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姓 名: 邹 鹏

指导教师: 杨 志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层 次:业余专升本

学习中心: 贵州盘县

完成时间:2013年 10月27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摘 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体恤人民,以积极的态度为建立蜀汉霸业奋斗终生,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尽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缺失并存,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永远吸引着后人,指引着后人。

[关键词]诸葛亮 核心人物 儒学之士 优缺并存 激励后人

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人中之龙、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至始至终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才谋略,忠贞不二,造福蜀汉百姓的高尚情操,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他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优点

〈一〉知识分子的化身,积极入世的儒学之士

诸葛亮是一个关心时事,积极入世的勤学上进的儒学之士。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多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想要有一番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千百年来,那些儒士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更希望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实现辅佐君王的梦想。诸葛亮亦如此,隐居襄阳,博览群书,并且广交名士,谈古论今,谈论天下大事,为日后走上仕途做积极准备。诸葛亮隐居隆中,常常拿自己和乐毅、管仲相比,暗示建功立业才是他真正的价值观。诸葛亮长期隐居,积极准备,为他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便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分析透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套日后称霸天下的战略步骤,经过验证和证实,这是唯一的、正确的战略步骤。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真诚打动,出山竭力辅佐刘备,开始了他忙碌、奔波的政治生涯。他做事兢兢业业,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汉臣民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出将入相,衷心辅佐刘备父子;为复兴汉室,成就蜀汉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与能,务农植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诸葛亮奋斗了一生,他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成就蜀汉霸业,耗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二〉忠实诚信,尽忠蜀汉统一大业

受儒家思想熏陶,诸葛亮具备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对蜀汉事业一心一意,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成就蜀汉大业是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在辅佐刘备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忠于蜀汉政权。他从走出隆中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帮助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刘备听取张松之言,与庞统攻取西川之时,留军师孔明留守荆州,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诸葛亮感恩戴德,安心治理荆州,为刘备夺取西川排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原做积极准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忠贞不二。在他的思想中,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可以辅佐帝王,为“王者师”,但绝对不可以篡位为王。“叩头流血”足以见其忠诚之极。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对幼主刘禅一如既往地忠诚。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竭尽全力帮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在孔明病逝之前,作者借一小卒说出了孔明为蜀汉事业用心之至:“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诸葛亮赤胆忠心,受到世人的敬仰。在他去世前夕,作者饱含深情的写到:“孔明

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直到逝世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刘氏政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安排好自己的继承人以及军队的退敌之策,方才安静的离去。毛宗岗评价说他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三〉积极入世,坦然面对人生

积极入世,积极面对人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在最初选择自己要辅佐的帝王时,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实力谁强谁弱非常清楚,但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最终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博望初战,火烧新野,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之后,诸葛亮劝说刘备夺取荆州,课刘备没有采纳,导致荆州被曹占领,刘备只好携民渡江,惨不忍睹,处境十分危险。诸葛亮没有泄气,一如既往的为刘备献计献策。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东吴结成联盟一起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形成对峙,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后来,心高气傲的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刘备意气用事,不听劝谏,执意伐吴。彝陵之战中败于东吴,使蜀军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积极准备,为蜀汉霸业尽职尽责。刘备死后,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也为实现自己在隆中定下的远大目标,他数次北伐。尽管战前做了种种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期间,诸葛亮每次都积极备战,屡战屡败,即使对战争能否胜利没有把握,他也要努力去做。直到最后“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与天命做了最后一搏,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四〉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诸葛亮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人民所希望的旷世绝俗的超人才智。作者通过众多的战争来塑造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在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相比,无论是参战人数之多还是波及范围之广,赤壁之战都不及官渡之战。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影响力却远远高于官渡之战。作品用八个回目来描写赤壁之战,三倍于官渡之战。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在于通过大笔渲染突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赤壁之战的对峙双方主要是东吴周瑜和魏国曹操,诸葛亮只是穿插在东吴的一个说客而已。但纵观全局,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中,战争的每一个环节缺少了诸葛亮的参与都不能继续下去。开战之前,诸葛亮只有说服东吴,使得吴蜀联盟共同迎曹,才会有赤壁之战的爆发。诸葛亮刚到柴桑,就受到东吴主降派的干预。东吴智者包括张昭、顾雍等二十余人全部登场,企图难倒诸葛亮。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舌战群儒、各个击破,说得东吴众人哑口无言,充分体现了他能言善辩、博闻强识,满腹经纶的雄才大略。之后,他又说服孙权,最后又用激将法,使周瑜积极抗曹。他利用曹操的《铜雀台赋》借题发挥,巧妙地篡改了原文。原文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乔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为激怒周瑜,诸葛亮将其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赋中之“桥”本为连接“玉龙”、“金凤”的桥,诸葛亮将其改为“二乔”指代美女“大乔”和“小乔”。将原文“连”字改为“揽”。将“东西”改为“东南”暗示曹公欲将东南(东吴)之地的美女(大乔、小乔)占为己有,安度晚年。气急败坏的周瑜马上中计,联刘抗曹。诸葛亮对《铜雀台赋》的篡改之精细,用心之良苦,使读者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再说 “空城计”,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退兵,令张翼率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秘传号令,收拾行装,让马岱、姜维断后,差人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军民去汉中令人去翼县接姜维老母,送入汉中。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西城,情况万分危急。诸葛亮身边无将可用,进退维谷,他果敢沉着的设了一场空城计令士兵打扫街道,城门大开,“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九十五回)。诸葛亮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心理,沉着果断,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在这里作者再次

