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语言特色新解

  摘 要: 《战国策》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它精妙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辩丽横肆是学界公认的主要的语言艺术特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特点,那就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决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换言之,《战国策》的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生活化和生活话语政治化的语言特色。文章从具体事例入手,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战国策》 语言特色 政治话语生活化 生活话语政治化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为君王出谋划策或相互辩论的亦史亦文的杰作。里面大量精彩纷呈的说辞,历来为学者所肯定和赞赏。辩丽横肆是《战国策》主要的语言特色,这是学者们公认的。但是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它的语言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特色,那就是政治话语生活化、生活话语政治化,下面我们对此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话语生活化倾向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纵横家们出于功或利的目的,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或主张横,或实施纵。为此,他们奔走游说,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战国策》是游说之士的谋略宝典。策士的游说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因此他们的说辞必须讲究必要的技巧。针对不同的游说对象,他们或迎合君主心思,巧言进谏;或抓住弱势,危言耸听;或大肆宣扬长处而以利益相诱,等等。这些策略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与之适应的、得情得势的精妙语言。策士们会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起,继而深入到政治话题内部,或者直接讲述一些生活小故事,而对要阐述的政治主张或见解只字不提,让游说对象从故事中领悟游说者的真正用意。这样一来,将硝烟弥漫的战场政事轻松地解决于娓娓道来的轻松谈话中。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政治话语生活化。巧于比喻、善用寓言故事、引用民谚俗语、博引史事等都是策士游说运用生活化语言的不二选择。其中,寓言故事是策士们运用最为娴熟也最为成功的有力武器。据统计,《战国策》中的寓言有70则,而且寓言故事遍见各策。寓言故事的取材丰富,涉及面也非常广泛。这也大大增加了《战国策》的艺术魅力。当然,比喻、民谚俗语和史事在《战国策》中的运用也非常频繁,俯拾即是。下面我们就其中大家较为熟知的文章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层层递进,进而达到劝谏成功的出色范例。这篇文章是以长安君质于齐作为事情的核心点的。当时赵太后刚刚执政,强秦就急速前来攻打,于是向齐国求救。而齐王提出了使赵太后很是为难的苛刻条件,就是“必以长安君为质”。让太后的爱子到他国作人质,作为更重感情的女性,太后不肯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但各位大臣却极力劝谏,太后怒火中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太后的心目中,小儿子的生命安危大于一切,太后对小儿子生命的担忧已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关切和担心。触龙在这样的僵局中再去直面劝谏无疑是火上浇油,结果必定会适得其反。遭到太后的唾弃是免不了的,更有甚者,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韩非子・说难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当说之。”触龙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谏之前就充分分析了太后的心理。她执意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原因就是她的爱子心理在作怪。因此,他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冲突,而选择了与正题相关的生活小事作为了劝谏的出发点。首先,他热切地对太后嘘寒问暖,把进谏的原因说成是“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接着询问太后的饮食状况,“日食饮得无衰乎”,顺便以切身体会谈到了养生。这样适切的三言两语,稍微缓解了太后的“盛气”。这就为劝谏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即使太后之色稍解,现在谈长安君为质的事还为时过早。再者,他谈到了自己已年老体衰,担心少子舒祺将来无人照顾。一句“愿未填沟壑而托之”,引起了太后极大的疑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面对丈夫与妇人谁更爱少子的争论,触龙很机智地引出了重要人物长安君,“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太后很不以为然。在此重要关口,触龙将话题的重点引导到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子”。他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且大胆地直陈“太后为长安君计短”的事实。实际上指出了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援助赵国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正地为长安君的将来着想的。触龙的分析环环相扣,透辟入理,使太后不得不折服。结果水到渠成,太后主动提出“恣君之所使之”。全篇并无一句直接劝谏太后让长安君为质的事情,也并没有运用寓言小故事、比喻、民谚俗语等技巧,而是跟太后心平气和地进行了一番家常琐事的谈论,以人世间最珍贵的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打动了太后,使得她同意长安君去齐国为质。

