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附条件解除与约定解除比较研究[注释]

[1]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2]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 245页;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4页。

[3]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4]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5]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页。

[6]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页。

[7]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8][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于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页。

[9]条件、期限和负担是学界公认的法律行为的附款,法律行为附负担,以附义务赠与为显例。在附义务赠与,若受赠人违反所附义务,赠与人可撤销赠与,诚如王泽鉴先生言:“婚约的聘财究为附负担的赠与,抑或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其主要区别,在乎前者须先经撤销始得返还,后者则于条件成就时,赠与即失其效力。”(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可见,此处的撤销赠与,实际上即为合同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既然合同之约定解除权可构成合同的负担,而负担又为法律行为之附款,则合同之约定解除权条款又何尝不是合同的附款!另外,史尚宽先生曾谓“广义的附款,为附加于法律行为的一切约款之总称。例如所有权保留约款、利息约款、担保约款、买回约款、免责约款。民法就此概念,未设一般之规定,而于其间并无一贯之原理。其意义、内容及效力,应依各该法律行为解释之原则而论断”。(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依此而论,合同的约定解除权条款为合同的附款自无疑问,因为其与附条件解除在意义、内容和效力上的差别并不比史尚宽先生所举之各例间的差别更大。

[10]其实,关于条件成就,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学说及立法并不一致。就立法例而言,有以溯及既往为原则者,如前述法国民法典;亦有不以溯及为原则者,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及瑞士债务法等。就学说而言,有的主张条件成就性质上当然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有的主张条件成就是否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还有的主张停止条件应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解除条件不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或有相反主张,认为解除条件应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而停止条件不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参见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另外,在德国、台湾等采物权行为的立法例,有认为附条件解除和约定解除权解除之另一区别在于,一个使当事人间发生恢复原状之债权关系,另一个使当事人间发生恢复原状之物权关系。此种区别于学说上颇有争论;在理论上是否适当,亦不无疑问。我国不采物权行为理论,因此,此一区别并不存在。

[1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页;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隋彭生:《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12]转引自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页。

[13]同注[1],第247页。

[14]在“交叉型竞存”,由于两项制度本有各自不同的领域、目标和功能,只是因为个别情况下作用领域交叉才产生竞存,因此立法上不可能作出废此存彼的处理。

[15]制度竞存概是人类智识不周的产物,也是人类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同一问题的结果。因为制度归根到底属于人类的一种逻辑构建,它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人的价值目标为指引,但本质上其仍属于人类思维领域的事情,是人类的逻辑构造物。而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但凡人类的逻辑构建,其或多或少的局限性自不可免。

[16]前者见《法国民法典》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第一目,后者见《德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

[17]周丹:《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53页;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18]关于附生效条件,有论者认为:“于条件成就时,法律行为即发生效力,无待乎重为意思表示或对此法律行为加以证实,因为当事人在订立行为时,已受其意思表示之拘束,而行为之各种生效要件,如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善意等均以缔结行为当时为准。”参见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笔者认为,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一旦成就,行为即行生效,之所以如此规范,在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遵守和对行为相对人利益的保护,现举两例予以说明。例一,“甲对乙说:我要是今年3月份结婚,就买你的房”。例二,“甲对乙说:你今年要是考上大学的话,我就送你一辆车”。此两例中,前者用于规避风险,后者用于引导行为。如果条件成就,就前者而言,事情已定,已无再有风险需要规避;就后者而言,结果已现,亦无需再为引导对方行为,两者均只需甲兑现当初承诺即可。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行为是否生效仍需再行决定于甲的自由意志,甲可以意思表示使行为生效,也可使意思表示使行为不生效,这无疑是对乙的利益的巨大伤害,同时也给甲出尔反尔提供了法律便利,不符合诚实信用的基本要求。与附生效条件相反,在附解除条件,如前述租房案和赠与钢琴案,如果条件一旦成就,合同即行解除,则不利于房主甲和叔叔甲规避风险和引导、激励他人行为。与之相反,如果赋予房主甲和叔叔甲享有是否解除合同的决定权,却会更加有利于其规避风险和引导、激励他人行为,而不会发生前述损害对方利益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之事。可见,就附生效条件与附解除条件两者共同抽象为“附条件”制度而言,其内部已蕴含了深刻的不协调因素。

