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关于案例的好处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 关于“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

【案例】《11到20各数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作,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反思

1、很多时候,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但是正当学生饶有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却嘎然而至,匆忙把学生引入另外一个话题。教学中,我们能否把一个话题做充分一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孩子切切实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素材变来变去。为什么这样变,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反正跟着后面跑。

2、无疑,数到10,对于学生来说是旧知识了。但是数到11、12,就一定是新知识吗?书本上是新知识点,但孩子的认知结构却未必如此。如果我们试着让孩子数下去呢?至少我们会了解他们真实的知识储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教学,需从每个细节做起。

3、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

价值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我们很难给有价值的数学下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一些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与感悟。

《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在学生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的基础上,并能举例说出身边哪些物体大约重一千克后,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戏猜体重。使学生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

师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

举手的只有我事先安排称体重的两个同学。我想:(幸亏只有这两个同学称了体重,要不今天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

师:我们来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

我先叫班里最瘦的马帅站到讲台上来。

师:大家来猜一猜马帅的体重。

生:我猜20千克。

生:我猜30千克。

……

学生猜的兴趣盎然, 直到大家猜到了26千克为止。

师:现在我们班重量级的同学梁建文, 猜猜他的体重。

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就一阵骚动.

生:他那么胖, 我猜是60千克。

生:他胖得像猪, 起码65千克。

生:我觉得他有三个马帅那么重。

生:都是吃肉吃的

……

学生都哄笑起来。我看到梁建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他生气的喊到:“我胖怎么了,关你们什么事了”。然后他愤怒的走到了自己的座位,趴在桌子上。我的设计意图是以班上最重和最轻同学的体重为参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我使劲拍了一下桌子“笑,笑,有什么好笑的?”学生见我发火了,停止了哄笑,游戏继续下去,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了开始时的兴致,课草草的结束了。我充满信心的开始这节课,却以意料之外收场。

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是让这节课锦上添花,结果却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梁建文愤怒的表情,学生不怀好意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

一、课堂预设不够充分。上课之前我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而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忽略了同学对梁建文肥胖的取笑,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自己认为可以调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己的体重。胖一直都是梁建文的痛处,现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公然的取笑他,对他更是雪上加霜。我的无意正中学生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课堂犹如战场,不精心尽心的去准备,又怎能打赢战斗呢?

二、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课堂上既然学生的兴趣已转移,我何不顺水推舟,当课堂骚动的时候,我故意深沉说:“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 这些是不道德的。”(弦外之音是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己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首先人的体重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讨论,选择对象,测量有关数据。最后得出计算人的标准体重一般公式。甚至还可以拿自己开涮。通过上面的活动悟出:任何一种物品的质量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它们的“标准体重”。如果这样对梁建文的伤害会降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去嘲笑别人的胖或者瘦,对人有了尊重。 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老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能力,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教师根据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师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乐曲。也可

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

《体积教学》黄爱华

一上课,教师就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说:“两个一摸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水是同样多的。”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时,教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杯子里。教师说:“你还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

教师紧接着问:“这是不是说明这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又问,学生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这里的一个“占”,一个“挤”说明学生已完全进入状态。一会儿,教师又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见到什么了?”学生回答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概念。 反思

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教师启发、点拨后让学生讨论,学生逐步有了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到这个时候,再揭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是水到渠成。教师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自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案例《面积》教学A

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谁的表面大?

生:课桌的表面大。

师:是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感觉一下文具盒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用手摸文具盒的上面。

师:(在小黑板上出示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这两个图形谁大呢?

生;长方形大。

师:是的。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学生跟老师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师:能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说吗?谁试试?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

师:谁再来说一遍?

……

案例《面积》教学B

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谁的表面大? 生:课桌的表面大。

师:对,我们也可以说成是课桌表面的面积大。课桌面的面积与椅子面的面积谁大呢?

生:……

师:在这教室里,有什么物体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吗? 生:……

师:举例说说看,在这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些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小。

生:……

师:再举举教室以外的例子。

生:……

师:怎样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

生:……

师:大家拿出你们的中国地图,看看我国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好吗?

……

反思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在关注着什么呢?

案例 《分数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1/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 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1/4。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1/4 。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1/4 。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1/4 。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1/4。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1/4 。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1/4 。

师:请大家想想,在表示1/4 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 师:一个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1/4 来表示?

(1)师: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

师:像这些整体或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教师板书:单位1)。

师:你觉得这个“1”与自然数的1有什么不同?

生: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体。

生: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师:这样的话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的1要区别,你们觉得我们最好怎么处理?

生:给它加个引号。

师:我们把刚才的那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说说他们中的一个或一盏可以表示出哪一个分数?