  二、生活话语政治化倾向

  生活话语政治化即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类推到严肃的政治问题中去,将政治问题很轻松、很平和地解决了,对如何执政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活中的小事情只是话题的引子,而由此推出来的政治含义才是谈论的要旨所在。

  《战国策》记述的多是策士向君主的进言或策士相互间的辩言。他们的交际对象多是智谋很高的人,交谈的话题也多是敏感性很强的政治话题,因此必然更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战国策》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探讨。

  《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这是一篇历来为后人传诵的著名佳作。文中由邹忌的自身体会演变上身到朝廷中的纳谏之事,情节生动形象,以小见大,由此推彼,寓意含蓄而深刻,很值得我们寻味。细细揣摩其中的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其语言具有政治化倾向的意味,或者说生活化的语言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味道。

  邹忌高大英俊,神采奕奕。当他问到跟美男子徐公谁更美时,其妻、妾、客的回答是一致的:“比城北徐公美。”当他真正见到徐公本人时,才感觉相差甚远。晚上他深思熟虑,察觉出真正的原因。“妻子偏爱我,妾害怕我,客有求于我,这是真正的根源所在”。第二天,邹忌进朝拜见齐王,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借此分析齐王的处境,“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普天之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得出齐王受蒙蔽的事实。齐王这才恍然醒悟,于是下令广开谏言之路,结果齐国出现了群臣进谏、门厅若市的繁荣景象。更引人瞩目的是,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件事后都来朝见齐王。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这无疑给齐国的争霸增加了至关重要的砝码。邹忌进言的目的是提醒君王要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并没有直言相谏,而是先讲述自己跟徐公比美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生活上的小事情,进而运用类比的手法,由情主理,寓严肃的谏题于诙谐轻快的谈说中。分析齐王的处境,实则点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由闺房私语引向朝政弊端的交际手段,正好体现了《战国策》中生活话语政治化倾向的语言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话语生活化和生活话语政治化的语言新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趋向。第一,它们都是策士为更好地达到言说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或策略;第二,不管是政治话语生活化,还是生活话语政治化,生活化的语言永远是言说进程中的阶梯,解决政治问题才是他们言说的最终目标。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只是途径不同而已。

  

  注释:

  ①《战国策去毒》下卷《楚四・庄辛谓楚襄王》批语,清同治求我斋重刊本。

  

  参考文献: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3]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杜鹃.《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J].语言文字,2009,(4).

