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文精讲

. 敕勒歌·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敕勒( )( ) 穹庐( ) 笼盖( ) 见牛羊(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遥看瀑布挂前川。

川:

⑵敕勒川,阴山下。

川:

⑶川、陕、甘、宁地区。

川:

⑷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见:

3、文学常识填空。

《敕勒歌》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卷八十六,这是_______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所描述的景色。

〖点击思维〗

1、注意“见”不要读成“ji àn ”,“勒”“靳”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文言词的解释也要结合具体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很大差别,如“见”在⑷中是文言通假现象,在⑸中是“看到,见到”的意思。

3、你知道吗?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4、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静——苍苍茫茫(辽阔无边)

动——草低、见牛羊(茂盛肥壮)

〖语言特色〗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

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

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把握重点〗

一、背景知识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著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二、内容综述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

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攻克难点〗

一、诗歌大意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二、点睛之笔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质询疑点〗

《敕勒歌》这首诗把穹庐、牛羊和牧草作为描写对象有何妙处?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主干知识〗

1、ch ì l è qi óng lǒng xiàn

2、⑴河流⑵平原,平川。⑶指四川。⑷通“现”,显现,出现。⑸看到,见到。

3、《杂歌谣辞》《乐府诗集》 南北朝

4、略

. 敕勒歌·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敕勒( )( ) 穹庐( ) 笼盖( ) 见牛羊(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遥看瀑布挂前川。

川:

⑵敕勒川,阴山下。

川:

⑶川、陕、甘、宁地区。

川:

⑷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见:

3、文学常识填空。

《敕勒歌》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卷八十六,这是_______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所描述的景色。

〖点击思维〗

1、注意“见”不要读成“ji àn ”,“勒”“靳”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文言词的解释也要结合具体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很大差别,如“见”在⑷中是文言通假现象,在⑸中是“看到,见到”的意思。

3、你知道吗?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4、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静——苍苍茫茫(辽阔无边)

动——草低、见牛羊(茂盛肥壮)

〖语言特色〗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

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

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把握重点〗

一、背景知识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著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二、内容综述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

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攻克难点〗

一、诗歌大意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二、点睛之笔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质询疑点〗

《敕勒歌》这首诗把穹庐、牛羊和牧草作为描写对象有何妙处?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主干知识〗

1、ch ì l è qi óng lǒng xiàn

2、⑴河流⑵平原,平川。⑶指四川。⑷通“现”,显现,出现。⑸看到,见到。

3、《杂歌谣辞》《乐府诗集》 南北朝

4、略


相关内容

  •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教案
  • <田家四季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春.夏.秋.冬."4个生字的字音. 2.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并为这4个字组词.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4.能在田字格中描写"春,秋,冬". [过程 ...

  •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一封信]教学设计
  • 6. <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 ...

  •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大禹治水]教案.doc
  •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

  • 2017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0 梦回繁华 练习
  • 20 梦回繁华 练习 1.考考你的记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017新版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8.小书包]教案
  • 8. 小书包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包.尺"等 11个生字,会写"早.书.刀"等5个生字,认识 3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说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逐步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愿 ...

  •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精选习题1(新版)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习题1 一.基础过关 1.我能想象. (1)读了课文后,我能想象当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_________. (2)战士们的形象像_______-样________,战士的心灵像_________一样________,战士的胸怀像________一样______ ...

  • 最新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
  • 最新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 [一年级上册](第1册) 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 ...

  • (新)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 <古诗二首·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 ...

  •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教案
  • 识字 1 场景歌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认识"滩""艘"等12个认读字,会写"园""孔"等10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群.旗.铜"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