[19]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20]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3页。罗马法的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欧洲合同法原则》,其第9:303条第4款规定,如果债务人因出现不可归责于己的永久性给付障碍而免责,那么合同将自动解除而无需当事人的解除行为。“这似乎说明《欧洲合同法原则》在通过形成性意思表示解除合同方面走得还不是很彻底。”参见卢谌:《德国民法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21]同注[19]。

[22]李政辉:《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3]前者参见《德国民法典》第357、361条,后者参见《德国民法典》第359、360条。

[24]同注[22],第164、186页。立法例上,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有采选择主义者,如德国民法典;有采解除与合同消灭之损害赔偿两立主义者,如瑞士债务法;亦有采解除与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两立主义者,如日本民法典和中华民国民法典。

[25][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26]同注[25]。

[2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1]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2]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 245页;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4页。

[3]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4]谢怀轼等:《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5]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页。

[6]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页。

[7]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8][日]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于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页。

[9]条件、期限和负担是学界公认的法律行为的附款,法律行为附负担,以附义务赠与为显例。在附义务赠与,若受赠人违反所附义务,赠与人可撤销赠与,诚如王泽鉴先生言:“婚约的聘财究为附负担的赠与,抑或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其主要区别,在乎前者须先经撤销始得返还,后者则于条件成就时,赠与即失其效力。”(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可见,此处的撤销赠与,实际上即为合同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既然合同之约定解除权可构成合同的负担,而负担又为法律行为之附款,则合同之约定解除权条款又何尝不是合同的附款!另外,史尚宽先生曾谓“广义的附款,为附加于法律行为的一切约款之总称。例如所有权保留约款、利息约款、担保约款、买回约款、免责约款。民法就此概念,未设一般之规定,而于其间并无一贯之原理。其意义、内容及效力,应依各该法律行为解释之原则而论断”。(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依此而论,合同的约定解除权条款为合同的附款自无疑问,因为其与附条件解除在意义、内容和效力上的差别并不比史尚宽先生所举之各例间的差别更大。

[10]其实,关于条件成就,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学说及立法并不一致。就立法例而言,有以溯及既往为原则者,如前述法国民法典;亦有不以溯及为原则者,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及瑞士债务法等。就学说而言,有的主张条件成就性质上当然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有的主张条件成就是否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还有的主张停止条件应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解除条件不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或有相反主张,认为解除条件应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而停止条件不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参见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另外,在德国、台湾等采物权行为的立法例,有认为附条件解除和约定解除权解除之另一区别在于,一个使当事人间发生恢复原状之债权关系,另一个使当事人间发生恢复原状之物权关系。此种区别于学说上颇有争论;在理论上是否适当,亦不无疑问。我国不采物权行为理论,因此,此一区别并不存在。

[1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页;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隋彭生:《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12]转引自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页。

[13]同注[1],第247页。

[14]在“交叉型竞存”,由于两项制度本有各自不同的领域、目标和功能,只是因为个别情况下作用领域交叉才产生竞存,因此立法上不可能作出废此存彼的处理。

[15]制度竞存概是人类智识不周的产物,也是人类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同一问题的结果。因为制度归根到底属于人类的一种逻辑构建,它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人的价值目标为指引,但本质上其仍属于人类思维领域的事情,是人类的逻辑构造物。而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但凡人类的逻辑构建,其或多或少的局限性自不可免。

[16]前者见《法国民法典》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第一目,后者见《德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

[17]周丹:《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53页;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18]关于附生效条件,有论者认为:“于条件成就时,法律行为即发生效力,无待乎重为意思表示或对此法律行为加以证实,因为当事人在订立行为时,已受其意思表示之拘束,而行为之各种生效要件,如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善意等均以缔结行为当时为准。”参见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笔者认为,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一旦成就,行为即行生效,之所以如此规范,在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遵守和对行为相对人利益的保护,现举两例予以说明。例一,“甲对乙说:我要是今年3月份结婚,就买你的房”。例二,“甲对乙说:你今年要是考上大学的话,我就送你一辆车”。此两例中,前者用于规避风险,后者用于引导行为。如果条件成就,就前者而言,事情已定,已无再有风险需要规避;就后者而言,结果已现,亦无需再为引导对方行为,两者均只需甲兑现当初承诺即可。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行为是否生效仍需再行决定于甲的自由意志,甲可以意思表示使行为生效,也可使意思表示使行为不生效,这无疑是对乙的利益的巨大伤害,同时也给甲出尔反尔提供了法律便利,不符合诚实信用的基本要求。与附生效条件相反,在附解除条件,如前述租房案和赠与钢琴案,如果条件一旦成就,合同即行解除,则不利于房主甲和叔叔甲规避风险和引导、激励他人行为。与之相反,如果赋予房主甲和叔叔甲享有是否解除合同的决定权,却会更加有利于其规避风险和引导、激励他人行为,而不会发生前述损害对方利益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之事。可见,就附生效条件与附解除条件两者共同抽象为“附条件”制度而言,其内部已蕴含了深刻的不协调因素。