  摘 要: 《战国策》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它精妙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辩丽横肆是学界公认的主要的语言艺术特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特点,那就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决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换言之,《战国策》的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生活化和生活话语政治化的语言特色。文章从具体事例入手,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战国策》 语言特色 政治话语生活化 生活话语政治化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为君王出谋划策或相互辩论的亦史亦文的杰作。里面大量精彩纷呈的说辞,历来为学者所肯定和赞赏。辩丽横肆是《战国策》主要的语言特色,这是学者们公认的。但是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它的语言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特色,那就是政治话语生活化、生活话语政治化,下面我们对此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话语生活化倾向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纵横家们出于功或利的目的,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或主张横,或实施纵。为此,他们奔走游说,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战国策》是游说之士的谋略宝典。策士的游说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因此他们的说辞必须讲究必要的技巧。针对不同的游说对象,他们或迎合君主心思,巧言进谏;或抓住弱势,危言耸听;或大肆宣扬长处而以利益相诱,等等。这些策略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与之适应的、得情得势的精妙语言。策士们会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起,继而深入到政治话题内部,或者直接讲述一些生活小故事,而对要阐述的政治主张或见解只字不提,让游说对象从故事中领悟游说者的真正用意。这样一来,将硝烟弥漫的战场政事轻松地解决于娓娓道来的轻松谈话中。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政治话语生活化。巧于比喻、善用寓言故事、引用民谚俗语、博引史事等都是策士游说运用生活化语言的不二选择。其中,寓言故事是策士们运用最为娴熟也最为成功的有力武器。据统计,《战国策》中的寓言有70则,而且寓言故事遍见各策。寓言故事的取材丰富,涉及面也非常广泛。这也大大增加了《战国策》的艺术魅力。当然,比喻、民谚俗语和史事在《战国策》中的运用也非常频繁,俯拾即是。下面我们就其中大家较为熟知的文章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层层递进,进而达到劝谏成功的出色范例。这篇文章是以长安君质于齐作为事情的核心点的。当时赵太后刚刚执政,强秦就急速前来攻打,于是向齐国求救。而齐王提出了使赵太后很是为难的苛刻条件,就是“必以长安君为质”。让太后的爱子到他国作人质,作为更重感情的女性,太后不肯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但各位大臣却极力劝谏,太后怒火中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太后的心目中,小儿子的生命安危大于一切,太后对小儿子生命的担忧已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关切和担心。触龙在这样的僵局中再去直面劝谏无疑是火上浇油,结果必定会适得其反。遭到太后的唾弃是免不了的,更有甚者,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韩非子・说难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当说之。”触龙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谏之前就充分分析了太后的心理。她执意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原因就是她的爱子心理在作怪。因此,他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冲突,而选择了与正题相关的生活小事作为了劝谏的出发点。首先,他热切地对太后嘘寒问暖,把进谏的原因说成是“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接着询问太后的饮食状况,“日食饮得无衰乎”,顺便以切身体会谈到了养生。这样适切的三言两语,稍微缓解了太后的“盛气”。这就为劝谏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即使太后之色稍解,现在谈长安君为质的事还为时过早。再者,他谈到了自己已年老体衰,担心少子舒祺将来无人照顾。一句“愿未填沟壑而托之”,引起了太后极大的疑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面对丈夫与妇人谁更爱少子的争论,触龙很机智地引出了重要人物长安君,“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太后很不以为然。在此重要关口,触龙将话题的重点引导到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子”。他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且大胆地直陈“太后为长安君计短”的事实。实际上指出了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援助赵国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正地为长安君的将来着想的。触龙的分析环环相扣,透辟入理,使太后不得不折服。结果水到渠成,太后主动提出“恣君之所使之”。全篇并无一句直接劝谏太后让长安君为质的事情,也并没有运用寓言小故事、比喻、民谚俗语等技巧,而是跟太后心平气和地进行了一番家常琐事的谈论,以人世间最珍贵的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打动了太后,使得她同意长安君去齐国为质。

  二、生活话语政治化倾向

  生活话语政治化即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类推到严肃的政治问题中去,将政治问题很轻松、很平和地解决了,对如何执政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活中的小事情只是话题的引子,而由此推出来的政治含义才是谈论的要旨所在。

  《战国策》记述的多是策士向君主的进言或策士相互间的辩言。他们的交际对象多是智谋很高的人,交谈的话题也多是敏感性很强的政治话题,因此必然更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战国策》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探讨。

  《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这是一篇历来为后人传诵的著名佳作。文中由邹忌的自身体会演变上身到朝廷中的纳谏之事,情节生动形象,以小见大,由此推彼,寓意含蓄而深刻,很值得我们寻味。细细揣摩其中的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其语言具有政治化倾向的意味,或者说生活化的语言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味道。

