影响方面,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及格拉纳达成为照亮中世纪黑暗的商业、政治和文化中心。这种状况与近现代穆斯林世界收缩与分裂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伊斯兰文明既难与之对抗和竞争,又难于适应。经济上,2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及西班牙一国;军事上,进行了四次阿以战争,除最后一次挽回面子外,都失败了。海湾战争中,一批阿拉伯国家甚至参与了对伊拉克的打击;社会改革方面,除土耳其外,穆斯林国家中所进行的社会、宗教改革严重受挫,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原教旨运动,如伊朗、阿富汗,结果也都不成功,不少国家的国内政治仍是中世纪的。冷战的50年,只不过是暂时打断了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这一持续了一千年的矛盾发展过程。冷战结束后,这对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让人们对这对矛盾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怀疑它们是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穆斯林眼中,美国继承了老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对伊斯兰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抢走了石油等资源,使伊斯兰国家在全球化中不断被边缘化。美国向伊斯兰国家大量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它们进行文化侵略,玷污了神圣的伊斯兰信仰,破坏了伊斯兰传统社会。美国还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对伊斯兰世界进行压制和打击,甚至直接入侵。它长期支持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长期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相继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侵占伊斯兰领土,屠杀伊斯兰人民。在他们看来,美国实在是无恶不作、罪该万死的“魔鬼”。

而在美国人眼里,伊斯兰世界则是狂热、愚昧、落后和失败的象征。他们认为,

大部分伊斯兰国家政治上都是腐败的,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人权。他们盲目地反对西方,反对现代化;他们思想极端,狂热好斗,伊斯兰世界内部长期动荡不定,还可能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伊斯兰极端分子追求大规模杀伤杀性武器,对自由世界是巨大的危险。许多美国人(包括著名学者亨廷顿、福山等)都认为,冷战之后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真正的敌人”。

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许多人,把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穆斯林世界与西方的交往史看作是帝国主义列强手下蒙受压迫和牺牲的历史,认为西方是导致穆斯林社会失败和无能为力的根源,包括:基督教发起的十字军;欧洲殖民主义;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以及在中东为地制造现代国家;以色列国的建立;以色列的侵略„„ “如果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伊斯兰的威胁,那么许多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相信,同时也存在着一种西方的威胁——政治的、经济的和宗教文化霸权主义性质的威胁,一种以文化侵略相伴随的政治占领:结果,穆斯林世界的许多人,如同他们在西方的对应物一样,极容易倾心于简便的反帝口号和把西方恶魔化。”而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发展又与伊斯兰势力在当代的再次兴起有直接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伊斯兰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大批穆斯林“把伊斯兰教作为认同、意义、稳定、合法性、发展、权力和希望的本源,‘伊斯兰教是解决方法’的口号是这种希望的集中体现。伊斯兰复兴运动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伊斯兰文明向西方作调整的最新阶段,它是在伊斯兰教而不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寻求‘解决方法’的努力。”他们强调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一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际运动.以中东地区为中心,辐射到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并波及欧、美。伊斯兰世界中,无论是保守的君主制国家、世俗的共和制国家,还是激进的军事独裁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股浪潮之中。复兴运动覆盖的地域之广、民族相同家之多、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冲击之猛烈,在伊斯兰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但其中反对世俗化和西方化,要求改变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主张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返回伊

斯兰教的初始教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中最强大的潮流。这种思想现在被广泛地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吉哈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频繁地出现在许多理论家、思想家的文字和语言中。“吉哈德”原意指为某种既定的目标“尽力”或“奋斗”,其宗教含义是为真主尽力,为主道而奋斗。按传统的伊斯兰教义,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部分:由穆斯林统治的伊斯兰地区,和由异教徒统治的非伊斯兰地区。从理论上说,伊斯兰教的最终目的是把对真主的信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接受伊斯兰教。这种使非伊斯兰地区变为伊斯兰地区的手段就是“吉哈德”,即“圣战”。伊斯兰教义认为,圣战是真主指引穆斯林到达天国的直接道路,穆斯林积极参加圣战,便可获得来世的福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近代以来伊斯兰世界的衰弱,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伊斯兰的真正精神,其中包括背离了早期的圣战精神。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圣战只能以利剑、生命去完成。他们反对同异教徒和平共处,声称只有当伊斯兰教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后,才能有永久的和平。这种进攻性的理念和伊斯兰世界衰弱的现实决定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战略的视角,即美国的新帝国大战略的推行和伊斯兰反美势力的兴起

