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牧文学奖

冯牧文学奖

原名冯先植,男,汉,1919年3月1日生于北京,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共产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创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

  主要简历: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了“民先”,1938年到冀中根据地工作,1939年到延安抗大学习,1940-1941年到延安鲁艺了文学系学习,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1944-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编辑,1947-1949年在陈谢纵队和四兵团任新华社记者和科长,1950-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任文化部长,1952年后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后任《新观察》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作协党组成员、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作协书记处书记。

  主要作品: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激流小集》;小说散文集:《新战士时来亮》等作品。

1919年——1938年

1919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北京,原名冯先植,父亲冯承钧,16岁被派往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转入法兰西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爱国知识分子。冯牧于1925年开始上学,先后在北京北师附小及辅仁中学、平民中学就读,直至高中,1935年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在北京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1946年

1938年5月13日,经“民先”安排,秘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北京,经冀中根据地辗转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考人为何其芳。1940年开始在延安发表作品。1941年起在鲁艺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1944年起任《解放日报》副刊部文艺编辑,在延安评介并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1946年——1950年

1946年底,解放战争开始不久,作为新华社前线记者,随刘邓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华南战场,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炮火前沿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战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忠实记录了刘邓大军的英雄形象,并因此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1950年——1957年

1950年3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新战士时来亮》(中南新华书店),7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时来亮》(西南军区政治部)。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文化部长,并随部队沿滇南河口一线剿匪,第一次深入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同年夏,第二次深入云南边境,走访了红河以南等地区。1953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观团赴朝鲜参观。1

954年春第三次深入云南边境,第一次走访西双版纳和阿佤山。

1957年——1965年

1957年底转业回京,任中国作家协会《新观察》杂志主编。1959年9月,出版第一部评论集《繁花与草叶》(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任《文艺报》编委、副主编。1961年春,回北京后第一次重访云南边疆,再次走访了西双版纳和阿佤山。1962年1月,继1961年后又一次深入云南边疆,走访了滇西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同年春,还走访了滇西北等地。4月,出版评论集《激流小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

1966年——1976年

1966年起遭林彪、“四人帮“迫害。1969年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因病从干校返京休养。1974年春,为躲避“四人帮”在文化部的走卒的迫害,重返云南边疆,在曾经工作过的部队中生活长达一年之久,再次走访了红河地区和西双版纳,并首次走访了独龙江。

1976年——1979年

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回到文艺工作岗位。1976年11月,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1977年5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恢复中国文联及各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兼秘书长及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1978年6月任《文艺报》主编。1978年底,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筹备创办《文艺研究》杂志,后正式出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

1979年——1982年

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并在第三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同年5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随同周扬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月,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6月,应前西德驻华大使魏克特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西德。同年11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滇云揽胜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评论集《耕耘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同年11月,出版评论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986年

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9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1983年3月,出版评论集《冯牧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底,在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创办并兼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同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美国。1986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日本。同年9月,率

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参加平壤国际文学研讨会。

1988年——1995年

1988年,继续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8月,受韩国笔会邀请,率中国笔会代表团赴韩出席国际笔会会议。9月,应邀第三次访问美国。同年,被推举为程(砚秋)派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1989年1月,出版评论集《文学十年风雨路》(作家出版社)。1993年10月,受巴金先生委托,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邀请,赴意大利领取该评委会授予中国作家协会的特别奖。1994年5月,出版散文集《冯牧散文选萃》(解放军出版社)。9月,出版散文集《我的三个故乡》(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评论集《但求无愧无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9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http://wenxue.tom.com/zuoxie/fengmu/beijing_00.htm

冯牧文学奖

原名冯先植,男,汉,1919年3月1日生于北京,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共产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创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

  主要简历: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了“民先”,1938年到冀中根据地工作,1939年到延安抗大学习,1940-1941年到延安鲁艺了文学系学习,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1944-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编辑,1947-1949年在陈谢纵队和四兵团任新华社记者和科长,1950-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任文化部长,1952年后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后任《新观察》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作协党组成员、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作协书记处书记。

  主要作品: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激流小集》;小说散文集:《新战士时来亮》等作品。

1919年——1938年

1919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北京,原名冯先植,父亲冯承钧,16岁被派往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转入法兰西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爱国知识分子。冯牧于1925年开始上学,先后在北京北师附小及辅仁中学、平民中学就读,直至高中,1935年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在北京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1946年

1938年5月13日,经“民先”安排,秘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北京,经冀中根据地辗转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考人为何其芳。1940年开始在延安发表作品。1941年起在鲁艺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1944年起任《解放日报》副刊部文艺编辑,在延安评介并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1946年——1950年

