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 徐建凤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如果语文课堂充塞的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课文分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背诵。让死记硬背推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背诵古今的美文中收获快乐。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背诵已经有了恨之入骨的抵触情绪。该如何让学生将背诵视为一种享受,让孩子们乐于背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背诵为许多学者成名打下扎实的功底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身难忘的吗?看看我们的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 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这位伟大的文豪的童年,就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

民国后还拖着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背诵在少儿语文教学中作用

(一)、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 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型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差地进行记忆。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所以,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学生在背诵时,内心会有一种我要将它背下来的潜意识,也就是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边读边想。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三)、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也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妙词佳句,那在与人交流时不就可以出口成章了吗?在写作时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吗?

(五)、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文章背诵下来,首先我们得对文章进行理解,所背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从这点看,背诵的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背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五千年的诗教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流传下多少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诗文,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无不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要是孩子们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把这个民族语言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积淀在头脑深处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那么孩子

在将来的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相信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背诵应重视教法完善

(一)、何为教法完善

背诵教学本身就是以背诵法这一教学手段为核心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法完善,是指立足于背诵法的基础上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去完成背诵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入情入境,并立足于言语活动来开展,言语活动的形式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所以,背诵教学的教法完善就必须调动各种感官,把“背诵法”和“听说写”及“其它的各种阅读法”构成一体系,去实现背诵教学的最佳效率。

(二)、小学背诵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背诵=死记硬背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食而不化。以至于背诵被冷落了,而冷落背诵的结果,使“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使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受到影响。代之而起的是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只能先抓简单的课文背诵。于是,教师每天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催促着他们背诵考试的段落。日复一日,背诵成了任务,背诵失去了原来的快乐。背诵如同恶魔一般让人谈背诵色变。

2、方法不当。

读得少、讲得多、问题频、嚼得碎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这种掰开、揉碎、嚼烂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35分钟,我们的老师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咀嚼课文上,对于诵读往往忽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但还不能读通课文。连读通课文都还很困难,那如何再进一步的去背诵呢。

3、选择的材料不当

背诵不仅能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因此,很多特级教师提倡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但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进行提炼,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给孩子们。但有些老师不管是不是文质兼美, 从头背到尾, 单调又乏味, 又或者没有目的性地让孩子背成语, 因此孩子常常“谈背色变”。

四、背诵教法完善的形式

(一)、挖掘“听”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一项听力训练,常用录音机播放,让学生闭目静听,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其实此法也可用到背诵教学中来,用录音机播放精美文章的诵读

(当然要是名家美读) ,让学生尽情地谛听。在听中,学生会被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和逼真的意境所感染,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为下一步自己去熟读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二人互相背诵,一人背一人听,听得多自然自己也能背,并且效率极高。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张耳广听,听别人说话,听电视,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便可选择记住。尤其是听高人的精彩演讲,对名言名句的旁征博引,听后便可铭记于心。总之,可以充分挖掘“听”资源以促进背诵教学的优化。

(二)、挖掘“说”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教师们总把教本中的名言警句罗列成满满的几大张,或是让孩子们不甚其解的背诵出来。这样的背诵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谈到一个人要有骨气时,便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

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

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孩子们结合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可以结合邓丽君的《无言独上戏楼》这首歌曲来背诵等等。从音乐中感受词的婉约,从唱中记忆歌词。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在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

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快乐背诵

有信息表明. 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将课文中固定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直观的形象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的内涵,避免从文字到文字的枯燥的说教。在执教《过故人庄》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诗中的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这样一来避免了我的枯燥的分析。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图画把古诗背出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画学生很快的就背了出来。同学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味词人柳永的思想感情,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些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把全文背诵下来,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渠道。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 徐建凤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如果语文课堂充塞的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课文分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背诵。让死记硬背推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背诵古今的美文中收获快乐。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背诵已经有了恨之入骨的抵触情绪。该如何让学生将背诵视为一种享受,让孩子们乐于背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背诵为许多学者成名打下扎实的功底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身难忘的吗?看看我们的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 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这位伟大的文豪的童年,就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

民国后还拖着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背诵在少儿语文教学中作用

(一)、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 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型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差地进行记忆。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所以,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学生在背诵时,内心会有一种我要将它背下来的潜意识,也就是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边读边想。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三)、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也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妙词佳句,那在与人交流时不就可以出口成章了吗?在写作时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吗?