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学者开始使用一个新的术语来界定美国在全球的作用:帝国。一大批文章和书籍纷纷宣告"美国帝国的来临"。这一帝国以美国在四个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巅峰地位为标志: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甚至超级霸权国,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军事大国和"军事革命"的领头羊,世界经济中最大、最先进的经济体和推进全球化的火车头,"软力量"的典范和全球流行文化的传播者。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已经在朝着上述四个方面的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努力,但是,这种支配地位在当时被来自于苏联的可怕军事挑战,以及来自于日本的严峻经济挑战所掩盖。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和日本经济自1991年以来的滞胀,使美国在上述领域的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凸现。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当前国际政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现实;实际上,这是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化的一个主要动因。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911”事件后开始突显的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不是全新的矛盾,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延续千余年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冲突的继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与西方之间曾屡屡出现冲突的历史画面。可以说,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日起,东西方两大世界性宗教便拉开了对抗的历史序幕。在这场“十字架”与“新月”的长期较量中,起初是伊斯兰世界占上风。西方文明经受了来自东方的严峻考验。为了所谓“反对异教徒”、夺回“圣墓”和“圣地”,从1095年到1291年,在罗马教廷的组织下,西方基督教国家发动了“十字军东征”。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第八次东征结束,前后进行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战争,是时间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式的宗教战争。但此后,西方又面临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甚至到1683年,奥斯曼帝国竟然包围了维也纳。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清楚地表明,穆斯林和基督教相互对立的宗教和政治利益产生的是一部对抗和战争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西方在同伊斯兰世界的斗争中取了压倒性优势。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登陆,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全面衰落的开始。到了19世纪末,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先后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国家被外国控制和占领。 20世纪上半叶,穆斯林历史的两大主题已变为欧洲帝国主义和为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斗争。 西方的入侵不仅使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制度开始瓦解,也使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精神受到伤害。二战后,西方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阴影尚未在广大穆斯林心头完全消退,中东新独立国家便又开始面临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挑战。它们认为,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基本生存与民族尊严。冷战的结束,对于伊斯兰和穆斯林世界来说,带来更多的是挫折、失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海湾战争不仅使重要的穆斯林国家——伊拉克——遭到了打击,美国军队更直接进驻海湾国家。当前成为主要热点的巴以冲突、“911”事件及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看起来是比较孤立的事件,实际上三位一体。它是千年矛盾的延续,表现了当代的主要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巴以冲突是双方在处理领土(势力范围)问题上的冲突。早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了谋

求中东事务的主导权,就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第一、三、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因此,阿拉伯与以色列的战争,也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间接战争。每经历一次战争,实际上意味着美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广大阿拉伯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在仇恨以色列的同时,也往往仇恨美国。在1979年埃及以色列《戴维营协议》签署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美国支持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并无发生实质变化,有时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仍然高度重视保持加强与以色列亲密盟友的关系。由于美国亲以色列的政策始终没有动摇,因而美阿矛盾也将长期存在。而且美国经常以反恐为名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政治谴责、经济制裁和直接的军事打击,或直接用中情局等单位实施暗杀或颠覆活动,这造成恶性循环,使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矛盾不断积聚。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不顾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对,强行“造访”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这种挑衅行为导致了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以来巴以之间规模最大的流血冲突。巴以和谈乃至整个中东和平进程偏离轨道,主要的还是源于美国的中东政策。“911”事件前后,美国先是放松对中东和平的斡旋,对以色列盟友听之任之;继而又公然对阿拉法特施加压力,令其铲除巴激进派势力,并以延缓巴建国和美巴断交两大要害问题想要挟。这些举动必然引起阿拉伯穆斯林的强烈反感。当前,“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实行遭遇挫折,巴以之间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与美国的中东政策依然有着重要联系。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似乎也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帝国的来临。这个帝国不是第一个全球性帝国;16世纪的西班牙帝国、18-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也曾扩展至全球。然而,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被迫与其他势力强大的帝国或大国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而目前的美国不仅仅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或超级霸权国:它是唯一的帝国。如果要为这个唯一的帝国寻找参照物,人们就不得不想起罗马帝国,虽然罗马帝国并未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