分析反思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 让学生小组合作, 全员参与, 共同探究,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一个圆形图片,一根1分米长的毛线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来表示,再过渡用整体来表示。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

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关于案例的好处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 关于“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

【案例】《11到20各数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作,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反思

1、很多时候,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但是正当学生饶有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却嘎然而至,匆忙把学生引入另外一个话题。教学中,我们能否把一个话题做充分一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孩子切切实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素材变来变去。为什么这样变,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反正跟着后面跑。

2、无疑,数到10,对于学生来说是旧知识了。但是数到11、12,就一定是新知识吗?书本上是新知识点,但孩子的认知结构却未必如此。如果我们试着让孩子数下去呢?至少我们会了解他们真实的知识储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教学,需从每个细节做起。

3、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

价值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我们很难给有价值的数学下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一些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与感悟。

《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在学生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的基础上,并能举例说出身边哪些物体大约重一千克后,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戏猜体重。使学生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

师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

举手的只有我事先安排称体重的两个同学。我想:(幸亏只有这两个同学称了体重,要不今天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

师:我们来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

我先叫班里最瘦的马帅站到讲台上来。

师:大家来猜一猜马帅的体重。

生:我猜20千克。

生:我猜30千克。

……

学生猜的兴趣盎然, 直到大家猜到了26千克为止。

师:现在我们班重量级的同学梁建文, 猜猜他的体重。

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就一阵骚动.

生:他那么胖, 我猜是60千克。

生:他胖得像猪, 起码65千克。

生:我觉得他有三个马帅那么重。

生:都是吃肉吃的

……

学生都哄笑起来。我看到梁建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他生气的喊到:“我胖怎么了,关你们什么事了”。然后他愤怒的走到了自己的座位,趴在桌子上。我的设计意图是以班上最重和最轻同学的体重为参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我使劲拍了一下桌子“笑,笑,有什么好笑的?”学生见我发火了,停止了哄笑,游戏继续下去,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了开始时的兴致,课草草的结束了。我充满信心的开始这节课,却以意料之外收场。

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是让这节课锦上添花,结果却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梁建文愤怒的表情,学生不怀好意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

一、课堂预设不够充分。上课之前我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而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忽略了同学对梁建文肥胖的取笑,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自己认为可以调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己的体重。胖一直都是梁建文的痛处,现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公然的取笑他,对他更是雪上加霜。我的无意正中学生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课堂犹如战场,不精心尽心的去准备,又怎能打赢战斗呢?

二、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课堂上既然学生的兴趣已转移,我何不顺水推舟,当课堂骚动的时候,我故意深沉说:“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 这些是不道德的。”(弦外之音是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己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首先人的体重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讨论,选择对象,测量有关数据。最后得出计算人的标准体重一般公式。甚至还可以拿自己开涮。通过上面的活动悟出:任何一种物品的质量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它们的“标准体重”。如果这样对梁建文的伤害会降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去嘲笑别人的胖或者瘦,对人有了尊重。 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老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能力,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教师根据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师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乐曲。也可

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

《体积教学》黄爱华

一上课,教师就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说:“两个一摸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水是同样多的。”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时,教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杯子里。教师说:“你还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

教师紧接着问:“这是不是说明这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又问,学生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这里的一个“占”,一个“挤”说明学生已完全进入状态。一会儿,教师又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见到什么了?”学生回答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概念。 反思

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教师启发、点拨后让学生讨论,学生逐步有了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到这个时候,再揭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是水到渠成。教师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自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案例《面积》教学A

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谁的表面大?

生:课桌的表面大。

师:是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感觉一下文具盒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用手摸文具盒的上面。

师:(在小黑板上出示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这两个图形谁大呢?

生;长方形大。

师:是的。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学生跟老师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师:能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说吗?谁试试?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

师:谁再来说一遍?

……

案例《面积》教学B

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谁的表面大? 生:课桌的表面大。

师:对,我们也可以说成是课桌表面的面积大。课桌面的面积与椅子面的面积谁大呢?

生:……

师:在这教室里,有什么物体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吗? 生:……

师:举例说说看,在这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些物体面的面积比较小。

生:……

师:再举举教室以外的例子。

生:……

师:怎样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

生:……

师:大家拿出你们的中国地图,看看我国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好吗?

……

反思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在关注着什么呢?

案例 《分数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1/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 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1/4。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1/4 。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1/4 。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1/4 。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1/4。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1/4 。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1/4 。

师:请大家想想,在表示1/4 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 师:一个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1/4 来表示?

(1)师: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

师:像这些整体或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教师板书:单位1)。

师:你觉得这个“1”与自然数的1有什么不同?

生: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体。

生: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师:这样的话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的1要区别,你们觉得我们最好怎么处理?

生:给它加个引号。

师:我们把刚才的那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说说他们中的一个或一盏可以表示出哪一个分数?

分析反思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 让学生小组合作, 全员参与, 共同探究,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一个圆形图片,一根1分米长的毛线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来表示,再过渡用整体来表示。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

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相关内容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讨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讨 美丽坎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张琳 一.导课的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正是因为这,广大的小学 ...

  • 三年级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的案例研究
  • 三年级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的案例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为<三年级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的案例研究>. (一)课题的由来 错题是三年级小学生数学练习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个体学习 ...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
  • 文章编号:1006 - 9860 ( 20 10) 09- 00 96- 0 3 总第2 84期中国电化教育20 10. 9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 刘志平1,刘美凤2①,吕巾娇2 ( 1. 北京教育学院 朝阳分院, 北京 100026;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

  •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课题研究实验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这一中心,根据“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实行“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小学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 ...

  • 专题研究方案文档
  •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评价的探究"专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是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 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单纯的红批 ...

  •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统计> 宋门学区军王小学 齐 省 芬 2013-4-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 ...

  • 小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 小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祝小 付玉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 ...

  • 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 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摘 要] 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