  邹忌高大英俊,神采奕奕。当他问到跟美男子徐公谁更美时,其妻、妾、客的回答是一致的:“比城北徐公美。”当他真正见到徐公本人时,才感觉相差甚远。晚上他深思熟虑,察觉出真正的原因。“妻子偏爱我,妾害怕我,客有求于我,这是真正的根源所在”。第二天,邹忌进朝拜见齐王,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借此分析齐王的处境,“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普天之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得出齐王受蒙蔽的事实。齐王这才恍然醒悟,于是下令广开谏言之路,结果齐国出现了群臣进谏、门厅若市的繁荣景象。更引人瞩目的是,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件事后都来朝见齐王。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这无疑给齐国的争霸增加了至关重要的砝码。邹忌进言的目的是提醒君王要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并没有直言相谏,而是先讲述自己跟徐公比美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生活上的小事情,进而运用类比的手法,由情主理,寓严肃的谏题于诙谐轻快的谈说中。分析齐王的处境,实则点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由闺房私语引向朝政弊端的交际手段,正好体现了《战国策》中生活话语政治化倾向的语言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话语生活化和生活话语政治化的语言新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趋向。第一,它们都是策士为更好地达到言说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或策略;第二,不管是政治话语生活化,还是生活话语政治化,生活化的语言永远是言说进程中的阶梯,解决政治问题才是他们言说的最终目标。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只是途径不同而已。

  

  注释:

  ①《战国策去毒》下卷《楚四・庄辛谓楚襄王》批语,清同治求我斋重刊本。

  

  参考文献: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3]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杜鹃.《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J].语言文字,2009,(4).


相关内容

  • 古汉语研究(1988-1998)
  • 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创刊号)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题 词(封二) 发刊词 裘锡圭 张玉金 邵荣芬 李维琪 虞万里 何九盈 江蓝生 王云路 郭锡良 何乐士 唐钰明 王 显 董志翘 周秉钧 林金保 (1) 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1) 甲骨卜辞中"惠"和" ...

  • [诗经·卷耳]"我仆痡矣"新解
  • <诗经·卷耳>"我仆痡矣"新解 夏辉映 < 博览群书 >( 2011年01月07日) <诗经>这东西读起来很有趣,一是以今人揣摩古人,有一种"我其由来"的好奇:另外,诗无达诂,有的地方随意而解,有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快意. & ...

  • 新解[战国策:中山君飨都士]救人要救困,伤人莫伤心
  • 新解[战国策:中山君飨都士]: 救人要救困,伤人莫伤心 [原文] 中山(战国时诸侯国名)君飨都士(都城名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不周,有的没分到),司马子期怒(生气)而走于楚,说(鼓动)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逃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为什么这样)者也 ...

  • 古汉语研究
  • <古漢語研究>目錄 編輯部 發刊詞 1 <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1期(創刊號) 裘錫圭 說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 1 <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1期(創刊號) 張玉金 甲骨卜辭中「惠」和「唯」的研究 4 <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1期(創刊號) 邵榮 ...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第28卷第5期 2010年9月政法论坛Trib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Vol.28,No.5Sep.2010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周伟 摘要:战国变法运动有力顺应了宗法封建国家崩溃后新君主的建国问题.纯物量精神 "法治"成就了政治社会的客观化,这种物化 ...

  • 诗经研究书目索引
  • <诗经>研究书目索引 <诗经>书目索引(晚清时期) 书目名称 作者姓名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毛诗韵例 丁以此 国粹学报总71期:国学卮林1期 1910-9 诗外别传 (明) 袁黄撰 吴江柳氏红格抄本 1910 诗经恒解(清) 刘沅辑注 预诚堂刻本:制福楼刊本 1910 王风笺 ...

  • 列子"御风而行"新解
  • 摘 要: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初见于<列子·黄帝>篇,又见于<庄子·逍遥游>篇,同样的故事却因由列子和庄子对道的不同理解而有了不同的阐释,同样的内心虚静的修行途径却达到了道的不同境界:一为"有待"."有己"的现实层面 ...

  • 善用巧用古诗文 打造作文的金身 已获奖
  • 善用巧用古诗文 打造作文的金身 宿迁市沭阳国际学校 张艳玲 张晓军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强识,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 ...

  •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   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30年大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宝。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目前我国和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保持着良好 ...