简而言之,当今的美国不仅仅是一个"日不落帝国"(如同以前的大英帝国),也

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众多卫星国的帝国(如同以前的罗马帝国),它是一个新型帝国,一个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帝国:一个唯一的全球性帝国,它寻求以自己为典范来塑造全球的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精英的心目中,美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全球通用性。按照《独立宣言》中的说法,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是确保"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以实现的"不证自明"的真理;或者按照迈克尔·曼德尔保姆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本重要的新书――《征服世界的思想:和平、民主和自由市场及其在21世纪的未来》中所说的那样,"和平、民主和自由市场将征服世界"。

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支配地位

对美国帝国来临的宣告,正好与一种糟糕的、实际上成为美国帝国的可怕的对抗性力量――伊斯兰恐怖主义同时发生。伊斯兰恐怖主义对美国自身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在恐怖分子于2001年9月11日对世界贸易中心的攻击,以及此后美国对可能遭受新的恐怖袭击的持续至今的恐惧中得到体现。恐怖主义的幽灵正在重创美国帝国。

美国全球性帝国的支配地位,以及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的支配地位的同时来临,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嘲弄,因为帝国主义和恐怖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因果联系。那么,这种因果联系的双方又将向何种方向发展?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立即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疑问:"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由反全球化运动的倡导者、更具体而言就是反美的左派给出的答案之一是,他们(尤其是穆斯林)恨我们(尤其是美国人)是因为美国把过于强大的力量插手于他们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美国帝国的压迫性扩张。虽然这个观点过于简单化,但它能够被用于解释美国帝国和穆斯林恐怖主义之间的因果联系。

然而,在"911"事件发生一年多之后,布什政府对美国帝国和穆斯林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却与上述观点大相径庭。2002年9月19日,布什政府出台了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这份重要的文件宣称美国和世界正面对一个全新的、史无前例的现实,即全球无所不在的恐怖主义网络与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的同时存在;这些恐怖分子可能不久就会获得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使用它们来

对抗美国及其盟国。根据这份文件,这种灾难性后果必须被阻止发生;显而易见,对于这种史无前例的威胁,必须使用史无前例的方式加以对付。

单边主义的先发制人战略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即在全球化美国霸权和全球化穆斯林恐怖主义同时存在的时代,布什政府所选择的对付可能向恐怖组织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赖国家(如伊拉克)的"史无前例的方式",就是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或称为预防性战争)。如果可能的话,美国将在多边机制下,例如,在其他国家(或联合国或北约)的支持下,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然而,美国在认为必要时,将会单独采取行动。 美国认为新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的战略,能够控制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项战略将取代美国在冷战时代实施的遏制和威慑战略。2002年的"布什主义"在重要性上能够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遏制政策的形成)、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NSC-68,它促成了核威慑战略)相提并论。

布什政府不仅试图借助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来摧毁无赖国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还试图走得更远。布什政府试图通过推翻无赖国家的现行政府,并且以一个能够成为美国盟友的政府取而代之的方式,实施"政权改变"政策。它还计划废除这些国家现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且借助以自由民主、自由市场和开放社会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取而代之。总之,布什政府预计,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将启动一项这样的进程:它以"征服世界的思想和价值观"实现新一轮扩张而达到顶点。这一进程也将使美国帝国实现新一轮扩张。美国帝国新一轮扩张的"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伊拉克。