(五)、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文章背诵下来,首先我们得对文章进行理解,所背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从这点看,背诵的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背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五千年的诗教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流传下多少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诗文,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无不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要是孩子们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把这个民族语言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积淀在头脑深处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那么孩子

在将来的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相信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背诵应重视教法完善

(一)、何为教法完善

背诵教学本身就是以背诵法这一教学手段为核心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法完善,是指立足于背诵法的基础上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去完成背诵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入情入境,并立足于言语活动来开展,言语活动的形式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所以,背诵教学的教法完善就必须调动各种感官,把“背诵法”和“听说写”及“其它的各种阅读法”构成一体系,去实现背诵教学的最佳效率。

(二)、小学背诵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背诵=死记硬背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食而不化。以至于背诵被冷落了,而冷落背诵的结果,使“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使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受到影响。代之而起的是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只能先抓简单的课文背诵。于是,教师每天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催促着他们背诵考试的段落。日复一日,背诵成了任务,背诵失去了原来的快乐。背诵如同恶魔一般让人谈背诵色变。

2、方法不当。

读得少、讲得多、问题频、嚼得碎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这种掰开、揉碎、嚼烂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35分钟,我们的老师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咀嚼课文上,对于诵读往往忽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但还不能读通课文。连读通课文都还很困难,那如何再进一步的去背诵呢。

3、选择的材料不当

背诵不仅能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因此,很多特级教师提倡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但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进行提炼,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给孩子们。但有些老师不管是不是文质兼美, 从头背到尾, 单调又乏味, 又或者没有目的性地让孩子背成语, 因此孩子常常“谈背色变”。

四、背诵教法完善的形式

(一)、挖掘“听”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一项听力训练,常用录音机播放,让学生闭目静听,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其实此法也可用到背诵教学中来,用录音机播放精美文章的诵读

(当然要是名家美读) ,让学生尽情地谛听。在听中,学生会被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和逼真的意境所感染,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为下一步自己去熟读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二人互相背诵,一人背一人听,听得多自然自己也能背,并且效率极高。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张耳广听,听别人说话,听电视,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便可选择记住。尤其是听高人的精彩演讲,对名言名句的旁征博引,听后便可铭记于心。总之,可以充分挖掘“听”资源以促进背诵教学的优化。

(二)、挖掘“说”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教师们总把教本中的名言警句罗列成满满的几大张,或是让孩子们不甚其解的背诵出来。这样的背诵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谈到一个人要有骨气时,便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

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

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孩子们结合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可以结合邓丽君的《无言独上戏楼》这首歌曲来背诵等等。从音乐中感受词的婉约,从唱中记忆歌词。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在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

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快乐背诵

有信息表明. 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将课文中固定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直观的形象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的内涵,避免从文字到文字的枯燥的说教。在执教《过故人庄》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诗中的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这样一来避免了我的枯燥的分析。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图画把古诗背出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画学生很快的就背了出来。同学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味词人柳永的思想感情,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些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把全文背诵下来,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渠道。


相关内容

  • 与经典为伍 与诵读相伴 育中华少年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经典为伍 与诵读相伴 育中华少年 作者:高细花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9期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既能增加他们的涵养,又能提高其素质水平:既能 ...

  • 品味经典浸润人生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当今,找回中国传统 ...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古诗词职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对我国的国名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的积极作用.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小学生的古诗词的基础教育.小学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对古诗歌进行预习,让小学生学习好古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意境,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诗歌的 ...

  • 吟诵经典诗文
  • 吟诵经典诗文 提高语文素养 LXL12345 发表于 2011-1-22 19:45:00 推荐 一.吟诵经典诗文的必要性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 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背诵任务
  • 四年级上册背诵默写任务 第一单元 1.<观潮>第三四自然段,背诵,默写,第3页. 默写其中的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越来越大,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白浪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默写其中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

  • 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五千年文化积淀,文明之花最早扎根于这片广袤大地之上.国学经典这朵奇葩在历史文化的百花园中显得尤为灿烂.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 ...

  • 习惯 引领孩子徜徉在读书的世界里
  • 习惯 引领孩子徜徉在读书的世界里 庐江县柯坦镇陈埠小学 陈晓明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从学生个体习惯的角度来看,习惯的形成是由外显认知阶段向隐性自动化阶段的转化过程.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有思考,才会有触动:有触动,才会有行动:许多的 ...

  •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

  • 教师教研论文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 教师教研论文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这是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老师说不清楚的问题.在投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以为语文就是字词句.段篇章这些基础的语言知识,但是深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语文是能够唤醒我们内心充满神性的精神的种子,让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