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总结

各科知识点总结——历史七年级下册

————————菁华教研中心(地址:旧城下廓街南城商贸大厦正对面二楼中华茶楼旁)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 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1.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减轻农民负担,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zhuo)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han)沟、江南河;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1 \* GB2 ⑴ 政治清明:①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②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2 \* GB2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3 \* GB2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4 \* GB2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5 \* GB2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

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1 \* GB3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2 \* GB3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3 \* GB3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4 \* GB3 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5 \* GB3 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6 \* GB3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7 \* GB3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一)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姚崇chong、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二.盛世经济繁荣)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3)商业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三.唐朝的衰亡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2.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

3.907年,唐朝灭亡。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废除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大昭寺)(青藏高原)

1.吐蕃(tubo)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拉萨)。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回纥(回鹘hu)的勃兴(蒙古国)

1.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三.车书本一家

1.东北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7世纪末栗末靺鞨建立政权。

2.唐玄宗设州,领封为都督,封为渤海郡王。

3.“海东盛国”之称。“渤海三彩”“渤海石灯塔”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zhao)(大理千寻台)

1.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与白族的祖先。

2.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2.表现:

(1)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2)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唐与新罗关系(崔致远)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bo)司。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

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④南宋时,完成转移;

= 5 \* GB3 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六.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 4 \* GB3 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11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4.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二.热闹得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2.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

3.忽必烈的统治

(1)政治:①建立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④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三.行省制度的创立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 1 \* GB3 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

=2 \* GB3 ②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

=3 \* GB3 ③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

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 1 \* GB3 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

=2 \* GB3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

=3 \* GB3 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

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外迁,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

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

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

④民族融合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 = 1 \* GB3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 GB3 ②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3 \* GB3 ③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殿阁大学士)。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

②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③把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

3.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

①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背景

1.靖难之役

2.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

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

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

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二.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洲)。

3.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二.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1.设军机处:①雍正帝设立由亲信大臣组成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命令交由各部执行。

②乾隆帝撤销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兴文字狱:

①原因和条件:它是强化君权的需要,清朝建立之初,全国反清复明浪潮高涨,为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清统治贵族的统治地位,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②含义:摘录知识分子的只言片语,蓄意歪曲文义,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案。 ③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④认识:文字狱的兴起,其实质是清朝民族矛盾加深的结果,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重要表现。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

1.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

②1662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

2.康熙帝时两次反击沙俄,中俄双方于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达赖、班禅、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和“班禅”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时,新疆维吾尔族“回部”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企图分裂祖国,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土尔扈(hu)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由于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也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四.清朝前期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不断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南京)(晋商,徽商)。

5.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清代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1.原因:①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统治者的妄自尊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界交流。

③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本身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2.主要措施: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③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3.主要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A、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B、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

C、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断了信息,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形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北京故宫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金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明朝进一步完善秦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

1.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3.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步农业百科全书,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书籍。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1.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清朝,曹雪芹与高鹗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3.京剧——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与表演方法。

三.书画的成就

1.明朝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行书,草书)。

2.明末著名画家徐渭(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3.清朝“扬州八怪”。

各科知识点总结——历史七年级下册

————————菁华教研中心(地址:旧城下廓街南城商贸大厦正对面二楼中华茶楼旁)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 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1.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减轻农民负担,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zhuo)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han)沟、江南河;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1 \* GB2 ⑴ 政治清明:①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②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2 \* GB2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3 \* GB2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4 \* GB2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5 \* GB2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

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1 \* GB3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2 \* GB3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3 \* GB3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4 \* GB3 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5 \* GB3 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6 \* GB3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7 \* GB3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一)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姚崇chong、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二.盛世经济繁荣)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3)商业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三.唐朝的衰亡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2.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

3.907年,唐朝灭亡。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废除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大昭寺)(青藏高原)

1.吐蕃(tubo)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拉萨)。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回纥(回鹘hu)的勃兴(蒙古国)

1.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三.车书本一家

1.东北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7世纪末栗末靺鞨建立政权。

2.唐玄宗设州,领封为都督,封为渤海郡王。

3.“海东盛国”之称。“渤海三彩”“渤海石灯塔”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zhao)(大理千寻台)

1.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与白族的祖先。

2.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2.表现:

(1)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2)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唐与新罗关系(崔致远)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bo)司。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

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④南宋时,完成转移;

= 5 \* GB3 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六.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 4 \* GB3 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11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4.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二.热闹得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2.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

3.忽必烈的统治

(1)政治:①建立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④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三.行省制度的创立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 1 \* GB3 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

=2 \* GB3 ②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

=3 \* GB3 ③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

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 1 \* GB3 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

=2 \* GB3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

=3 \* GB3 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

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外迁,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

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

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

④民族融合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 = 1 \* GB3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 GB3 ②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3 \* GB3 ③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殿阁大学士)。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

②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③把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

3.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

①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背景

1.靖难之役

2.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

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

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

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二.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洲)。

3.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二.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1.设军机处:①雍正帝设立由亲信大臣组成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命令交由各部执行。

②乾隆帝撤销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兴文字狱:

①原因和条件:它是强化君权的需要,清朝建立之初,全国反清复明浪潮高涨,为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清统治贵族的统治地位,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②含义:摘录知识分子的只言片语,蓄意歪曲文义,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案。 ③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④认识:文字狱的兴起,其实质是清朝民族矛盾加深的结果,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重要表现。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

1.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

②1662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

2.康熙帝时两次反击沙俄,中俄双方于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达赖、班禅、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和“班禅”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时,新疆维吾尔族“回部”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企图分裂祖国,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土尔扈(hu)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由于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也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四.清朝前期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不断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南京)(晋商,徽商)。

5.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清代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1.原因:①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统治者的妄自尊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界交流。

③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本身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2.主要措施: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③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3.主要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A、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B、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

C、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断了信息,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形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北京故宫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金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明朝进一步完善秦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

1.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3.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步农业百科全书,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书籍。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1.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清朝,曹雪芹与高鹗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3.京剧——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与表演方法。

三.书画的成就

1.明朝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行书,草书)。

2.明末著名画家徐渭(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3.清朝“扬州八怪”。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校领导亲自指导下,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七年级历史备课组达单元教学改革有序地开展.每次组内活动,各位老师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针对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进行探讨,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从备.听.思三方面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 ...

  •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历史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本期世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九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这套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知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上的是七年级(1)班和七年级(5)班,此两个班中,七(1)班纪律较为松懈,有相当部分学生总是无天野地,结果纵然及格人数不少,可由于许多学生落后太多,导致了两级分化太大,结果均分也上不去.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他们学习 ...

  • 2013年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这套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知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课本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老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 ...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 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 ...

  •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教研安排
  •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 ...

  • 2011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 2012-201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四个毕业班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我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认真阅读了 ...

  •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秋去冬来,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在全体历史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七年级的历史组有耿立老师、李霞老师、新来的李红晶老师、于金龙老师,他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 耿立老师是组里的大姐,待人真诚、和善,教学经验丰富, ...

  • 2011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个人工作总结
  • 2011年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承担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思想品德和历史课的教学,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本人潜心研究教材.了解学情.不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本人对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颇多的感悟和体会,现进行汇报和交流: 一.学生方面 ...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1
  • 前石畔九年制学校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1.2)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张 彦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 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