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于教师而言,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不多。所以,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所以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本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内容要不断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所以孔子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过程中的依凭在人成才过程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而言,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而言,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过程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始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实施启发需要恰当的时机,需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于教师而言,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不多。所以,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所以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本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内容要不断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所以孔子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过程中的依凭在人成才过程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而言,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而言,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过程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始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实施启发需要恰当的时机,需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相关内容

  • [围炉夜话]等等(原文及译文)
  • 围炉夜话信受奉行 多行善事的人家,必然给子孙带来福泽:多行不义的人家,必然给子孙带来祸殃.由此可知广行善事以造福后代,称得上深谋远虑.贤能的人广积财货,就会消磨意志:愚笨的人广积财货,则会犯下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积累财产留给子孙,实在贻害万穷.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快乐依然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论语< ...

  •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五)
  • [原文] 10·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

  •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

  • 安德义论语解读10--乡党篇第十
  •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 [题解] 本篇编者取"孔子于乡党"一句中"乡党"两字作为篇名.篇章节次分合,多有分歧,笔者分为26章. 上篇谈"至圣",谈至圣的德与行,本篇谈"至圣"之行"至圣"之礼.本 ...

  • 训诂学复习资料
  •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 "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 ...

  • 安德义论语解读2--为政篇第二
  • 安德义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 [题解] 本篇取"为政以德"句中"为政"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为学,以及为学的对象,本篇谈为政.为政是本篇的主体内容,为政必须以德.为政者要"德""礼"与"政"" ...

  • [论语]十二章_导学案
  • 第10课 <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 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 ...

  • _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 2006年6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une, 2006 第2期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achers C ollege No. 2 y 文章编号:1009- 7740(2006) 02-0051-0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 论语 翻译研究 韦汇余, 张 新 1 2 ( ...

  • _红楼梦_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 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刘 雪 芹 典故是文苑中的奇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垂青于应用典故,因为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浓缩而成或是绝词佳句提炼而成,含蓄而隽永,冼炼而深刻,文人吟诗赋词对句,必会考虑用典,文学大家曹雪芹也不例外,其作品<红楼梦>用典无数,仅其中的联额.对句就应用了很多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