展示了他高超的虚构艺术手法。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而在《魏书·文聘传》和裴松之注中却引用了另一部史书《魏略》的记载,说明当时使用“空城计”的是文聘。作者把历史本来属于文聘的空城计,移接到诸葛亮身上,对历史进行篡改,表现了诸葛亮神机莫测的智慧和胆略。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而诸葛亮却能沉着果断,化险为夷,表现了他无人能及的惊人才智。《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缺点

诸葛亮固然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尽管作者把他塑造得尽善尽美,但凡研读《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还是有些许瑕疵。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关羽智勇双全,但目空一切。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对蜀汉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如果换一个人,可以从东面联合孙权, 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修好,他都断然回绝。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次失误。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也不懂得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活用兵。让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实在勉为其难。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马谡被斩确实很冤,这次失败因由诸葛亮负主要责任,是他用人不当,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二〉事必躬亲,影响后续人才发展

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严重束缚了刘禅的思想与行动,对刘禅固然是谆谆教诲, 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在那个战火纷飞、成王败寇的年代, 刘禅没有获得任何锻炼的机会,不能上前线磨练,只能待在成都养尊处优。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诸葛亮审批,刘禅根本插不上手。如此这般,刘禅除了在后宫里玩耍,还能干什么呢?天长日久,反而养成一身的臭毛病、坏习惯。蜀汉江山一朝易主,刘禅面北称臣。

〈三〉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让魏延部队出子午谷。当时三足鼎立, 蜀国最弱,没有能力与曹魏打持久战,应该速战速决,出奇制胜。诸葛亮为保万全而不用魏延之计,失去了快速进军长安的机会,让魏国有了调动军队的喘息之机。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军事统帅,不顾全大局,错失良机,实在是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四〉心胸狭窄,审人审事偏于主观

诸葛亮喜欢谦虚稳重之人,而不喜欢那些敢说真话的人。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入地无门之际,魏延前来投奔,却因经常牢骚满腹招致了诸葛亮的不满。面对优缺点并存的魏延,诸葛亮没有正面对其进行教育,并有节制地加以引导,而是认为魏延日后必反。诸葛亮病危之际,将同样作为蜀军高级将领的魏延排除在最后的会议之外,且密瞩马岱:“我死,魏延必反。”这无疑判了魏延死刑。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暴露出了他心胸狭窄,偏于主观的缺点。

〈五〉战略方针方面的漏洞

诸葛亮一生的成就,首推《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一策”。他能身在隆中却能观定三分天下,实属不易。但事实证明,缺乏历练的谋略,是免不了缺陷的。

1、《汉中对策》源自于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从汉中进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 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出秦川”很明显是在效仿韩信的《汉中对策》,但此一时彼一时,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满足军需,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2、荆州,易攻难守;益州,易守难攻。两地三峡天堑断绝, 难以相互顾及。而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此地属魏,攻吴轻而易举;如果属吴,则吴国的江防体系得到巩固;如果归蜀,则对吴魏两家构成巨大威胁。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其目的只是想让他帮助分担防御事务,当孙权的统治巩固后,就会重新夺回。如此战略要地,吴、魏都虎视眈眈,而蜀国又不能够有充足的兵力留守,可以说失荆州成为必然。