1946年底,解放战争开始不久,作为新华社前线记者,随刘邓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华南战场,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炮火前沿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战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忠实记录了刘邓大军的英雄形象,并因此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1950年——1957年

1950年3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新战士时来亮》(中南新华书店),7月出版战地通讯集《时来亮》(西南军区政治部)。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文化部长,并随部队沿滇南河口一线剿匪,第一次深入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同年夏,第二次深入云南边境,走访了红河以南等地区。1953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观团赴朝鲜参观。1

954年春第三次深入云南边境,第一次走访西双版纳和阿佤山。

1957年——1965年

1957年底转业回京,任中国作家协会《新观察》杂志主编。1959年9月,出版第一部评论集《繁花与草叶》(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任《文艺报》编委、副主编。1961年春,回北京后第一次重访云南边疆,再次走访了西双版纳和阿佤山。1962年1月,继1961年后又一次深入云南边疆,走访了滇西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同年春,还走访了滇西北等地。4月,出版评论集《激流小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

1966年——1976年

1966年起遭林彪、“四人帮“迫害。1969年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因病从干校返京休养。1974年春,为躲避“四人帮”在文化部的走卒的迫害,重返云南边疆,在曾经工作过的部队中生活长达一年之久,再次走访了红河地区和西双版纳,并首次走访了独龙江。

1976年——1979年

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回到文艺工作岗位。1976年11月,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1977年5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恢复中国文联及各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兼秘书长及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1978年6月任《文艺报》主编。1978年底,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筹备创办《文艺研究》杂志,后正式出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

1979年——1982年

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并在第三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同年5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随同周扬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月,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6月,应前西德驻华大使魏克特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西德。同年11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滇云揽胜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评论集《耕耘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同年11月,出版评论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986年

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9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1983年3月,出版评论集《冯牧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底,在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创办并兼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同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美国。1986年3月,应邀第二次访问日本。同年9月,率

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参加平壤国际文学研讨会。

1988年——1995年

1988年,继续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8月,受韩国笔会邀请,率中国笔会代表团赴韩出席国际笔会会议。9月,应邀第三次访问美国。同年,被推举为程(砚秋)派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1989年1月,出版评论集《文学十年风雨路》(作家出版社)。1993年10月,受巴金先生委托,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邀请,赴意大利领取该评委会授予中国作家协会的特别奖。1994年5月,出版散文集《冯牧散文选萃》(解放军出版社)。9月,出版散文集《我的三个故乡》(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评论集《但求无愧无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9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http://wenxue.tom.com/zuoxie/fengmu/beijing_00.htm


相关内容

  • 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_重读史铁生的_我与地坛_
  • 自由评论#共和国文学档案(之二)#当代文坛#2009.6 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 )))重读史铁生的5我与地坛6 陈福民 作为一篇散文,5我与地坛6所取得的成就及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这只是一部单篇散文,尽管此后人们不会再奢求史铁生乃至其他作家写出同样的作品,但正如韩少功所言的那样:/5我与 ...

  •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首届茅盾文学奖于1982年评出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评委名单如下: 评委会主任:巴 金 评委会成员(共15人): 丁玲 韦君宜 孔罗荪 冯至 冯牧 艾青 刘白羽 张光年 陈企霞 陈荒煤 欧阳山 贺敬之 铁依甫江 谢永旺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周克芹 简介:<许茂和他的女儿 ...

  • 莫言简介1
  • 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共党员.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起,莫言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创作出了一批带有先锋色彩的独特作品,以大胆新奇的写作风格著称.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g ...

  • 红高粱读后感-人文经典阅读-
  • <红高粱> <红高粱>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莫言,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主要记叙了于土匪与英雄集一身的余占鳌司令在胶东公路伏击日军所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情节曲折.生动,使人看了回味无究.该书于2001年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 ...

  • 论周晓枫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 摘要:在全球生态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生态文学发展迅速.作为"新散文"的代表,周晓枫不仅在散文文体上一直探索,也坚持在思想上表达真我,传递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在她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然美由衷的感叹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时她甚至充当了动物们的代言人,对人类的行为进行 ...

  • 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
  • 作者:严家炎 若问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是谁,大概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个"谜". 金庸小说最初发表在报纸上,就已拥有大量读者.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 ...

  • 斑纹活动单及答案
  • <斑纹>活动单 第1课时 共1课时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2.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活动方案: 一. ...

  • 你的文字是个仙境:周晓枫
  • 她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 ...

  • 文学批评深化与文学理论期刊建设
  • <当代文坛>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应运而生的,系西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专业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也是全国创刊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之一.于1982年5月由中国作协四川分会评论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共同筹办,后归中国作协四川分会(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