在反全球化运动者和反美左派和伊斯兰恐怖分子的心目中,美国帝国的扩张已引发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但是,在美国政治和经济精英、当然也包括布什政府官员的心目中,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是引发美国帝国扩张的原因所在。在此情形下,两者可能都有道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扩张与美国帝国的扩张陷入一种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之中,两者都试图追求支配地位,世界可能见证两者之间影响巨大而极具爆炸性的斗争。

“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是双方在精神和宗教领域对抗的产物。拉登的“基地”组织最初是为了抗击在阿富汗的苏军而建立的。那时的拉登是美国心目中的“自由战士”。“基地”组织也是由美国资助的。海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急剧膨胀。战后美军在沙特留下了5000美军。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永久化使拉登怀恨在心。为了还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以清静,拉登决心将美军驱逐出中东。从1992年起,拉登开始把在沙特和也门的美军作为袭击目标。1996年拉登发表宗教宣言,公开向美国宣战,号召穆斯林攻击在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的美军。1998,基地组织了策划袭击美国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之后是停靠在也门的美军舰被炸,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拉登与美国已不共戴天。“9·11”事件是继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本土所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它也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登峰造极的产物。可以这么说,“9·11”事件确实包含着文明和宗教冲突的因素。它的爆发是美国和伊斯兰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随后向恐怖主义开战,敌人就是以拉登为首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美国认定其恐怖主义组织主要集中在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伊斯兰教国家。阿富汗反恐战争打响。伊斯兰世界对“9·11”,特别是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态度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对立。总的来说,伊斯兰世界也谴责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但是美国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没有一个穆斯林国家站出来表示支持。虽然很多穆斯林国家自己也面临原教旨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些国家还和美国结成了反恐同盟。但是这一同盟几乎得不到这些国家中穆斯林群众的任何支持。对阿富汗的攻击开始后,没有一个阿拉伯或穆斯林国家允许盟军利用他们的领土进攻阿富汗。更没有穆斯林国家派地面部队参战。 伊拉克战争集中反映了双方在国际政治与军事上的冲突。美国顶着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执意对伊拉克动武,其真正意图不仅在大规模毁伤武器,或恐怖主义,或萨达姆,其深层意图是要表明美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全球性帝国的正式崛起,独揽全球警察的职责和权利。美国要通过打伊拉克实现中东地区的“民主化”。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来实现对伊拉克的控制,进而达到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目的。伊拉克是中东地区最反美的一个国家,而且其复兴党的纲领的核心是以武力统一阿拉伯世

界,实现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一个国家、一种语言。在复兴党看来,阿拉伯二十余国目前的边界都是殖民主义的遗迹,应消灭之,重振阿拉伯民族的雄风,重现伊斯兰文明的辉煌。这一重任,由萨达姆的复兴党领导,以伊拉克军队用武力来实现。两者的战略意图针锋相对,矛盾又因海湾战争白热化发展。从军事上讲,伊拉克曾经是伊斯兰世界的军事强国,而美国在土耳其至菲律宾之间没有基地,是美国最不易控制的地区,不控制伊拉克,美国就谈不上控制中东和海湾,能阻止萨达姆建立海湾霸权的只有美国,否则伊拉克必然称雄海湾。美国把萨达姆打掉了,就可以建立一个美国信任的温和派政权,逐渐地改变中东地区,为其它政权树立榜样。但是,美国在伊拉克危机中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伊拉克战时和战后,美军不注意尊重伊拉克人的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和习俗,激起伊拉克人的反感和反抗。最近,许多反抗美军占领的伊斯兰抵抗组织通过阿拉伯媒体“亮相”,他们发誓将发动一场“圣战”,将外国占领者赶出伊拉克。来自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武装组织也渗入伊拉克参加“圣战”。在萨达姆统治时期受压迫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开同美军进行“武装对抗”,但也不断举行示威游行,试图用非暴力方式赶走外国占领者。驻伊美军伤亡数字不断攀升、约旦驻伊使馆和联合国驻伊办事处发生大爆炸以及伊拉克输油管道、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频频遭到蓄意破坏等一系列事件,都验证了双方矛盾的尖锐。中东各国的激进势力,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可能进一步抬头。