四、我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研究的结果

诸葛亮集优点于一身,积极入世,忠实诚信,为蜀汉霸业操劳一生。他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义无反顾选择辅佐刘备,坦然面对人生。美中不足的是他在一些战争策略上,用人用计欠缺周全考虑,或者谨慎过度,导致一系列惨重损失;事必躬亲,严重影响后续人才的发展,甚至心胸狭隘,主观审人审事,违背了“选贤举能”的初衷和用人原则。(《出师表》)尽管优缺并存,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一心辅佐刘备集团,为蜀汉百姓造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毫无二心。前半生逢战必胜,尽情演绎出了他亮丽的人生,后半生尽管屡战屡败,但他依然积极准备,争取下一场战争的胜利。他的智慧,他的忠贞,他的谋略,深受蜀汉百姓尊崇和刘氏家族赞赏,《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们更是赞口不绝,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将才谋略,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沈伯俊.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8卷)(03).

【3】陈寿撰.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5】作者简介:邹鹏(1978-),男,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人,盘县响水镇中学教师,大学专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姓 名: 邹 鹏

指导教师: 杨 志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层 次:业余专升本

学习中心: 贵州盘县

完成时间:2013年 10月27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摘 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体恤人民,以积极的态度为建立蜀汉霸业奋斗终生,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尽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缺失并存,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永远吸引着后人,指引着后人。

[关键词]诸葛亮 核心人物 儒学之士 优缺并存 激励后人

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人中之龙、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至始至终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才谋略,忠贞不二,造福蜀汉百姓的高尚情操,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他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优点

〈一〉知识分子的化身,积极入世的儒学之士

诸葛亮是一个关心时事,积极入世的勤学上进的儒学之士。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多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想要有一番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千百年来,那些儒士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更希望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实现辅佐君王的梦想。诸葛亮亦如此,隐居襄阳,博览群书,并且广交名士,谈古论今,谈论天下大事,为日后走上仕途做积极准备。诸葛亮隐居隆中,常常拿自己和乐毅、管仲相比,暗示建功立业才是他真正的价值观。诸葛亮长期隐居,积极准备,为他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便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分析透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套日后称霸天下的战略步骤,经过验证和证实,这是唯一的、正确的战略步骤。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真诚打动,出山竭力辅佐刘备,开始了他忙碌、奔波的政治生涯。他做事兢兢业业,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汉臣民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出将入相,衷心辅佐刘备父子;为复兴汉室,成就蜀汉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与能,务农植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诸葛亮奋斗了一生,他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成就蜀汉霸业,耗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二〉忠实诚信,尽忠蜀汉统一大业

受儒家思想熏陶,诸葛亮具备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对蜀汉事业一心一意,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成就蜀汉大业是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在辅佐刘备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忠于蜀汉政权。他从走出隆中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帮助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刘备听取张松之言,与庞统攻取西川之时,留军师孔明留守荆州,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诸葛亮感恩戴德,安心治理荆州,为刘备夺取西川排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原做积极准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忠贞不二。在他的思想中,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可以辅佐帝王,为“王者师”,但绝对不可以篡位为王。“叩头流血”足以见其忠诚之极。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对幼主刘禅一如既往地忠诚。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竭尽全力帮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在孔明病逝之前,作者借一小卒说出了孔明为蜀汉事业用心之至:“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诸葛亮赤胆忠心,受到世人的敬仰。在他去世前夕,作者饱含深情的写到:“孔明

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直到逝世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刘氏政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安排好自己的继承人以及军队的退敌之策,方才安静的离去。毛宗岗评价说他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三〉积极入世,坦然面对人生