[19]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20]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3页。罗马法的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欧洲合同法原则》,其第9:303条第4款规定,如果债务人因出现不可归责于己的永久性给付障碍而免责,那么合同将自动解除而无需当事人的解除行为。“这似乎说明《欧洲合同法原则》在通过形成性意思表示解除合同方面走得还不是很彻底。”参见卢谌:《德国民法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21]同注[19]。

[22]李政辉:《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3]前者参见《德国民法典》第357、361条,后者参见《德国民法典》第359、360条。

[24]同注[22],第164、186页。立法例上,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有采选择主义者,如德国民法典;有采解除与合同消灭之损害赔偿两立主义者,如瑞士债务法;亦有采解除与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两立主义者,如日本民法典和中华民国民法典。

[25][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26]同注[25]。

[2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相关内容

  • 论合同解除的条件论
  • 论合同解除的条件 论文摘要 合同解除制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补救措施,而且与合同作为经济纽带作用 的发挥及人们对合同的信赖程度紧密相关.我国<合同法>对全同解除以有效 成立的合同为前提:2.合同解除应具备解除条件:3.合同解除必须有当事人 的行为:4.解除权有法定解除权和约定解除权:5. ...

  • 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之解析
  • 摘 要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商品房买卖纠纷急剧增加,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性质为切入点,从合同解除的一般后果与特殊后果角度,分析了商品房买卖合同作为一般的买卖合同,解除应具有<合同法>第97条规定的法律后果.同时,又基于商品房买卖合同标 ...

  • 劳动合同法注释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注释本   丛书名: 法律单行本注释本系列   作 者: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编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3-1   版 次: 1   页 数: 186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03675034   包 装: ...

  • 对[劳动合同法]若干不足的反思
  • 对<劳动合同法>若干不足的反思 谢增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劳动合同法>的通过有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该法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瑕疵.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务派遣中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义务和责任的分担.劳动者未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加班费等时的法律救济等 ...

  • 人身保险合同复效制度的法律探析
  • 作者:郝磊 人民司法 2008年05期 现行保险法对人身保险合同的复效问题作了规范,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粗疏,使得人们对该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统一,需要今后在立法中加以修改与完善.本文拟以探析复效制度的立法价值为切入点,在对立法内容及其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改进立法的浅见. 一.人身保险合同 ...

  • 法律知识择权论预期违约中的选
  • 论预期违约中的选择权 胡利玲 上传时间:2001-6-13 浏览次数:3657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预期违约 选择权 限制 内容提要: 预期违约是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预期违约发生后,债权人享有两种选择权,即:承认预期违约并立即行使诉权或拒绝承认预期违约,而坚持合同的效力.对债权人选择拒绝 ...

  • 履行迟延之按日累计违约金的性质.时效等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
  • 履行迟延之按日累计违约金的性质.时效等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 作者:冯栎澄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品房买卖合同通常规定有因履行迟延所致的按日累计违约金,这类违约金适用于履行迟延下的多个场合,包括买受人支付价款迟延,出卖人交付房屋迟延,出卖 ...

  • 形成权的存在合理性及其行使与限制
  • 形成权的存在合理性及其行使与限制 福建安凯律师事务所 黄银扬 唐鑫伟 [内容摘要]民法上形成权乃法律赋予权利人以单方法律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之权.形成权与意思自治.公平原则并不矛盾,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形成权权利人可以单方面使法律地位发生变化,基以此形成权的行使应受到限制. [关 键 词]形成权:单 ...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救济制度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救济制度 [摘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缔结的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协议,其价值取决于合同的最终履行.由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实属常见,除了与当事人无关的事实导致的不履行合同之外,更多的是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造成合同的不被履行.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