地缘的视角,即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矛盾

当今,亚非地区共有30多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从非洲大西洋沿岸向东——直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包括北非、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面积25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l/5。其中许多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美国一向重视伊斯兰地区,其政策具有深远的地缘战略考虑。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的全球利益集中在三条战线上——欧洲战线、远东战线、远西战线(战略焦点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只要确保这三条战线,美国的霸权就会永胜不衰。从巴基斯坦到土耳其的广阔地带处正是由于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伊斯兰地区往往成为

国际斗争的焦点。而且它是导致伊斯兰和美国的利益冲突的原因之一。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区,其间分布的几乎都是穆斯林国家。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使阿富汗成为美国绕过伊朗、俄罗斯及其势力范围从印度洋进入中亚的跳板,它是美国能否赢得“欧亚大棋局”的关键。伊拉克位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地区。美国欲征服中东,改造中东,就必先拿下伊拉克。如果说中东是美全球大战略的杠杆,伊拉克则是美在中东棋局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棋子。从地理位置来看,叙利亚也注定会与美国的利益相碰撞。叙利亚总统巴沙尔2000年上台执政后,致力于建立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得政治轴心和大马士革—德黑兰—巴格达经济轴心,并视伊拉克为叙利亚的“战略纵深”。这对美国控制中东的图谋显然是一个威胁。可以预见,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追求地缘战略优势,它和伊斯兰世界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愈演愈烈。

20世纪以来,中东地区已经多次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以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与1958年的伊拉克革命为标志,此后20多年,中东一直动荡不安。1967年,中东爆发“6·5”战争,接着,1973年爆发“十月战争”,1980年发生两伊战争,1982年发生黎巴嫩战争,1991年发生海湾战争。中东地区之所以成为世界斗争的焦点,除了为了争夺其地缘战略利益之外,中心问题是为了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权。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东曾发生两次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通过石油危机,伊拉克、伊朗发动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并组织“欧佩克”,从而打破了西方石油跨国组织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维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当今的美国正在构筑世界帝国,它建立和维护霸权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就是其石油战略,对中东的石油战略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控制中东的石油。海湾战争前,虽然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利益是海湾的石油利益,但是美国并不能直接控制中东的石油。海湾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天赐良机,美国得以在海湾驻军。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更是不仅会刺激回升乏力的美国经济,而且会让伊拉克的石油“自由”流淌。此外,美国一直在大力推动石油来源的多元化。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经把西半球、非洲、中亚和里海列为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地区”。从

这一点也可以预见,伊拉克战争后,伊朗问题将排上美国的议事日程。如果控制伊朗,美国将可以把中亚、里海、中东石油战略区连成一片。因此美国必然会利用“核问题”及“反恐”进一步向伊朗施压。双方的斗争不可避免。美国对中东的强权政策严重损害了中东穆斯林国家的经济利益。伊斯兰世界要想排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只能通过,建立在伊斯兰教旗帜下的泛阿拉伯联盟甚至是大阿拉伯统一国家;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加强欧佩克的石油定价权。而这些尝试又必然和美国的利益严重对立。美国则会坚持在中东地区诸阿拉伯国家中挑动矛盾,分而治之;继续支持以色列藉此牵制阿拉伯国家;反对甚至武力阻止中东伊斯兰国家拥有核武器; 打压、削弱甚至终结欧佩克。