积极入世,积极面对人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在最初选择自己要辅佐的帝王时,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实力谁强谁弱非常清楚,但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最终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博望初战,火烧新野,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之后,诸葛亮劝说刘备夺取荆州,课刘备没有采纳,导致荆州被曹占领,刘备只好携民渡江,惨不忍睹,处境十分危险。诸葛亮没有泄气,一如既往的为刘备献计献策。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东吴结成联盟一起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形成对峙,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后来,心高气傲的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刘备意气用事,不听劝谏,执意伐吴。彝陵之战中败于东吴,使蜀军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积极准备,为蜀汉霸业尽职尽责。刘备死后,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也为实现自己在隆中定下的远大目标,他数次北伐。尽管战前做了种种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期间,诸葛亮每次都积极备战,屡战屡败,即使对战争能否胜利没有把握,他也要努力去做。直到最后“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与天命做了最后一搏,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四〉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诸葛亮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人民所希望的旷世绝俗的超人才智。作者通过众多的战争来塑造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在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相比,无论是参战人数之多还是波及范围之广,赤壁之战都不及官渡之战。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影响力却远远高于官渡之战。作品用八个回目来描写赤壁之战,三倍于官渡之战。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在于通过大笔渲染突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赤壁之战的对峙双方主要是东吴周瑜和魏国曹操,诸葛亮只是穿插在东吴的一个说客而已。但纵观全局,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中,战争的每一个环节缺少了诸葛亮的参与都不能继续下去。开战之前,诸葛亮只有说服东吴,使得吴蜀联盟共同迎曹,才会有赤壁之战的爆发。诸葛亮刚到柴桑,就受到东吴主降派的干预。东吴智者包括张昭、顾雍等二十余人全部登场,企图难倒诸葛亮。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舌战群儒、各个击破,说得东吴众人哑口无言,充分体现了他能言善辩、博闻强识,满腹经纶的雄才大略。之后,他又说服孙权,最后又用激将法,使周瑜积极抗曹。他利用曹操的《铜雀台赋》借题发挥,巧妙地篡改了原文。原文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乔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为激怒周瑜,诸葛亮将其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赋中之“桥”本为连接“玉龙”、“金凤”的桥,诸葛亮将其改为“二乔”指代美女“大乔”和“小乔”。将原文“连”字改为“揽”。将“东西”改为“东南”暗示曹公欲将东南(东吴)之地的美女(大乔、小乔)占为己有,安度晚年。气急败坏的周瑜马上中计,联刘抗曹。诸葛亮对《铜雀台赋》的篡改之精细,用心之良苦,使读者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再说 “空城计”,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退兵,令张翼率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秘传号令,收拾行装,让马岱、姜维断后,差人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军民去汉中令人去翼县接姜维老母,送入汉中。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西城,情况万分危急。诸葛亮身边无将可用,进退维谷,他果敢沉着的设了一场空城计令士兵打扫街道,城门大开,“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九十五回)。诸葛亮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心理,沉着果断,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在这里作者再次

展示了他高超的虚构艺术手法。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而在《魏书·文聘传》和裴松之注中却引用了另一部史书《魏略》的记载,说明当时使用“空城计”的是文聘。作者把历史本来属于文聘的空城计,移接到诸葛亮身上,对历史进行篡改,表现了诸葛亮神机莫测的智慧和胆略。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而诸葛亮却能沉着果断,化险为夷,表现了他无人能及的惊人才智。《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缺点

诸葛亮固然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尽管作者把他塑造得尽善尽美,但凡研读《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还是有些许瑕疵。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关羽智勇双全,但目空一切。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对蜀汉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如果换一个人,可以从东面联合孙权, 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修好,他都断然回绝。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次失误。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也不懂得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活用兵。让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实在勉为其难。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马谡被斩确实很冤,这次失败因由诸葛亮负主要责任,是他用人不当,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二〉事必躬亲,影响后续人才发展

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严重束缚了刘禅的思想与行动,对刘禅固然是谆谆教诲, 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在那个战火纷飞、成王败寇的年代, 刘禅没有获得任何锻炼的机会,不能上前线磨练,只能待在成都养尊处优。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诸葛亮审批,刘禅根本插不上手。如此这般,刘禅除了在后宫里玩耍,还能干什么呢?天长日久,反而养成一身的臭毛病、坏习惯。蜀汉江山一朝易主,刘禅面北称臣。

〈三〉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让魏延部队出子午谷。当时三足鼎立, 蜀国最弱,没有能力与曹魏打持久战,应该速战速决,出奇制胜。诸葛亮为保万全而不用魏延之计,失去了快速进军长安的机会,让魏国有了调动军队的喘息之机。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军事统帅,不顾全大局,错失良机,实在是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四〉心胸狭窄,审人审事偏于主观