在伊斯兰世界这一庞大体系中,反美极端势力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是,它所代表的却是广泛存在于伊斯兰世界中的一种情绪和倾向,因而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同情。例如,“基地”组织的人员并非都来自反美国家,而是来自整个伊斯兰世界,其中不少是来自美国的“友好”国家:如本·拉登是沙特人,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是埃及人,三号人物扎卡维是约旦人,还有马代斯是巴勒斯坦人,扎赫拉尼也是沙特人,奥马尔·塞伊夫是阿富汗人,近日被击毙的阿姆贾德·法鲁基是印度人。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基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其矛盾表现形式有暴力的非暴力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等等。双方的矛盾演变既是客观因素使然,也是主观敌对观念造就的结果。且两个方面、两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矛盾更加复杂,更易激化。从总体上看,这对矛盾具有深刻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点,与其他矛盾的可控和缓和相比呈逆向发展趋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的发展、激化具有突出的当代意义。众所周知,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而战争冲突、东西矛盾、南北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等威胁着时代的两大主题。美国与伊斯兰的矛盾突出性还在

于它包含了战争冲突、东西方对抗、南北资源争夺、文化宗教冲突等各种因素且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可以肯定,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还将不断在诸如武器扩散、人权和民主、石油控制、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和西方干涉等一系列问题上爆发出来。可以说,这对矛盾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上升为时代的主要矛盾。需要指出的是,面对美国的一超独霸的强大压力,大多数国家采取屈服、躲避或有限抵触,伊斯兰世界不会出现以国家名义反美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敌对行动和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严厉打击必然会激起穆斯林国家民众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一方面会给伊斯兰世界各国政府带来强大压力甚至政局动荡,另一方面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亚国家组织及反美势力的冲突会更加突出。双方的矛盾不会降温,而是会有新的发展。


相关内容

  • 论大国因素对巴以冲突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势
  • 分类号:D81 UDC:D8密级:学校代码:11065 毒务乏季 磁壹学健论文 论大国因素对巴以冲突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势 高永滋 臻辱教师王成儒教授 国际关系 2006年10月 2006年12月2Et张维克研究员挚拜毒站名称玲吏提袭缀期玲囊答辩四期誉辩委爨会童席 论大国因素对巴以冲突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势 ...

  •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赵林- 高中语文教育网
  •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赵林 主讲人简介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 ...

  •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林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可以说,早在20世纪的时候,1993年美国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叫萨缪尔·亨廷顿,他在美国的一个权威杂志<外交>的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文 ...

  • 文明冲突论
  • "文明冲突论"反射美国文明重大缺陷[原创] 版权所有: 提交时间:2006-09-08 分析:"文明冲突论"反射美国文明重大缺陷 美国对中东的武力征服政策,从阿富汗到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到黎巴嫩.叙利亚,遭遇的抵抗越来越大强烈,藐似强大的美国军队陷于&qu ...

  • 中东冲突发生原因的探讨
  • 中东冲突发生原因的探讨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 三洲连接的地区,泛指地中 海东岸和南岸.中东地区大 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 围之内.中东是欧.亚.非 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 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 ...

  •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李德洙 一.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 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这是个方法论问题.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江总书记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quo ...

  • 当今的中东地区
  • 当今的中东地区,叙利亚内战已持续了三年多,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年轻人被招募到激进组织并参与战斗,仍然看不到和平的曙光:美军撤离伊拉克后,在美军占领下建立的民主体制架构运行不畅,境内三大政治势力缺乏集合力,随着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的攻城略地并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地,伊拉克内战 ...

  • 读书笔记[全球通史]
  • 前言 现在地球上大约有4000万个不同的动植物物种,而此前不同时期,曾有50亿到400亿个物种.只有1‰的物种活了下来,99.9%的物种都灭绝了. 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分成两个基本阶段,1500年以前各地区孤立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 历史在这个星球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 古代文明的几 ...

  • [中东研究]闵捷:中东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及中国的外交应对
  • 来源:<战略决策研究>作者: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 摘要:中东地区有着内生的联系机制,并在历史上形成了核心区与边缘区.尽管在进入近现代后,中东伊斯兰政治体系的版图不断缩减,但是伊斯兰文明的框架已经形成.二战后,位于核心区的埃及.沙特.伊拉克.伊朗等新兴民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