诸葛亮喜欢谦虚稳重之人,而不喜欢那些敢说真话的人。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入地无门之际,魏延前来投奔,却因经常牢骚满腹招致了诸葛亮的不满。面对优缺点并存的魏延,诸葛亮没有正面对其进行教育,并有节制地加以引导,而是认为魏延日后必反。诸葛亮病危之际,将同样作为蜀军高级将领的魏延排除在最后的会议之外,且密瞩马岱:“我死,魏延必反。”这无疑判了魏延死刑。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暴露出了他心胸狭窄,偏于主观的缺点。

〈五〉战略方针方面的漏洞

诸葛亮一生的成就,首推《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一策”。他能身在隆中却能观定三分天下,实属不易。但事实证明,缺乏历练的谋略,是免不了缺陷的。

1、《汉中对策》源自于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从汉中进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 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出秦川”很明显是在效仿韩信的《汉中对策》,但此一时彼一时,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满足军需,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2、荆州,易攻难守;益州,易守难攻。两地三峡天堑断绝, 难以相互顾及。而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此地属魏,攻吴轻而易举;如果属吴,则吴国的江防体系得到巩固;如果归蜀,则对吴魏两家构成巨大威胁。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其目的只是想让他帮助分担防御事务,当孙权的统治巩固后,就会重新夺回。如此战略要地,吴、魏都虎视眈眈,而蜀国又不能够有充足的兵力留守,可以说失荆州成为必然。

四、我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研究的结果

诸葛亮集优点于一身,积极入世,忠实诚信,为蜀汉霸业操劳一生。他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义无反顾选择辅佐刘备,坦然面对人生。美中不足的是他在一些战争策略上,用人用计欠缺周全考虑,或者谨慎过度,导致一系列惨重损失;事必躬亲,严重影响后续人才的发展,甚至心胸狭隘,主观审人审事,违背了“选贤举能”的初衷和用人原则。(《出师表》)尽管优缺并存,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一心辅佐刘备集团,为蜀汉百姓造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毫无二心。前半生逢战必胜,尽情演绎出了他亮丽的人生,后半生尽管屡战屡败,但他依然积极准备,争取下一场战争的胜利。他的智慧,他的忠贞,他的谋略,深受蜀汉百姓尊崇和刘氏家族赞赏,《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们更是赞口不绝,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将才谋略,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沈伯俊.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8卷)(03).

【3】陈寿撰.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黑河学刊》2009年09期

【5】作者简介:邹鹏(1978-),男,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人,盘县响水镇中学教师,大学专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相关内容

  •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案兵束甲] 成语典故: 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阿斗太子] 成语典故: 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 ...

  • 三国演义简介
  •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姓名__ 主要内容: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 ...

  • 三国演义习题及答案
  • <三国演义>知识题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曹操: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 ...

  • (完整)三国演义练习题汇总全
  •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题库 一.必答题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什么代的谁 2.<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谁 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 4.杜牧<赤壁>诗中 "东 ...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笔下的名着. 里面的主要人物有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关羽.张飞,吴国的孙权,吕布等等等等很多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初出茅庐第一功>这篇文章,里面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第一次帮刘备打退敌人:诸葛亮刚进宫就被刘 ...

  • 将神答题器
  • 1.请问,以下所列战役中,不属于<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是哪一个? 答案:虎牢关之战 2.<三国演义>书中,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璎珞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骑一匹卷毛赤兔马的人物是谁? 答案:孟获 3.赤壁之战被作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其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 ...

  •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一) 暑假里,我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分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此后若干年,三国之间展开了角逐争夺.诸葛亮六出祁山,后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

  • 三国演义人物成语
  •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 ...

  • 三国演义人物及练习
  • <三国演义>复习指导 一.<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及相关故事: 1.曹操:谋略过人,才华横溢,残酷冷血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生在三国,是幸运,才有了雄霸天下的机遇,让自己名留千古:也是不幸,背负了汉贼奸雄的骂名,受着人民的唾弃.然而曹 ...

  • [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阅读检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 曹操,"智绝"是 28.<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29.<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